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晶晶 閻 莉 張建梅
江蘇省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手術麻醉科,江蘇淮安 223300
手術及創傷等應激會使機體出現炎癥反應,導致血管內皮受損,使靜脈血管狹窄,同時手術及創傷會使患者的活動減少,肌肉處于松弛狀態,血液流動處于緩慢狀態,較易形成深靜脈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1-2]。DVT 是深靜脈血液異常凝結,血液回流受阻,導致肢體出現腫脹、皮膚硬化、疼痛和功能障礙,麻醉、術中寒冷刺激、術中輸血等均是DVT的誘發因素[3-5]。一旦血栓脫落并隨血液流動到肺部或者腦部,可引起肺栓塞、腦栓塞等嚴重并發癥,增加患者的致殘率和致死率[6-8]。因此,手術室DVT 的預防護理對減少患者DVT 發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至關重要。集束化護理指集合一系列有循證基礎的治療及護理措施,來處理臨床疾患,目的為了給患者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改善患者病情,促進術后恢復[9]。集束化護理相較常規護理更具科學性和針對性,以最新最佳的證據為基礎,將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實踐,制訂綜合的護理方案[10]。江蘇省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于2019 年11 月開展集束化護理干預在手術室預防下肢DVT 中的應用,效果顯著。
采用隨機抽樣方法,選取2019 年11 月至2020 年10 月我院手術室行手術治療的患者84 例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42 例;對照組平均年齡(41.38±13.71)歲;男27 例,女15 例;平均住院時間(13.67±4.26)d;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6 例,初中22 例,高中及以上14 例;實驗組平均年齡(41.81±15.23)歲;男28 例,女14 例;平均住院時間(12.52±3.49)d;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9 例,初中21 例,高中及以上12 例。兩組年齡、性別、住院時間和文化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年齡≥18 周歲;②實施手術治療并且不存在下肢DVT;③患者意識清楚,能進行正常的溝通交流;④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本研究。
排除標準:①有嚴重并發癥,伴重要臟器功能障礙;②有凝血功能障礙或血管病變;③有精神疾患和認知障礙。
1.3.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包括術前訪視,評估患者有無嚴重內科疾病,有無下肢DVT,術前告知手術中風險及健康教育。術中控制手術室環境,溫度維持在22~26℃,濕度在50%~60%;協助患者取合適體位,注意受壓部位墊軟枕;術后回訪患者病情有無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及患者凝血指標。
1.3.2 實驗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集束化護理。(1)成立下肢DVT 集束化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共9 人,包括護士長1 名、骨干成員3 名、組員5 名。護士長負責總體質量把控及各級溝通協調;骨干成員中2 名為手術室專科護士,1 名為工作年限>10 年且綜合考核為優秀的護士,分別負責知識培訓及考核、集束化護理措施的質量查驗及階段性護理質量的評價;組員5 名,負責具體措施的落實及改進。(2)術前護理。術前訪視內容除了常規需訪視內容外還需評估患者有無DVT 相關危險因素,查看患者凝血指標、下肢血管超聲報告、下肢有無腫脹疼痛、有無下肢DVT 史等。有下列情況之一的應與主管醫生及麻醉師聯系,并根據患者個體的靜脈血栓栓塞危險因素選擇預防措施:①手術及全身麻醉時間>90 min;②術中患者體位需髖關節過度屈曲,膝關節過伸;③術中使用充氣止血帶,特別是在長時間充氣時;④重大骨科手術(如髖骨科手術、膝骨科手術、髖部骨折手術)。(3)術中護理。①靜脈穿刺:避免在下肢進行靜脈穿刺,盡量選擇上肢靜脈穿刺,注意減少對血管壁的損害;同時在穿刺時注意不要在長時間使用止血帶。②注意術中做好對患者的保暖工作。(4)術后護理。①體位:下肢抬高至高于心臟水平,促進四肢靜脈的回流;②功能鍛煉:鼓勵患者早期在床上進行運動,并在無禁忌證的情況下盡早下床活動[11]。下床活動時,要指導患者不能直接站立,要由坐位逐漸向站立位過渡。③壓力襪或周期性充氣加壓泵:采用以上方法能有效促進下肢靜脈血液回流,減少發生DVT 的危險性[12-13]。④藥物預防:合理使用相關預防下肢DVT 的藥物,例如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等,同時要注意藥物的不良反應并及時處理[14]。
①術后1 周通過彩超檢查下肢DVT 的發生情況。②術后1 周對患者凝血相關指標進行測量,包括血漿D-二聚體、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in time,APTT)和凝血酶時間(thrombin time,TT);使用全自動血凝儀(法國思達高),免疫比濁法檢測兩組患者的血漿D-二聚體水平;選擇STAGO 凝血功能檢測儀(型號為STA-R MAX)對PT、APTT、TT 進行測定。③術后1 周采用NRS 疼痛評分表[15]評估患者下肢的疼痛情況。該量表是數字評分量表,采用0~10 代表不同的疼痛程度,0~3 分屬于輕度疼痛,4~7 分屬于中度疼痛,8~10 分屬于重度疼痛。
采用SPSS 23.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發生血栓為9 例,血栓發生率為21.4%;實驗組無血栓發生,血栓發生率為0%,實驗組血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964,P <0.05)。
干預前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干預后,對照組凝血功能指標與本組干預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干預后,實驗組血漿D-二聚體低于干預前,且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凝血功能指標的比較()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凝血功能指標的比較()
注:t1、P1 值為兩組干預前比較;t2、P2 值為兩組干預后比較
實驗組干預后下肢疼痛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后下肢疼痛情況的比較[例(%)]
研究表明手術是導致下肢DVT 形成的高危因素,主要與血管內皮損傷、血流淤滯和血液高凝狀態有關[16-19]。手術是一項有創操作,會造成血管內皮的損傷,加上其他各種因素會打破身體的凝血、纖溶系統的平衡狀態,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風險[20-21]。手術大多需要進行麻醉,麻醉會使人體血液流動速度減慢,同時有些手術會使用止血帶致使血流瘀滯,增加血栓的發生率[22-23]。手術會使患者進入應激狀態,加上手術中發生失血,會增加血液的黏稠度,患者更易發生DVT。集束化護理方案中的護理措施都是基于循證實踐,綜合了各項的優點,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針對性的護理服務[24]。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血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顯示集束化護理能夠降低下肢DVT 的發生率,這與廖春艷等[25]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血漿D-二聚體是一種反映機體高凝狀態和纖溶亢進的標志物,能夠對DVT 進行有效地篩查,具有安全簡單、敏感性高等優點[26-27]。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干預后血漿D-二聚體低于對照組,提示采用集束化護理措施能夠有效地改善機體血液高凝的狀態,減少術中對血管內皮的損傷,從而降低DVT 的發生率,這與張桂寧[28]的研究結果相類似。同時,本研究兩組干預后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本研究實驗組干預后下肢疼痛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提示集束化護理措施能夠改善患者下肢的疼痛程度,提升患者的舒適度,這與潘海燕[29]的研究結果相一致。由此顯示集束化護理模式具有針對性、科學性、有效性等優勢,能針對不同患者的情況給予個性化的專業護理,能夠使患者最大可能地獲得最好的結局。
綜上所述,對手術室患者采用集束化護理措施預防DVT 的效果顯著,能夠改善患者血液瘀滯、下肢疼痛的情況,有效降低下肢DVT 形成的風險,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但集束化護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忽視了患者的主觀意愿,沒有調動患者的參與積極性,具體護理措施數量繁多,各措施間聯系不強,會影響措施落實的效果,這些均為下一步研究提供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