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城
數平化發展是企業的未來,本質上數平化是一個從業務到數據、再讓數據回到業務的過程,并不斷深化平臺建設。而企業的數平化不僅會改變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與合作伙伴之間的關系,還會推動產業鏈的重構,進而推進商業模式的變革。了解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規律,對企業的持續穩定發展有重要意義。

數字化轉型是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數字化轉型重在轉型,數字化只是手段。技術本身不會創造商業價值,只有將技術應用在商業和業務中,才能真正讓企業因為使用技術而創造商業價值。也就是說,技術服務于業務才能發揮技術的價值,而在制定“數字化轉型戰略”的重點也在數字化這個部分上。
數字化轉型是建立在數字化轉換、數字化升級基礎上,進一步觸及企業核心業務,以新建一種商業模式為目標的高層次轉型。
數字化與信息化的區別。傳統信息化是“人”驅動“IT系統”,“IT系統”是人的流程中的一環。而數字化的本質則是“IT系統”驅動“人”,人是系統流程中的一環。
通過數字化轉型來實現更好的商業價值。真正的數字化轉型是對現有企業從戰略到商業模式上的重構,這樣企業的產品更智能,商業模式更加數字化,內部運作效率至少實現倍數級增長,具備相比初創企業一點也不遜色的業務創新效率。要成功實現數字化轉型,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要找到商業模式和數字化的結合點,如果能找到其中的關鍵支點,則會讓數字化轉型過程事半功倍。
數字化轉型需要新的組織和人才體系。傳統企業以前可能是通過賣衣服、賣汽車,提供金融服務獲取營收,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在這些業務場景中沉淀的科技能力進行對外的商業輸出,賺取除傳統商品銷售利潤之外的營收。
在傳統企業加入了科技公司的行列后,就需要在與其他科技公司的競爭中具備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而競爭力的打造來自產品、交付、組織、運營等多方面。其中,數字化的作用就會成功得到凸顯。數字能力成了企業的商品,企業就需要像科技公司那樣構建完整的產品設計、研發、銷售、交付體系,這對于很多傳統企業來說都會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平臺化轉型是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支撐。首先,平臺型企業構成。平臺型企業是指具有高度組織結構柔性和戰略彈性的、能夠通過促成雙邊或多邊進行交易,并從中獲取收益的第三方界面系統或經濟主體,平臺功能可以由第三方擴展,并受網絡效應的影響。
其次,交易平臺的主要難點。真正的交易平臺,必須具有交易特性,即平臺支付、平臺交付。沒有這“二付”,就不是交易平臺,也就達不成交易平臺的價值。
交易平臺要想在競爭中勝出,需解決五大問題:找到專業化的業務基礎、發現專業化業務和互聯網融合的交易模式、建立有效的信用和支付模式、市場化的運營能力、資本支撐。
企業架構。企業架構的內容框架。企業架構包含以下兩部分:業務架構。企業業務架構通常由商業模式分析、業務域與業務流程、業務能力、組織結構、績效考核體系、IT能力與需求等部分組成。數平化轉型中,業務架構會在盈利模式,運營模式,組織結構等方面發生改變。
應用架構。按照應用架構的層次模型細劃為各個應用/應用群的功能模塊和應用范圍、應用之間及與外圍系統的關聯關系、應用/應用群的分布模式、接口定義及數據流向,在此基礎上實現現有應用架構向目標應用架構的過渡。
