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平

胡清汝和學生在一起

這個家族,4代人走出21位鄉村教師。“一門師表,兩萬弟子,三尺講臺,四世家傳”是這個教育世家最形象的寫照;“為人至孝,宅心仁厚,誨人不倦,兢兢業業”是他們傳承至今的優良家風。
當“全國最美鄉村教師”胡清汝再次接到央視邀請去講述家族故事,消息傳來,家族群頓時沸騰。在70年的滄桑歲月里,一代又一代,這個家族成員獲得全國、省、市級榮譽稱號30多項,教授學生超過兩萬人。胡清汝的父親、母親、四叔、五嬸、妹妹、堂弟、兒子、女兒、侄子、侄女都是鄉村教師。
但最初,并不是所有人都想成為鄉村教師。有的想參軍,有的想當醫生,有的想做畫家,有的想成為設計師……因為父母的期盼和挽留,因為擔心村里的孩子們失學,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留下來,甘守清貧,奉獻一生。其中,不僅有他們對父母的孝,更有對孩子們最深沉的愛。
時間回到1945年,抗戰勝利,河北省邢臺市平鄉縣河古廟鎮賈村解放。看到村里很少有人識字,胡清汝的祖父胡金锜創建了賈村的第一所小學,并且成為家中的第一代鄉村教師。
胡金锜教的第一批學生只有8人,其中6人成長為國家干部。“如果你爺爺當時沒有在咱們村教書,我們那一代人就永遠不會走出農村。”平鄉縣一中校長王化民不止一次這樣對胡清汝說。雖然胡金锜老先生已去世多年,但方圓幾十里都知道賈村有位胡先生。
“為人至孝、宅心仁厚、誨人不倦、兢兢業業”這句話,既是這位老人留給后輩為師的道德準則,也成為這個家族為人處世的家風。
1959年,胡金锜的兒子胡慶瑞高中畢業,成為家中的第二代鄉村教師。“咱村人少,偏僻又窮,沒人愿意來這里。”這就是胡金锜挽留兒子的理由。胡慶瑞和父親一樣主張有教無類,從來不放棄一個學生。當時,每個家庭都很窮,為了減輕家長們的經濟負擔,讓每個孩子都能上得起學,他經常組織學生在課余時間勤工儉學,拾麥穗,編草帽辮,割草喂牲口……學生的筆墨紙硯、學校的課桌板凳,都是他們用勞動換來的。學生們不僅得到物質收獲,還從小愛勞動、愛集體、有責任心。
胡慶瑞從教20年,學生入學率達到100%。他不僅白天上課,晚上還在村里辦起掃盲班。在他的教授下,一些沒上過學的成年人也都達到了小學三年級文化水平。恢復高考第一年,胡慶瑞教授的學生中有4名考上大學。
四弟胡亮是他教的第一屆學生。在大哥的影響下,胡亮報考師范,后來在平鄉縣常河鎮中學任教,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胡慶瑞的妻子閆淑月也是一位鄉村教師,她工作兢兢業業,經常拖著病體給學生上課。
1981年,胡慶瑞的兒子胡清汝高中畢業,報名參軍。政審、體檢全部過關,正當他等待錄取通知時,父親對他說:“清汝,你別去當兵了,留下來教書吧!”原來,母親閆淑月因病無法繼續任教,村里的小學只剩下一位即將退休的老師。胡清汝一直夢想成為軍人,心里十萬個不愿意,躺在炕上一天沒吃飯,還大哭一場。
一直到晚上,父親還在勸他:“咱們賈村小學是你爺爺創辦的。我高中畢業時夢想考大學,走出這個村子,可還是被你爺爺留下來。咱們這里的條件太艱苦了,沒人愿意來。如果你不留下來,村里的孩子們可能就要失學了……”一向嚴厲的父親突然這樣溫柔地對他說話,讓胡清汝很吃驚。父親的眼神里滿是期望和祈求。自己的夢想是保家衛國、無私奉獻,現在孩子們需要自己,當老師何嘗不是一種奉獻呢?
