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城市化階段,中國的房地產經濟將逐步走向正軌,居民財富的證券化水平將逐年提升,證券化的金融資產將更多地流向灣區。
中國的城市化發展到今天,如果按照“來了就是城里人”的標準估算,中國的真實城市化率應該已經超過了75%,所以說中國已經進入了后城市化階段。
在后城市化階段,財富的區域分布有兩個標準:其一是財富的創造;其二是財富的流動。這兩個標準就引出來中國財富的空間分布問題,尤其是財富在流動中積聚會改變空間的財富效應。伴隨著財富貨幣化的進程,人們已經感受到了一種非均衡發展的趨勢,再由于房地產價格水平的變化,不同區域的財富分布又會發生變化。根據我的觀察,當前中國的財富空間分布已大致形成了3個三分之一的格局,長江以南的三分之二應該再分為兩個三分之一,把長江以南沿海和腹地分開,就出現了一條財富曲線,暫時可以稱之為“金巖石線”。人們原來習慣于用長三角和珠三角劃分區域,卻忽視了兩個“三角”的共性是灣區經濟,從廣州、深圳到杭州、上海,一條線沿海形成。
當年有一位地理學家胡煥庸在研究中國的國土空間時劃出了一條線,人稱“胡煥庸線”,我今天斗膽提出“金巖石線”,提示人們關注財富空間分布的非均衡趨勢。
財富空間的非均衡分布來源于雙循環的經濟。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內循環經濟,并且自成體系,再融入全球化市場經濟循環。中國的內循環經濟以北京為主導,加上灣區經濟以較高程度融入全球化市場。于是就有了中國當前的區域經濟格局,簡稱為“一個大北京、兩個小灣區”(杭州灣/深圳灣)。其實,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首先都是中國企業,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之下。特別是在當前的國際環境中,以美國為代表的一些國家排斥中國,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中國經濟的開放受到了限制。在這種情況下,灣區經濟的地位就變了,成為一個有限開放的內循環經濟較大程度融入全球化外循環經濟的區域空間。
在一個中心、兩個灣區的區域空間分布中,兩個小灣區中間還有一個廈門灣,是中國商業底蘊最強的區域。如果跳出原來的框架,把灣區經濟視為一個整體,未來中國的區域財富空間分布就更清晰了。
過去30年的中國經濟主要是房地產驅動的,在后城市化階段,中國的房地產經濟將逐步走向正軌,居民財富的證券化水平將逐年提升,可以預料,證券化的金融資產將更多地流向灣區。為什么呢?因為灣區經濟的開放度較高,企業無論是國有還是民營,都有更高的創新力。現代證券市場是產業創新的孵化器,預計新增上市公司的數量和市值增長的趨勢也將偏重于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