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井芳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實,小學數學教學也迎來了全新的改革,尤其是數學作業的優化和設計更成為落實“雙減”政策的重要陣地。但作為數學教師,我們必須清晰地認識到,“雙減”絕不意味著對學生放松要求,而是用更優化的作業設計來減輕傳統教學中學生過重的負擔,助推學生素養全面發展。
一、擴展認知領域,設計生活型作業
“雙減”政策的落實,讓學生擁有了更廣闊自由的空間,數學課程的優化設計就需要充分與學生的真實生活相關聯,深入學生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利用真實的感性體驗引領學生運用數學視角來關注生活、關注世界、關注自然,并運用數學策略來解決實際問題。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子支付幾乎替代了現金,學生接觸人民幣的機會越來越少,尤其是對人民幣面值的了解與感知,已經停留在近乎空白的狀態。因此在教學蘇教版“元、角、分”這些內容之后,教師可以相機設計以下生活型作業:利用周末時間與父母去一次超市,體驗一次現金購物。出發之前,可以與父母協商羅列出需要購置的物品,并預算所需金額。完成購物之后,對所購物品、數量、單價、付款金額和找零金額進行記錄,最后談一談自己的購物感受。
這看似是一次生活型的課程體驗,但教師有意識地將交易方式回歸到最原始的現金模式,將學生的真實生活與數學語言、數學符號、數學思維進行關聯,將真實化的生活經歷進行數學模式的提煉和抽象,并鼓勵學生在實際操作中與元、角、分進行全面接觸,幫助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并運用數學的方法和策略解決問題。
二、落實主體地位,設計實踐型作業
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數學作業往往以機械化、生硬化的計算題為主。長期被這樣的作業包裹,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必然會受到阻礙,嚴重時甚至會產生抵觸情緒。教師不妨從具體的學段特點入手,設計多樣化的實踐型作業,調動學生多維化的感官系統,助推學生認知素養的不斷提升。
以蘇教版“長方體和正方體”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相機設計這樣的實踐型作業:首先要求學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品是長方體,哪些物品是正方體,然后選擇其中一個物品,嘗試將一個長方體或一個正方體物品繪制出來。接著利用卡紙嘗試制作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并說一說自己在繪畫和制作過程中的發現,再計算自己耗費了多少面積的卡紙。最后與同學探討,長方體一共有六個面,這六個面是不是都是長方形?是否可能只有一個面是正方形?是否可能只有兩個面或只有四個面是正方形?或者全部都是正方形?
縱觀這項作業,學生需要在觀察探尋中“找物品”,在動手嘗試中“操作實踐”,在說說算算中運轉“數學思維”,多感官協同作用,將長方體和正方體所包含的知識都融入作業過程中,實現了手腦并用的協調和融通。
三、緊扣認知規律,設計探究型作業
由于“雙減”政策的實施,學生的學業負擔有所減輕,各種校外培訓班也相繼取消,因此,數學作業建設更應該著力于突出探究的性質,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導向,進一步釋放學生在作業中的主觀能動性,不斷積累數學經驗,發展數學課程的問題意識和批判性思維。
例如教學“立體圖形體積和容積”這部分內容時,教師緊扣“雙減”政策設計了以下探究型作業:如何利用掌握的知識測量出一個紅薯的體積?教師倡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探究,可以先預設需要用到的物品,將操作過程與步驟詳細地羅列出來,并將整個計算環節以及最終結果全部呈現出來,最后與小組成員進行交流,提煉出所運用的測量原理。整個過程中,教師沒有一味地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概念和公式,也沒有用枯燥無味的練習題打擊學生學習興趣,而是組織學生在自主思考和研討的過程中積極預設自己的測量規劃,記錄相關過程和數據,形成自己的獨特認知。正是在這種極具開放性和探究性的活動中,學生逐漸形成了從不同角度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數學學習真正的實踐者和探究者。
四、把握課程屬性,設計文化型作業
數學的價值不只是數數算算,也不僅僅是純粹的自然學科,它是人類文明發展和推進過程中的必然產物,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雙減”后數學作業的優化和設計,需要充分利用學生獲得的自主權,讓學生感受數學課程中蘊藏的豐富文化,洞察其包含的數學方法,涵養學生內在的數學氣質。
以教學蘇教版“圓柱和圓錐”為例,教師設計作業時,可以從著名數學家阿基米德的故事講起:阿基米德去世后,后人依照他生前的遺愿,在其墓碑上刻制了一個圓柱容球。為什么要這樣做呢?這與阿基米德生前的研究有關。當圓柱內的球體直徑、圓柱體的底面直徑、圓柱體的高三者等值時,球體的體積和表面積都是圓柱體的三分之二。由此,教師可順勢布置這樣的文化型作業(如下圖)。試問:1.如果圓柱體的底面直徑是3厘米,球體的整個表面積和體積分別是多少?2.如果圓柱的底面半徑是x厘米,球體的整個表面積和體積又分別是多少?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得出結論并掌握:圓柱容球時,球體的表面積應該與圓柱體的側面積等值。最后,讓學生回顧作業歷程,和同學分享完成作業后的感受。
這項作業以數學文化中經典的“圓柱容球”為中心,引領學生經歷必備知識的運用,將學生的思維從個體引向共體,不僅巧妙地運用和鞏固了圓柱的相關知識,同時又推動了學生的數學閱讀意識、邏輯思維能力的高效發展,展現了數學課程豐富而獨特的文化內涵。
總而言之,“雙減”政策促進了社會生活和教育領域的積極變革,數學教師也需要更新觀念、與時俱進,不斷優化作業設計,在積極控制數量的基礎上提升整體效益,助推學生素養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