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雨東 廖小舒 王德平
(西南科技大學,四川 綿陽 621000)
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在于產業振興,加快科技創新是實施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途徑。面對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科技革命不斷縱深發展,科技創新與鄉村產業振興的協調發展問題亟待解決。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發展方向,為破解科技創新與鄉村產業振興的矛盾指明了聚焦點與著力點。
現有研究主要圍繞科技創新與鄉村產業振興之間的相互關系與評價,主要包括三點:一是對科技創新進行評價,主要從科技創新投入、科技創新產出、科技創新轉化以及科技創新環境等方面構建指標評價體系[1-7]。二是對鄉村產業振興進行評價,申云從農產品、農業多功能性以及科技支撐來構建鄉村產業振興指標評價體系,并利用熵權TOPSIS實證分析了我國30個省份的鄉村產業振興發展成效[8];郭翔宇構建了農村經濟發展程度、農業現代化程度、非農產業發展程度指標評價體系,以此來實證分析農村經濟建設和產業興旺程度[9];劉七軍從農業生產條件、農業生產效率、農業特色產業水平、農村市場化水平四個角度為中心,以寧夏回族自治區特定調研村莊為研究對象,實證分析其鄉村振興發展效果[10]。三是科技創新與鄉村產業振興的相互關系,完世偉從理論層面界定了創新驅動鄉村產業振興的機理過程[11];聶高輝運用時變參數狀態空間模型,對非正規金融、農業科技創新和鄉村產業優化之間存在的數理關系進行了論證[12];張明濤指出目前我國只有大力發展科技創新,才能有效保障農業生產能力,而農業生產能力的提高必須依靠科技創新投入和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13];池澤新指出目前我國農業發展的大背景是由傳統的產量為主轉變為質量為主,有關農業的科技創新也在不斷深化改革,并以江西省為研究對象,定性分析了目前江西省農業科技創新存在的現實問題,例如支持科技實現突破性進展的先進前沿性研究平臺較少、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不健全、高新技術研發能力欠缺等[14]。
可以看出,由于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時間還較近,鄉村產業發展還處于孕育發展階段,實踐層面的證據還比較缺乏,目前對于鄉村產業振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還未形成共識。同時,針對貧困地區科技創新與鄉村產業振興之間的協同發展研究則更少,科技創新與鄉村產業振興若想實現有序協調發展必須各自相互配合、相互促進,才能達到1+1>2的效果。
探究科技創新子系統與鄉村產業振興子系統之間的關系可以發現,其本質是兩個子系統通過各自內部構成要素相互作用影響,并伴隨螺旋式的發展趨勢最終形成一個復雜系統,并且該復雜系統是從低級耦合協調狀態逐漸上升至高級耦合協調狀態。本文基于系統科學理論與耦合協調理論針對科技創新與鄉村產業振興協同發展構建理論分析框架,其協同發展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科技創新與鄉村產業振興協同發展關系
首先,科技創新的不斷驅動能夠促進農業生產能力的提高,從而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科技創新是將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升級為現代農業生產模式的關鍵因素。現代農業摒棄了傳統“大而全”的發展目標,而是轉向依靠知識進步、信息建設以及技術升級來推動傳統生產的動能轉換。其次,科技創新的驅動能夠實現多功能農業的升級。改革開放后,中國農業發展存在二元化特點,即老舊的生產方式與創新的生產方式共同存在,其現實表征包括種植業的增長速度與產值出現逐漸降緩的趨勢,而農林牧漁服務業整體的增長速度與產值出現快速上升的趨勢。同時在種植業中也呈現糧食產值所占比重逐漸降低,而水果蔬菜的產值比重逐漸攀升的現象。對此,黃宗智曾提出“隱形農業革命”概念,即上述兩種產業結構的變化來源于“消費者的消費需求產生變化從而致使農業產業結構產生變化并連同其附加產值比重發生變化”[15]。科技創新的不斷驅動能夠實現多功能農業發展的主要原因是“隱形農業革命”的產生與多功能農業的產生在需求端實現了有機銜接。
首先,鄉村產業實現振興能夠為科技創新提供良好的投入條件。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實施,鄉村產業結構與總量也得到了質的提高,并且產生集聚效應來不斷優化人力、物力、財力等要素配置效率,不斷反哺鄉村產業振興。其次,鄉村產業實現振興能夠為科技創新提供良好的產出條件,鄉村產業振興可以帶來新的消費增長極,擴大消費市場規模,提高科技創新產出。由于社會整體經濟發展結構、消費者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消費者對于產品的質量要求和科技含量有了更高的標準,因此企業也會轉變發展觀念,優化內部生產研發結構,提高科技創新產量,創造出更富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
科技創新與鄉村產業振興耦合協調機制的主要內涵是促進科技創新與鄉村產業振興復雜開放系統逐漸優化的作用路徑的交替行為過程,以及支撐與改進這種交替行為過程中的各種影響因素的作用機理。首先,科技創新與鄉村產業振興耦合協調發展的最主要動力來自其復雜系統的內部機制,其內部機制的作用主要來源于市場調節。通過在市場中進行正當競爭與資源的高效配置,各類生產經營主體遵從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實現各種合作競爭;其次,在內部機制之外還必須借助外部機制的作用,即獨立于復雜系統之外、能夠有效促進復雜系統良性運轉的力量,主要的外部機制作用來源于政府調節行為。政府在科技創新與鄉村產業振興耦合協調過程中起著指導、干預與管理的作用,政府調節能在市場失靈階段發揮重要功能。其主要目的是出臺相關法令法規來建立符合各方發展主體需要、與市場調節共同作用的宏觀制度環境。
在探討科技創新與鄉村產業振興理論基礎上,構建科技創新與鄉村產業振興評價指標體系,并對涼山州2008-2018年科技創新綜合指數與鄉村產業振興綜合指數進行測算;在此基礎上,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對科技創新與鄉村產業振興耦合協調度進行測算,并從時序變化層面進行分析比較。本文使用的耦合協調度模型主要有以下兩個優點:一是使用耦合度可以測量耦合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的強弱程度,即兩個或兩個以上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的程度大小;二是通過協調度可以反映耦合要素相互作用中良性耦合程度的大小,不僅能夠反映系統之間協調狀況的好壞,也能夠表征系統之間是在優質水平上相互促進還是在低劣水平上相互制約。因此,該模型測算過程與結果較為直觀,被廣泛應用于協調發展的實證研究中。
同時,本文使用了熵權法來求得各個評價指標的權重,該方法是一種客觀賦權法,避免了主觀因素帶來的偏差。但需要指出的是,該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指標本身的重要性,以及無法減少評價指標的維度等。
1.極差標準化法
當指標為正向指標或負向指標時,其標準化公式為:

(1)

(2)

當指標為適中型指標時,其標準化公式為:

(3)
其中,di為確定值的標準值,同時進行非負平移處理:
其中h為指標平移的幅度,一般取1。

(4)
2.熵權法
第二,計算指標j在第i年的比重:

(5)
第三,計算第j個指標的熵值:

(6)
第四,第j個指標的差異系數:其中,j=1,2,……p

(7)
第五,第j個指標的權重:其中,j=1,2,……p。j取值范圍在[0,1]之間。

(8)
3.綜合指數模型
本文采用綜合指數模型來對涼山州科技創新與鄉村產業振興綜合水平進行測算。設正數U1,U2,…,Um為描述科技創新的m個指標,正數W1,W2,…,Wm為描述鄉村產業振興的n個指標,具體公式如下:

(9)

(10)
式中,f(U)為科技創新綜合指數函數;g(W)為鄉村產業振興綜合指數函數;aj,bj為各指標權重;Uj,Wj為原始數據經過標準化處理后的數據。
4.耦合度模型
耦合度模型計算過程如下:

(11)
式中,C為科技創新與鄉村產業振興的耦合度,取值范圍在[0,1];U1為科技創新評價指數,U2為鄉村產業振興評價指數。
5.耦合協調度模型
耦合協調度測度公式如下:

(12)

(13)
T為綜合指數,由于科技創新系統與鄉村產業振興系統在整個復雜系統中其重要性較為相當,因此待定參數α和β均為0.5;U1為科技創新指數,U2為鄉村產業振興指數;C為科技創新與鄉村產業振興的耦合度;D為耦合協調度。T與D的取值范圍均在[0,1]。
6.耦合協調度分類體系與判斷標準
按照耦合協調度的大小并在借鑒已有研究[16],本文采用連續性均勻分布函數法來劃分耦合協調度的類型,最終將科技創新與鄉村產業振興兩個子系統的耦合協調發展狀況分為3個大類10個小類。(見表1)

表1 耦合協調度分類與滯后類型
科技創新與鄉村產業振興耦合協調指標評價體系組成部分為科技創新指標評價體系和鄉村產業振興指標評價體系。科技創新系統一共選取了14個評價指標,從科技創新投入、科技創新產出和科技創新環境三個方面來構建;鄉村產業振興系統一共選取了14個指標,從生產條件、多功能條件和支撐條件三個方面來構建,具體見下表2。

