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文 徐雯鈺
〔摘要〕:在一百年的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緊緊把握歷史發展大勢,牢牢抓住歷史變革時機,現代化道路的探索實踐取得了重大成果,積累了寶貴經驗。首先,在世界歷史發展總進程中把握歷史大勢,準確定位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時代坐標和歷史方位;其次,在世界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把握歷史大勢,成功開創一條既遵循世界現代化一般規律又超越蘇聯模式和西方模式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最后,在“一球兩制”“西強我弱”的兩制格局中把握歷史大勢,在處理與資本主義既長期共存又相互較量的復雜關系中堅定不移走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關鍵詞〕:歷史大勢;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中國共產黨;“七一”講話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8048-(2022)01-0042-1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歷史發展有其規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極被動的。只要把握住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抓住歷史變革時機,順勢而為,奮發有為,我們就能夠更好前進。”〔1〕在一百年的奮斗中,我們黨順應歷史潮流,始終把握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歷史主動,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強調,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2〕。認真總結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在把握歷史大勢中走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寶貴經驗,對于我們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在世界歷史發展總進程中把握歷史大勢,準確定位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時代坐標和歷史方位
(一)在世界歷史發展總進程中科學判斷時代性質和主題是謀劃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前提
歷史時代是一國實現現代化的大環境。確立一國實踐主題,謀劃國家現代化戰略,必須首先研判時代性質和時代主題。對于如何區分不同的社會形態與歷史時代,馬克思、恩格斯主要有經濟社會形態和技術社會形態兩種分析維度。依據經濟社會形態維度來考察,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提出了“資產階級時代”的概念,并得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兩個必然”的結論。以技術社會形態維度為依據,即以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產業結構對社會形態進行劃分,人類社會依次經歷了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和電子時代,技術社會形態各個歷史階段依次更替。據此,馬克思、恩格斯又得出了“兩個決不會”的結論,指出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長期性和復雜性。兩種社會形態、歷史時代的劃分相輔相成,為我們判斷時代性質及把握歷史發展大勢提供了科學方法論。
列寧認為,只有在世界歷史發展總進程中把握時代的基本特征,才能以此為依據來分析各個國家更詳細的時代特點,進而制定正確的戰略策略。為此,他專門研究了時代問題,明確提出人類進入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開辟了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新時代,“面對一球兩制而社會主義俄國又處于資本主義包圍中這樣的時代背景,列寧提出了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戰略構想,并提出了在擴大同資本主義世界的聯系中爭取社會主義生存和發展的新思路”〔3〕。斯大林在時代性質問題上,基本繼承了列寧的思想,同時,他還對資本主義發展有了新認識,在二戰之前提出了資本主義總危機的思想。斯大林認為,帝國主義的性質,決定了資本主義在總體上處于危機狀態,而這種危機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是不可能解決的。從總體上看,斯大林對時代問題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資本主義世界的現狀。但是,他沒有在實踐中發展資本主義總危機思想及其分析思路,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蘇聯共產黨都把資本主義處于總危機狀態,作為分析時代問題的基本結論。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結論愈加不符合資本主義的現實,并對蘇聯共產黨及其他國家共產黨產生了比較大的負面影響。
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的民主革命轉變為新的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中國共產黨也正是在這種時代大勢下應運而生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我們黨的誕生就是順應世界發展大勢的結果。十月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的興起,就是當時的世界大勢。我們黨從這個世界大勢中產生,走在了時代前列。”〔4〕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對時代問題有過多次論述。他指出,“在資本主義時代,特別是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各國在政治上、經濟上和文化上的相互影響和相互激動,是極其巨大的”〔5〕,“現在的世界,是處在革命和戰爭的新時代,是資本主義決然死滅和社會主義決然興盛的時代”〔6〕。總的來說,毛澤東對時代問題的認識與當時時代現實是相符的。在20世紀前半葉,戰爭與革命相互交織是時代主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是無產階級一切工作的根本目標,進行武裝奪取政權的階級斗爭是中心內容。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也證明了毛澤東對時代的判斷是正確的,其所采取的戰略和策略也是與時代條件相契合的。
從20世紀后半葉開始,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和平與發展”逐漸成為時代主題。然而,由于客觀社會歷史條件的局限和主觀認識上的偏差,新中國成立之后,特別是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后,我們在時代主題問題上,沒能在歷史大勢中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時代觀,從而導致在國家現代化發展戰略上出現了一些失誤。當然,這些失誤在探索過程中是難免的,我們黨在這一時期仍然取得了獨創性的理論成果和巨大的建設成就。
(二)在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中準確把握時代主題是中國共產黨開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關鍵
