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褚杰
根據聯合國統計署的商品貿易數據庫中世界海關組織編制的商品名稱和編碼協調制度(HS),本文將農產品的范圍定義為HS編碼的1-24章,為便于觀察和實驗,將農產品歸為7大類,糧食產品包括 HS10,11,17,19; 園藝產品包括 HS06,07,08,09,13,14,18,20;畜牧產品包括 HS01,02,04,04;水海產品包括HS03,16;油料產品包括HS12,15;飲料及煙酒產品HS22,24;其他農產品包括21,23。根據《陜西統計年鑒》數據計算,2010至2019年間,陜西省農產品出口貿易額總體波動幅度不大,穩中有降,農產品出口額維持在5~8億美元之間。但農產品出口額在全省出口額中的占比在較為明顯的下降,從2011年農產品出口額在全省總出口額中的最高總占比9.84%一路下降至2019年的1.8%,下降幅度明顯。這說明,農產品出口貿易在陜西省出口貿易中的地位在逐年下降。從陜西省農產品出口商品結構看,2010至2019年間,園藝產品的出口最多,在全省農產品出口中的年均占比為90.4%,占據絕對的地位,其中2014年園藝產品出口在全省出口中的占比最低為86.25%,2017年占比最高為93.51%。而其余幾類農產品出口在全省農產品出口中的占比均很低,其中,油料產品年均占比為3.22%,飲料及煙酒產品為2.41%,其他農產品,畜牧產品,糧食產品及其他農產品占比依次為1.53%,1.23%,1.17%,0.01%。由此看出,陜西省農產品出口商品結構單一。
(一)從國際市場占有率角度分析。國際市場占有率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某類產品在某一時段的出口額占該類產品同期世界出口總額的比例。本文用兩個指標來衡量陜西省農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一個是陜西省農產品出口額占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比例(X1),另一個是陜西省農產品出口額占世界農產品出口總額的比例(X2)。兩個指標,都可以用來衡量國際市場占有率[1]。指標值越大則表明陜西省農產品國際市場的占有率越大,進而國際競爭力越強,反之,則國際競爭力越弱。由表1可知,從X1指標來看,2010—2018年間陜西省農產品出口額占全國農產品出口額的比列維持在平均值0.97%左右,且整體上呈逐步下降的趨勢,說明農產品出口的國內競爭力較低;從X2指標來看陜西省農產品出口額占世界農產品出口額的比例基本維持在0.03%~0.05%之間,波動幅度非常小,說明陜西省農產品出口的國際競爭力也很低。綜上這兩個指標都說明了陜西省農產品國際市場占有率較低,且國際競爭力較弱,有待提高。

表1 2010-2018年陜西省農產品出口占全國及世界農產品出口比率
(二)貿易競爭力指數分析。貿易競爭力指數(TC指數)指一國某類產品的凈出口與該類產品貿易總額的比率。其公式為:TCij=(Xij-Mij)/(Xij+Mij),其中TCij為i國j類商品的貿易競爭力指數,Xij為i國j類產品的出口總額,Mij為i國j類產品的進口總額。TC指數的取值范圍為[-1,1],當TC>0時,表明該國是該產品的凈出口國,其中0≤TC<0.5時表明該產品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當0.5≤TC<0.8時表明該產品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當TC≥0.8時,表明該產品具有極強的國際競爭力;反之,當TC<0時,表明該國是該產品的凈進口國,處于國際競爭劣勢,此時,TC越接近于負1,表明該產品的國際競爭劣勢越明顯[2]。圖3顯示了2010至2019年間陜西省農產品TC指數的變化情況。從圖上看,整體上2010-2018年間陜西農產品TC指數呈下降勢,但均大于0,這說明在總體上陜西農產品出口雖然對于世界市場來說是處于凈出口狀態,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但競爭力一直處于下降趨勢。2019年時TC指數首次小于0,說明此時陜西省農產品出口小于進口,處于競爭劣勢,情況不容樂觀。具體來看,園藝產品的TC指數整體一直處于0.9左右,說明園藝產品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其次為飲料及煙酒產品和其它農產品,TC指數也較高,說明其也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2010-2015年間糧食產品的TC指數較高,具有較強競爭優勢,但之后迅速下滑,一直保持在0以下,處于競爭劣勢中,波動幅度較大。而水海產品、油料產品、畜牧產品等類別除個別年份TC指數>0以外,其余年份TC指數均小于0,說明其處于國際競爭劣勢中。

圖3 2010-2019年陜西省農產品TC指數變化趨勢
(一)出口市場相對集中。陜西省農產品出口市場主要為美國和東盟,出口市場過于集中,導致陜西省農產品出口容易受到這些國家的貿易政策和政治不穩定的影響,引起整體農產品出口水平的波動,加大了外貿風險,不利于農產品整體出口水平的穩定。(二)農產品附加值偏低。陜西省農產品出口中絕大多數為初級產品,生產加工技術落后,缺少精加工及深加工,因此農產品附加值低,利潤空間提升困難,這不利于農產品出口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三)貿易壁壘的影響。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國際上對農產品質量等方面的要求在不斷提高,加上近年來發達國家經濟增長變緩,想方設法采取措施來保護國內產業,因此貿易壁壘被這些國家廣泛運用。由于陜西省出口的農產品主要為勞動力密集型的初級產品,以價格優勢占據國際市場,而受綠色壁壘、技術壁壘實施的影響,農產品出口成本被迫大幅提高,成本的增加將促使價格上漲,顯著降低其出口競爭力,進而限制了農產品的出口,這些貿易壁壘成為影響我國農產品出口競爭力的重要影響因素[3]。(四)品牌建設不足。陜西省農產品品牌建設不足,品牌規模小且市場占有率低、影響力弱、品牌促銷力度小以及品牌主體不明。以蘋果為例,陜西省蘋果在全國范圍雖然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陜西省蘋果營銷注重銷售量,忽視了品牌無形價值的發揮,難以獲取農產品的價格優勢[4]。
(一)積極開拓新的市場,促進市場多元化。農產品出口企業應繼續立足美國、東盟等主要出口市場,同時也要努力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等市場,積極利用好中歐班列為農產品出口提供的快捷物流通道,更好的促進陜西省農產品出口市場多元化。政府也應堅持并落實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積極鼓勵促進新市場開發的企業行為,引導建立多元化的陜西省農產品出口市場新格局。(二)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加強專業人才培養。農產品出口企業必須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及農產品深加工,努力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此外,陜西省高校及科研機構眾多,科研優勢明顯,可為農業生產經營標準化培養一系列相關配套專業人才,推動“互聯網+農業”建設,完善農業信息平臺,增加農產品出口。(三)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加強綠色食品生產。政府應加強對農產品品牌的培育,注重培養龍頭企業。涉農企業和農戶需要加強與科研院校、科研機構的深度合作,積極培育優良的農產品品種,提高農產品質量,從而為陜西省農產品品牌建設打好基礎;此外,還要加強農產品綠色、標準化生產,爭創綠色名牌農產品,并保障農產品質量和消費安全,有效突破綠色貿易壁壘。同時,陜西省也要建立起完備地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體系,實現農產品從生產到消費全過程的可追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