表2 科技創新與鄉村產業振興指標評價體系
本文選取涼山州2008-2018年科技創新與鄉村產業振興相關指標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科技創新指標與鄉村產業振興指標有關數據主要來源于《四川省統計年鑒》《四川省科技年鑒》《四川省R&D資源清查主要數據公報》《涼山州統計年鑒》《涼山州統計公報》《涼山州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涼山州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涼山州政府工作報告》,部分指標通過計算得來。
1.科技創新綜合指數結果與分析
從時間維度看,涼山州從2008年-2018年科技創新綜合指數上升趨勢較為明顯(見表3)。同時根據各年份具體指數可以劃定為兩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為2008年-2012年,此階段涼山州科技創新綜合指數緩慢上升,年均增長0.0533,第二階段為2013-2018年,此階段科技創新綜合指數有了很大提升,年均提高0.0814,科技創新綜合水平加速提升。該階段提升明顯主要是由于前期政策紅利疊加效應與社會經濟發展,為科技創新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與經濟基礎,另一方面得益于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2012年國家提出的“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后,科技創新投入、產出與環境等方面保持良好發展態勢,科技創新在涼山州社會發展中起到的支撐引領作用大大增強。

表3 涼山州科技創新綜合指數
2.鄉村產業振興綜合指數結果與分析
從時間維度看,涼山州從2008-2018年鄉村產業振興綜合指數總體呈上升態勢(見表4),說明涼山州鄉村產業振興綜合水平不斷趨好。此外,根據綜合評價值變化速度差異特征看,在時間變化上涼山州鄉村產業振興綜合評價值同樣也呈現較為顯著的兩階段演變特征。第一階段為2008-2014年,此階段涼山州鄉村產業振興綜合指數緩慢上升,年均增長0.0395,為后續鄉村產業振興綜合水平加速提升奠定了基礎。第二階段為2015-2018年,此階段鄉村產業振興綜合指數上升幅度較大,年均提升0.1167,鄉村產業振興綜合水平快速提升。

表4 涼山州鄉村產業振興綜合指數
1.耦合度
根據科技創新綜合指數和鄉村產業振興綜合指數結果以及耦合度公式,計算出涼山州2008-2018年的耦合度。2008-2018年涼山州科技創新與鄉村產業振興耦合度值均在0.9以上,并且其耦合度均處于高度耦合水平,這表明二者之間存在緊密相互關系。從時序變化來看,其耦合度有著“平穩發展,短期波動”的特點,科技創新與鄉村產業振興耦合度在2010-2015年出現了下降的現象,但總體依較平穩,并逐漸趨于最優耦合狀態。