中國共產黨對時代主題認識發生轉變并逐漸接近時代發展的狀態,是從鄧小平開始的。鄧小平始終從“世界視野”來設計黨和國家的宏觀戰略。改革開放初期,圍繞著如何在世界坐標中定位中國這一重大問題,鄧小平進行了深入思考并由此形成了一系列內涵深刻的戰略判斷。首先,在“戰爭與和平”問題認識上有了歷史性轉變。鄧小平改變了戰爭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看法,并得出新的結論:“在較長時間內不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是有可能的,維護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7〕這是一個重要的轉變,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具有重要意義。“一九七八年我們一心一意搞建設的方針,就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判斷上的。”〔8〕其次,對時代主題轉換作出了科學判斷。鄧小平明確指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9〕這樣來表達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或兩大問題,并不是說當代已經沒有其他重大問題。但是,成為全球性、戰略性問題的,確實是這兩個而不是別的。最后,突出科學技術在當代世界發展和時代變革中的地位。鄧小平把握時代特征,觀察世界發展大勢,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把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進步深刻地改變了并將繼續改變當代經濟社會生活和世界面貌,擺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這些戰略判斷,準確把握了歷史發展大勢,指引了中國的前進方向和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歷史進程。
由于鄧小平敏銳地把握新科技革命、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新變化,對時代主題作出新判斷,黨中央在此基礎上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開創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潮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改革開放是怎么搞起來的?很關鍵的一條是我們黨正確判斷世界大勢,確立了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的認識,才有了黨和國家工作中心的轉移,才有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的開啟。”〔10〕因此,“作出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也是基于我們黨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11〕。
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人都重申: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這是中國共產黨把握歷史大勢基礎上對世界大局的基本判斷。同時,江澤民和胡錦濤在把握世界大勢方面又有新的發展,他們從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和文化多樣化等方面對中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進行了理論分析,并且在時代潮流、非傳統安全、地區和國際合作等方面不斷提出新理念和新論斷,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提供理論依據和行動指南。
(三)從歷史發展大視野、時代發展階段性及未來趨勢中認識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歷史方位和發展階段
時代的發展和演進,具有連續性和階段性相統一的特點。正確認識時代,既要從歷史發展大視野中來把握,又要注意時代演進過程中的階段性特征,還要對其未來進行科學預測。只有這樣,才能準確把握時代脈搏,自覺在時代潮流中認清方位,并據此制定出正確的戰略和策略,完成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任務。
從歷史大視野來看,我們所處的世界歷史時代仍然是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既要充分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目標的長期性,又要把握不同階段、不同時期的階段性特征,制定不同階段,不同時期的戰略目標,實現發展目標長期性與階段性的統一。黨的十九大從歷史實踐中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科學判斷,這是基于分析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不同階段性特征得出的,反映了我們黨對當今中國發展所處歷史方位的清醒把握。但是,當前我國所處大的世界歷史時代并沒有改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主要是強調大的時代演進過程中出現了階段性的變化。“從時代的根本性質和大的歷史進程來看,目前我們仍然處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當時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社會時代。”“該歷史時代的進程從該社會形態取代前一社會形態在人類社會占據統治地位起,歷經興盛、衰落,直到為下一社會形態所取代而不再占據統治地位止。”〔12〕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盡管我們所處的時代同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從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大視野來看,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13〕同時,“新時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而不是別的什么時代”〔14〕。
從時代發展階段性及未來趨勢來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同時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人類又一次站在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
首先,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當前,國際格局加速演變,國際權力、利益和規則面臨再分配再調整,經濟全球化遇到一些曲折困難,我國發展的戰略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但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沒有變,經濟全球化仍然是歷史發展不可阻擋的大趨勢,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并沒有結束,時與勢依然在我們一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15〕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國內外形勢的精準把握,為我們正確認識歷史發展大勢、應對風險挑戰提供了根本遵循。
其次,我國將面對更多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近年來,一些國家單邊主義、孤立主義、民粹主義、保護主義沉渣泛起,冷戰思維、霸凌行徑變本加厲,有些國家甚至發起了貿易戰,自由貿易體系面臨巨大挑戰,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和回頭浪。特別是2020年以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對人類健康和全球經濟造成重大威脅,彰顯了人類面臨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很多。面對當前錯綜復雜的世界局勢,我們黨要居安思危,趨利避害,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憂患意識,還應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作應對最壞情況的準備,爭取最好的前途。
