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楊 洪向華
〔摘要〕:制度是政黨執政與國家治理的重要依據。一個國家和社會選擇具有何種價值屬性的制度,標識了這個國家本身的階級屬性與國家性質。黨的百年征程中,始終堅持人民生命至上、地位至上、權力至上、利益至上、標準至上。人民至上作為一個內涵豐富且具有統籌性質的價值范疇,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百年探索之中,熔鑄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百年實踐過程,是黨的百年奮斗得出的重要歷史經驗。基于堅持人民至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視角探析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是把握中國共產黨何以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何以具有強大執政底氣的重要依據。
〔關鍵詞〕:堅持人民至上;中國制度;十九屆六中全會;十個堅持
〔中圖分類號〕D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8048-(2022)01-0013-09
人的存在和發展、國家社會的治理與前進都離不開一定的制度保障。早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指出:“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 〔1〕“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2〕因此,建設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在21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目標,必須有一套科學的、系統的、完備的且能夠始終表達和實現人民利益的制度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上強調指出:“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這是黨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所在。”〔3〕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致力于摧毀一個剝削與壓迫的制度,創造一個沒有特權、沒有剝削壓迫,能夠實現人的自由與發展的新制度。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視角探析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是把握中國共產黨何以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何以具有強大執政底氣的重要依據。
一、堅持人民至上的內涵要義
人民至上是對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精髓的科學繼承和鮮明體現,是對西方奠基于“原子式個人”假象的政治哲學的揚棄,是對中華傳統政治哲學的吸納和超越。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最高政治哲學,詮釋了“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4〕。歷史唯物主義發現了人的主體性,并指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也是一切實踐活動的主體。人作為主體,作為社會歷史的創造者,在創造歷史的同時,也具有自我增值的特性。因此,中國共產黨不僅把人民群眾作為執政的根基,而且把始終為人民群眾服務,毫無政黨私利可求作為一條價值信念。這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立黨、執政的內在規定。
(一) 人民生命至上
人是自然存在物。馬克思一貫反對把人看成純粹的“自然人”,反對把人的自然屬性說成是人的唯一的或根本的屬性,反對單純地用生物學的規律、自然法則來解釋人的行為和社會現象。馬克思說:“‘特殊的人格’的本質不是它的胡子、它的血液、它的抽象的肉體的本質,而是它的社會特質。”〔5〕但無論如何強調人的自然屬性的第二性,人的生命作為人的自然屬性最核心的表現,必然是討論人、人性的初始點。在《德意志意識形態》這部關于唯物史觀論述較為成熟的馬克思主義著作中,馬克思恩格斯繼續重申了這一觀點:“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6〕因此,無論是從人的本質屬性的角度去看,還是從歷史創造者的角度去看,人的主觀能動性之所以能夠發揮,并且成為世界的真正主宰者,正是因為有生命體征的維系,正是因為人是有生命的個體,當生命結束時,一切歷史活動、一切創造活動也就結束了。此外,從人自身的生存需要看,人的第一需要就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吃喝住穿等物質需要,人對生命的渴求,也是促進人不斷進行創造性活動的原始動力。因此,無論何種社會制度,若沒有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置,不僅是違背人性的,而且在這種制度下的任何承諾也只不過是為了“利益至上”“資本至上”“權力至上”等等蓋上了一層遮羞布。
(二) 人民地位至上
人是社會存在物。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理念中,人不僅是自然存在物,更重要的是,人是社會存在物。人作為社會存在物,人的社會性是通過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交往而形成的,在交往過程中形成的交往規則、交往途徑、交往結果都必須是把人的地位放在首位,以免在交往中產生危及人的存在和發展的矛盾和問題。并且人作為社會存在物,具有交往的需要,社會交往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正如馬克思所說的:“社會——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7〕在馬克思這里,社會是一個由各個獨立的個體相互聯合起來的產物,是“表示這些個人彼此發生的那些聯系和關系的總和”。〔8〕在馬克思主義話語語境中,人民至上是把人作為社會人,把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關系當作人生存在社會中所必然面臨的關系問題,協調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才能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所建立的新中國,一經成立,就以《憲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的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9〕,這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并且,在國家名稱的設定上,新中國是中國人民的共和國,“各級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種政權機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10〕,這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兌現對人民地位至上承諾的重要表現。并且,中國共產黨本身的定位就是,以實現人民利益的工具而存在和發展的,“是人民群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完成特定的歷史任務的一種工具”〔11〕。因此,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切實踐活動,尤其是在屬于頂層設計的制度設計、制度安排以及制度完善等實踐活動中,最終的決定者和評判者依然是人民群眾,可以說,否定了人民至上的地位,黨和國家的一切事業都將無法開展。
