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芳
信息技術的發展給教育教學帶來了革命性變化,它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讓教師的教學方式更活潑、更有趣,學生更有動力學習。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以為教師提供豐富的學習和教學資源,以便其優化教學,而且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提高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實效性。
一、開發教學資源,促進自主學習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求緊密聯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為此,筆者經常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學習數學的情境。
筆者在教學“筆算乘法”這一課前,利用信息技術查找并剪輯了一段新聞視頻,內容大致如下:英國小學要求學生畢業時熟練背誦乘法口訣表,沒想到9×8卻難倒了卡梅倫。教學時,筆者將這段視頻作為課堂導入,讓學生觀看,并提問:“新聞里講了一件關于數學的什么事情?”以此考察學生是否認真觀看視頻,而后繼續追問:“卡梅倫因為什么樣的數學問題害怕出丑?”看完這段視頻,學生發現原來英國小學生會被如此簡單的乘法口決難住,這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繼而筆者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筆算乘法,學生并不會因為這是一節計算課而覺得乏味,反而生發出挑戰的欲望。
二、順應思維,巧妙引導生成精彩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強調讓學生多角度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多角度發表自己的見解。此時對在信息技術教學環境下引發的臨時性課堂問題,教師應機智應對,成就學生的精彩。
筆者在教學“角的認識”這一課時,設計了如下教學情境。首先是寫角—認角—多媒體展示動物角的圖片—找共同點。之后創設故事情節:羚羊和鹿的角為極珍貴的中藥材,因此它們遭到了大肆捕殺。為了抓捕這些罪犯,汪汪隊出發了,在路上他們遇到了高高和興興,即兩條射線。
師:高高和興興是什么形狀?有什么特點?
高高和興興開心地游玩著,聽到汪汪隊要去做這么有意義的事情,它們決定手牽手成為汪汪隊的小分隊,和他們一起去保護動物。
師:高高和興興手牽手形成了一個新的模樣,那這個模樣是什么樣的?伸出你們的手來比畫比畫,你們覺得會是什么形狀?
師:讓我們一起來瞧一瞧,是不是像你們所說的?
此處教師以動畫形式演示高高和興興“牽手”的過程,形象生動又具體,使學生深切感受和體會到角的形狀。
師:這個新模樣就是我們要認識的角。
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展示以及教師適時的引導,使學生脫離了課堂的約束與預設,能夠自由地發散思考,這正是學生進入良好聽課狀態的體現。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恰到好處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有效評價體系,促進學生成長
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不僅要維護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績,還要讓學生發現自身的不足。除了課堂上經常使用的即時評價、延時評價、小組互評、自評等直接作用于學生的評價激勵語,教師還可以利用微信、釘釘或其他App中的功能,將學生的表現制成表揚信發送給家長,讓家長能同步接收學生的在校表現情況,從而可以從側面激勵學生。
終結性評價時,教師可以在Excel、校比鄰或其他相關軟件上輸入學生成績,得到班級平均分、及格率等相關信息,這不僅節省了核算工作量,也不易出現錯誤。
綜上所述,利用信息技術合理有效地開發利于數學課堂教學的素材,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評價,從而提高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