最后,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正確認識我國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發展階段,是我們黨明確階段性中心任務、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依據,也是我們黨百年來領導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經驗。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時指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16〕這是我們黨在深刻把握歷史大勢基礎上對我國所處歷史方位和發展階段作出的重大戰略論斷。新發展階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一個階段,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新發展階段是我們黨帶領人民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歷史性跨越的新階段,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階段,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從初級階段向更高階段邁進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進入新發展階段,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我們要以辯證思維看待新時代新階段我國發展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在時代前進的潮流中把握主動、贏得未來。
二、在世界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把握歷史大勢,成功開創一條既遵循世界現代化一般規律又超越蘇聯模式和西方模式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一)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在世界現代化潮流中的偉大創造
現代化是一個歷史性、世界性的概念,是幾百年來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向和不可阻擋的時代大潮,也是普遍的人類文明。實現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孜孜以求的目標,“是現今世界歷史發展的核心問題”〔17〕。自18世紀后期肇始于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世界上出現過三次現代化的大潮,幾乎將所有的民族和國家都卷入其中。世界各國現代化的起步與前進步伐參差不齊,先被卷入世界現代化進程的國家被稱為“先發現代化國家”,后被卷入的國家被稱為“后發現代化國家”。世界現代化大潮滾滾向前,各國遲早都要被卷入這一進程之中,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長久地超然于或落后于世界現代化大潮。因此,進行現代化建設不能脫離人類文明發展大道,不能脫離世界現代化的歷史進程,而必須自覺地融入和追趕世界現代化大潮。
實現現代化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條道路。這是兩條性質根本不同的現代化發展模式,但都要受到現代化發展一般規律的支配,因而異中有同。世界現代化的進程導致不同發展程度和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相互影響和相互依賴日益加深,任何一個國家都必須遵循世界現代化的發展規律和大勢。但是,不同國家的外部環境、內部條件和動力機制又是有差異的,必須根據一定時代背景下各國國情來探索和選擇適合自己的現代化發展道路。這樣,各個國家在世界現代化潮流中又必須努力保持現代化道路的民族特色,收獲屬于自己的現代化成果。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既要遵循世界現代化發展一般規律,順應世界現代化發展大勢,又要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書寫屬于自己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在中國建立、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把中國建成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這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確立和追求的理想目標。黨帶領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其目標是建立和建設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和社會,革命的前途是社會主義,這是當時時代條件下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現實道路和途徑。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走出了一條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的成功之路,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制度選擇和建設提供了中國方案,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新途徑。事實證明,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西方制度模式無法使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從世界現代化發展的進程和趨勢來看,資本主義現代化必然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所替代。
(二)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必須合理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成果
社會運動是一個辯證否定,即不斷“揚棄”的過程,新舊社會制度的更替或同一社會形態中的革新,都是在社會業已達到文明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的,它拋棄了舊社會舊體制中那些陳舊的、過時的東西,同時又保留、發揚那些積極的、有價值的成果。資本主義作為一個社會形態,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階段,其走向滅亡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歷史經驗證明,社會主義作為人類制度文明發展的嶄新階段,并不是離開整個人類文明大道而隨意駕駛的一輛列車,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及必然趨勢。因此,作為資本主義對立物而出現的社會主義并不是簡單地否定資本主義制度文明的一切成果,而是辯證地揚棄。