(三) 人民權力至上
對于權力這個概念,自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以來,權力始終都為強者所擁有、所壟斷。人民作為權力的實際擁有者,卻把權力的使用權上交給了統治階級。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所有統治階級的權力名義上是人民群眾賦予的,或是與人民之間達成的契約,但在本質上都是對權力的剝奪。只有實現最大多數人的統治,徹底消滅階級統治,消滅剝削和壓迫存在的經濟基礎,人民的權力才能復歸。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干部的權力都是由人民群眾所賦予,權力的使用只能為人民服務,滿足人民群眾的意志、訴求和愿望,并且能夠始終如一地堅持這一重要執政理念,因此,可以說是徹底踐行權為人民所賦的執政黨。尤其是隨著執政時間的不斷增長以及當前我國發展市場經濟所帶來的不良影響,更需要在意識形態領域做好理論上的分析、在方針政策頂層設計上做好制度建設和完善、在一切社會實踐中落實和強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指出的:“我們的一切權力來自人民”,“我們的各級領導干部是人民的勤務員,我們的職權是人民賦予的,我們的責任就是向人民負責”。〔12〕在當代中國,剝削階級已經被徹底消滅,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切實做到了人民權力至上。此外,權力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越來越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在制度設計安排、完善發展以及執行過程中的重要問題。因此,新時代條件下,制度的人民權力至上也越來越體現在人民對“賦權”的監督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經常強調的,黨員領導干部絕不可以人民賦予的權力為個人謀私利,要用好人民賦予的權力,要讓人民監督權力的使用。
(四) 人民利益至上
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馬克思指出:“在任何情況下,個人總是‘從自己出發的’,但由于從他們彼此不需要發生任何聯系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們不是唯一的,由于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以及他們求得滿足的方式,把他們聯系起來(兩性關系、交換、分工),所以他們必然要發生相互聯系。”〔13〕這里馬克思主義把人的需要與人的本性相聯系。它強調了需要在人性中的基礎地位,說明它是人的存在的內在規定性。并且它還強調了需要在人的活動中的重大作用。在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70余年時間里,在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制度建設與完善的實踐活動中,都始終貫穿著一個至高的價值標準,那就是能否為人民群眾帶來利益,能否滿足人民群眾現實的、多樣化的需要。堅持人民利益至上,是由黨的性質和國家性質所決定,又由黨所進行的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去貫徹、執行與落實。《黨章》明確規定:“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14〕尤其是在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之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踐探索中,所有的制度設計與安排,以及新時代背景下,對這一制度體系的完善和發展過程中,生產力發展與人民需要之間的矛盾始終是黨和國家一切方針政策的核心參考與目標指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人民利益至上”〔15〕,并通過一系列對黨員干部的重要講話不斷傳達這一價值思想,告誡中國共產黨人要時刻不能忘懷人民的利益是第一位的,我們黨所做的一切工作都要始終圍繞著人民群眾不斷發展變化的需要。
(五)人民標準至上
人民標準是評判的標準,不是簡單的數量上、數據上的評判標準,也不是部分人的評判意見,而是作為國家和社會主體的人民群眾的評判標準。一個政黨的執政水平以及政黨所制定的方針政策,只有人民有權去評價,只有由人民來監督,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人民至上。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提出了著名的“三個有利于”的評判標準,其中既涵蓋了社會層次對生產力發展方面的評判標準以及國家層面的綜合實力增強的評判標準,尤為強調了人民更高層次的生活水平提高的評判標準。這種評判標準的設定主要基于當時基本國情的需要,生產力的發展與物質生活需要的滿足是人民群眾最關心的事情,也是人民對制度好壞的重要考量標準。然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民需要的多樣性與多層次性,這些評判標準也在發生具體細節方面的變化。例如,當前人民群眾對更美好生活的需要,對實現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多樣性的需要,這些需要就是最實際的評判尺度和標準。也正因為這些評判標準的存在,以及對制度設計與完善提出的及時性要求,才使得當前人民在實際獲得上的滿足感、在幸福指數上的提升感以及在安全需要上的滿意感都不斷得以實現和滿足。
二、人民至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百年探索中彰顯
