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娜,顧任飛
(溫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
畬民有關鞋履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初期。明朝政府對畬民采取了“綏靖政策”,畬民在生活習俗等方面受到漢人的影響開始穿鞋,隨著畬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鞋子在功能方面從保護足部的草鞋,木屐發展到具有裝飾性的繡花布鞋,畬族繡花鞋也從最初的婚喪嫁娶重大節慶穿著到日常穿著,隨著畬民審美水平的提高,繡花鞋的款式逐漸多樣化,畬族鞋履的制作工藝也逐漸成熟。
畬民在足飾上從無到有的跨越,也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應畬民在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等方面的改變。然而,改革開放以后現代鞋履的迅速發展給民族鞋履帶來了猛烈的沖擊,民族鞋履在當代的發展受到重重阻礙。為了總結畬族服飾中的鞋履在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引起業界對民族服飾類中的“鞋履”發展方式的探討,本研究于2021 年4 月赴景寧畬族自治縣進行考察[1]。
純手工工藝刺繡鞋又稱鳳凰鞋,是畬族鞋履中最具代表性的傳統鞋履,常搭配畬族鳳凰裝用于重大節慶和婚嫁,其造型特點具有極高的辨識度,布料花色通常與鳳冠相匹配,起到首尾呼應的效果。鳳凰鞋四周繡有復雜的花紋,鞋子的前面釘有鼻梁,扎有紅纓,制作工藝非常復雜,制作時要經過量腳型,畫鞋型,做鞋紙型,糊多層布底,縫鞋底,定型,貼面料,繡花,上鞋幫等多到工序,制作一雙鳳凰鞋一般需要7~10 天費工費時。由于鳳凰鞋制作周期較長,且鳳凰鞋在幫面刺繡,鞋樣,原材料上的還原上也存在一定難度,因此目前幾乎沒有生產,現存的畬族繡花布鞋被浙江博物館,畬族博物館等博物館作為文物進行陳列展出,市面上少有見到。

圖1 浙江博物館館藏的鳳凰鞋,雙龍鞋,童鞋
黨的十九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形成了新的氣象和格局。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2021 年5 月25 日文化和旅游部關于印發①《“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的通知,文件提出兩個發展目標:到2025 年非遺代表性項目得到有效保護,到2035 年非遺得到全面有效保護;五項基本原則:一要牢牢把握正確方向,二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三要堅持系統性保護,四要堅持依法科學保護,五要堅持守正創新;六個主要任務:一要加強非遺調查、記錄和研究,二要加強非遺項目保護,三要加強非遺傳承人認定和管理,四要加強非遺區域性整體保護,五要加大非遺傳播普及力度,六要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為“非遺”保護與傳承指明了大方向。
地方政府對景寧畬族發展給與了大力支持,為畬族文化生態環境的建設提供了肥沃土壤,在地方政策支持下景寧地區圍繞畬族服飾開辦“畬族銀景寧金美金族服飾有限公司”“景寧畬藝坊服飾有限公司”等9 家服飾類企業,促進了當地的就業,帶動了經濟發展,傳承了畬族服飾。其中“景寧畬藝坊服飾有限公司”主要經營畬族鞋履類,此次主要考察了“景寧畬藝坊服飾有限公司”。
景寧畬藝坊服飾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手工刺繡工藝鞋、民族服飾、箱包、手工布鞋、膠底布鞋、鞋墊、紡織品、工藝美術品設計等,在規模上,畬藝坊有幾十臺縫紉設備、多臺自動刺繡機和相關輔助加工設備等,有三十多位固定的技術熟練的布鞋車間工人,以及多位長期合作的手工藝繡娘,畬藝坊采用半流水線半手工制作、全手工制作兩種生產制造模式。目前生產銷售最多的是采用半流水線半手工生產出來的鞋履,女鞋和童鞋多有繡花,男鞋和部分女鞋無繡花,在鞋底的制作上保留了傳統手工納制鞋底,但在工序和原材料上進行了簡化和替代,在幫面的制作上進行改革和創新,幫面造型特點與傳統畬族鞋履存在一定差異,幫面的手工刺繡采用自動繡花機替代。

圖2 目前畬藝坊銷售的新娘鞋,男鞋,童鞋
