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婷,陳思辰
(江西服裝學院,江西 南昌 330200)
寧都杖頭木偶戲在明末清初時期的民間盛行,并且在坊間杖頭木偶戲還有其它的名字,例如;“蚊帳戲”、“雕腦子”、“木腦戲”等,在當時比較知名的戲班有鼎順堂木偶戲班、興順堂杖頭木偶戲演出劇團等,這些知名的木偶戲班常常活躍在于都縣和鄰近的縣鄉等地,它們一代一代的相傳,到今天已經有十余代。
木偶戲的木偶的組成部分有頭部、手部、軀干、衣服、配飾和控制木偶運動的部件;木偶的四肢部位和頭部都分別安裝操縱桿(四肢部位和頭部操縱桿的區別是:木偶的四肢部位安裝的為操縱桿的側桿,木偶的頭部安裝的為操縱桿的主桿)。
大部分木偶人的身高只有27 厘米或者40 厘米,木偶的頭部通常只有兩只拇指的大小,在木偶的整體頭部造型制作中,木偶制作者會雕刻出各種類型的圖形,在木偶的面部表情制作中,制作者根據每個劇目的人物形象來進行木偶表情的設計,并且還會注重木偶制作時的頭部的內部制作結構,使木偶的眼睛、耳朵、嘴巴能夠相互連接,使木偶可活動,便于他們在演出時可以做出與之相符的表情和動作。
在木偶軀干制作時,不僅要使木偶在演出時能夠做出跟劇目相對應的動作,還要使木偶的軀干要與頭部有所聯系,讓觀眾看起來身體比例協調與統一。在整個木偶的制作中,需要制作通不同的連接機關,在木偶的每個動作中,通過觸動不同的機關增強木偶的表現力,塑造木偶形體。

圖1 《西游記》中唐僧師徒
部分木偶會用樟木進行雕刻,木偶中的丑角會用篾子編肢體,運用木頭、竹竿等木材來制作木偶的軀干。
在初期的表演中,木偶戲是一個人演出一場劇,帶著一套演出工具在各地演出。木偶戲演出的舞臺很小,而且沒有布景;演出者通過操縱桿來操控木偶演出,操縱時左手控制主桿,右手控制側桿,再通過舉起木偶,操縱它的動作,并且演出者還會根據木偶戲所演出的的劇目設計出許多與其相對應的動作,例如:穿衣動作、喝茶動作、舞蹈動作、奔跑動作、坐立姿勢、跳躍動作、托偶動作等,使木偶戲在舞臺演出中能夠更加豐富多彩;在操作操縱桿的同時,演出者還需兩只腳一邊踩打鑼鼓,一邊進行演唱,有時還需要根據劇本進行說唱對白、劇目背景介紹、模仿劇情中的男女人物角色語氣等等。
在后期的發展中,由一個人進行演出的杖頭木偶戲逐漸發展為杖頭木偶戲劇團,一個劇團由2 到4 人組成,其中有有杖頭藝人、器樂人員,每個人負責不同的工作。
杖頭木偶戲在整個演出過程中,每個杖頭木偶在進行動作變化時的流暢度、每個杖頭木偶在制作時,每個身體部位的連接與協調性、每個杖頭木偶身體運動的配合機關的設置、每個杖頭木偶戲在整個演出過程中的姿勢的定格、每個杖頭木偶的各個組成部分的內部結構,是我們在日常拍攝動畫中進行人物模型制作時的學習目標,是解決我們制作人物模型運動問題時可以去查詢的資料。所以寧都杖頭木偶戲不僅具有強大的觀賞價值,還具有學習與借鑒價值,提高我們的審美與人物模型制作的空間思維能力。
每個杖頭木偶的身體比例和色彩運用值得我們去研究學習;我們在日常繪畫學習中,前期階段,每個人物模型都需要身體比例草圖的設計,后期階段,我們要去綜合調整人物的整體視覺傳達和顏色搭配;杖頭木偶戲,可以作為在我們調整時可以參考的實際模型。
木偶所穿著的服裝款式各不相同,通過顏色的差異,可以讓觀眾區別每個木偶人物所扮演角色的等級,以唐代為例,三品以上的官服為紫色,四品的官服為深緋色,五品的官服為淺緋色,六品的官服為深綠色,七品的官服為淺綠色,八品的官服為深青色,九品的官服為淺青色。