從制度的價值屬性上探究和規定制度的價值尤其是基礎價值所在,是辨析制度屬性、定義制度本質的根本依據所在。人民至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價值序列中是處于第一位的,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宗旨,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立場以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格,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設計、確立、完善與發展過程的始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最大的價值來源,也是與資本主義制度形成競爭優勢、反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污蔑攻擊的最大底氣和力量來源。堅持人民至上是黨的百年奮斗得出的重要歷史經驗,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百年探索來看,集中體現在:制度設計之初的人民地位,制度設計與確立中的人民需要,制度評價中的人民態度,制度完善中的人民立場,制度終極目標中的人民發展以及對自由人聯合體的追求。
(一)人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設計及確立的主體
人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設計與確立的主體。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人民意愿和意志的表達。在尋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中,無論農民起義,還是資產階級的革命都以失敗而告終。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領導人民完成了這一歷史使命。在此后通過三大改造運動,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生產資料所有權歸全體人民所有的重大歷史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則是在我們認清了社會主義所處的歷史階段還是不發達的階段,在這樣一個階段上,為更好滿足人民群眾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需要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因此,它所設定的百年目標是首先實現國家的現代化,在21世紀中葉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制度集合人民意志和訴求的現實表達,也證實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絕不是脫離人民群眾,進行盲目的目標預設與空想的目標追求。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人民實踐活動成果的智慧結晶。制度作為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是人民群眾社會實踐的產物。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邊不斷根據社會發展以及時代條件進行制度的頂層設計,一邊又通過“摸著石頭過河”的策略方式進行體制機制以及制度等的摸索與檢驗。只有那些符合人民群眾共同利益的制度設計才能最終成為制度體系中的組成部分,否則將會被人民和歷史所淘汰。例如,在農村掀起改革開放大幕的家庭聯產承包制,就是首先在群眾中被發現和探索出來的,之后不久就得到了鄧小平等當時國家主要領導人的肯定和支持。1982年1月1日,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關于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正式出臺,這也標志著體現人民智慧的制度設計正式得以在全國確立。此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設計之初,最鮮明的一個特點就是局部示范、局部探索,把這種局部的經驗進行反復的驗證、核實,接下來才會在更廣大范圍內推廣。在最初的通過設立特區、試驗區等進行經驗總結和摸索中,在這種實踐中最大參與者就是人民群眾,并且深入到人民群眾第一線進行實地勘查、總結規律。因此,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尤為關鍵。總之,在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設計與確立的歷史過程中,由人民直接參與所設計的制度以及通過人民群眾的經驗與智慧總結出來的頂層設計有很多,始終沒有脫離人民群眾這個主體。
(二)人民需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完善及發展的根本動力
人民需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完善及發展的根本動力,不僅體現在制度本身的滿足人民群眾基本需要之上,還體現在制度通過完善與發展滿足人民群眾不斷變化的需要上。在社會主義分配制度下,能夠使人民群眾在個人需求與集體需求、個人愿望與社會愿望達成一致,由公有制所決定的按勞分配形成的由公共事業部門為每個人的收入提供基礎保障,并在多種分配制度下使個人多樣化的收入分配得以實現,這是與個人自主選擇、自由勞動所應然得到的個人財產部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通過生產力的快速解放與發展,生產出的物質財富能夠平等地為人民所使用和擁有,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市場經濟環境中的消費主義對人民的侵蝕,能夠使他們理性地看待消費、合理地使用物質產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根本價值旨趣是人民群眾的利益和全面發展, 具體表現為保障人的權益、維護社會公正和促進人的發展,這也正是人民主體性的根本性詮釋。
進入新時代,我們黨根據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長的現實需要及時對社會的主要矛盾進行了調整,并深刻認識到,人民的新需要與當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實存在著的矛盾是我們當前和今后很長一段歷史時期所要面對的現實,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完善與發展所需要面對的現實以及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核心任務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必須要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期盼的實際問題, 不斷滿足群眾變化了的現實需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頂層設計所承載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最直接地顯現于國內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事業的巨大發展中, 尤其是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事業上實現了民生事業的發展與黨的全面深化改革同步進行, 個人發展與經濟事業的總體發展相互協調, 人民群眾切實享受到了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巨大收益。此外,在實現人民群眾對充分發揮主體地位的渴望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完善的一個特殊背景是全面深化改革,其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這是黨的治國理政理念的重要轉折點, 把“治理”納入國家統治之中以取代“管理”, 這充分體現了新時代背景下人民主體力量的巨大進步, 使人民群眾更好、更廣泛地參與到社會治理的一切領域之中, 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完善與發展中對人民群眾充分體現主體地位需要的滿足。
