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雷一琪,王宛春,陳玉波,鄭芳琴
(陜西國際商貿學院時裝藝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2046)
在服裝專業傳統服飾文化教育中加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值得探究的一個話題。傳統服飾文化相關內容是服裝專業學生在每門專業課中都會涉及到的專業知識。在服裝專業專業課教學中,加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當今教育的主旋律——課程思政。服裝相關課程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能使服裝類學生在了解服裝理論的同時,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真正起到了一箭雙雕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戰場已經從單一的思想政治課程如“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道德修養”等相關大課堂中,已經深入到了高校教學的方方面面。服裝專業教師不僅承擔著服裝專業基礎課程、核心課程的內容講解,更是學生們思想政治的教育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承擔著培養新時代社會主體的重要作用,可以對大學生展開良好、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強化其思想認知,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觀,實現個體能力的發展和思想的提升。在學習傳統服飾文化的同時,引入相關的歷史典故,以影片、故事等形式,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同時,能夠為枯燥的理論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礎[1]。
在過去設計并制作服飾的從業者并不是最終服飾的使用者,想要實現社會大眾都能夠以服飾之美為使用和享受的前提,就需要從思想認知上強化服飾的重要性,提高大眾的生活質量,提高人民的審美素養。對于社會大眾來說,只有從思想認知上重視起傳統服飾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才能夠在生活當中時刻感受傳統服飾文化的魅力,并將其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實現個體文化素養及審美情趣的提升。歷史上,人們有關于服飾文化的體驗和感受不盡相同,受不同歷史背景的影響,不同朝代的人們思想解放的程度各有不同,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會直接影響普通民眾對傳統服飾文化的認知。可以說,傳統服飾文化對各個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對于當今社會來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會對今后人才的個體發展和社會整體建設水平產生重要影響,所以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強化服裝專業各門課程,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夠從創新的角度幫助學生在了解傳統服飾文化的同時,掌握更多的歷史文化內涵,將其引入到思想政治課程的學習當中,實現個體認知能力和行為準則的提高。
從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實用和倫理意義入手,結合服飾的審美以及具體服飾的特征和表現來講解服飾的遠古圖騰,以及其中蘊含的政治意義。另外從官服的品級(如圖1)、標記介紹服飾的等級,可以看出,在古代社會服飾不僅能夠幫助人們實現實用和美觀的目的,對于個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有重要的展示作用。分析傳統服飾所表達的實用和倫理意義,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作用不言而喻。在古代服飾官府中的補子所體現的階級性倫理性,及補子圖案所體現的文化內涵,放在現代高校學生管理來說,可以用徽章圖案等來體現各班委的不同職責及對班委的不同期待,可以為現今高校學生的思想教育能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可見,古代傳統服飾的實用性和倫理性能夠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定的參考。另外按照服飾等級意義的劃分來研究社會發展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涉及的階級化發展內容,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圖1 清代文官補子
除了服飾的審美和所涉及的倫理及政治意義之外,傳統服飾的民族性、時代性以及服飾在不同時期展現出來不同文化特點也能夠充分地融入到現如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中來(如圖2、3 所示,唐與清服飾各異,體現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民族文化、經濟、思想的差異)。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說,讓學生認識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感受其民族性,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思想意識。通過了解服飾的時代性特點,能夠讓學生感受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時代變革特征,以此來強化自身的道德和思想素養的形成。另外從服飾的流行性變化能夠感受社會發展進程中,不同時期社會發展的形態表現。這些內容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化和發展,都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圖2 唐簪花仕女圖(局部)

圖3 清代服飾
在古代傳統服飾文化的發展過程當中,儒家和道家對服飾的審美能夠展現出一定的思想道德認知,其中儒家的文質彬彬和道家的被褐懷玉兩種不同的審美觀點充分展示了兩種文化意識對服飾外觀及內在文化內涵的認知差別。由此可以認識到服飾的外部特征對于個體思想認知的重要引導作用,將其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中來,以儒家的文質彬彬來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謙遜有禮,落落大方,要在掌握知識文化的同時強化個人的修養和作風,重視個體道德建設,成為文雅有禮貌的人。以道家的披褐懷玉來引導學生要認識自己身上的優點,不因出身貧寒而自卑,要認真學習,掌握真才實學,以此來強化個體能力和思想水平。對于傳統文化當中,禮教和服飾的內容,也能夠將其應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文化課程的建設過程當中,從古代朝服、官服等不同服飾的應用場合和特點以及吉服和兇服穿著的注意事項等,向學生介紹古代不同時期以及特殊日子當中不同服飾的穿戴要求(如圖4 所示,左一為明代著龍袍的帝王畫像,是皇帝上朝面見百官時的服飾,特定的場合要求服飾需威嚴、肅穆、華貴,體現王者風范;右邊是明代帝王著辮線襖的便裝樣式,體現居家時帝王服飾也以舒適、方便為主,體現出不同場合帝王著裝對功能需求的變化),同時結合服飾內容,能夠引導學生掌握更多的傳統文化內涵,以此來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建設水平和人文修養水平[2]。