在我國古代,人們把顏色也分成兩種,分別是正色和間色,這兩種顏色是區分等級和貴賤的工具,木偶戲的服飾色彩文化與古代文化相聯系,它通常也代表著身份象征,有著不同等級區分,比如在明代,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民間不能用黃色,只有天子權貴才能穿用。

圖2 嫦娥后羿
由于各地環境和氣候的變化,加之地域特點,經過時間的演變發展,寧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色彩審美標準,寧都杖頭木偶戲的舞臺表現不僅具有一定的文化傳播功能,同時在表演過程中也承載了這一地區獨特的文化底蘊。寧都木偶戲的服裝會根據不同的曲目加以區分,服飾的色彩也會有所不同。在木偶戲表演舞臺上,小生、小旦所扮演的年輕角色,衣著服飾多采用艷麗、明亮的色彩表示,這是自古代流傳下來的,由于時代的發展,寧都杖頭木偶戲的戲服進行了了一些修改,但整體顏色大體不變,同樣表示年輕人,色彩可表現不同年輕人的精神氣質。如《三國演義》關羽一角,早前為紅臉紅袍,至明代才改為紅臉綠袍,顯然,紅臉紅袍多適合關羽脾氣火爆之人,加之關羽雖是武夫,但是性格并不火爆,改為紅臉綠袍能夠很好的表現關羽亦智亦勇、文武兼備的性格特點。

圖3 小生
明暗變化的色彩極具象征意味,能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對于木偶本身也會起到一定的裝飾美化效果。寧都杖頭木偶戲每場曲目會根據不同的情景進行搭配裝飾,其色彩給人營造一種亦真亦假的效果,同時,可以有效擴張時空,給觀眾的心理亦或是視覺上造成時空變化的夢幻效果。色彩的運用在木偶自身表現受限的同時,給予控制木偶人更多的表演張力,通過色彩的裝飾性美化表演、豐富舞臺表現力、充實情景內容。將情感與色彩表現合二為一,能夠更好的傳遞出戲劇內涵。如《水滸傳》中林沖一角,在夜上梁山情境中,林沖身著青素劍衣,一身黑,強化環境,更能把觀眾帶入其中,《女駙馬》中的木偶需要佩戴紅色的狀元帽子,更好的進行角色的演繹。
在現實生活中,服飾設計不僅具有能為人們提供服務的實用性,還具有美觀的藝術性,是一種兩者相結合的服裝藝術形式,木偶服飾的設計思路和流程與成衣制作的設計思路和流程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以人體為基礎進行設計,木偶的服裝設計,也是通過繪制服裝款式圖、服裝結構圖等來進行設計制作的,通過木偶服飾的設計過程,給成衣制作的設計過程提供參考作用,最后杖頭木偶所呈現的成品服飾,它的款式設計、它的布料和材質選擇、它的顏色搭配等,都可以給成衣制作提供很多設計靈感,并可以以此為基礎進行成衣制作時的借鑒和再設計。
在以人體結構為基礎進行設計時,通常需要考慮設計的款式是否符合當代審美、設計的服飾是否能夠熱銷、設計服飾所運用的布料是否舒適、設計的服飾的功能是否給人們帶來便捷等各種因素,從而導致部分的設計不夠純粹,但當給木偶設計服飾時,很多外力因素可以排除,可以根據設計師的最直接的經驗與審美進行設計,這樣的服飾設計可以讓設計師的靈感進行最大化的放大,設計師美學觀點進行最直觀的表達,通過給木偶設計服飾的過程和最后的成品呈現,都可以讓設計師在進行成衣制作時可以考慮的更加全面,更好的將實用性與藝術性完美的結合起來。