(三)人民態度是評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依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到底是不是優良的制度,只有人民群眾,且是處于社會實踐中的最廣大人民群眾,才是最根本的評判者。人民的態度是最核心、最根本的評判標準和評判依據。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為什么奮斗,為什么參與社會實踐,為什么支持現有政權和制度,歸根結底是能否滿足他們的利益與訴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語境中,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公開宣稱,人民是制度的最終評判者。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判斷制度建設成敗得失的最根本的價值標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發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終的判斷標準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發展成果。”〔16〕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與發展、制度治理效能的轉化不僅需要不斷進行自我檢視,而且需要由人民群眾來最終評價。目前來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評價,其一是基于對制度自身的合規律性進行的評價,這是把制度放置于歷史與社會發展的長河中,尤其是放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大局中,衡量與考察這一制度是否符合時代潮流、是否符合社會發展規律,能否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等。其二是對制度是否遵循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理論,這是制度合理論性的評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雖然是根據中國的具體國情而不斷中國化的結果,但在根本上依然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因此,對于制度的完善與發展,絕不能脫離這個本質。其三是對制度合價值性的判斷。制度是為人的存在物,制度的存在與消亡,就在于是否符合人民群眾的需要,是否滿足人民群眾的意志愿望和要求。因此,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價值旨趣的評價,就是要根據人民群眾的反饋,檢驗制度設計、完善與發展、執行與效能轉化的全過程中是否體現了人民意志、反映人民要求,以及制度的成果是否由人民群眾所享有。
(四)人的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高旨歸
人的發展問題不僅是哲學領域的重大命題,也是政治領域的重要議題。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以往人類社會形態的研究尤其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提出對人的研究,要結合社會現實、結合人類社會實踐活動,并且通過對人的類本質的研究以及與人的社會屬性的研究,提出在類的屬性上,勞動是人的本質,在社會屬性上,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人的發展問題也必然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雙維發展問題。《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他們的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17〕這就為人的發展問題進一步打開了社會化的視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設計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對社會主義制度創新性變革與發展的歷史性產物,必然是以遵循共產主義的基本原則為前提的。馬克思恩格斯始終強調要實現人的解放和發展,使人類能夠擺脫各種剝削壓迫和異己力量的支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終旨歸就是要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綜合來講,就是要實現勞動的個人與社會的個人同步發展。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設計同樣把實現社會的全面發展以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終極價值追求,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設計最深層次的動力因素。
(五)自由人聯合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終極價值目標
