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開





摘? ? 要:合理有效的情節設置不僅能突顯敘事主題,而且能升華敘事的現實價值和情感意義。高考讀后續寫的情節設置可以從“研讀文本,確定主題”“尋找伏筆,發現問題”“豐富情節,解決問題”“適時評議,厘清因果”“截取時空節點,聚焦事件發生始末”“引入新的角色,解決矛盾沖突”“交代人物結局,回應材料相關伏筆”和“回歸現實世界,突顯敘事主題意義”八個方面展開,以促進學生有效的續寫輸出。
關鍵詞:高中英語;讀后續寫;情節設置策略
一、問題的提出
讀后續寫是語言模仿與創造性使用的有機結合,是語言理解與產出交互協同、相互促進的結果,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達到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外語學習效果。讀后續寫的閱讀材料一般以敘事性文本為主,故事情節多有曲折,故事線索清晰,邏輯性強。目前學生在讀后續寫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續寫情節偏離主題、續文結構松散無序、語言知識不足以表達思想等。情節在讀后續寫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個好的情節會讓人產生情感共鳴與價值認同。然而,在續寫過程中,學生往往會出現續寫情節偏離主題、伏筆未能回應、內容單薄、因果不清、時空混亂、角色引入失當、結局模糊與價值升華缺失等現象,表明他們缺乏情節設置的基本策略。長此以往,學生難免會產生讀后續寫的畏難情緒。為此,培養學生讀后續寫的情節設置策略是廣大英語教師的重要關切。
情節是敘事性文本的構成要素之一,由一系列相互關聯的事件構成,是敘事性文本中最為典型、最為生動的內容。解讀敘事性文本,不僅應抓住情節的起因、發展、高潮、結局,更應抓住情節的內在沖突、矛盾等[1]。一方面,高考續寫內容主要集中在情節的高潮和結局部分。此部分反映個體經驗及思想上的困惑與沖突、危機的出現或轉折、矛盾沖突以某種方式得到解決及事件的最終結局。因而,合理的續寫情節應包括矛盾沖突、危機轉折、問題解決和最終結局。另一方面,高考讀后續寫不是獨立存在的,它是已有敘事情節的延續,這就要求學生在主題、情感、人物和事件等方面與已有情節保持一致。本文基于情節內涵,以歷次高考讀后續寫試題為例,探究情節設置的基本策略,以期助力學生輸出關聯因果、聚焦主題、符合實際、自然流暢的續寫情節。
二、高中英語讀后續寫情節設置的基本策略
(一)研讀文本,確定主題
讀后續寫,首先在于“讀”。“讀”的一個重要意圖在于確定材料的主題。胡曙中認為,語篇是交際的產物,一個語篇總要表達一定的意思,傳達一定的思想,這就是語篇的主題[2]。主題也稱之為“中心思想”,是語篇的靈魂。因此,續寫情節應緊緊圍繞主題這個核心,突顯主題的現實價值和情感意義。
周志培和趙蔚認為,主題的確定有兩條途徑:一是提煉,二是感悟[3]。認識事物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過程。學生要對已有材料進行分析、歸納、篩選,并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比較鑒別,去粗取精,由感性到理性,這樣才能提煉出事物的本質和深刻的主題。感悟來自苦思而產生的靈感。苦思的過程就是對材料信息進行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的感悟過程。主題始終蘊藏著作者的意圖或價值取向。主題一般包括中心內容與價值取向兩個方面[4]。中心內容是文章所負載的信息。價值取向是作者想要通過作品傳達的思想。作者可能會用標題、一個詞、一句話或一段話呈現主題,而學生需要敏銳地獲取這些關鍵信息以提煉出主題及作者的價值取向。一般來說,作者的價值取向包括歷史意義、倫理意義、人生意義、現實價值、情感價值等[5]。
筆者通過研讀歷次高考讀后續寫試題,對其主題呈現方式、主題語境、材料內容、材料類型、主題意義進行了提煉(詳見表1和2)。
借助表1和2,學生就能快速確定續寫材料的主題,鎖定續寫情節的方向。學生圍繞主題設置相關情節,既可以確保續寫內容不會偏題、跑題,也可以避免與主題無關情節的介入。
(二)尋找伏筆,發現問題
伏筆就是上文看似無關緊要的事或物,對下文將要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先作出的某種提示或暗示[6]。伏筆有以下三種作用:為故事的展開服務,給予讀者暗示;制造懸念,提高讀者繼續閱讀的興趣;強調伏線必須有始有終,前文的跡象提示必在后文中體現[7]。閱讀材料中的伏筆在續寫部分得以體現,才能使得續文情節合情合理,即學生在續寫中要遵循“尋找伏筆—回應伏筆”的寫作規則。然而,伏筆經常零星散落在試題材料中,不易發覺。有時,試題材料中看似“閑筆”之處卻是重要的伏筆信息。學生如何才能精準地找出“潛伏”在試題材料中的伏筆?通過梳理歷次高考讀后續寫試題材料,筆者發現,伏筆通常體現在特定的人、物(事件)、語言、情感、主人公期待和反常情境六個方面。通過關注這六個方面,學生就能找到伏筆,進而通過回應伏筆來設置合理的情節。需要注意的是,試題材料中可能會有很多伏筆,而續寫內容不可能回應所有伏筆,這就需要學生選取有助于推動情節發展或能突顯試題材料價值取向的伏筆來設置情節。筆者以2021年6月浙江卷讀后續寫試題的伏筆及其回應(回應文為筆者自擬)為例進行詳細闡述:
【人】
伏筆:
①I
②Dad
回應:
①I was lighthearted upon getting my payment after the two-week hard work.
