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利民

7月1日,《南京市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條例》正式實施;10月18日,南京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對《南京市雨花臺烈士陵園保護條例(草案)》進行了首次分組審議……
“作為地方人大常委會,有責任履行法定職責,加強紅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使其成為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力量源泉和信念之光。”南京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龍翔表示,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條例是南京市市級層面關于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的“面”上立法,雨花臺烈士陵園保護條例是具體“點”上的專項立法,兩部條例“點面結合、相互呼應”,將形成在全國獨樹一幟的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法規體系。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紅色文化源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升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又為紅色文化的深化發展奠定了更厚重的根基,輸送了更豐富的營養。隨著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紅色文化將日益彰顯出其培固民族精神之根、熔鑄理想信念之魂、涵養核心價值之源的極其寶貴、無可替代的時代價值。
南京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擁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和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這些紅色文化資源,為南京創新名城、美麗古都的建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支撐和不竭的精神動力。但近年來,南京在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方面,仍然存在著諸如部分紅色文化物質載體滅失損毀嚴重、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遭受侵蝕等問題。尤其值得警惕的是,歷史虛無主義對紅色經典文藝作品和革命英雄人物、事跡等進行的“惡搞”、丑化和詆毀,嚴重沖擊著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究其原因,在于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體制機制缺失、權責主體模糊,部分權責主體對紅色文化資源保護、開發和利用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夠,保護意識不強等。
“今年是建黨一百周年,黨中央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這樣的背景下開展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立法,正當其時,意義重大。”南京市人大常委會負責同志表示。今年初,南京市人大常委會將制定《南京市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條例》《南京市雨花臺烈士陵園保護條例》列入了本年度立法計劃。
6月24日,南京市人大常委會舉行《南京市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頒布實施新聞發布會,宣布歷經8個多月的精心打磨,經南京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查批準,條例將于7月1日頒布實施,這標志著南京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工作有了首部基本法規。
有力的組織領導是確保立法質量的基礎。南京市成立了由市委、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府負責同志參加的立法工作領導小組,成立起草團隊,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統一領導,提高立法質量。條例兩次審議期間,相關單位先后組織召開80余場座談會、論證會,反復征求相關部門和梅園新村紀念館等紅色場館的意見;前往紅色李巷、革命圣地井岡山考察并召開專家論證會;舉辦“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立法”網談等活動。立法工作小組還通過各種方式,廣泛征求了10多個部門、近3萬人的意見建議,全面剖析了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中存在的重點、難點問題。高頻次的調研,為常委會審議制定一部“特色、精細、創制”的精品法規創造了條件。
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核是紅色文化,為此,條例注重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的雙重保護,在通過宣示性條款強調“紅色文化資源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凝聚中國力量、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動力”的基礎上,特別明確讓紅色精神成為南京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力量。
責任明晰是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的關鍵。為此,條例對黨委、政府職能部門的具體職責作出了明確規定,要求在黨委統一領導下建立跨部門的聯席會議機制,統籌協調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工作。同時,條例還確立了保護責任人制度,明確紅色文化資源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為保護責任人,并鼓勵支持社會各界以多種形式共同參與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
保護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利用。對此,條例專設了一章,突出弘揚傳承紅色文化,賡續紅色血脈。著力于紅色文化資源的理論支撐,要求宣傳、黨史等部門以及高等院校、科研單位應當開展本市紅色文化的理論和應用研究,并鼓勵和支持社會各界開展學術研究和交流活動;著重強調國家公職人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對政府和有關單位組織開展紅色文化紀念活動的時間節點和形式作出較為系統的規范等。
對于市民非常關注的“紅色文化精神內涵被丑化侵蝕”的現象,條例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地以制度剛性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幾種表現形式作出禁止性規定,并進一步規范了紀念場館的講解內容,要求完整、準確、權威,尊重史實,防止刻意夸大、貶低或者以戲說方式歪曲紅色文化精神內涵。
10月18日下午,南京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對《南京市雨花臺烈士陵園保護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草案)進行首次分組審議。南京市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專項立法”邁出重要一步。
1988年,雨花臺烈士陵園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制定、2004年修訂的《南京市雨花臺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是現行有效的一部地方性法規,在雨花臺風景名勝區建設和發展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烈士陵園的主要功能定位由風景區向烈士陵園轉變,管理機構職能由風景區的建設管理向烈士陵園的保護利用轉變,原條例與烈士陵園發展、定位不相適應的問題越來越凸顯。

“為進一步用好用活雨花臺豐富的黨史資源,加強對雨花臺烈士陵園的保護、雨花英烈精神的傳承弘揚工作,市人大常委會將《南京市雨花臺烈士陵園保護條例》列入2021年立法項目。”南京市人大法制委相關負責同志介紹。
今年初,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與第三方共同成立了條例起草團隊。起草團隊全面梳理了上位法立法精神,學習了解了中央、省市關于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方面的政策文件,確保本次立法內容的合法性。同時,對雨花臺烈士陵園保護現狀、存在的管理難點痛點等問題進行深入調研,并先后赴兄弟城市開展調研,借鑒其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方面的立法經驗。
條例草案擬明確傳承弘揚雨花英烈精神的具體途徑,要求本市將宣傳和弘揚雨花英烈事跡與精神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鼓勵和支持以雨花英烈事跡與精神為題材的文藝創作等方式,進一步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重要紅色文化資源保護,也是條例草案關注的重點。條例草案擬突出對烈士紀念設施進行特色保護,并擬對南京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標志和象征——紅領巾廣場、共青團路和忠魂亭實施特別保護,規定其名稱和用途不得變更。此外,條例草案還擬特別設置禮遇雨花英烈親屬條款,規定雨花英烈親屬在參加重大紀念活動、查閱史料等方面享有禮遇,體現了南京作為紅色之城對雨花英烈親屬的尊重。
“良法善治”還需抓好實施關。南京市人大常委會將持續關注相關條例實施情況,加強法律監督,剛性保護紅色文化資源,傳承弘揚紅色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