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徐翔
疫情使得全球供應鏈體系持續接受重壓。
全球頂級的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分析,目前,全球供應鏈中斷正出現在每個角落,已經對全球經濟增長造成沖擊,而且情況可能會變得更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究員卓賢向記者表示,疫情仍是全球供應鏈的最大不確定因素,國際物流環節成為當前最突出矛盾。
隨著各國經濟恢復,全球商品貿易需求極速上升,而全球航運尚未恢復正常,船舶的準班率低,船期紊亂依然困擾著全球的貿易人士。上海友航國際貨代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志文簡要向《中國儲運》雜志記者描述了當前全球航運的現狀,他表示,目前全球進出口極度不平衡,亞洲國家作為全球工廠,普遍出口多、進口少,而歐美很多國家則進口多、出口少,這樣的結果直接導致出口的集裝箱不能同步跟隨船舶返回亞洲,造成目前“一箱難求”,公司業績難做。
“比如,國際物流運費上漲非常快,但這還不是特別痛苦的,特別痛苦的是,物流的準時交付變得極其困難。”張志文說,“以往從國外貨運到中國可能預期需要4個星期,現在就不能只做4個星期的準備。而且要不斷和國際方進行溝通,一再確認船期,如果依然有船期延誤,我們就需要比較快速地去聯動國內,或者從國外調貨。”
然而疫情帶來的不確定因素依然出于不確定的狀態,南非新發現的新冠病毒變異毒株奧密克戎造成了多個國家“閉關鎖國”,日本等國家第一時間加強疫情防范,國際投行高盛等機構認為,由于各國新旅游限制規定對正常生活產生較大影響,供應鏈問題的解決將會進一步拖延。
但在卓賢看來,全球供應鏈當前受到的沖擊,從直接原因來看,是疫情這一偶發的外部沖擊因素;但從長期來看,隱患早已埋下,很大程度是供應鏈中的市場主體在“效率-安全”權衡中過度偏向效率的結果。
他進一步表示,在全球生產網絡的分工模式下,為實現收益最大化,市場主體往往根據勞動力成本和運輸成本來進行供應鏈的空間布局,并采用低庫存甚至零庫存的方式降低供應鏈成本。在正常的經營環境下,這種模式為跨國公司創造了高收益。但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了供給端的生產能力,使得這種極致追求效率的分工模式顯得較為脆弱,容易造成全球供應鏈在區域生產環節上出現斷點、在國際物流環節上出現堵點。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形成新產能需要時間,在短期內全球供應鏈的空間布局未發生大的改變,各市場主體在原有供應鏈分工下都加大了補充庫存、提前囤積零部件的力度,這就容易形成“羊群效應”,即形成了對某一類產品(比如芯片)需求的短期“饑渴癥”,對全球供應鏈的生產環節和物流環節都造成了進一步的壓力。
蝴蝶效應已經顯現。在歐洲,英國、德國等國的許多超市、日用品商店和建筑材料店,貨架上空空蕩蕩。在亞洲,日本正在經歷食品、煙草產品和服務價格的普遍上漲,可能打破多年來通貨緊縮的局面;韓國快餐連鎖店使用的冷凍薯條因大多從美國進口,多家門店處于長期斷貨或短缺的狀態;越南、馬來西亞和泰國等國許多工廠停產,從東南亞發往全世界的蘋果手機和耐克鞋等產品都面臨斷供風險。
根據巴克萊銀行最新報告,多項跨行業調查和公司文件顯示,供應挑戰可能會延續到2022年第一季度甚至更久。供應端的壓力已轉化為更普遍的通脹上升動力。
跨國企業作為這場全球供應鏈安全危機的當事人,沒有人不是如坐針氈。“作為企業,沒有誰愿意坐以待斃,都在想辦法解決問題”,岡田在一家日本企業工作,日本近期的關閉國內政策,直接讓他的中國辦事處關門歇業,他向《中國儲運》雜志記者表示,跨國企業都在研究彈性戰略,如雙重采購和近岸服務,以盡量減少未來供應鏈緊張帶來的沖擊影響,包括他們的企業,他還表示:“明年可能就要回到日本了,中國的辦事處可能要關閉”
業內人士也普遍樂觀,他們表示,2022年下半年,供應鏈危機將有所緩解。但是,進一步的供應鏈中斷將仍是一個關鍵下行風險。
當然也有一些企業受夠了當前業務拓展的捉襟見肘,決定采取一勞永逸的辦法。據了解,2021年11月18日,福特與美國半導體制造商GlobalFoundries達成了一項開發芯片的戰略協議,可能會在美國進行芯片的本地化生產。通用汽車則稱,它正在與高通等半導體領域的大公司建立聯系,并達成協議共同開發和生產計算機芯片。
顯然,對于更多的跨國企業來說,疫情的最終意義在于重新思考全球供應鏈重塑的布局,以讓企業在未來能夠更加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