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俊松
在2021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黃潤秋部長明確指出:“持續推動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引導環保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生態環保工作。”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已經成為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
生態環境監測與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頂梁柱”和“生命線”。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果需要靠環境監測數據來體現,監測站做好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工作,關系著生態環境監測這一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性工作能否被公眾認可。如何將晦澀難懂的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和專業術語轉換為公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和語言,云南省文山州硯山分局生態環境監測站從2016年起做了許多探索和創新。
創建環境教育基地。廣大生態環境監測工作者為了獲取準確可靠的監測數據,需要長期接觸有毒化學試劑,出入環境惡劣的監測地點,工作十分艱辛。然而環境監測工作缺乏有效的宣傳,監測數據總在開啟“睡覺模式”,使得公眾對環境監測很陌生,甚至不信任,從而造成對環保工作的誤解。

■ 市民在日照市大學城污水處理廠ETS參觀。中新社發 朱元理/攝
2016年,本著讓公眾走近監測、體驗監測、了解監測、信任監測,進而成為公眾了解環保工作的一扇窗口的目標,監測站在州內率先編制了《硯山縣環境質量報告書》及其公眾版。積極參加“云南省綠色創建培訓”,并申請創建“綠色書屋”,獲省環保廳贈予的各類書籍600余冊。
2017年在單位大廳、走廊布置了50余面展板,內容涉及熱島效應、污染防治、生物多樣性等環境保護知識。兩年間,監測站先后與縣內多所小學開展了環境教育活動。通過活動實踐,逐步形成了集展板宣傳、趣味實驗、多媒體教學、綠色書屋及實踐基地參觀教學于一體的“環境保護科普小站”。
創建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創建能夠進一步整合環境教育資源,提升環保科普工作成效。為了做好這項工作,2018年起,監測站對原有“綠色書屋”進行了升級改造,在書屋墻面安置了磁性黑板(用于粘貼學生環保畫作),制作照片墻(記錄環保科普活動),購買了42寸觸控一體機(播放視頻課件,增強互動)、攝像機、投影儀等設備,為環保科普活動進學校、進社區、進鄉村、進企業提供了硬件保障。2018年、2019年圍繞“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主題,在基地內制作了包括“環境監測與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與公眾健康”等內容在內的30塊展板,2019年得到了省級命名。通過創建,基地講解員參加了“云南省科普講解大賽”“省級科普教育基地科普講解員培訓班”,既展現了環保科技工作者的風采,也補齊了本站環保科普工作的短板。近年來,根據科技廳安排,監測站共派出技術骨干赴上海、昆明參加相關科普培訓五次,助推了科普基地管理工作向科學化、規范化、專業化邁進。
做好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工作。創新“迎進來” “走出去”的工作模式,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環保科普活動,在全縣掀起了環保熱潮。“迎進來”:監測站根據不同受眾,制定不同的講解版本,設計不同的參觀路線及活動方案,面向青少年、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企業環保負責人、百度貼吧環保志愿者、社區代表等進行了開放。通過布設儀器設備簡介展板,在講解員的引導下,公眾不但知道了監測設備的科學原理及相關環保知識,也了解了監測人員的日常工作,增強了參觀效果。“走出去”:為了解決監測站地點有限、參觀時間有限的問題,通過同步統籌協調,監測站利用外出開展環境監測工作的機會,同步到硯山縣各鄉鎮開展環保科普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村寨活動,有效地拓寬了宣傳面。例如,“攜手保護母親湖”環境調查活動,通過組織學生參與污水處理廠執法監測采樣,了解污水處理廠下游的小海灣壩濕地,認識濕地植物,參與濕地旁的聽湖水庫常規監測采樣;走進監測站了解實驗過程,并學習撰寫小論文,提升了學生們對環境監測的認知和興趣。
做好宣傳報道,創新開放模式。近年來,監測站利用微信公眾號、網站、環保期刊對活動進行了報道,擴大了宣傳面,加強了活動的影響力。主要做法如下:(1)利用世界環境日、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等環保節日開展活動,借勢增強宣教效果。例如,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為主題開展環保課堂進校園活動。通過將展板知識點做成燈謎,以學生們在生物多樣性科普展板中自行尋找答案的方式開展有獎問答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時介紹了西南林業大學生物多樣性主題集郵展覽,通過對集郵知識的介紹,號召學生們培養更多健康有益的興趣愛好,愛護周邊環境,保護野生動物,爭做“環保小衛士”,活動為此準備的郵票紀念封得到了大家的青睞。(2)關注聯合國微信公眾號,及時了解拯救珊瑚礁、氣候大會等環保主題報道。例如,COP15期間,監測站制作科普短視頻在硯山縣融媒體中心進行播放;撰寫科普短文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網站進行刊登;建成COP 15黨建宣傳廊道,充分展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論述和指示,介紹生物多樣性保護知識等。(3)青少年群體是優質的接收群體和宣傳群體,開放活動中注重與學校教育體系相結合,利用環境科學綜合學科的特點,通過搜尋中小學語文、科學、化學、物理、生物等學科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結合點,制作相關課件,并增加監測設備體驗環節,深受師生們的歡迎。例如,針對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聲音的傳播》章節,通過運用聲級計測量的方式,優化了課本中的實驗內容,使學生對聲波這一抽象的概念有了直觀生動的認識,同時也掌握了聲級計的簡單操作,激發了大家對環境監測工作的喜愛。
