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
【摘要】對于城市建設而言,公共建筑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為了更好的滿足人們對公共建筑的功能需求,則需不斷創新其空間設計,值得注意的是在開展公共建筑設計空間功能的創新工作時,應結合城市建筑的具體空間和功能規范操作進行,具體應根據公共建筑設計的功能要素,分析公共建筑設計的空間布局,進而促進必要功能的創新。本文針對公共建筑設計空間功能的創新做出了以下分析,以公共建筑設計空間功能的創新和發展提供資料參考。
【關鍵詞】公共建筑;設計空間功能;創新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2.01.072
引言:
與普通住宅建筑相比,公共建筑在運營中容納人數更多,且對其功能性要求也相對較高。公共建筑主要涵蓋商業建筑、旅游建筑、通信建筑、交通運輸建筑等多種建筑,與人們的日常工作存在密切關聯。隨著公共建筑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不斷融入,人們對其使用功能和使用體驗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為此,公共建筑空間功能的創新已逐漸成為建筑設計領域值得關注的焦點。就目前情況而言,我國城市公共建筑在空間功能創新方面仍有待提高,為了更好的促進空間功能創新的發展,則需深入分析提高建筑設計的創新屬性,盡可能的營造合理的創新意境,加強對行為空間、流線空間的規范性管理,注重建筑空間的功能應用,以此來形成一種新型的空間功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空間功能需求。
1、公共建筑區域下的功能空間分析
1.1公共建筑空間設計的基本特征
就當前公共建筑布局設計而言,其設計過程中應以相關的生命周期理念為操作依據,并在此基礎上對操作思路進行詳細分析與科學建立,建立起循環往復的操作思路。實際工作中,應結合建筑使用者對建筑空間功能的需求,以及建筑工程的實際發展要求來對公共建筑的早期設計布局進行針對性分析與設定;同時,在規劃建筑物發展時,應在滿足資產階段的發展建設需求的基礎上結合多元化的設計思路來有效開展。公共建筑設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文化,為此在進行公共建筑設計時應將物質文化發展下各階段社會的審美與之相互融合,確保公共建筑設計的與時俱進性。為了促使所建立的基本思路更加符合公共建筑空間設計,有必要將公共建筑設計空間與我國的綜合生產力水平相聯系,并結合當前的建筑設計操作方式來不斷提升設計施工的功能操作應用,進而確保公共建筑空間設計的開展路徑及方向更加符合實際需求。
1.2公共建筑設計的創新優化趨勢
在開展公共建筑設計創新工作時,首先要精準判斷公共建筑設計的創新要求,具體應通過探究與分析建筑各項事物的自身發展優勢,在以此為依據結合相關特征要素來對其創新要求進行科學判斷;同時在確定創新的主體思路時,應綜合評估公共建筑的受眾面,在此基礎上通過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與考量來進行進一步明確;此外,應將創新意識貫穿于公共建筑設計的整個過程。在明確相關創新思路和創新需求的基礎上,結合主體要求對公共建筑空間、相關優化措施及組合配置的展開深入分析,進而制定出與建筑設計更加匹配的操作方案。
在對建筑創新規范操作開展實質性分析時,應棄舊從新,打破原有傳統設計理念的束縛,依據不同的風險級別,對可能存在的風險加以科學評估,并從多方面入手深刻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突發風險因素。建筑物的空間設計具有一定的創新應用價值,以建筑物的具體標識為切入點,并以相關設計理念和設計布局特征為依據,對人文建設的思路背景及政治文化下的公共建筑設計理念和空間功能創新價值展開分析。
2、公共建筑設計內部空間的功能創新
2.1精神空間意識的創新設計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將關注的目光放于公共建筑的空間功能上,且對其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共建筑空間的“意境”成為了建筑使用者的追求之一,身處于建筑“意境”中會讓人們的情感受到積極影響,為此,在對公共建筑的空間功能進行創新設計時,可根據建筑意境的具體文化實施操作,通過自身對相關文明作品的藝術感受來最大程度的提高公共建筑的“意境美”。設計師在進行建筑設計時應首先對建筑設計的情景和文化要求進行分析,而后以具體建設理念為要求,基于建筑實施的操作標準來不斷進行深層次創新。公共建筑的“美”是一種藝術概念,而這種藝術概念不僅僅是一種形式,而且還是一種核心與建筑的整合的重要體現。為此,在實際工作中應從建筑的審美價值入手,通過實施技術美學的創新和效果優化來進行公共建筑的精神空間意識的創新設計;同時應對公共建筑內部空間進行科學布局,在原有公共建筑設計的基礎上盡可能的營造出良好的審美空間氛圍,并將創新理念與創新應用貫穿其中。針對文化氣息濃厚的區域,如于藝術建筑宮、藝術館進行空間設計時,應著重加強對裝飾的設計,以便通過各具特色的裝飾來充分、快速的激發創作人員的靈感意識。此外,為了促使人們的建筑提要更加美好,可根據藍色輕松氛圍方式來促進其不良情緒的緩解,同時要合理運用公共建設資源,從細節入手不斷優化空間設計布局,促使其內容更加豐富,從而為建筑物營造獨立的建筑設計思維。
