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芝
關于語文教學,可談者甚繁,筆者意在取一端而不及其余:網絡信息獲取極便利的當下提高語文積累實效的思考。
隨著科技的進步,尤其是網絡技術的發展,信息爆炸時代儼然成局。“通過計算機和網絡,我們可以隨便進入任何一個學習領域,獲取任何一個領域的信息。”這對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似乎給了知識獲取者極大的便利:手指動一下,你所想了解的知識極快便沖進你的眼簾。網絡時代,每個人儼然可成為“大知識家”。網絡知識如此浩瀚,獲取如斯便捷,“借助計算機和網絡,我們可以提高資源共享的速度、寬度和深度,極大地提高學習資源的利用率。”身處農村的高中學生也可借助這全新的媒介扭轉資源較為匱乏的困境,這對信息原較為閉塞的農村求學者來說顯出改變的契機來。而實際教學中,筆者卻發現現況并非一派春光般美好。對計算機和網絡給語文學科積累帶來的或顯或隱的沖擊應更積極面對,以提高積累實效。
一、互動間的停滯
“如果你能夠從互聯網的大量資源中篩選出你需要的,或者從篩選出來的資源的聯系比較中產生出新的知識,那么,這就是憑借計算機和網絡的用腦學習了。”如果高中生在語文學科的學習中能如此運用計算機和網絡,那么語文的積累及因積累而延伸的效能會有可觀的收獲。只是,現實中的情境卻是:教師在課堂上稍一及課本沒有的信息,或常識、或知識,學生一臉迷惘;或者,當以某些常識、知識為基礎進行判斷時,一些學生靜默,一些學生似有印象可繼而茫然,等費力提醒而最終直接點及時,學生總有近乎拍腦袋之態,好像在網上見過云云;或者,涉及到對一些人文現象、古今人物的理解,學生常在無深解中將之消解成搞笑的熱鬧。師生互動間的停滯顯出計算機和網絡提供的便利并未自然成為拓展高中生知識、拓寬高中生視野的有利條件,也未使高中生的人文涵養蓄積。
因此,筆者以為,語文學科的積累在此信息爆炸時代對高中生的意義凸顯。隨手一搜,信息即來,為何還要積累?繁多的信息、便利的獲取方式,常常變成信息無效化的前奏;技術時代的便利,我們的信息積累不增反降;繁多的信息源,我們的閱讀漸趨浮泛……肖川在《多一點學法指導》一篇中說:“盡管今天電腦和信息技術高度發展,但在人腦中儲存一些信息對于思想的創生仍是十分必要的。”重視積累,提升積累環節的實效,在此信息時代對語文學科而言當然重要且必要。
二、源頭活水自清明
讀書與思考,這是語文學科積累的正道。當然,在此網絡時代,讀書的形式與思考的方式可接傳統之長,續網絡之便,提高積累實效。
(一)讀書點滴匯,讓思維有可引之繩
讀書是生成思考、形成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視野的基礎,是思維的引繩。在網絡時代,網絡閱讀似成常態,但在求學的高中階段,若陷于網絡的淺閱讀中,積累的效果很有限。因此,中小學階段的讀書,更提倡熏陶意義大的經典閱讀。而此類作品的接受需一定的過程,需慢慢回味,并不適合淺閱讀的方式。而實際教學中,這一環節常難保障,教學安排上常常不會提供一定時空以供學生閱讀、交流閱讀的體會。我們慣以課外閱讀統之,而事實上,在考試大潮、題海戰術的現實面前,學生課外的時間哪會分給經典閱讀,何況還有多彩的網絡世界以供馳騁,學生簡直分身乏術。所以,高中基礎年級的教學不妨規劃出一定的時空來引導學生進行傳統意義上的經典閱讀。
1.讀書成果展
在個體閱讀后,每階段不妨安排一二課時舉行讀書成果展。可以是口頭表達,也可以是書面表達,分享個體閱讀的體驗。久而久之,浸染有效,學生可構建真正意義的積累,“對任何個人來說,思想就需要思想資源”。
2.與智者對話
語文教材有許多專題,可嘗試依托教材,借助課外文本,開展專題對話。如論語專題或先秦諸子哲思、唐宋詩情、現代憂思等等,讓學生在對智者作品的品讀中升華出對話的意識,潛移默化中獲得文化的熏陶與滋養。
3.同儕切磋會
在較為充分的閱讀與思索后,可讓學生將閱讀中的關切點或興趣點匯集,篩選出較有代表性的話題作為討論話題,讓學生在各抒己見與思想碰撞中形成新的體驗。“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實踐,形成個性化解讀文本的能力,并在新的體驗中形成思考的新基因。這新的基因對語文常規教學的生成效果會有真正的效能,有助于實現教學價值。而“樂于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鑒賞心得,展示自己的讀書成果。”“樂于進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互相切磋中,加深領悟,共同提高。”這其實也是課標所提倡的,回歸,正途在其間。
(二)思考演練場,讓思維落地生花
讀書品讀、交流、生成積累……這一切讓高中生有了豐富的資源庫,而思考,正是對資源進行整合、升華,最后經由實踐轉化成思維中根深蒂固的寶器。“只有在思想者的頭腦中可以有效地提取必要的信息,有價值的思想過程才能得以進行。”當然,高中生的積累并不能只局限于書籍,那樣的思考會失去真正的立足點,因此更應引導學生面向鮮活的生活,觀照現實人生。而這便可善用網絡獲取信息之便,關聯教學各階段,嘗試讓學生進行現實性信息的積累及更切近自身的思考。關注現實生活,關心時事焦點、周遭熱點,進而借由已形成的判斷力思考當下,關懷生活。如此而形成的見解或體驗便是真正屬于自己的,且更具人文意義。
1.指點江山
教學中,不妨設置像“時事評議”“大報時評再議”這類活動,培養學生“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操作上,可讓學生通過網絡搜集一周中發生的焦點新聞,將搜集的信息進行整合,擇要進行報道。還可根據個人實際,適當評點;或是擇取大報時評,在借鑒其法的基礎上再加以評議。通過時事評議的實踐,學生可形成自由選取而又有一定擇取、整合信息的能力,培養思辨性思維,而攝取更多的營養信息,對形成較為開拓、開放的眼界,對創造性使用信息能力的養成會有重要意義。
2.擁抱生活
各種新通訊工具的出現,便利了交流,也使交流虛擬化。而不管承認與否,高中生每天接觸的大量資訊便由此而來。語文學科的教學不能無視這樣的現實。而積極應對的方式之一,不妨引導學生分享微博、微信朋友圈中引發共鳴或多轉載的話題(內容),共同討論,揚善去昏,讓人在紛繁的瑣碎化信息中擁有一雙慧眼,存昭昭去昏昏。而這一切切近自身的爭鳴,更能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情。
三、彩練持得當空舞
積累、掌握、重組、新理解……這樣的知識學習過程,對個人的基本語言技能的發展、思維能力的提升、拓展是一種良性循環的態勢,對個人的成長也是很有幫助。在網絡時代的背景下,重彈語文積累老調,嘗試開掘出新內涵,“精選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學習內容,變革學習方式,使全體學生都獲得參與社會生活所必需的語文素養”,務求實效。而高中生若能提高積累實效,便得彩練在手,易在語文學科這片天空輕舞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