李海山
(重慶市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總站,重慶 401147)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業比較效益和農業生產效率持續下降,農業迫切需要走機械化發展道路[1-2]。農村勞動力成本上漲,農業勞動力大量轉移到非農行業,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銳減,土地撂荒等問題突出。面對這些挑戰,各地的農機專業合作社蓬勃發展,尤其是北方地區農業機械跨區收獲等新型經營方式提高了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水平。我國農業機械化經過了起步階段、體制改革階段、引導階段、飛躍階段等不同發展階段。近年來,農機專業合作社逐年發展壯大,無論是機具保有量還是設備的綜合性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3-4]。農機專業合作社對于提高農業規模化、信息化和標準化水平,提升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5]。重慶市農機專業合作社起步較我國北方省市晚,但經過多年的培育,農機專業合作社實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然而,重慶市農業土地細碎化嚴重,農業機械化水平不高,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偏低,老齡化程度嚴重,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滯后等,上述因素嚴重制約著重慶市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快速發展。基于此,筆者分析了重慶市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現狀,提出了相應發展對策,以期助推重慶市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
筆者對重慶市30個區縣的農機專業合作社進行調研分析,重慶市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現狀如下:農機專業合作社約330個,從業人員約5 000余人,機具原值約3億元,機械化作業面積約4 431萬畝,分別為機耕3 260萬畝、機播305萬畝、機收866萬畝,擁有各類大中型機具5 000臺套。
重慶市各區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具體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重慶市各區縣農機專業合作社分布情況
從表1可以看出,重慶市農機專業合作社數量較少,且在各個區縣的分布不均勻。農機專業合作社不足10個的區縣占70%,農機專業合作社在10~19個的區縣占13%,農機專業合作社在20個及以上的區縣占17%。如表1所示,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數量與當地的耕地基礎條件有直接關系,耕地條件好的區域農機專業合作社數量多。比如,耕地基礎條件好的潼南區、秀山縣、永川區的農機專業合作社數量明顯多于耕地條件不理想的巫山縣、巫溪縣、城口縣。
筆者通過調研發現,重慶市的農機專業合作社都既流轉土地從事種植業,又進行農業機械化社會化服務。按照設備擁有情況、使用情況、人員的配備、合作社制度建設等情況,筆者將重慶市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分為以下幾類。
1)自給自足型。是指種植規模小,且擁有少量農業生產機具的農機專業合作社。這類主體具有管理費用少、管理質量高、經營靈活、經營風險小等特點。它在整個農業生產過程中基本上沒有雇用工人,業主自己既是管理人員又是工人。由于種植規模小,假如其購買成套的農機裝備,進行全程機械化作業,反而增加了生產作業費用,使收入降低。所以,在農業機械使用方面,收獲、烘干等作業環節主要是通過社會化服務來完成的。
2)生產服務型。這類合作社種植規模中等,適度流轉土地,以種植業為合作社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擁有的機具主要是常用的耕種收設備。農業機械主要供合作社自己使用,同時也進行社會化服務。合作社內部分工不明確,沒有固定的工人,在農忙的時候,短時間雇用少數工人。這類主體在重慶市數量最多,而且他們都購買常用的農業機具如耕整地機具,這樣勢必會造成購機種類重復,設備閑置嚴重,設備利用率低,農業機械資源浪費。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這類主體需要進一步進行資源整合,從而提高設備的利用率,避免農業機械的資源浪費。
3)能力提升型。這類合作社種植規模比較大,具備社會化服務的能力和設備,內部分工明確,管理人員、機手、其他輔助人員都有配備。管理人員具備相應的經營管理知識和能力,機手懂操作、會維護,對設備性能熟悉。筆者通過走訪調研發現,目前,這類合作社是最受重慶市農業機械化從業者歡迎的合作社。這類主體應該走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發展道路。
4)示范帶動型。這類合作社種植規模大,擁有的設備性能好、技術先進,合作社內部分工明確,制度健全,員工的職責明確,雇傭關系穩定。合作社經濟實力強和技術實力過硬,政策扶持力度大,項目資金充足,具有精良的設備和先進的管理思想。管理人員懂技術、會管理,設備操作人員操作熟練,接受新技術速度快。這類主體是重慶市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方向,對整個地區的農業機械化事業起到引領作用。