從縱向來說,社會主義必須繼承千百年來包括資本主義時代創造和積累的文明成果。列寧早就告誡人們:“社會主義能否實現,就取決于我們把蘇維埃政權和蘇維埃管理組織同資本主義最新的進步的東西結合得好壞。”〔18〕他還強調,我不知道別的什么社會主義,只知道有一種社會主義,即接受了資本主義一切優秀成果的那樣一種社會主義。列寧把這個思想用公式作了如下表述:“樂于吸收外國的好東西:蘇維埃政權+普魯士的鐵路秩序+美國的技術和托拉斯組織+美國的國民教育等等等等++=總和=社會主義。”〔19〕從橫向來說,社會主義必須大膽吸收不同國家適應時代要求而創造的新文明成果。只有這樣,社會主義才能始終保持勃勃生機,獲得更快更好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一百年的奮斗中,我們黨始終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把握歷史大勢,正確處理中國和世界的關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種歷史機遇。”〔20〕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一直主張加強與外部世界聯系及學習一切國家和民族的長處。早在1922年7月,黨的二大就明確指出,中國革命“要和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才足以增加革命的效力”。1938年10月,毛澤東在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上作《論新階段》的報告時,就自力更生與緊密聯系世界的關系進行了闡述:“中國無論何時也應以自力更生為基本立腳點。但中國不是孤立也不能孤立,中國與世界緊密聯系的事實,也是我們的立腳點,而且必須成為我們的立腳點。我們不是也不能是閉關主義者,中國早已不能閉關。”〔21〕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開啟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實踐探索。當時世界現代化基本上存在兩種模式,即西方資本主義和蘇聯社會主義現代化。毛澤東認為,“每個民族都有長處,都有缺點”,“所以要學習每個民族的長處,不管這些民族的大小。同這些國家相互交流經驗,這樣比較好”。〔22〕他還強調,“一切國家的好經驗我們都要學,不管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還是資本主義國家的,這一點是肯定的。但是主要的還是要學蘇聯”〔23〕。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黨之所以強調要學習蘇聯經驗,主要是鑒于美國等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采取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包圍的政策,因而中國共產黨實行了“一邊倒”的外交方針,在經濟建設方面則“以蘇為師”,學習和仿效蘇聯現代化建設經驗和發展模式。此外,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它在新中國成立之時已經進行了30多年的社會主義道路探索。因此,借鑒蘇聯經驗,與蘇聯結盟,爭取蘇聯政治上的支持和經濟上的支援,對于當時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順應時代大潮的必然選擇。
毛澤東在強調向蘇聯學習的同時,并不否定要向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學習。他指出,我們“要和蘇聯、一切人民民主國家及各國共產黨、工人階級友好,講國際主義,學習蘇聯及其他外國的長處,這是一個原則”〔24〕。與此同時,也要向美國、英國、法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學習,并特別強調“一定要向日本和美國學習”〔25〕。毛澤東強調:“我不是反對西方的一切,而只是反對那些帝國主義壓迫人、欺侮人的東西。它們的文化科學我們要學習。東方人要向西方學習,要在破除迷信的條件下學習西方。”〔26〕當然,這種學習不是教條主義的照抄、照搬,而是有分析的,以我為主,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要把學習和創新結合起來。
毛澤東作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探索者,他關于學習借鑒人類文明成果和對外開放的理論與實踐,對于新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對新時期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奠基作用。誠然,由于當時國際環境和國內條件的限制,以及毛澤東本人對外部世界還缺乏充分的了解,毛澤東對外開放思想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們決不能因此而否定毛澤東對外開放思想的主導方面,錯誤地認為新中國一成立就閉關自守。同時,改革開放前,主要是美國等西方國家封鎖我國,我們主要的不是自我封閉,是相對封閉,這也正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需要加以完善和發展的。
(三)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中國共產黨順應人類文明發展大勢創造的開放之路
在近代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奔涌著一股經濟全球化的洪流,這與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科技進步是相適應的。早在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就分析了這種歷史發展進程和趨勢,并明確指出:“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27〕人類歷史由此轉變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在整體化的世界歷史時代,“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孤立起來,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28〕。積極開放、參與國際合作、融入世界潮流是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經濟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
對外開放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審視國內和國際發展大勢,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基礎上作出的科學研判和決策,是我們黨順應世界歷史潮流而實施的一項重大戰略。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站在時代的高度清醒地認識到,不融入世界現代化浪潮,不與世界經濟接軌,“國家現代化建設沒有希望”〔29〕。江澤民指出,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強調“實施‘走出去’戰略是對外開放新階段的重大舉措”〔30〕。胡錦濤強調,“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31〕。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反復強調順應歷史大勢,實行對外開放的必然性和重要意義。他指出:“一個國家能不能富強,一個民族能不能振興,最重要的就是看這個國家、這個民族能不能順應時代潮流,掌握歷史前進的主動權。”〔32〕并且重申:“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33〕過去40多年,“中國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開放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不僅發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34〕。
當前,全球化出現波折,特別是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世界經濟遭遇重挫,全球需求市場萎縮,產業鏈供應鏈受到沖擊,國際局勢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復雜格局,改革開放以來逐步形成的從國內到國際的大循環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我國對外開放面臨新形勢。為此,黨中央主動調整發展戰略,作出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35〕的重大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36〕,“從長遠看,經濟全球化仍是歷史潮流,各國分工合作、互利共贏是長期趨勢”〔37〕。
三、在“一球兩制”“西強我弱”的兩制格局中把握歷史大勢,在處理與資本主義既長期共存又相互較量的復雜關系中堅定不移走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一)走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必須破除“兩制”勢不兩立的認識誤區