“為人至孝、宅心仁厚、誨人不倦、兢兢業業。”爺爺的這句話回響在胡清汝的耳畔。
1981年9月,胡清汝成為賈村小學的一名代課老師,也是家中第三代鄉村教師,每月工資只有18元。賈村小學旁邊的樹上掛著一口鐘,那是當初爺爺掛上去的,后來父親負責敲鐘。而今,胡清汝接過那根鐘繩。天一亮,深厚的鐘聲便響徹整個村莊,一聲聲召喚孩子們去上學。
胡清汝發現,很多孩子不知道為什么要讀書,也不知道自己將來要干什么,于是決定幫他們播下夢想的種子。他先讓孩子們大聲說出自己的夢想,再用錄音機錄下來。每個學期開學,胡清汝都會在班里播放一遍錄音,給予孩子們巨大的精神力量。他還把每個孩子的照片貼在筆記本上,在照片旁邊寫下他們的夢想。“等10年后,你們可以看看自己的夢想實現沒有!”這種特殊的教育方式,讓學生們學習時充滿動力。
任教第二年,胡清汝轉成民辦教師,工資提高到每月40元。當時,鄉村教師不僅工資低,還經常被拖欠。堅守課堂,就等于堅守貧窮。家里的大部分開支依靠妻子鄭玉書種地來維持,而他幾乎一點兒忙也幫不上。他白天上完課,晚上還要給成績落后的學生補課,有時甚至補到夜里10點,之后再親自把學生送回家。
1989年,很多老師都辭職下海經商,成了“萬元戶”。每到過年時,這種對比就更加強烈:人家爸爸給孩子買新衣,他家的兩個孩子只能穿漏洞的鞋子。他的心里很難受,是留下來還是另謀出路?胡清汝心中非常糾結。
“別再干了!人家都去掙錢了,你一個月掙40元夠干啥?”妻子鄭玉書也勸他,胡清汝終于決定辭職。那天,他坐在書桌前,寫了撕,撕了寫,幾句話的辭職報告一直寫到半夜,淚水把紙浸濕了。
這畢竟是自己放棄軍人夢、堅守了8年的工作啊!
第二天早上,胡清汝騎著自行車去學校,準備給孩子們上最后一堂課。走到半路,電閃雷鳴下起大雨,他不躲不避,任憑雨水澆透全身。他的雙腿像灌了鉛,通向學校的路顯得特別漫長。當他終于步入教室,孩子們看著澆成“落湯雞”的老師,頓時鴉雀無聲。
“同學們,今天我給你們上最后一節課,以后不教你們了……”胡清汝艱難地說出這句話,聲音有些哽咽。“胡老師,您別走!”不知道是誰帶頭喊了一聲,孩子們哭成一片,胡清汝也掉下眼淚。
“同學們,別哭了,我繼續教你們!”他擦干眼淚大聲宣布。孩子們馬上破涕為笑,掌聲蓋過了外邊的雷聲。
鄭玉書見他如此熱愛這份事業,給予了支持和理解,主動承擔起家中的所有事務。從那以后,胡清汝再沒想過離開,一心撲在教學上。
胡清汝對家長們鄭重許下諾言:“我不敢保證把每一個學生培養成才,但會竭盡全力把每一個學生培養成人。”他像爺爺、父親一樣,不放棄每一個學生。不管遇到什么樣的學生,都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
胡清汝的妹妹胡清娟原本已經當了醫生,但父母為了改變鄉村落后的教育現狀,還是勸她回來當老師,于是,胡清娟也成了一名鄉村教師。
胡清汝的兒子胡樹棟原本想成為一名畫家。這次是胡清娟用親身經歷給侄子做思想工作:“我也曾經放棄了醫生的夢想,但從來沒有后悔自己的選擇。因為醫生只能救人身體,而教師卻能拯救幾代人的靈魂……”胡樹棟最后聽取長輩們的建議,報考了師范院校。
2006年,胡樹棟成為家中的第四代鄉村教師。如今,辛勤耕耘在平鄉縣第三中學的講臺上。
因為大多是鄉村教師,家人之間不僅相互理解,也能給予對方最需要的支持。
年輕時,胡清汝經常和四叔胡亮探討教學方法。四叔告訴他:“只在教室坐著寫不好作文,素材來源于大自然,來源于生活。”于是,胡清汝帶學生一起春游,騎著自行車到田野觀察。學生們的寫作水平提高得特別快,而且非常喜歡他的語文課。他的教學成績一直在全鄉名列前茅。
2013年,胡清汝的侄女胡樹然大學畢業,受祖父母的影響,選擇回到鄉村小學教書。剛入學的孩子們不遵守課堂紀律,她每天喊得嗓子疼,于是向家人求助:“有沒有好辦法讓嗓子不疼啊?”胡清汝笑著說:“你先自己想想。”
過了幾天,胡清汝看到侄女,關心地問:“你想到辦法了嗎?”樹然得意地說:“我買了一個擴音器!”