毋庸置疑,重慶市農機專業合作社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解決土地撂荒問題、應對農業勞動力減少等方面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但是,重慶市農機專業合作社也面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機專業合作社規模較小,作業面窄,作業效率低。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農村耕地分田到戶的政策使農村農業土地以小塊分散經營為主,農業分散經營,土地規模較小。重慶市屬于典型的丘陵山區,耕地自然條件差、單塊耕地面積小、坡地多,大部分區域無法進行機械化作業。加之重慶市人口多、耕地少,重慶市農民擁有的單塊耕地的地塊面積大部分在2畝左右。特殊的地形地貌、嚴重的耕地細碎化,導致重慶市農機專業合作社經營規模小,起步晚,發展慢。從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設備原值來看,農機合作社的農機設備原值在200萬以下的占70%。從設備動力以及外形尺寸來看,以70~100馬力的拖拉機為主,配套旋耕機的幅寬以160 cm~220 cm為主。農機專業合作社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抵御風險能力弱等特點明顯,農機化主體經營比較困難,嚴重影響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服務區域小,小規模的合作社只能為相鄰鄉鎮提供社會化服務。機具動力小、作業效率低;主要是對種植業進行作業,畜牧養殖業方面的社會化服務較少。
2)從業人員年齡偏大,綜合素質低。農業機械化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水平與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效率密切相關[6]。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就業結構、城鄉人口結構以及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入城鎮從事二、三產業,導致農業勞動力短缺,農業從業人員的文化程度低,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業勞動生產率。重慶市農業機械化從業人員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占80%,擁有大學學歷的農機化人才不足3%。這些從事農業機械化生產的勞動者對農業機械性能、構造了解甚少,機具的維護保養知識技能嚴重短缺,對一些新型設備操作學習慢或者根本就操作不了。從業人員的文化水平、綜合素質影響了重慶市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
3)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專業化、綜合化水平低。專業化和綜合化是衡量農機專業合作社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也是先進的農機專業合作社的重要特征。重慶市農機專業合作社專業化水平較低,主要表現如下:一是沒有按照農藝方面的要求進行農業生產,比如水稻機插秧的時節、秧苗深度,作物植保的時節、用藥量等;二是從整體上來看設備簡單,主要是耕地設備、水稻插秧設備、聯合收割機等,且重復購機的情況較多,造成機械利用率不高。綜合化水平低,主要表現是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設備主要是針對大田作物的耕種收,特色經濟類設備較少。
4)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基礎條件差,不能滿足發展要求。農業機具通行不暢,是因為重慶市的機耕道存在問題,一是有路難走,二是無路可走。部分田地一直沿用人力、畜力或者小型農機具的耕作方式,田塊間只留一條人畜可以進出的簡易便道,就可以滿足通行,從未修建機耕道。即使有機耕道,但地塊零碎,也不宜機械化作業,這樣大大降低了農業機械的作業效率。在城鄉二元化體制下,大部分年邁的農民不能進城務工,無法離開賴以生存的土地。現階段,在重慶市存在的普遍現象就是老年人種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求效率,不求效益,用種地的收入維持自己最基本的生活。由于農民種植規模很小,通過農民自身人工作業完全可以完成耕種收各個作業環節,無須依靠農機。雖然這類種植戶種植規模小,但是總的基數很龐大,這樣就有大量的農田未使用農業機械作業,機械化作業面積減少。而部分小田塊不進行機械化作業,這會導致整個區域無法實現集中連片機械化作業[7]。
5)農機設備價格高,業主購買能力小。現階段,重慶市農機專業合作社擁有的設備主要應用于大田作物(水稻、油菜、馬鈴薯)的耕種管收等環節。這些環節的作業機具性能比較穩定,價格也是業主能夠接受的,因此應用比較普遍。但是,蔬菜、果、桑、茶、中藥材等作物的作業機械本土研究較少,雖然部分設備在國外比較成熟,但是由于進口設備價格高,同時與我國的具體耕作條件適應性不強,設備的使用率不高,這些設備對于農機專業合作社來說,性價比不高。在重慶市這類機具還停留在初步推廣階段,除了個別大型基地購買此類設備,大部分農機專業合作社沒有購買這類機具的能力。