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使社會主義從理論成為現實,開創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競爭和共存的時代。與資本主義在共處中競爭、在沖突中合作,將是社會主義國家長期面對的客觀事實和基本態勢。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過多地強調“兩制”對立的一面。在歷史轉折時期,鄧小平認識到,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制”并存是歷史發展的長期過程和趨勢,推進現代化建設必須利用資本主義文明成果為社會主義服務。1978年8月6日,他在會見阿拉伯利比亞代表團時說:“資本主義要消滅,這是一個很長期的斗爭。各國的發展階段不同,消滅資本主義,建立共產主義,這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38〕既然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那就要重視和資本主義的和平共處,重視對資本主義文明成果的學習借鑒。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來所走過的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在“兩制”共存時代對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不懈探索之路。中國共產黨是具有世界眼光并能夠順應時代大潮的政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積極爭取國際社會包括資本主義國家一切進步力量的理解與支持,開創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正確道路,并為新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新中國成立后,面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制度相互對抗交織的局面,以及美國的政治孤立、經濟封鎖和軍事包圍,我們黨選擇站在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一邊,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與一切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關系,并積極發展與各國共產黨、工人黨和其他進步力量的關系,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深刻洞察時代大潮,超越意識形態差異,對世界現代化道路進行發展創新,成功走出了一條人類歷史上現代化新路,這正是在把握世界發展大勢基礎上逐步突破“兩制”勢不兩立、你死我活的認識誤區的基礎上進行的。
經過長期發展,當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等方面都創造了許多成果。事實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取得的許多文明成果并不專屬于資本主義,而是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比如,徹底解除把市場經濟看作是屬于資本主義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從而把社會主義制度同現代市場機制有機結合起來,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市場經濟的長處都得到更好發揮,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創舉,也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創新,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超越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新特點新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雖然我們還面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等困難和挑戰,但這些都是發展中的問題,并不是市場取向改革的必然結果,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的反映和表現,是我國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道路上的一段插曲。解決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這些問題,決不能回到計劃經濟的老路上去,而是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用改革的方法解決改革中出現的問題,不斷促進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實現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我們必須在增強“四個自信”的前提下,重視對資本主義文明成果的揚棄,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我們利用資本主義來建設社會主義,不但包括物質、資金、技術層面,也包括民主政治層面、思想文化層面、社會治理層面、生態文明建設層面。鄧小平深刻地指出,“我們的制度將一天天完善起來,它將吸收我們可以從世界各國吸收的進步因素,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39〕。習近平也強調,“我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當然要學習和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40〕。需要強調的是,我們吸收人類文明成果,必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改什么、怎么改必須以是否符合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為根本尺度,該改的、能改的我們堅決改,不該改的、不能改的堅決不改”〔41〕。
(二)在“西強我弱”的態勢下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必將主導世界歷史的大趨勢
長期以來,社會主義國家處在經濟、科技、文化、軍事等方面占優勢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包圍和壓制之中,西方國家不但從來沒有放棄顛覆社會主義制度、恢復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戰略圖謀,而且在近年來表現得更為露骨。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甚至在聯合國上指責“社會主義帶來深重災難”,呼吁世界各國起來抵制社會主義。在這種“西強我弱”的復雜背景下,必須從歷史大勢出發,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復雜關系。
其一,既要承認資本主義主導著當前的世界歷史,又要堅信社會主義主導未來世界歷史的趨勢。我們應清醒地看到,由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美國擁有較強的綜合國力,他們在世界上的主導地位在短期內還不會根本改變。就目前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狀況看,其綜合實力還無法從根本上抗衡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我們要深刻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自我調節能力,充分估計到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軍事方面長期占據優勢的客觀現實,認真做好兩種社會制度長期合作和斗爭的各方面準備。”〔42〕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兩種社會制度的歷史演進及其較量發生了有利于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深刻轉變。此次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加劇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演變,或許成為大變局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并使“東升西降”趨勢越發明顯。當前,“處于新一輪衰退期的世界資本主義與處于新一輪上升期的世界社會主義之間的競爭與博弈更趨激烈”〔43〕。從人類歷史發展長河看,社會主義終究會在這場競爭與博弈中戰勝并取代資本主義,但社會主義要在全球占據統治地位還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為此,我們既不能因為社會主義暫時處于弱勢,而喪失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又不能不顧現實,盲目樂觀,低估了資本主義的強勢地位和重大影響。