探索云開放模式。隨著5G時代的到來,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在信息爆炸的大環境下,怎樣拍好活動照片、怎樣做好科普短視頻、實拍模式以及動畫模式的優缺點、如何選擇短視頻平臺、如何做好視頻文案、了解受眾心理等都是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必須面對的問題。如果開放工作做不好,宣教效果必將大打折扣。監測站組織有攝影興趣愛好的工作人員,認真學習了拍攝照片的基礎理論,對鏡頭焦距、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等的拍攝要點進行了系統的學習;目前正在學習制作動畫視頻,將在B站發布,通過透明度(阿碧)、高錳酸鹽指數(阿霞)等二次元人物向網友普及水體富營養化指數的監測過程。而實際發布中,他們發現實拍模式由于投入成本低,在利用快剪輯等軟件處理后,發布到抖音等短視頻平臺效果更好。另外,在開展常規開放活動之前,通過“云開放”讓參觀者對監測站先進行一定的了解,能使后續參觀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疫情發生以來,監測站制作了大量的“云開放視頻”,通過抖音、微信、好享硯山app等平臺發布,點擊量達到了兩萬余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2021年7月16日,安徽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的工作人員在給合肥市十里廟小學的志愿者演示環境監測車的功能和采樣過程。中新社發 葛宜年/攝
打造一支愛崗敬業的宣教隊伍。(1)通過開放,一組組準確可靠的環境監測數據,對“天藍、地綠、水凈”作出了科學、直觀、有力的描述,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從鮮為人知逐步進入了公眾的視野,得到了社會的認同;同時也激發了環境監測人員的工作熱情,形成愛崗敬業的良好氛圍。(2)監測人員通過對監測程序、監測方法、設備性能以及環保知識進行講解,進一步提高了自身的業務水平和環保素養。(3)培訓有講解天賦的監測人員,對于提升公眾開放水平至關重要。如講解的語速、儀態、手勢、知識儲備等,為此監測站還與學校合作,讓一位位小講解員加入講解隊伍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4)確保監測數據在進行科學研究和環境管理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其科普價值,不但能講清楚環境問題,保障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更能增進公眾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理解與支持,提高公眾的社會責任感,激發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促使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活動成為得到公眾認可的社會公益活動。
面向基層,積極擴展公眾開放宣傳面。完成脫貧后,提升鄉風文明,圍繞生態宜居,建設美麗鄉村成為硯山縣鄉村振興的重點工作。通過長期的環保科普活動實踐,監測站發現,雖然城鎮的學校更重視環保科普工作,開展的活動也多,效果理應更好,但實踐表明,鄉村的孩子由于平時接觸類似的活動非常少,好奇心相對更強,效果比城鎮更理想。學生群體是優質的接收群體和宣傳群體,因此加大對基層環保科普工作的投入,增加對鄉村孩子的環保科普頻次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監測站在鄉村學校開展過多次環保知識有獎問答,獎品僅僅是一把直尺、一對三角板或一個文具盒,為了獲得獎品,孩子們聚精會神地聽完環保課件講授,全神貫注地觀察實驗現象,熱情高漲地參與環保實驗,爭先恐后地把問題答對,而這在城鎮的學校幾乎是不可能的。

■ 9月6日,江西井岡山,一位老師正在課堂上為學生科普知識。中新社記者 劉占昆/攝
目前,全國的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工作主要針對城市群體,針對農村群體較少,然而不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公眾都十分關心自己周邊的環境質量。根據這一規律,監測站利用自身優勢,結合云南省“萬名人才興萬村”活動,積極主動掛鉤縣內阿猛、碧云、新平等七個村民委(社區),通過對農村飲用水開展監測工作,邀請村干部參與采樣過程,講清了大家所關心的環境問題。而觀看收集和自制的環保視頻則成為村民委(社區)在群眾大會、黨員大會上組織學習的必備環節。另外,監測站還預備了通俗易懂的知識講座,在大會上進行講解,同時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計劃2022年將邀請云南省環境科學學會專家深入基層開展“美麗鄉村規劃建設”“人居環境提升與健康生活”等講座。
加強四類設施聯動,提升開放效果。硯山縣是州內唯一具備四類設施的縣,早在2016年年初,監測站就與縣國禎污水處理有限公司簽訂交流合作協議,互為環境教育實踐基地。近年來,利用區位優勢,聯合縣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發電廠、水泥窯協同處置固廢企業開展了多次公眾開放活動。通過活動讓志愿者們對各類設施進行了零距離的參觀,感受到了硯山環保工作者的付出和努力。在新聞記者同步報道的基礎上,依托貼吧平臺,采用現場直播、環保熱點問題解答、照片視頻發布等形式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介紹,在貼吧內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有效地拓展了宣傳面,公眾表示對環保工作有了全新的認知,對環保企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企業也在開放中認識到,在工業設計中增加景觀融入,增加便民設施,如健身房、咖啡館、健身步道等,化“鄰避”為“鄰利”是企業做好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工作的有效途徑。
2020年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與云南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領導到硯山分局生態環境監測站就環境監測宣教工作開展專題調研,并提出工作建議和要求。2021年10月,監測站獲云南省科技廳2022年科學技術普及專項擬立項目。未來,監測站將立足本土化、實用化、多元化,提升科普宣教能力,利用好周邊資源,圍繞全縣的環保工作重點,拓展參觀對象,創新宣教形式,豐富宣教內容,把硯山縣生態環境監測宣傳教育工作不斷推向常態化、特色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好比鳥之雙翼、車之兩輪,不可或缺、不可偏廢。”生態環境監測站通過環境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平臺進行宣傳教育活動,能夠有效做好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工作,讓公眾了解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的科學和嚴謹,充分展示生態環境保護鐵軍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精神品質。作為環保衛士,監測站干部職工將與公眾一道攜手成為生態文明的踐行者和美麗中國的建設者,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為硯山縣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