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學智

隨著人們對住有所居美好生活的向往,人們對居住的要求也不再是只追求現代化風格,而是更加注重建筑的綠色環保、智慧節能、文化及宜居等性能。裝配式建筑既具有環保高效的特點也符合綠色施工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在一帶一路政策的推動下,裝配式建筑的發展已經成為我國建筑業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
日前,記者探訪了位于武漢市洪山區的首個全產業鏈裝配式地產項目—中建壹品宏泰·閱江府,該項目由中建壹品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和湖北省宏泰城市發展有限公司聯合開發,有18棟高層建筑,裝配率達52.2%,主要為預制外墻、預制樓梯、ALC內墻隔板等。
裝配式建筑,即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所有部品部件在工廠進行機械化、模塊化施工,然后運輸到施工現場組裝。
記者了解到,運送構件的貨車是從42公里外的漢南PC廠過來的,在構件進場前,綜合工長會對每一個進場的構件進行檢驗,檢查每一個孔洞的距離,只有質量合格的構件才能被起吊安裝。驗收完畢后,預制外墻開始吊裝。從栓繩到起吊,綜合工長必須全程抬頭盯著,不停地與塔吊司機和樓頂的塔吊指揮員溝通,保證外墻被安全吊至樓頂。接下來的吊裝工作,將由樓頂的塔吊指揮和安裝工接力完成。

吊裝工在墻體被吊到樓頂時,會和工友們“扶”著被吊上來的墻體,通過幾人協力配合,確保墻體被正確安裝在指定的位置。墻體“拼裝”完成后,吊裝工人會馬上拿起電動扳手,抬頭在螺栓預留口處打入螺栓以固定墻體,確保墻體穩固安全。
同時,由于裝配式建筑的部品部件在工廠有統一嚴格的生產標準、驗收標準,相比于現澆質量更有保證。出廠的每一個部件,包括每根梁柱都有一個編號,一個二維碼,掃一掃這個二維碼就能知道這個部件是什么時候做的,在哪個工位做的,是由哪個工人做的,都能瞬間查到。
項目負責總監羅凱告訴記者,培訓這些產業工人大概需要1個月時間,勞務工人相比以前更加規范化施工,總體收入也提高了。采用這一方式,還可實現現場工人減少50%,周轉材料節省70%,施工用水節約80%,建筑垃圾減少90%,促進現場精益制造。
在閱江府項目,戴著“小紅帽”的安全工程師遍布在工地各個現場,他們的職責是及時發現安全隱患,及時消除,盡最大可能保證工地上不發生一起安全事故。
不難猜出,閱江府項目有著一套嚴格的質量監管體系。檢查鋼筋實際間距是否符合要求,綁扎質量是否合格,激光水平儀測試鋁膜垂平度,檢查墻面的平整度,關注外墻面的質量和美觀……
記者了解到,他們是這樣衡量平整度的:工程師在已完工的室內墻面上不停地測量,用塞尺查看墻面平整度,高低差必須控制在3mm以內,否則,這面墻將會被標記下來進行二次施工,以達到質量要求。
建設中,該項目還引進工地衛士小程序,夯實防疫生產防線;采用智慧工地云平臺,全方位助力項目智慧生產建設。該平臺圍繞 “人、機、料、法、環”五要素開展管理,為項目管理構建數字化、信息化的智慧工地,更好地幫助解決項目中的安全、質量、綠色施工管理難題。如項目管理人員運用該平臺,可對人員管理、施工進度、材料調度等進行全方位掌握分析和應對處理。
塔吊是建筑工地上最常用的起重設備,其安全使用至關重要。塔吊上,該項目塔機安全監控管理系統通過前端監控裝置和平臺無縫對接,將塔機運行數據和報警信息實時發送到遠程GIS可視化監控平臺;實現數據分析反饋,輔助駕駛員安全規范操作,有效避免塔機安全隱患,讓安全看得見。
安全生產重如山。該項目采用升降機監測系統用于建筑施工升降機的安全報警裝置,有效預防傾覆、防沖頂、防超載墜落等安全事故的發生;紅外入侵報警子系統采用紅外探測器技術,實時探測工地四周圍墻入侵情況,能有效探測人員攀爬圍墻進出工地和施工材料非法外運行為,輔助施工企業強化工程現場管理;采用VR安全體驗形式,進行生動的事故警示教育、安全培訓等。
智慧工地是智慧城市在建筑施工領域的延伸,是智慧城市的“基石”。隨著工程信息化管理技術的發展,移動互聯網、物聯網、AI、大數據等新技術與施工現場業務場景深度融合。該項目采用移動巡更系統,可安裝在智能手機和在電腦web中顯示的施工管理系統,幫助項目提高監督和績效評估水平;二維碼應用子系統助力項目管理者實現人員管控、設備維護、施工流程管理等信息化改造;智能收驗貨系統(相較于傳統的有人值守收驗貨系統)提高了系統的信息化、自動化程度。
截至2021年12月底,該項目14棟在建高層建筑有望實現主體封頂目標。作為武漢洪山區的高質量改善型樓盤,該項目的竣工必將得到更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