胡清汝搖頭:“這是治標不治本。”他向侄女傳授了很多管理學生的經驗。比如,他的班級從來不設固定班長,讓每個學生輪流當,不僅鍛煉每個孩子的領導能力,還大大提升了他們的責任心和自信心。連調皮搗蛋的孩子,都變得遵守紀律。
胡樹然感覺最幸福的就是出生在這個教育世家,工作中的任何困惑都可以輕而易舉解決。她自始至終熱愛鄉村教育事業,從沒想過離開這里,如今是平鄉縣第五中學的老師。
這個教育世家中,也曾有過不認同長輩們選擇的“反叛者”,比如胡清汝的女兒胡樹檜。
從教多年的胡清汝看到村里沒有正規幼兒園,大量學前兒童陷入缺少照管和教育的困境,于是,他又打起了女兒的主意。
胡樹檜夢想成為一名設計師,高考報志愿時填的是設計學院。胡清汝知道后,便做起女兒的思想工作:“你還是報幼師吧!幼兒教師也是設計師,為孩子們設計未來,這可比設計師厲害多了!”被爸爸這么一“忽悠”,胡樹檜改報了幼師。但是,她對做鄉村教師毫無興趣,一畢業就到北京的一家國際幼兒園任教,父女倆常為這件事爭吵不休。
2015年春節,胡樹檜從北京回家過年。鄉親們一見她就說:“你爸爸挺偉大的!”“偉大什么呀!他不就是一個鄉村老師嗎?”樹檜不以為然。
“你爸評上‘全國最美鄉村教師了,全國一共只有10位!”看著鄉親們一個個驕傲得仿佛自己獲獎一樣,胡樹檜心里不免一動。這不只是一份榮譽,更是對爸爸多年堅持的認可,胡樹檜第一次深深感受到爸爸的不平凡。
胡清汝把20萬元獎金全部投入到幼兒園建設上。2015年6月1日,由三張村小學改造的太陽雨幼兒園正式開園,這是賈村的第一座標準化幼兒園。“爸爸,您的選擇和堅持是對的,我一定不會辜負您的苦心!”胡樹檜把北京幼兒園的教育理念帶回鄉村,成為幼兒園的園長和老師。
為了鄉村孩子的未來,2016年大年初一,胡清汝發起創立“賈村教育基金會”。他和堂弟胡清浩帶頭每人捐款1萬元,鄉親們紛紛慷慨解囊。“賈村教育基金會”面向全村優秀高中生、大學生頒發獎學金,對品學兼優的貧困家庭學生頒發助學金,并給培養出優秀學生的56戶家庭贈送“教育功勛家庭”錦旗。“你也要把錦旗拿回家啊!”重視教育的風氣感召了全村人,很多父母都這樣鼓勵自己的孩子。
2020年12月,胡清汝家庭被全國婦聯推選為“全國最美家庭”。
2021年6月20日,82歲的胡慶瑞老先生去世,子孫后代悲痛懷念,全村人都來送行。老先生晚年患上帕金森綜合征,因為伴有嚴重的認知障礙,連親人都認不清,可多年不見的學生來看他,他卻能準確地叫出名字,說夢話都是講課的情景。
“教書不僅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樸素的人生信念。父親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已經刻在骨子里,融在血液里了……”2021年9月5日接受筆者采訪時,胡清汝表示要像父親一樣,將前輩的為師之德傳承下去,繼續帶領晚輩為中國的教育事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