1)提高土地流轉效率,擴大種植業經營規模。從農業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規模化種植是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的必然選擇,也是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有效途徑之一。首先,國家層面上,要注重土地流轉方面的立法,通過法律的形式保證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引導性,為土地流轉和種植業規模化經營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其次,地方政府要積極引導業主進行規模化種植,可以讓農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將土地流轉給村集體或者其他主體,進而走規模化經營、機械化生產、品牌化管理的發展道路。再次,可以建立網絡信息化的土地流轉信息平臺,實現農戶土地自愿流轉與市場需求的有效銜接,提高土地流轉的效率。通過土地流轉,形成耕地集中連片的規模化種植模式。規模化種植必然需要機械化作業,因此,規模化種植為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壯大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8]。
2)抓好人才培育工作,強化人才支撐。提高農業機械化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是提高農業生產率的有效措施之一。針對重慶市農業機械化生產從業人員業務水平、文化素質低的現狀,筆者認為應該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農機主管部門以及農機推廣機構可通過開展遠程教育、科技下鄉、技術交流活動、田間活動等多種形式的技能培育來提高農機合作社從業人員的業務水平,同時,有關部門可通過建立農民職稱評定制度和等級評價制度,提高農業機械化主體的學習意愿和實際行動能力,為農業機械化做好人才儲備;另一方面,社會各界應該營造良好的從業氛圍,比如通過融資扶持、技術支持、政策支持等方式吸引其他行業的有志之士加入農業機械化生產行業,以他們新的知識體系、思維方式及視野助力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快速發展[9]。
3)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升農機專業合作社專業化、綜合化服務水平。健全的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體系能夠有效地促進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快速發展。當前,重慶市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社會化服務供給不平衡,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夠完善。低端的供給充分,如大田作物的耕種收;高端的供給不足,如蔬菜、果品、中藥材等的種植采收供給不足。應從全程全面機械化入手加快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即從農作物各生產環節的全程機械化和不同作物的耕種收作業環節全面機械化的角度培育農機專業合作社。應積極落實各項優惠、扶持政策,加強服務“三農”發展的意識,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專業化、綜合化水平,為農業經營方式轉變創造良好環境。加快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比如推動機棚建設、提供低息或貼息貸款,提高農機利用率,改變當前農機利用率低的困境。此外,應拓寬信息來源,利用好信息平臺。
4)加快耕地基礎條件建設,為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奠定基礎。業主應該對流轉過來的土地進行整治,以滿足機械化生產要求。完善政策建設,加強政策扶持力度。在設計政策之時,應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機耕道的修建,使其在資金上有保障。應安排專業技術人員指導機耕道的修建,確保有路可走且有路好走,在技術上有保障。爭取做到對現有不好走的路進行改建,提高通行質量,沒有道路的田塊新建機耕道。加強宣傳,促進農戶思想觀念轉變,讓他們了解到機耕道帶來的利遠遠大于機耕道占用耕地的弊。
5)強化農業機械化新技術的推廣試驗示范,為農機專業合作社提供技術支撐。農機推廣部門要加大對先進設備和技術引進、推廣、試驗、示范的力度。要對新引進的設備開展作業試驗,了解這些設備在重慶市的作業質量,分析設備作業性能,試驗設備在重慶市的適應性,掌握數據。總結新引進機具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將問題反饋給設計、制造單位,進而進行優化,為農機專業合作社及其他設備使用者提供試驗信息。
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過渡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標志。農機專業合作社是農業機械化發展過程中重要的參與者與實施者[10]。在推進農業機械化的進程中,既要注重培養規模化農機專業合作社,也不能忽視對中小規模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引導。要因地制宜,綜合考慮農機專業合作社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培育,實現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多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