數平化轉型中,應用架構的特點是:支持企業生態圈管理;開放社區支持與客戶直接交互;支持企業在線直接交易。
以架構為核心指導數平化轉型。企業架構是一個融合戰略、業務、IT于一體的系統化解決方案,既能保障宏觀、全面,保證企業不會失去方向,又能深入到細節,為轉型提供可操作的步驟和方法指導。
企業架構是連接戰略和IT的橋梁。企業架構能夠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有效地將IT與企業戰略連接起來。確保IT與企業戰略高度一致,確保IT交付是企業所期望的業務價值,起到“頂天立地”的作用。
企業架構是IT與業務融合的結晶。不同部門、不同專業的人對同一個問題會有不同的理解,如何為不同背景的人搭建一座溝通的橋梁是一件重要的事。對業務和IT部門來說這一點尤為重要。
企業架構可以降低IT投資、加強IT管控。企業架構是在信息系統日益復雜、難以管理、難以控制的狀況下提出的,它是一個用于管理和融合企業IT資產、員工和業務活動的整體框架,它可以有效降低IT投資,加強IT管控能力。
未來架構設計的指導思想。以業務創新為主線指導架構設計。未來架構的設計要突出業務架構引領的特點,以融合的思路進行業務創新設計,要把架構設計工作的重點放到業務創新設計上來,在業務架構完善后再考慮如何進行應用、數據和技術架構的設計。
以用戶至上的思維指導應用架構設計。直接用戶在信息化重點地位越來越高,應用架構設計時應借鑒互聯網的用戶思維,圍繞創新主題和服務對象深入思考問題。
以業務架構和IT架構融合為基本目標。企業架構包含業務架構、應用架構、數據架構和技術架構4部分,即企業架構=業務架構+應用架構+數據架構+技術架構。其中,業務架構是龍頭,數據架構是核心,應用架構是容器,技術架構是支撐。業務架構和IT架構緊密相連,不能分割,兩者的融合設計是架構規劃的基本目標。
中臺是一種業務和組織形態。組織的設計要充分考慮企業的商業模式和核心戰略。針對業務發展較快或者需要快速試錯驗證的業務要設置前臺業務組織。前臺業務組織要盯緊市場的變化及客戶的需求,機制一定要靈活,不能施加太多固化的流程及規則的約束。
中臺是一套技術和業務架構。中臺的本質就是實現連接、協同和共享,驅動數字經濟從垂直分工走向水平分工,沉淀出更多專業、高價值、低成本、可復用的能力,這類似于成熟工業體系里不同類別的供應商。
中臺要解決的痛點問題。其一在技術方面。基于云計算的IaaS雖然可以解決底層的計算能力和網絡通信問題,但在企業進行業務和管理的創新時,技術的部署、應用、開發等障礙仍然存在。這需要中間層的平臺來消除。
其二,在商業方面。不同的企業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和水平。并不是所有企業都具有豐富的管理和運營經驗,它們依舊面臨很多商業創新的障礙,包括專業知識、能力與經驗。
其三,在成本方面。在上一輪信息化階段,企業的投資巨大,項目的研發、部署、實施周期長,運維成本高。一旦后期業務流程或模式發生了改變,信息系統勢必需要調整,但耗時更長、成本更高。
企業的數智化要以戰略為引領,以業務為核心,以數據為基礎,以智能為價值,以場景為抓手,以連接為前提,以運營為保障,以技術為平臺。
中臺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新途徑。數字化中臺是指導企業數字化轉型、實現數字營銷的新途徑。數字化中臺建設關注全局思考,采用大數據核心技術打通、整合企業線上/線下全渠道業務數據,并在數據接入/集成后進行數據清洗、轉換、加工、抽取形成統一的數據標準、數據規范和標準的數據管理流程。