圖4 明代皇帝服飾
在思想道德課程當中引入傳統服飾文化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和認知,例如通過講解古代中國人對奇裝異服的看法以及對袒胸露體的看法,來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審美觀和對是非善惡的有效區分。通過對其中奇裝異服穿戴的正確認知來凸顯個體思想道德建設的優點,通過對袒胸露體的不雅行為的批評來展現并樹立自己科學的思想認知理念。另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融入傳統服飾文化內容,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認知和個體習慣。例如古代的服飾和社會風氣的儉與奢是有直接關聯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古代服飾的特點以及古代服飾中奢華和樸素的表現,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生活觀,要意識到勤儉是美德,這一思想理念能夠將其應用到現實生活當中來,不攀比、不追求享受,樹立樸素大方的外在形象。另外要注重規范自身的言談舉止,在衣著打扮上不花哨、不怪異,要落落大方、干凈利落,以此來體現自己的文明形象,要從言談舉止方面塑造當代大學生的良好形象,能夠從個體的認知出發實現思想道德上的提升,規范個人的言行舉止,提升個體的行為素養。
在古代一些特殊的歷史時期,一些奴隸主以及封建統治者會對社會大眾的服飾做出要求和限制,另外一些封建禮教和迷信也會對服飾的發展產生束縛式的影響。如圖5,是纏足女子穿的弓鞋。纏足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陋習,是當時的一種畸形審美。學者普遍認為是始于北宋晚期,興起于南宋,明清到鼎盛期,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婦女才得到解放。隨著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這些不合理的禁錮都已經消失不見,社會經濟水平的提升,豐富了服飾的內容和外在。在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結合傳統服飾文化的相關特點來引導學生,對服飾有正確的認知,要能夠根據自身的性別特征、年齡特點、身材情況,以及經濟能力和時間地點來選擇合適的服裝,以此來展現自己良好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雖然美是具有多樣性和豐富性特點的,不同個體在審美上也存在一定差異,社會大眾也能夠以更為寬容的態度來對待不同個體的審美特征。但實際上,要認識到美是在不斷發展的,美分為高品位和低品位的形態,要通過對不同形態美的認知來強化自身對美的認知,進而實現個體素養和審美能力的提升,由此來掌握雅俗的區別,所以說對傳統服飾文化展開深入的探討,對于當今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引申也具有積極的作用。

圖5 弓鞋
通過對傳統禮教的分析,融入適當的風韻情致的特點,展現傳統服飾文化當中民族性特點的有效傳承。如通過對胡服、戎裝、舞服以及戲服等不同民族(如圖5 所示)、不同類別的服裝進行詳細的介紹,遵循古為今用的原則來講解服飾的特色和其展現的文化內涵,以此來對讀者實現新的啟迪,引導學生能夠在后續的學習和工作當中實現創新。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充分意識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才能夠讓學生樹立良好的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其感受充分的民族魅力的同時,強化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設,能夠樹立以個體能力提升為基準,加強民族和國家建設的思想道德意識,實現高校全面思想道德建設水平以及教學質量的根本提升。

圖6 多姿多彩唐代服飾
可以確定在服裝專業的傳統服飾文化教育過程中引入高校思想道德課程元素,能夠幫助學生更為深入地了解人物特性和不同主體的思想特征,也能夠讓學生結合服飾特點來分析個體的認知和思想動態情況,幫助學生加深對服飾文化的了解、對自身的了解,強化個體認知,能夠以更為科學全面的思想認識來完善自我實現自我提升,這是高校專業課程加入課程思政元素開展的最終目的。另外了解傳統服飾文化的內容,也能夠從中分析并總結出裝飾和打扮的藝術,伴隨著思想道德政治元素的引申,樹立良好正確的審美態度和外在形象表現形式,以此實現個體文化特性和能力水平的提升,真正做到思想意識和人文修養的完善,這是高校專業課程加入思想政治元素的目的。
可以說,在高校服裝專業傳統服飾文化課程內容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有效地提升服裝專業學生的思想道德認知,強化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能夠從傳統文化的特點意義和外在表現等方面來實現個體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可以從文化服飾的深入特征來引申出有關文化傳承的內涵以及了解思想和道德教育的宗旨。在服裝專業傳統服飾文化相關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課程元素,能夠進一步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為后續高校整體教學計劃的提升和進行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