自由人聯合體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舊社會的基礎上想要創立的新社會形態。在《共產黨宣言》一文中,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鮮明地提出了要實現無產階級的解放和全人類的解放,建立一個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基礎上的自由人聯合體,這在社會形態上講就是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在《評一個普魯士人的〈普魯士國王和社會改革〉》中明確提出:“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共同體。”〔18〕但對于如何實現這一理想,理論與現實總是有一定的差距,歷史的變遷與發展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來,在致力于本國人民解放與自由的同時,也致力于全人類解放與幸福的共同事業。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治理理念,使馬克思主義所設想的自由人聯合體的共產主義社會有了可資達成的現實基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對實現自由人聯合體的初步嘗試,也是必然選擇。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在最基本的、最基礎的層面對實現人類共同的福祉利益、實現人類的命運與共以及全人類的共同發展。這個共同體首先是實現對民族、種族、血緣、國家疆域以及意識形態等多層面的超越,在當前全球化時代,對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必須要打破各種偏見,達成國際間的自由平等交往,以此為構建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基礎、提供現實方案。因此,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對人類命運的關注,實現了多方面發展和超越。這些事實也就充分表明,中國共產黨所要踐行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價值理念,是站在時代的前沿,站在對人類共同命運關懷的立場,并結合中國當前發展的實際以及人民群眾的整體訴求,為世界、為國際社會貢獻的中國方案。
三、堅持人民至上百年歷史經驗,夯實國家治理效能
中國特色社會制度所彰顯的人民至上價值,在黨的百年實踐活動中已經充分證明是一條成功的經驗。在接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中,必須牢牢堅持人民至上這個百年歷史經驗,夯實國家治理效能,才能確保黨始終密切人民群眾,夯實黨立于不敗之地的這個根本所在。
(一)以人民至上為價值指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
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作為治理效能轉化的兩大核心要素,其現代化水平已經成為事關中國實現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關鍵。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上,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被以具體的階段性目標的形式確定了下來。這個總體目標的時間跨度是近幾十年的時間,并且是以漸進的、遞進的程度不斷完成。這也就預示著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依據當前和今后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整體進程而對制度體系進行制度供給和完善、對治理能力不斷以新的手段、方式、載體而進行能力加持和提升。由此分析以及結合制度優勢自身的實踐特質可知,制度優勢的效能轉化首先必須有其轉化主體的存在:即制度體系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并且只有堅持不斷地完善制度體系,才能把制度優勢的內在潛能全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制度供給和完善定型與制度優勢效能轉化的互關互聯關系,使兩者密不可分。當前,堅持以人民至上價值為指引進行治理體系的創新,就是要在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堅持人民至上為價值紅線,時刻對標制度體系現代化是否脫離了人民群眾、是否能夠不斷回應和滿足人民的利益訴求、是否有助于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在“摸”論(即“摸著石頭過河”)和“貓”論(即“不管黑貓白貓,能捉老鼠的就是好貓”)的影響下而不斷進行發展道路、治理制度、指導思想等探索的過程。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創設、完善、發展與定型也是一個漸進的動態過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評價改革開放一樣,改革沒有完成式,只有進行時。制度體系的完善、發展、變遷和定型也是只有進行時,沒有絕對的完成時。在黨領導四十多年的改革歷史進程里,我們的制度體系不斷完善和發展,形成了涵蓋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以及具體制度在內的一整套制度體系,并形成了獨具中國制度特色的十三個制度優勢。從制度成熟定型的角度分析,我們社會主義建設的前半程是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確立、形成并不斷完善,接下來就是使這個制度體系不斷成熟和更加定型。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從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國社會主義實踐的前半程已經走過了,前半程我們的主要歷史任務是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并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改革,現在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19〕后半程的使命是國家治理現代化,即制度定型。“后半程,我們的主要歷史任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20〕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成熟與定型而言,若要始終保持制度的優勢和效力,就一刻也不能脫離與黨的本質特征相協調的價值導向,即人民至上的價值導向。而在實踐中,就是要以人民至上為價值指引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創新性發展。