在“非遺”的調查研究和記錄方面,高校,科研機構的諸多專家學者多年來致力于對畬族服飾文化的課題研究,用圖片,文字,音視頻等多方式挖掘,探索,記載畬族服飾文化,其中《畬族服飾文化變遷及傳承》梳理了從漢唐至今畬族服飾文化變遷的軌跡,分析了不同歷史時期畬族服飾在色彩、款式、裝飾、等方面所體現出的不同特色以及畬族文化生活背景對服飾發展變化的影響等內容。《畬族源生服裝圖系研究》從專業服裝視角,調用浙、閩、黔三省博物館藏品大量圖片,是一本涵蓋全國各地畬族主要服飾及配飾的專著[2]。
在“非遺”傳承人的認定和管理方面,雷一彩景寧縣鄭坑吳布村人,是家族中畬族服飾第三代傳承人,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畬族服飾”代表性傳承人。掌握種植原材料麻葉、制作麻布、完成服飾等全部技藝的手藝人。畬族服飾中各類彩帶、攔腰、服裝布料的技藝都屬家族世代傳授,靠著口手相傳。畬族服飾“傳承人”傳承技藝技法,雷一彩為了將瀕臨失傳的技藝發揚光大,老人不但將技藝傳給孫女雷建芬,更是打破家規,將技藝傳授給村中有興趣學習傳統手藝的女子,讓更多青年人加入到傳統手工藝傳承的隊伍中。
在“非遺”區域性整體保護方面,國家高度重視對傳統村落非遺保護。景寧是全國唯一的畬族自治縣,景寧地方政府致力于建設具有畬族特色村鎮,同時把非遺保護傳承與城鎮建設相結合,挖掘畬族傳統文化,建設民俗旅游村鎮,利用景寧畬族自治縣中的的非遺資源,建設非遺特色村鎮。
在“非遺”傳播普及方面,2011 年春節期間中國畬族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坐落于景寧縣城美麗的鶴溪河畔,總占地面積26500 平方米,包括畬族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三部分,2012 年12 月26 日,景寧畬族服飾館正式免費對外開放。景寧畬族服飾館占地面積約500 平方米,以緣·源、滲·意和臻·新三個單元分別展示傳統畬服、畬族服飾工藝、和現代時尚服飾。中國畬族博物館和畬族服飾館是人們了解畬族人文歷史,解讀畬族文化的重要窗口。2012 首屆中國(浙江)畬族服飾設計大賽在景寧舉辦,每兩年一屆,至今已經第五屆了,服飾設計大賽在一定程度上極大的推進了畬族服飾文化的傳播,設計師從傳統服飾的樣式、結構、工藝、面料、色彩、圖案上提取設計靈感,結合當前流行時尚,設計出了大量具有畬族特色的服飾系列作品。畬族服飾設計大賽為各界優秀設計師提供了平臺,為設當代民族鞋履的創新設計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為畬族鞋履注入了新鮮血液,推動民族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
畬族服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方面每一方都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地方政府搭建平臺,為民族鞋履發展創造條件;畬族服飾“傳承人”負責傳承技藝技法,以老帶新鼓勵更多年輕人加入技藝技法的傳承中去;“專家學者”在畬族服飾類的調查,記錄,研究等方面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地方民族企業作為“生產者”,是使其活在當的下關鍵執行者;當代設計師們擔負著民族鞋履創新與發展的重任,為現在畬族鞋履注入新鮮血液;博物館是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窗口。
總結此次考察,畬族鞋履在當代并非沒有傳承,民族鞋履的生產者、“非遺”技藝的傳承人、當代鞋履的設計師、畬族服飾文化的研究者以及當地政府和地方博物館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傳播著畬族服飾文化,保護著手工技藝技法,發展著畬族傳統鞋履,創新著當代畬族鞋履,但畬族鞋履在保護傳承與發展創新過程中任然存在諸多問題,這是當前值得我們探討與反思。
對于民族鞋履的“非遺”保護來說,不僅僅是作為博物館的“文物”陳列展出,更是要讓其“活”在當代,成為當代社會生態系統的實際構成,景寧地方民族企業在享受國家政策的同時也承擔著促進脫貧致富、創新發展和“非遺”傳承也保護三個方面的社會責任,對于民族鞋履既要發展也要保護,“畬藝坊”在發揚傳統手工藝和探索現代新工藝方面存在失衡現象。
考察中發現民族企業追求創新和量產,企業在傳統鞋履手工藝技藝技法上存在壁壘,制作技藝和原材料的加工等環節均已被機器新工藝所取代,這與目前“非遺”保護的宗旨存在差異。如果民族企業不能及時突破傳統鞋履技藝技法和原材料上的問題,長此以往,將會導致傳統“手工藝”的文化標簽還在,傳統手工藝卻逐漸消失局面[3]。
民族企業不能在“非遺”傳承與保護的過程中一味求創新,恪守不變或許對于傳統工藝的保護與研究更有價值,企業經營者在經營過程中要平衡好兩者的關系,才能有效起到保護與傳承創新與發展共同推進局面[4]。
