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舒,李婧妍,周春宇,李彥彥
(中華女子學院 金融系,北京100101)
互聯網金融作為新時代金融服務網格化的新模式正在蓬勃發展,不僅影響著我國的金融競爭格局,也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而第三方支付作為互聯網金融交易的基礎,可降低消費者的交易成本和時間成本,極大地促進互聯網金融交易的快速增長,也推動我國的貨幣電子化進程(楊晨光,2020)。然而,第三方支付在變革傳統交易方式的過程中,也存在較多問題:如第三方直接支付行業的快速發展導致其制度架構并沒有人們想象得那么健全(梁月,2020),相應法律法規相對缺失(張君,2020),不良競爭普遍存在于市場發展中,并且在業務流程中和大數據管理上存在風險(范偉,2020)。基于上述研究可知,國內外學者對第三方支付的作用及發展中的問題等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但鮮有結合互聯網金融視角,通過實證研究分析第三方支付的現狀及問題。本研究從上述視角出發,基于互聯網金融視角下的第三方支付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實證調查研究,以了解人們在互聯網金融視角下使用第三方支付的使用感受和有待解決的問題。通過分析近年來第三方支付發展的情況,深入剖析第三方支付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現實問題,增強使用者對其支付方式的信任感,進而減少因不信任造成的經濟損失,最后對如何促進第三方支付發展提出對策和建議,以促進第三方支付的健康快速發展,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
調研共發放200 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為182份,有效率為91%。問卷調查內容包括被調查者基本情況、第三方支付使用情況及安全性評價三部分,通過對問卷數據的整理分析,得出目前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第三方支付存在的問題。
在性別方面,被調查者中男性約占了40%,女性占了60%,性別構成較為合理,沒有明顯的差距。在年齡方面,被調查者中15-19 歲占4.48%,20-29 歲占35.07%,30-39 歲占14.18%,40-49 歲占40.3%,50-59歲占4.48%,60 歲以上占1.49%。其中被調查者年齡集中在20-49 歲,以中青年人為主。在教育程度方面,小學及以下、初中、高中、大專、本科、碩士、博士占比分別為1.49%、5.22%、13.44%、17.16%、58.96%、2.24%、1.49%。
1.第三方支付的使用時間
調查結果顯示,約有14%的被調查者從未使用過第三方支付,86%的被調查者使用過,結果表明第三方支付的普及率較高。進一步對使用第三方支付的時間進行統計(如圖1 所示),在被調查者中,使用第三方支付時間最短的是兩年,最長的十年。近年來,我國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第三方支付迅速融入人們的生活中,因此,被調查者的使用時間也主要集中在兩年到五年。
圖1 被調查者使用第三方支付的時間
2.第三方支付的頻率
調查數據顯示,有75.89%的被調查者使用第三方支付的頻率較高,幾乎每天使用,19.64%的被調查者使用頻率一般,而很少用以及偶爾使用的僅占4.47%(如圖2 所示)。結果表明,第三方支付基本已融入大多數人的生活中,并逐漸成為主流的支付方式。
圖2 被調查者使用第三方支付的頻率
對被調查者的年齡和使用頻率進行了交叉分析(如圖3 所示)。結果表明,年齡段對使用頻率的影響顯著,越年輕的人群使用第三方支付的頻率越高,其中15-19 歲的使用頻率達到了100%,而60 歲以上的人群全部選擇了“很少使用”這一選項。可見,第三方支付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支付方式,使用者多為年輕人,而老年人使用第三方支付的頻率并不高。
圖3 被調查者的年齡和使用頻率的交叉分析
3.使用者月均使用第三方支付消費數額占比
每個被調查者的月均使用第三方支付消費數額除以月均消費額可以得出使用者月均使用第三方支付消費數額占比。有91%的被調查者該數額占比50%及以上,僅有9%的被調查者該數額占比不到50%。結果再次表明,第三方支付成為目前主流的支付方式,而傳統的現金支付方式正逐漸被取代。
4.選擇第三方支付的原因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近84%的被調查者選擇第三方支付的原因是“方便,不需要攜帶大量現金”,其次是“操作簡單”(如圖4 所示)。可見,第三方支付在使用者心里最大的優勢是方便,這一優點改變了傳統支付手段的一些弊端,即可以不用攜帶大量現金就可以實現即時支付。
圖4 被調查者選擇第三方支付最主要的原因
5.第三方支付的用途
超過75%以上的被調查者一般使用第三方支付進行網上購物、線下消費、轉賬、收款、匯款等活動,這也是目前第三方支付最廣泛的應用。同時,有13.39%的被調查者選擇了“其他”這一選項,用途主要集中在還房貸、還信用卡等方面。
圖5 使用第三方支付的主要用途
6.第三方支付平臺的選擇
被調查者中有63.39%選擇微信支付,33.04%選擇支付寶,即在被調查者中超96%的人選擇了微信和支付寶支付,說明兩者都是被大眾廣泛選擇的第三方支付平臺。