(二)以人民至上為價值指引強化制度執行意識和實踐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人民群眾是制度執行的主體,制度執行的好壞或是制度執行的徹底與否直接影響到國家治理效能的實現。制度價值優勢向國家治理效能轉化的過程實際上已成為一個制度執行者乃至全民參與的過程,因此,若要實現治理效能就必須做到以人民至上為價值指引強化制度執行意識和實踐,使制度執行者與制度執行的參與者懷有對制度由衷的信任乃至信仰,才能切實把良好的制度轉化為優質的國家治理效能。今天,我黨作為一個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已經具備了長期執政條件下相對完善的國家治理的制度體系以及與之匹配的治理能力,但面對當前國內全面深化改革、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以及世界治理格局的巨大變革等,如何在理論上、思想上進一步夯實和激發制度優勢,實現思想連貫、信仰堅定的良好意識形態環境事關國家制度優勢的效能轉化。一方面,我們要堅定地明確我們國家治理的道路遵循的是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和完善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解釋好當前國家治理現實與治理目標之間的差距,講清楚當前我國思想文化領域所面臨的滲透和“西化”“分化”圖謀,闡述好制度頂層設計與國家治理之間的運行機理與協同互促的關系。另一方面,要在價值層面達到意識形態領域的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當前,我們面臨把制度優勢進一步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的現實任務,應充分發揮制度的人民至上性與意識形態的“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的優勢,把意識形態功能嵌入到國家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的各個環節,從而實現把國家意志和人民意志相統一的標準來監督和規范國家治理效能的轉化,在最大程度上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
(三)以人民至上為價值指引完善制度執行的監督反饋
實現國家制度優勢的效能轉化,就必須強化對制度執行的監督,即是要在對制度執行的評價和監督體系中發揮人民的主體地位,體現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滿足人民的利益和訴求。以人民至上為價值指引完善制度執行的監督反饋,最重要的就是讓人民監督權力,讓人民參與到國家治理的各個環節,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形成以更加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人民監督合力,形成對制度執行全覆蓋的監督局面。人民是我們黨治國理政之本,也是制度執行之基,在對制度執行監督的環節,就是要把人民至上基礎價值理念貫徹到堅持和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的根本之策。必須構建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體系。”〔21〕當前,我們已經形成了包含有政黨權力監督、人大法律監督、政府行政監督、人民政協監督、司法監督、中央紀委監察委監督、輿論監督等全方位的監督系統。其一,讓人民監督制度執行,監督公權力運行,必須堅持和完善群眾對制度執行的評價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人民至上為基礎價值,因此制度的設計、完善和發展都始終以滿足人民群眾現實需要為基準,這就決定了在制度執行的過程中只有獲得人民群眾的滿意、認可和信任,制度執行才算是成功的、有效的,制度的價值優勢就成功實現了向國家治理效能的轉化。其二,讓人民監督制度執行,監督公權力運行,需要不斷擴大群眾參與國家治理的程度和廣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群眾參與國家治理是人民群眾行使自身權利與義務的重要表現,也是人民群眾作為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人的本質的理論關照。人民群眾參與到公權力對制度的執行的實踐過程中,能夠及時修正制度執行的誤區,避免制度執行的軟化,確保作為國家主要治理主體——政府等國家機構落實政策、執行制度中的客觀性、科學性、準確性。目前,我國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國家治理的通道早已打通,但在現實治理實踐中,群眾的參與度仍需進一步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到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動下,人民群眾參與國家治理、國家決策的程度越來越高、得到的效果反饋也越來越有質量。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22〕這就把制度執行系統的整個脈絡關聯到每一個事關人民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切實踐行了人民的事情人民自己決定的執政理念。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461.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120.
〔3〕〔4〕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N〕.人民日報,2021-11-17.
〔5〕〔1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394.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6.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77.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1.
〔9〕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8:74.
〔1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25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446.
〔11〕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8.
〔12〕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30-50.
〔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1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748.
〔1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820.
〔1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35.
〔1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5.
〔1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79.
〔2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27.
〔2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531.
〔2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9.
【責任編輯:歐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