畬族服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創新方面每一方都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地方政府搭建“平臺”為畬族鞋履提供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畬族服飾“傳承人”傳承技藝技法是傳承與保護的主力軍;畬族服飾類“專家學者”研究收集整理資料進行文化研究探討;地方民族企業作為“生產者”使其“活”在當下關鍵執行者;當代設計師創新發展為其注入新鮮血液是發展創新的主力軍;博物館是保存物質化文化遺產傳播非物質化文化遺產的重要窗口。
地方民族企業作為“生產者”使其“活”在當下關鍵因素,作為六者中的實踐者,承擔著促進脫貧致富、創新發展和“非遺”傳承保護三個方面的社會責任,目前企業在創新發展和“非遺”傳承保護上存在失衡現象,地方民族企業不能孤軍奮戰,要和各方打好配合,在地方政府的各項政策搭臺下,在博物館文化作為窗口的文化宣傳下,要和“傳承人”“設計師”“專家學者”三方做好緊密聯系。
生產者和傳承人之間,生產者將“非遺”為招牌,招徠吸引顧客享受國家政策福利的同時還要承擔起“非遺”傳承與保護的責任,傳承人能夠熟練掌握非遺手工技藝技法,原材料制作等環節,傳承人可以幫助生產者突破原材料和技藝技法上的困難,生產者和傳承人之間緊密合作和密切交流有利于傳統畬族鞋履在原材料,技藝技法等方面最大程度還原,生產者銷售民族鞋履,使更多人了解到畬族傳統手工藝和畬族服飾文化,對“非遺”保護與傳承起到正向積極作用。
生產者和設計師之間,傳統畬族鞋履是企業的招牌追求恪守不變,但傳統鞋履制作工藝繁瑣,制作周期長,價位高,受眾人群少,民族鞋履企業想要更好的經營,創新發展是必經之路,這就需要生產者和設計師之間進行緊密合作,要在保留鮮明畬族特色的同時在材料,造型,生產方式等方面創新,從而降低人工和原材料成本,畬族服飾大賽為各屆設計師提供了平臺,為畬族鞋履注入了新鮮血液,也為生產者和設計師搭建了良好的合作平臺,生產者和設計師加強溝通交流,設計出更容易被消費者接收受的具有鮮明特色的當代畬族鞋履,對“非遺”發展與創新起到正向積極作用。
生產者和專家學者之間,專家學者通過文字,圖片,音視頻等方式記載著民族鞋履的變遷與發展,透過畬族服飾研究畬族文化,為民族鞋履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創新提供方法策略,紙上得來終覺淺,要和實際相結合,專家學者要和生產者密切聯系,從實際出發,和生產者共同探尋問題的解決方法,同時也使生產者通過文字資料記載的內容更加了解所經營產品的文化內涵。
生產者,設計師,傳承人,專家學者,政府,博物館六者之間在民族鞋履傳承與保護、發展與創新的道路上每一方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六者需要保持密切聯系尤其是生產者和設計師,傳承人,專家學者之間。生產者作為實踐者,更是要平衡好傳承保護和創新發展之間關系,當企業重心偏向任何一方,可以會引起整個生態環境保護的失衡。六者緊密配合有利于民族鞋履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創新,能夠是民族鞋履更好的融入社會,使其真正活在當下。

圖3 六者相關聯系理論模型
此次對景寧地區傳統鞋履的考察是當前“非遺”背景保護下傳統民族鞋履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的一個縮影,手工技藝在生產和傳承上失衡,六者在配合上的不默契等問題都是當前民族鞋履要解決的問題,民族鞋履還面臨著許多挑戰,譬如人們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全球經濟化給文化多樣性帶來的沖擊,民族鞋履生態環境的改變,現代鞋履產業的沖擊,社會人文等等多方面的因素,世界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著改變,民族鞋履在“非遺”保護和傳承的道路上并非一成不變的,“生產者”“研究者”“設計者”“傳承人”們在民族鞋履的“非遺”在保護傳承、創新發展的道路上還任重而道遠。
注釋:
①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2021 年。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6/09/content_56165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