調查結果顯示,有39.29%的被調查者認為第三方支付很安全,超半數的被調查者認為第三方支付比較安全,約7%的被調查者認為其不太安全,而不足2%的被調查者認為其很不安全。總的來說,有大約60%的人認為第三方支付存在一些安全隱患,表明第三方支付雖然被大眾廣泛使用,但是其安全性并沒有得到大眾的認可。
在第三方支付的風險方面,被調查者認為信息泄露風險(85.29%)是首要的風險,其次是網絡詐騙風險(69.12%)和賬號入侵風險(66.18%),而監管風險占比較低(42.65%),除此之外,其他類型的風險僅占比4.41%。結合第三方支付存在的最大障礙來看,個人隱私問題成為了使用者最為擔心的問題(如圖6 所示)。關于如何提高第三方支付的安全性方面,使用者認為加強完善安全保障機制和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是提高第三方支付安全性最重要的措施(如圖7 所示)。
圖6 第三方支付發展的最大障礙
圖7 提高第三方支付安全性的措施
1.不正當競爭
部分大型互聯網公司不僅通過種種不正當競爭手段,而且通過其擁有的龐大客戶群體以及資金流來擴大自身市場份額。結果擁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公司逐年減少,整個市場逐漸成為少數公司的競爭。
2.技術壟斷
金融型支付企業往往采用NFC 支付等壟斷技術的方式,而這種技術準入門檻較高,各大行通過對它的壟斷限制其他第三方支付公司進入NFC 支付領域,進而通過壟斷技術來進一步壟斷整個NFC支付市場。同樣,作為新興支付方式的聲波支付也被壟斷在支付寶手中。這就加巨了較大的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獲利壓力,令較小的支付平臺難以承受。
1.個人信息安全風險
在第三方支付平臺模式中,付款人的銀行卡信息將直接暴露給第三方支付平臺,如果第三方支付平臺的信用度或者保密手段欠佳,將會給付款人帶來隱私泄露的風險。
2.資金安全和支付風險
在未確認收貨前,貨款會存放在第三方支付賬戶內,隨著交易額和交易數量的增大,存放在第三方支付賬戶內的資金總額會逐漸變大。由于貨款不是實時到賬,通常會有兩至三天的延遲,因此,整個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資金總額會達到相當大的規模,由此會產生資金安全問題和支付風險問題。
3.洗錢風險
第三方支付還存在著潛在的洗錢風險。第三方支付大多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支付機構和客戶基本無需見面,這給支付機構和銀行了解客戶帶來了很大的難度,也增加了洗錢的風險,為轉移非法資金和套現提供了便利。
在第三方支付業務發展初期,因市場監管不明確以及行業導向不清晰,監管機構沒有對第三方支付行業及用戶與企業的交易行為出臺相應的監管措施,導致監管存在較大漏洞。為了加強對第三方支付業務的有效監管,中國人民銀行于2010 年推出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辦法中明確了支付服務的管理方式等內容。從政府對第三方支付行業的發展持開放且包容的監管態度來看,是鼓勵第三方支付行業的發展和支持第三方支付產品不斷創新,但也給第三方支付行業的混亂現象埋下隱患。
第三方支付的大平臺需要積極加大情景創新力度,增加獲利渠道,開拓新的市場;而較小的支付企業需要開發特色產品,利用自身優勢獲得一席之地。第三方支付產品創新與業務場景深度結合,避免多家第三方支付機構由于不正當競爭和技術壟斷而陷入惡性競爭。
第三方支付情景的創新包括支付方式的創新、支付平臺模式的創新以及支付服務模式等其他領域的創新。因此,對用戶的需求深入挖掘,朝著便利和多元的方向進行創新是第三方支付行業的重點。通過與產業鏈中不同合作方的合作模式進行創新,并從傳統交易以及物流等領域挖掘產品特色。
從用戶習慣的逐漸轉變,小到街邊買菜,大到買房轉賬,第三方支付的普及率不斷上升。未來,用戶更注重體驗,消費升級將繼續成為第三方支付行業發展的推動力。用戶網購頻率越來越高,第三方支付擁有海量需求,因此跨境電商支付也不容忽視。現在跨境電商也在潛移默化中不斷顛覆和改造傳統外貿,以智付支付為首的跨境支付服務,在保證跨境支付安全性和低手續費的前提下,包含外匯結算、跨境物流倉儲、報關報檢等跨境配套服務,這是產品特色的一種強化和平臺服務的一種創新點。
運用高端技術增強第三方支付的安全性。目前,二維碼掃描已經廣泛運用于第三方支付中,技術層面上相對簡單,因此,對第三方支付安全性和用戶信息泄露可能性的忽視,造成用戶對這種支付方式的不信任,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快技術升級,采用安全性更高的支付手段,考慮到用戶習慣,使之在同行業中脫穎而出,如聲紋識別技術。另一方面,要保護用戶信息,讓用戶對產品產生信任,如安全協議。建立一個安全傳輸和認證信息渠道,保障傳輸和認證信息的機密性和完整性。同樣,也要提高用戶對第三方支付風險的認識,建立安全的第三方支付環境。因此,第三方支付是傳統金融行業和互聯網產業相結合的成果,需要從業者、管理者和用戶三方的努力,使其進入一種良性的產業循環。
首先,根據第三方支付系統能力,可以通過取消第三方支付平臺所設立的中間賬戶,化解沉淀資金的風險,只要通過支付系統的第三方授權確認付款,用戶的資金無需滯留在平臺中。其次,第三方支付平臺可以接入央行反洗錢系統,監控非法交易,通過支付系統及時制止違法現象,完善第三方支付的監管問題。再次,由于第三方支付經營模式的多樣性,應采取差異化分類監管措施,這將有助于防范過去監管存在的“一刀切”現象,適應市場需求,合理分配監管資源。最后,第三方支付的監管需要技術的支撐,以此保證網絡安全、交易安全、技術安全,提高管理防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