2.2公共空間行為思路的創新
通過研究與分析建筑使用者使用空間的方式來創新公共建筑空間功能也是一種有效的創新路徑,實際上建筑空間與人的行為往往存在較大內部關聯,建筑空間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人們的行為,在空間的作用下可促使人們出現不同的行為模式。當人們在建筑空間發生的行為與此空間相適合時,那么這種行為就可以暢通無阻的進行,否則其行為將會受到一定程度的約束。因此,在進行建筑空間設計時,應從實際出發,結合發生的行為規范進行要求,旨在促進行為健康順利的實施。近年來,隨著建筑行業的高效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空間行為的價值作用,通過加強對建筑心理學和環境心理學的研究來促進空間行為功能的創新。如:大型商場建筑的設計布局中將有效融入了山水空間設計理念,結合顏色各異的植物、清澈見底的山水河流、琳瑯滿目的商品進行交相呼應的布局,對購物環境氛圍的提高起到顯著促進作用,且可促使人們的身心得到放松與愉悅,進而提高顧客的消費體驗。
2.3流線型引導建筑空間的創新
流線是公共建筑內部空間設計中使用率較高的一種設計思路,而指導方向的流線空間是當前公共建筑空間設計上的重要因素。流線設計在公共建筑空間設計中的有效應用利于對建筑內部不同功能區域的劃分,而且這些流線設計還會對分散開來的空間部分起到一定連接作用,由此可見,空間的流線設計對建筑物本身存在較為重要的影響,為此,設計者應加強對公共建筑物流線空間的創新設計,打破傳統建筑設計理念的束縛,提高設計理念與時俱進性的同時,更好的促進公共建筑流線設計的創新。
3、公共建筑功能類別的創新
3.1動靜區域的創新設計
動靜分區是公共建筑物進行功能特性分區的重要劃分依據,劃分過程中既要做到相互分隔互不影響,又要做到距離恰當,便于互相聯系。以旅館這一公共建筑為例,其在規劃客房位置時,應盡可能遠離公共活動空間,以保障消費者的住店體驗;而在劃分餐廳、商店、娛樂等場所的所在區域時,應盡可能將其相對集中的安排至顯眼位置,同時要與客房之間保持恰當位置。在進行布局設計時,針對相關功能性區域的劃分可從平面空間上入手,也可從垂直方向進行分隔。上海龍柏飯店的布局設計就十分科學,充分做到了動靜分區,將主樓二層東端及三層以上為客房層,它偏離西端入口,南面置了大面積的草坪綠地,促使其處于在寧靜的內庭綠化叢中,環境優美典雅,而其他公共區域則布置在飯店的底層和二層。
3.2公共建筑內外區域的劃定
劃分公共建筑的功能空間時,應根據使用者在空間中的行為和停留時間進行科學劃分,具體包括:(1)功能空間主要面向社會,服務于公眾,空間中的人流趨于動態化、流動化;(2)功能空間主要由公共建筑中的居民使用。用戶穩定,普通大眾不易進入。公共建筑的上述功能空間有效構成了公共空間的“內”與“外”。
通常情況下,公共建筑的“內”、“外”空間是相對獨立的兩個系統;與外部功能空間相比,內部功能空間的更具內省性,且私密性相對較高,同時,內部功能空間往往具備特定的交通流線體系,非必要情況下是不對外開放的;而外部功能空間通常較為開放,且其位置常與出入口、樓梯等交通樞紐毗鄰,且要求該空間要適應動態多變的人員流動。就公共建筑內、外部空間功能來說,其職能分別為:前者(即內部空間功能)主要負責整個建筑物各部分功能的運作,而后者(及外部空間功能)則是與外界互動的界面,兩者充分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進而確保公共建筑的職能得到充分發揮。
3.3潔污分區劃定
“潔”與“污”也是公共建筑功能分區的重要依據,因此,公共建筑中在對廚房和廁所進行布局設計時,通常會分隔較遠距離,因為兩者之間的衛生條件相差甚遠,廚房是烹飪食物的地方,衛生條件要求較高,而廁所是排泄的場所,其衛生條件不言而喻。此外,在對公共建筑的廚房和廁所進行布局設計時,不得上下層布置,究其原因是因為廁所的污染會對廚房衛生條件造成一定負面影響。
4、公共建筑內外空間功能的設計創新
4.1公共建筑區域安排的設計創新