表5 涼山州2008年-2018年耦合度計算結果

續表
2.耦合協調度
根據上文公式計算出涼山州2008-2018年的耦合協調度值,結果見表6。涼山州科技創新與鄉村產業振興耦合協調度整體發展趨勢是在輕微波動中上升,由2008年的0.106增長到2018年的0.995,耦合協調等級也從嚴重失調上升為優質協調,涼山州科技創新與鄉村產業振興協調發展趨勢穩中向好,協調發展新動能不斷增強。按照協調度等級可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2008-2012年兩者經歷了嚴重失調、中度失調和瀕臨失調階段;2013-2015年兩者經歷了勉強協調、初級協調和中級協調;2016-2018年兩者協調都處于良好協調和優質協調階段。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2013年以前涼山州科技創新與鄉村產業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后續國家及四川省逐步加大對涼山州的政策扶持,并著重解決“三農”問題,對糧食作物給予補貼,鄉村產業發展增幅明顯,促進兩者協同發展。
同時可依據綜合指數可劃分發展類型,若科技創新綜合指數小于鄉村產業振興綜合指數,則發展類型為科技創新滯后型發展,反之則為鄉村產業振興滯后型發展。2008-2018年耦合協調類型共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08-2010年處于科技創新滯后型發展,這反映出在起初的幾年間涼山州科技創新水平的發展跟不上鄉村產業振興水平發展的需求,二者距離協調發展還有一定距離;第二階段是2011-2014年處于鄉村產業振興滯后型發展,這段時間隨著涼山州整體經濟的發展推動作用,涼山州科技創新與鄉村產業振興發展的差距逐漸減小;第三階段是2015-2018年處于科技創新滯后型發展,主要原因是得益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以及國家加大對“三農”領域的支持。
1.時間維度顯示,2008-2018年涼山州市科技創新與鄉村產業振興綜合指數總體均呈上升態勢,科技創新與鄉村產業振興已取得一定成績,但仍存在提升空間。此外,科技創新綜合指數基本小于鄉村產業振興綜合指數,表明鄉村產業發展還未實現向創新驅動轉變。
2.涼山州2008-2018年科技創新與鄉村產業振興耦合度一直處于高度耦合水平。同時,涼山州科技創新與鄉村產業振興耦合協調度呈波動上升趨勢,由2008年的0.106增長為2018年的0.995,耦合協調等級也從嚴重失調上升為優質協調,涼山州科技創新與鄉村產業振興協調發展趨勢呈穩中向好,協調發展新動能不斷增強。
3.涼山州2008-2010年處于科技創新滯后型發展,這反映出在起初的幾年間涼山州科技創新水平的發展跟不上鄉村產業振興水平發展的需求,二者還無法實現協調發展;第二階段是2011-2014年處于鄉村產業振興滯后型發展,這段時間隨著涼山州整體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涼山州科技創新與鄉村產業振興發展的差距逐漸縮小;第三階段是2015-2018年處于科技創新滯后型發展,主要原因是得益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以及各級政府加大對涼山州“三農”領域的支持。
1.科技創新發展滯后,引領能力較弱
涼山州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全州人民經過十余年的艱苦奮斗,科技創新與鄉村產業都得到了大力發展。但自2015年開始,近幾年都呈現科技創新滯后鄉村產業振興的現象,科技創新引領鄉村產業以及帶動整體社會發展的能力還不明顯,主要是針對鄉村產業市場需求特點,相關研發主體協同帶動能力明顯不足,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機制還未有效銜接市場需求,核心研發能力還有待提高;同時圍繞鄉村產業發展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還不健全,創新主體較為分散,“產學研”聯盟的功能有待激活。
2.載體建設不夠豐富,“雙創”效應未有效凸顯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科技創新與鄉村產業振興耦合協調過程中應發揮以創業興產業、以創新促科技的功能,但目前涼山州相關載體建設不夠豐富,如在2020年四川省星級現代農業園區名單中,涼山州只有寧南縣蠶桑現代農業園區入圍五星級名單。同時相關的現代農業綜合體、特色小鎮、農業科技園、農村創業園以及創業苗圃的數量從全省范圍來看所占比例均不高,同時載體建設也還未能高質量銜接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與運用,科技創新驅動鄉村產業振興能力不強。
3.政策依賴性較強,內生發展動力不足
涼山州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的主體為農民,而農民中的很大一部分是貧困人口。雖然我國已在2020年取得脫貧攻堅戰的勝利,但涼山州境內大部分農民收入水平依然不高,重返絕對貧困風險大,相對貧困人口眾多,農牧民對政策依賴性較強,自我發展能力與內生動力明顯不足。
1.突出創新驅動,構建科技創新體系
自2015年開始,涼山州近幾年都呈現科技創新滯后鄉村產業振興的現象,科技創新引領鄉村產業以及帶動整體社會發展的能力還不明顯。一是要加強科技創新在促進鄉村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通過構建農業數字化信息網絡平臺、智能制造高端農業生產設備等措施,不斷延長鄉村全產業鏈,以創新驅動鄉村產業發展的可持續發展;二是要依靠科技創新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如現代種養業中的畜禽良種“育繁推一體化”建設、農產品基地建設中的“菜籃子”產品生產以及農產品加工體系中的深加工,最終實現農業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并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
2.突出載體創新,激發“雙創效應”
政府應從宏觀政策方面進行指導,統籌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農業科技園等基地的發展創新,激活載體功能,同時在優先保障各類科技成果轉化運用平臺的基礎作用外,積極在縣鄉村搭建科技成果轉化運用平臺,建立起雙保障體制機制。要支持新業態與新模式在鄉村“雙創”中逐漸成為骨干支撐力量,不斷開辟新空間,做好各類鄉村“創新”主體的服務保障,為創新驅動鄉村產業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活力。
3.強化自我發展能力,增強內生動力不足
涼山州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的主體為農民,而農民中的很大一部分是貧困人口。涼山州大部分農民收入水平不高,政策依賴性較強,自我發展能力與內生動力明顯不足。因此,要做到:一是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增強貧困人口社會參與能力;二是要加強扶志教育工作,增強貧困人口觀念轉變能力;三是要提升農村職業教育質量,增強貧困人口知識獲取能力;四是要提高基層農技推廣效應,增強貧困人口科技采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