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徐翔
汽車作為依賴全球供應鏈程度較高的產業,沒有人能夠忽視芯片短缺對國內汽車產業帶來的巨大影響。根據相關信息披露,受芯片短缺影響,2021年5月至9月我國汽車產銷量連續5個月同比下降。根據有關知情人士向本刊記者透露的信息,10月份后,芯片來源問題有所解決,但供需關系仍然出于失衡狀態。業內人士估計,這樣的情況至少要持續到2022年第二季度之后。汽車產業供應鏈安全危機一觸即發。
這樣的情況不僅企業知道,國家層面更是深知其中利害關系,工信部等有關部門便在近期出臺了一系列的措施,助力車企渡過難關。
根據相關的公開信息,工信部對于此次車企“芯片荒”問題,采取的是特事特辦的態度。主要有兩項內容,一是實行容缺受理、先辦后補。2022年6月30日前,對相關產品產品所搭載電子控制部件相關參數變更擴展的事項,允許企業備案時暫不報送相關檢測報告,實行容缺受理、先辦后補。二是壓縮審核時間、增加發布頻次。2022年6月30日前,針對車輛生產企業更換車輛電子控制部件、變更部件供應商等迫切需求,將加快受理企業相關產品變更擴展申請,壓縮變更擴展技術審查時間。
除此以外,工信部還組建了汽車半導體推廣應用工作組,支持成立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加強供需精準對接,并推動相關企業加快復工達產,保障特定芯片的供應。

為何一枚小小的芯片,驚動了各個層級的相關單位,據了解,一輛汽車,小到胎壓監測系統、水溫傳感器、攝像頭,大到動力系統、底盤安全系統、自動駕駛域控制器,都離不開芯片。業內專家介紹,汽車芯片分為功能芯片、功率半導體和傳感器三大類。以往,一輛傳統汽車一般需要用到500至600顆芯片。隨著汽車智能化、網聯化、電動化發展,所需芯片數量成倍增長,2021年平均每輛車所需芯片數量已經達到1000顆以上。新能源汽車更是芯片“大戶”,一輛高端新能源汽車所需芯片達2000顆左右。
正是基于這種情況,芯片供應的缺失的確對汽車產業供應鏈造成嚴重的危機。
“汽車芯片短缺,情況比較復雜。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對零庫存的極致追求,芯片產業高投入、高集中度、規模制勝的特點,以及國產汽車零部件產業大而不強、汽車芯片長期依賴進口等,都是缺芯的原因,當然,最直接的原因還是疫情帶來的連鎖反應。”吉利汽車集團首席執行官淦家閱說,2020年下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汽車生產需求與芯片生產周期錯配,導致汽車芯片供應出現了全球性的供貨緊張。
淦家閱說出了一個事實,也就是說不只是國內市場,在全球市場都面臨了汽車芯片的全球性供貨緊張。
更為具體的情況是,2020年全球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歐美各大主機廠被迫大幅減產,對芯片的需求斷崖式下跌,幾大主流汽車芯片廠家被迫停產、限產,甚至將車規級芯片產能轉移到受疫情影響需求量大增的個人電腦、5G手機等產品上。今年全球經濟的復蘇、汽車市場的增長超出了芯片廠家的預期,而將轉出的產能再轉回來做車規級芯片,原本就需要24周甚至更長時間。沒想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馬來西亞芯片封測工廠出現大范圍停工,讓轉產、穩產中的車規級芯片供應鏈雪上加霜。
既然從全球采買芯片如此艱難,為何不能夠向國內的廠家進行采購呢?是我們的產品不合格嗎?”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羅軍民表示,雖然我國汽車產業在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等領域贏得了局部領先,但整個汽車供應鏈‘缺芯’的短板依然存在。目前,我國汽車芯片國產化率較低,微控制單元功能芯片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整車操作系統基礎軟件解決方案仍未達成共識,尚未形成合力,這些都是下一步強鏈補鏈的重點。
事實上,國內企業量產汽車芯片不存在技術瓶頸。目前,70%左右的車規級芯片使用的是40納米制程,相比個人電腦中央處理器和手機芯片,汽車芯片產業鏈實現進口替代,理論上不存在太大技術障礙,但是現實障礙依然不少,
據了解,車規級芯片的高標準、嚴要求、長周期,將入行門檻一再拔高,直接導致只有綜合能力強并能將規模優勢發揮到極致的芯片企業,才能將車規級芯片納入生產清單。淦家閱表示,目前車規級芯片生產基本集中在意法半導體、德州儀器、恩智浦、瑞薩等少數幾家企業。
除此以外,國內企業大多并沒有把汽車芯片當作主攻方向。盡管車規級芯片全球市場規模大概為400億美元,但分散到上千種芯片,每一種的量都不大,對以規模制勝的芯片企業來說,這樣的量很難支撐一個企業的長遠發展,所以,車規級芯片只是芯片企業的穩定器和輔助器,卻不是公司發展的驅動力。
更為重要的是,車規級芯片利潤率偏低,企業生產積極性不高。盡管前景廣闊,企業擴大產能動力并不足。
“產業鏈供應鏈上所有斷點、堵點、難點及短板現象,歸根結底都是由于行業間缺少融合發展,協同創新不夠。解決芯片短缺問題,需要有關部門、行業、企業打破壁壘,融合發展、協同創新,打造汽車供應鏈新生態。”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陳斌如是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