建筑設計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藝術,除了包含工程和藝術的成分外,而且還涉及到了經濟學內容,換句話說公共建筑區域的實施操作離不開經濟基礎這一強有力的支撐體,但是好的建筑設計不該被經濟因素完全壓制。常言道:“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句話的意思是,壞的事情可以引出好的結果,而好的事情也可能誘發壞的結果。因此好的建筑設計不一定要通過經濟效益來實現,巧妙的創新也有可能收獲意料之外的效益。如在湖南耒陽市毛坪浙商希望小學(圖1)的設計,該建筑建設時的經費十分緊張,但是建筑師仍迎難而上,打破經濟的約束,通過運用巧妙的設計理念,在施工材料和施工工藝上均結合當地現有的自然資源進行了獨特的創新,最終低成本高效益的完成了該座建筑。由此可見,經濟基礎的支撐固然重要,但是,必要情況下也可不將其為主要支撐來實現建設目的,當然,在進行創新時仍需根據當前建設發展需求,結合建筑內外空間的功能屬性,盡可能的保障相關創新操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4.2公共空間城市形象展示的設計創新
公共建筑是城市建設與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為此,人們對公共建筑的空間功能提出了更多要求,除了要求其滿足城市內部的功能需求外,還希望其能夠承擔起城市形象功能的責任。就目前情況而言,很多城市為了實現對土地的最大化利用,越來越多的高層建筑拔地而起,這些高層寫字樓的建造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空間和新的生活體驗。城市高層建筑對該市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輪廓上,城市的各個建筑的延伸邊緣組成的實體輪廓線以及城市建筑的最高位置的虛擬輪廓線構成了整個城市的輪廓,同時該輪廓也是城市整體文化特征的一個間接性的反映。如上海浦東新區黃浦江畔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金茂大廈(圖2),該建筑建于1998年,是集現代化辦公樓、五星級酒店、會展中心、娛樂、商場等設施于一體超高層公共建筑。該座建筑的設計師對設計思想進行了大膽創新,實現了世界最新建筑潮流與中國傳統建筑風格的有效融合,
實現了世界最新建筑潮流與中國傳統建筑風格的有效融合,正因為其成功的設計,促使金茂大廈成為了海派建筑的里程碑,同時也成為了上海著名的代表性建筑物。因此,在進行公共建筑空間功能創新時,應重視加強城市環境下的建設思路分析,明確空間設計的出發點和操作思路,進而確保公共建筑空間功能的創新更加符合城市形象展示需求。
4.3公共空間歷史文化理念的設計創新
歷史文化功能也可以在公共建筑設計中進行充分體現,公共建筑的公共性較強,它們也可作為國家和城市的象征,為此,在對公共建筑的空間功能進行設計時,有必要將當地的文化特征列入設計當中。在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中,為了更好的展示歷史文化、弘揚內外精神要求,需不斷加強主體內容的實施。而在公共建筑空間功能設計創新過程中,也應重視對歷史文化的運用,應盡可能以歷史背景為基礎開展創新工作,促進建筑與歷史文化的有效融合,進而激發人們的情感共鳴。如蘇州博物館(圖3)的設計,該建筑中有效融合了庭院式建筑布局這一傳統的蘇州建筑風格,大大提高了建筑物與周圍傳統建筑的協調性,并在此基礎上有效應用了現代建筑的設計手法,如采用金屬框架和玻璃等材料對建筑物的屋頂進行新的詮釋,通過將上述兩種材料組合成富有現代感的幾何形狀,來為自然光線的進入提供便利,進而增強參觀者的體驗感。在對建筑物的公共空間展開設計時,可通過適當融入一些歷史文化來有效激發當地群眾的內心情感,讓人們在宏偉的建筑物中,感受當地自然環境、人文情懷、風俗習慣等。
結束語:
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步伐不斷加快,在此背景下公共建筑的功能及形式也出現了較大程度的轉變,同時也公共建筑空間功能的創新提供了新的路徑與思路。相關建筑設計者在公共建筑設計空間功能創新中,要依據城市公共區域下的建筑創新思路,綜合建筑設計理念,利用博學的知識、獨特的視角和創新的手法,設計出新穎、有效的建筑功能,旨在不斷提高人們對公共建筑空間功能的認可度,并確保公共建筑的職能得到充分發揮。
參考文獻:
[1]楊海文.公共建筑設計空間功能的創新[J].科技創新與應用,2021,11(16):49-51.
[2]孟萬建.公共建筑設計空間功能的創新管窺[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9(15):87-88.
[3]王明帥.公共建筑設計空間功能的創新之我見[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9(15):88-89.
[4]于兵.公共建筑設計空間功能的創新[J].建材與裝飾,2019(11):110-111.
[5]張昊.公共建筑設計空間功能的創新[J].建筑技術開發,2018,45(06):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