在數據有效管理后,以規范準確的數據資產為基礎,結合實際業務場景創建數據分析模型和算法模型,利用大數據挖掘技術、云計算和AI等技術,企業可以實現智能分析、用戶畫像、行業數據圖譜等數據服務能力。企業通過封裝的數據服務實現數字化管理和決策,讓業務“滋養”數據的同時,也讓數據“反哺”業務,構造數據跟業務的良性循環,真正實現數據賦能組織,促進企業發展。
業務中臺的架構與落地形態。業務中臺建設的目標是實現企業業務數據的實時、統一、在線。一般提供在企業業務場景中在線交易類型、偏實時業務處理相關的服務能力,比如在電商平臺上實現一個訂單的創建,在分銷平臺中進行一次庫存的調撥,在財務系統中產生一筆轉賬操作等,就是技術人員常說的OLTP類型的數據處理。
通過各個服務中心提供的服務能力,支撐前臺不同業務系統在線交易,這些服務中心不同于之前單體系統中的模塊化,每個服務中心所提供的服務能力并不是單單給前臺某一個業務系統提供服務,而是對于前臺所有業務場景進行支撐。
保持各個服務中心的業務擴展性是中臺建設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則。為了達到這樣的要求,業務中臺里各個服務中心的落地形態需要具備幾個特征:代碼和數據庫完全隔離、僅提供該業務領域的公共能力、僅以服務方式對外提供訪問、支持服務中心的獨立運營。
中臺建設方式。其一,顧舊立新。在企業和組織中,經過多年的IT系統建設,系統的數量眾多,而且這些系統還在正常運轉。
面對這樣的場景,可采用顧舊立新的方式,即在保持現有系統不改變的情況下,對于企業計劃新建的系統采用中臺架構建設。新建的系統如果需要與原有系統進行交互,可采用API網關或傳統ESB的方式實現,隨著不斷建設基于中臺架構的新系統,中臺沉淀的服務中心能力會越來越強,而按照之前描述的項目方式建設的原有系統能力在“運維期”不斷令人失望,將這些系統推倒重建只是時間問題。等到這些系統真的需要被推倒重建的時候,相信此時的中臺已經有了一些沉淀,正好利用已具備一定能力的中臺架構對系統進行快速重構,將該系統向中臺架構上遷移。
其二,平滑遷移。“平滑遷移”的方式能將系統遷移到中臺架構的風險降到最低。但這種方式對于企業有一個剛性要求,就是必須有強大的技術團隊對該遷移系統具備源碼級的改造和把控能力,因為在服務中心不斷從舊系統剝離的過程中,與該服務中心相關的邏輯調用都要切塊到中臺的服務中心。
其三,不破不立。對一些運轉了多年,束縛了企業業務轉型和創新,處于被淘汰的邊緣的系統,如果采用“顧舊立新”的方式多少會涉及新系統與舊系統間的交互和兼容,會產生新系統設計要兼容舊系統的包袱,且很難達到企業構建中臺以及數據統一在線后帶來的全局優化的效果。要敢于針對這些系統進行批量改造和重構,即在中臺架構上,遵循中臺建設的最佳實踐,逐步批量廢除原有系統,重新構建新系統,我們稱這種方式為“不破不立”方式。
業務全局視角貫穿業務鏈。企業如果把數字化轉型作為企業戰略,就一定要針對企業的整個業務鏈,而不是針對局部業務環節進行單純的技術升級,要放棄孤島式思維。
參考阿里巴巴集團在2015年啟動的中臺戰略,其核心的思想是從業務全局視角貫穿業務鏈,沉淀可復用的核心數字資產,實現業務需求快速響應和創新探索,真正實現以技術驅動業務。
在整個中臺戰略中,業務中臺起著核心作用。業務中臺建設的本質是從業務鏈的全局視角,通過企業業務數據的實時、統一、在線,實現業務的全局數字貫通。
總結來說,企業數字化轉型是站在一個新的起點思考企業數字化建設之路,首先一定要改變過往從各個業務局部思考和建設系統的方式,應站在業務的全局視角思考如何更科學地構建整體架構,通過中臺架構實現業務鏈的全局貫通這一建設方法在業界被證明是切實可行而且有效的,值得所有企業參考,這一思路的改變決定了數字化建設的方向和總體形態,所以它作為平臺思維的第一個要素。
構建支撐業務優化的數據鏈路閉環。絕大多數的企業構建的“大數據”平臺只是提供了大量的數據,以及相比之前數據倉庫平臺更快的計算能力,這絕不是“大數據”的核心價值,企業要真正發揮“大數據”能力,一定要從業務場景出發,沒有深入業務場景去挖掘的數據是沒有價值的。