其二,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制度的長期共存、相互競爭、相互較量,反映了世界歷史進程的極端復雜性。在“西強我弱”的態勢下,還存在社會主義遭受嚴重挫折甚至發生資本主義復辟的可能性,對此必須始終保持頭腦清醒。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發生的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就是十月革命后世界社會主義遇到的最嚴重挫折,但世界各國共產黨人并沒有對社會主義失去信心,他們通過對社會主義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通過對社會主義未來的深入思考,努力從低潮中探索社會主義未來發展和復興之路。其中,越南革新開放的成效顯著,基本擺脫貧窮落后面貌,一躍成為中等收入水平的發展中國家;老撾繼續改革探索,不斷加強黨的建設,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可喜變化;古巴堅持在改革中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努力探索古巴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模式;朝鮮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也進行了調整,出現了改革的苗頭。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成功開辟了能夠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獨特的創造力和強大生命力,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為人類對美好社會制度的探索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也宣告了“歷史終結論”的終結。面對這次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堅持全國一盤棋,集中領導、統一指揮、舉國動員等獨具優勢的政治制度為戰勝疫情提供了堅實保障。而美國等部分西方國家卻陷入制度失靈、管理失效等混亂局面,所謂的資本主義“制度優勢”在疫情防控中蕩然無存。中國的制度優勢在中西方國家疫情防控成效的鮮明對比中得到充分彰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這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各國的領導力和制度優越性如何,高下立判。”〔44〕近段時間以來,美國用過時的“冷戰思維”,窮盡一切手段打壓遏制妖魔化中國,其圖謀絕不會得逞。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強調:“中國人民從來沒有欺負、壓迫、奴役過其他國家人民,過去沒有,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有。同時,中國人民也絕不允許任何外來勢力欺負、壓迫、奴役我們,誰妄想這樣干,必將在14億多中國人民用血肉筑成的鋼鐵長城面前碰得頭破血流!”〔45〕我們相信,社會主義作為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事業,共產主義作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歷史形態,其發展道路盡管多種多樣,但前景必然燦爛輝煌。
〔參考文獻〕
〔1〕〔4〕〔11〕〔20〕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1,(7).
〔2〕〔45〕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14,17.
〔3〕劉海藩,王懷超,朱滿良.當前黨政干部關注的若干重大思想理論問題〔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39.
〔5〕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3.
〔6〕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0.
〔7〕〔8〕〔9〕〔28〕〔29〕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7,233,105,117,219.
〔10〕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22-23.
〔12〕王偉光.唯物史觀下的“歷史時代”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9,(1).
〔13〕〔3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6,210.
〔14〕〔33〕〔34〕〔4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70,187,202,184.
〔15〕〔35〕〔36〕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3,6,53.
〔16〕習近平.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8-25.
〔17〕王偉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當代理論成果——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J〕.中國社會科學,2015,(10).
〔18〕〔19〕列寧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20,171-172.
〔21〕毛澤東外交文選〔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16.
〔22〕〔26〕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58,159.
〔23〕〔24〕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42,366.
〔25〕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7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197.
〔2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4.
〔30〕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
〔3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4.
〔37〕習近平.在企業家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7-22.
〔38〕鄧小平年譜(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352.
〔39〕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7。
〔40〕習近平.牢記歷史經驗歷史教訓歷史警示 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N〕.人民日報,2014-10-14.
〔42〕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117.
〔43〕姜輝.21世紀世界社會主義在變革發展中走向振興〔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20,(9).
〔44〕習近平. 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J〕.求是,2021,(9).
【責任編輯:劉彥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