寧都杖頭木偶戲的演出的劇目是非常廣泛的,在演出初期時,它以古代的歷史題材、歷史故事、歷史人物為原型作為劇本,如《水滸傳》、《花木蘭》等。例如銀坑鎮汾坑村劉氏家族的合順堂,他們的演出劇目約有百篇,其中有《滿堂福》、《加壽圖》、《征東傳》、《隋唐演義》、《紅樓夢》、《西游記》、《岳飛傳》、《二度梅》、《封神榜》、《武松打虎》等劇目。在后期的演出中,演出人員開始進行故事的改編與創作,有時劇目會結合當時所處的環境進行編制,來進一步反映社會現狀,有時會根據現場觀眾的需要把故事情節進行即興發揮來達到不一樣的演出效果,有時會根據觀眾的心愿,例如:百年好合、早生貴子、功成名就等,來進行古代相似劇情的改編,有時通過根據民間的傳說故事與傳統劇目相結合來改編成新的劇目;有時在不同的演出地區也會結合每個地區的不同風俗習慣和民間信仰進行劇本的改編和創作,此類劇目中體現著淳樸的地區文化內容。
杖頭木偶劇目通過不同的方式來進行故事的模仿、改編、創作,得到了更多的創新,使得服裝設計有了更多的產生了更多的靈感,比如,根據劇目中不同的人物性格為其設計不同的服裝,在《紅樓夢》中,根據林黛玉的多愁善感的特點和濃郁的詩人氣質,為她設計的服裝的顏色,大多以冷色調為主,例如,白色和淡藍色等,為她設計服裝的材質選擇上,以紗和絲的材料為主。
根據劇目中不同的場景描寫而產生新的服裝設計靈感,在每一篇不同的劇目中,都會進行不同的背景刻畫,例如有春天、冬天等不同的季節的具體描述,可以根據不同的刻畫,產生新的靈感,來設計對應的服裝款式,并且服裝的顏色和材質的選擇也可以根據不同的場景進行搭配與創新。同時也可以根據劇目中的人物所演繹的職業,在原來職業服裝的基礎上進行再設計
在不同的杖頭木偶劇目中,有著不同形態的、扮演著不同角色的木偶,每個木偶也有著不同的臉譜和表情,在不同的臉譜上面,會有著不同的紋樣,象征著不同的寓意或者不同的人物特征,在進行服裝設計時,可以將臉譜上的紋樣運用到其中,給服裝設計增加不一樣的特色與含義,也可以根據臉譜設計紋樣的不同,將不同的臉譜元素進行整理與排列,再進行重組,從而可以得到新的紋樣,運用新的紋樣元素可以給相同款式的服飾增添不同的特點與趣味,也可以針對不同的紋樣進行與之相適合的服裝版型設計。
江西寧都杖頭木偶戲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是江西人民的智慧結晶,并且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社會價值。杖頭木偶戲的表演過程,是不斷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杖頭木偶戲的表現過程,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的綻放絢麗之花的過程;在木偶戲的傳承與發展中,可以運用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技術對寧都木偶戲進行視覺與聽覺相結合的多媒體數字展示,通過MG 動畫的宣傳,讓更多的人加入到學習江西寧都杖頭木偶戲的文化隊伍中來,在學習中不斷地傳承木偶戲文化。
寧都杖頭木偶戲不僅是具有極為重要傳承價值的民族文化,還是具有豐富研究內涵的藝術瑰寶;針對江西寧都杖頭木偶戲的“表現方式”、“色彩”和“服裝設計”進行深度分析,更能切實把握木偶文化意義和服裝設計的內涵;作為新時代的接力人,我們不僅要在網絡觀看相關視頻資料,還要深入當地來學習寧都杖頭木偶戲文化,還要親手去繪制服裝版圖,親手去選擇服裝布料,宣揚服裝設計的精髓,將木偶文化深深的烙在心中,把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不斷地傳承,并發揚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