針對大多數企業業務功能建設及大數據割裂思考和建設的問題,可以借鑒中臺架構中數據方面的建設方法,通過業務中臺和數據中臺共同構建起企業數據的閉環。業務中臺的功能是將一切業務數據化,數據中臺的功能是將一切數據業務化,兩者相輔相成。
以用戶體驗最佳為重要原則。每家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的目標和驅動力有所不同,但一個很明顯的趨勢就是逐漸轉向以客戶為中心。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用戶訪問的渠道越來越趨向于多元化;在有些場景中,小程序是最簡便的用戶操作渠道;在有些場景中,App應用操作則更能滿足功能要求;在另外一些場景下,采用Web端的方式能給用戶提供更高效的操作體驗。簡而言之,從業務需求和用戶體驗的角度來說,用戶訪問終端渠道的多樣化有助于提升用戶體驗。通過在應用層的架構分層,將具備不同特性的功能規劃在對應的層級,本質上也是將復用的服務能力再進行一層分層解耦。
提供復用能力支持業務快速創新。沉淀可復用的業務服務能力應該是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建設目標,所以在建設思路和設計等方面都需要將其作為一個重要的指導原則,只有將企業核心的業務進行科學的梳理并進行高質量的沉淀,才便于在對前端業務有新的想法時,能基于已有的業務能力快速進行組合和擴展,在最短的時間里將想法投入市場,通過市場和用戶的反饋進行快速的選代和調整,使得企業在做任何業務創新時投入的成本盡可能在一個可控的范圍,同時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通過市場驗證業務想法,根據市場反饋快速、靈活地調整業務。
支持業務上下游企業的網絡協同。隨著數據共享范圍的增加,數據價值也隨之提升,而且企業與業務鏈的上下游企業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社會協同。對于數字化轉型來說,企業就需要兼顧對整個場景的支撐,既能做到很好地實現數據在企業內部、外部的分享,又能做到很好地將業務鏈上下游優質的企業集成和融入整個平臺。
支持用戶個性化及業務擴展需求。大型企業面向的用戶群體基本是企業用戶,通過SaaS平臺的方式給這些不同的企業提供系統服務,最需要解決的是如何滿足企業用戶個性化需求及業務擴展性的問題,而當前SaaS平臺一直沒有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團隊從項目式建設為主轉向數字能力產品運營。數字化轉型的落地會依托企業現有的IT團隊,要改變過去傳統IT項目建設的模式,在戰略總體規劃明確的基礎上,采用靈活的業務架構、技術實現以及產品持續運營的模式,同時將IT團隊的職能從系統建設運維轉向企業數字資產的運營上,使其真正成為數字化轉型戰略的強有力的支撐底座。
支持基于能力開放的外部合作伙伴生態共建。企業能夠獲取的業務能力和數據一般來自自身行業的業務場景,企業一定要好好地利用這些業務場景,不管是與客戶的營銷場景,還是與供應商的采購場景,或者是產品設計場景,等等,在這些場景中沉淀出具備企業特質、有價值的業務能力和數據,隨時為企業能力開放、融入社會跨界創新、融合創新的大環境做好準備,甚至會成為企業產業轉型依托的根基。
從職能型組織架構向業務導向型組織架構轉變。如今傳統企業組織形態剛性有余,韌性不足。在業務需求明確,追求業務規模化、效率最大化的情況下,采用傳統工業時代的流程化IT系統建設能很好地滿足需求。
企業的數平化發展需要在數字化和平臺建設上,根據業務場景不斷挖掘用戶群體需求,通過技術手段、組織手段、管理手段等不斷完成建設任務,融合互聯網大環境,完成變革的核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