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娟
鶴壁市蘭苑中學教師,河南省特級教師、中原名師、中原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河南省模范教師、第二屆全國百佳語文教師、河南省教師教育專家,省級優質課一等獎獲得者。多次承擔各級培訓任務,陜西師范大學外聘專家、河南大學教師教育專家、河南師范大學本科生雙導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師語文學科基地導師。
某天一位同事問我:“你雖是數學專業畢業,卻成長為語文學科的特級教師,你的專業成長之路一定與眾不同吧?”
是的,作為一個數學專業的畢業生,32年前我是在當時學校的特殊情況下,不得不走上語文教師這個崗位的。所以我專業成長的第一步就是先“進補”,補語文學科知識、語文教學知識等?!皭貉a”了幾年后,我慢慢適應了語文教師這個身份,一切似乎都走上了“正軌”,但是一切也似乎熟悉到失去風景——直到遇見丘小云。
遇見丘小云
1994年暑假,26歲的我有幸參加了在秦皇島舉辦的義務教育《語文》教材課堂教學研討會。正是那次研討會上,我認識了住同一房間的丘小云。剛從濮陽的農村學校調到鶴壁市數一數二的初中,我內心壓力很大。因此當得知丘小云來自成都一所很有名的學校后,我便向她討教“法寶”。
“我每周給學生開趣味語文課……”她講的具體內容我已經記不清了,但是依然記得那時的內心感受:原來語文教師除了課本,竟然可以自己設計開發教學內容,讓學生于輕松中領悟知識。
“我們在讀一本書……”記不得她說的書名了,只知道那是一本對當時的我來說很陌生的專業書,但我清晰地記得內心的觸動:作為語文老師,讀書不能只是“惡補”一陣子,而要堅持一輩子;讀書不能只讀消遣類的書,還要找到專業類的書,把它啃下來。
“我每年都寫文章,參與編書……”第一次和編書、寫書的人近距離接觸,她在我眼里閃耀著光芒。我欽佩她的成績,她卻告訴我:“寫東西沒有那么神秘。有想法,有思考,就動筆把它記下來,寫著寫著,模糊的就清晰了,滯澀的就順暢了。”
短短幾天的接觸,丘小云給我打開了一扇窗。她不僅讓我看到了優秀語文教師的樣子,還讓我找到了自己也變優秀的方法。
學習丘小云
回鶴壁之后,我學著丘小云,試著在班里開設“趣味語文課”。課開了沒幾節,我就深覺自己積累不多,捉襟見肘。于是在那個還沒有網絡的時代,我流連于書刊報紙中,讀書,摘抄,剪報,積累對聯知識、詩詞趣話、名家故事……慢慢地,我開始有計劃、有選擇地把這些資源融入常規課。我的課越來越有味道,學生也越來越喜歡。
2015年7月,在中原名師培育對象培訓課上聽裴娣娜教授講課程建設時,我恍悟在丘小云影響下所嘗試的趣味語文課,竟是一種稚拙的課程開發。從那時起,我不斷摸索,規劃了“蘭心蕙質”系列校本課程。
如今,讀書早已成為像呼吸一樣自然的事。而我零零散散的關于生活見聞、讀書收獲、教學思考的記錄,也慢慢匯聚成專題寫作。我在感激遇見丘小云的同時,也感謝學習丘小云的自己。
發現“丘小云”們
一路走來,在讀書、寫作、課程開發的成長道路上,我遇見了更多“丘小云”。
他們有的用前瞻的眼光、科學的規劃,指引我不斷超越,如中原名師項目專家團隊。2015年,我有幸成為中原名師培育對象。在培育的6年中,從課題研究到課程建設,從個人發展到工作室建設,從教學特色到教學主張,中原名師項目組引領著我完成一次次跨越。
他們有的是我于文字中遇見,在現實中追隨,如余映潮老師。1998年,在雜志上第一次讀到余老師的文章時,我便為其高超的教學藝術所折服。我每期不落地閱讀余老師的文章,將其整理復印成冊,在筆記中學習問題設計、詩意手法、文本解讀等內容。而從2017年開始,借助中原名師初中語文聯盟的平臺,我得以實時聆聽余老師的示范課,慢慢領悟板塊之“形”中的語用實踐之“神”。
他們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我只能在視頻中、文字里遇見。我讀溫儒敏,讀王榮生,讀孫紹振,讀鄭桂華……在字里行間找方法,找方向。我學慕課,聽講座,遇見王紅教授、鄭國民教授、靳彤教授……這樣的遇見,沒有時空的阻隔,不受條件的限制。更重要的是,他們是我主動尋找到的“丘小云”。就這樣,在文字中、影像里、網絡上,越來越多的“丘小云”成為我專業成長的引路人,而我也在他們的引領下,一步步地成長為“丘小云”。
成為“丘小云”
2018年11月,有人問我:“誰是對你專業成長影響最大的人?”這一問,便勾起我對丘小云的思念。我在公眾號上發文《丘小云,你在哪里?》,8小時不到,就在熱心網友的幫助下聯系上了丘小云老師。果然,她比我想象得更牛了——她是四川省特級教師、“西部之光”訪問學者,她的實驗成果被譽為“成都模式”,有多部著作出版……
問及彼此,發現她竟然在做杜甫相關的課程,而我在做唐詩鑒賞;她辭了行政職務,專心帶領工作室成長,而我也在和工作室成員一起摸索前行……奇妙的相似,讓我再次思考和丘小云的相遇。遇見丘小云是幸運的,成為“丘小云”是幸福的。
現在,讓我們回到開篇的那個話題:我的專業成長有什么與眾不同嗎?其實除了學科背景,似乎也沒有什么特別之處;讀書、研究、寫作、思考,這些方法更是人人知道。但如果非要說有什么不同的話,那就是當我遇見了丘小云,我便一路學著她的樣子做老師,當我堅守初心一路走來,我便遇見了更多的“丘小云”。跟著更多的引路人前行,走著走著,我把自己變成了“丘小云”。
所以,請別抱怨你沒有像我一樣幸運地遇見“丘小云”。其實生命中所有特別的遇見,一在于是不是遇見了那個特別想成為的人,二在于有沒有在不斷的追隨中,使片刻的遇見成為永恒。如果你渴望成長,你終將覓得你生命中的“丘小云”,終將成為別人生命中的“丘小云”。
寄語青年教師:
以樹的心態,默默扎根,靜靜生長,堅守腳下的土地;以樹的姿態,在風中舞蹈,在雨里歌唱,觸摸頭頂的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