②“How much do we still need to fix the truck?” asked my mother. My dad said 100 dollars at least with a sign.
【物(事件)】
伏筆:
①My dad earned money to pay family expenses from age 14.
②I didn’t really understand his world.
③I thought that I would surpass anything he had accomplished after high school graduation.
④I planned to do with the pay as I wished.
⑤I wasn’t interested more work.
⑥I understood immediately what my parents were worried about.
⑦ the truck
回應:
①He exerted all his energies to support the family without any bitter words.
②I now understand all the efforts my dad put into the family.
③I would never surpass what my dad did for the family due to my little responsibility taken for the household.
④I decided to contribute all my money to mend the truck instead of buying a new basketball.
⑤That night, before I went to bed, I decided to continue my work if I could because I learned the true meaning of growing up.
⑥⑦My parents had intended to fix the broken truck but couldn’t get enough money to afford it.
【語言】
伏筆:
“A job’s a big step to growing up. I’m glad you will be contributing to the household.”
回應:
Holding the money, I said, “Dad, here is what I got for my work. I hope it would help.”
【情感】
伏筆:
①not fair
②worried
回應:
①I did know someone should make sacrifices for the family but why me.
②I knew that truck always broke down, bringing a lot of trouble to my dad.
【主人公期待】
伏筆:
did with the pay as I wished
回應:
While I didn’t do what I wanted with the money I earned, I did feel a sense of achievement by contributing my money to family expenses.
【反常情境】
伏筆:
I decided it was not fair that I had to contribute my money.
回應:
I came to realize that it is fair and essential for each family member to make contributions to the household.
通過梳理試題材料中人、物(事件)、語言、情感、主人公期待及反常情境等伏筆信息,學生能夠快速把握敘事的情節,找到矛盾沖突的原因,進而發現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豐富情節,解決問題
由表2可知,歷次高考讀后續寫試題材料多為遇險脫困、生活趣事等常見的個體經歷,其情節主線并不復雜。學生三言兩語便能寫完情節主線內容,而這又引發了另一個問題:學生寫出的情節徒有主線骨架,并無“血肉”。例如,筆者發現有的學生在2021年全國新I卷讀后續寫試題中寫完Jenna和Jeff做好早餐送到母親床前,看著母親吃完早餐就結束續寫,有的學生在2021年6月浙江卷讀后續寫試題中寫完“我”把掙來的錢主動交給父母后就此擱筆,等等。那么,如何才能寫出豐滿生動、精彩感人又發人深省的情節?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若能從環境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和情感描寫五個方面著手,便能豐富情節內容,推動問題的解決。
環境描寫指對事件發生過程中周遭的自然環境或社會壞境的描寫。在敘事過程中,適當的環境描寫,不僅可以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氣氛等,還可以起到暗示或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8]。試看:
(1)Immediately, absolute darkness ruled the forest. Amid the dreadful darkness, strange sounds of different insects were heard.
例(1)來源于《高考英語寫作:讀后續寫技巧與素材大全》(浙江教育出版社)一書,是基于2016年10月浙江卷讀后續寫試題材料進行的續寫。該例通過環境描寫暗示了主人公即將面臨的困難和危機。
心理描寫指對人物在一定環境中的心理狀態、精神面貌和內心活動的描寫,體現出人物在應對困境時的計劃想法,是推動矛盾沖突解決的心理準備狀態,以及采取下一步行動的頭腦運作與意識指導。心理描寫指導人物的后續行動,為情節的發展和矛盾的解決作鋪墊。試看:
(2)However, the kids, panic and disappointed, had no confidence to complete the plan successfully.
例(2)為筆者根據2021年全國新I卷讀后續寫試題材料進行的續寫,其通過心理描寫暗示了主人公為母親做早餐受挫的心情,為接下來在父親的幫助下做早餐作鋪墊。
動作描寫指人物在意識的指導下采取行動解決問題,或是消除矛盾沖突,走出困境的過程。動作描寫能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問題解決的過程、人物付出的努力與意志等。同時,動作描寫能表現人物的性格、身份、處境、狀態等,在一定程度上呼應著心理描寫,使續寫語篇更加緊湊連貫。試看:
(3)He treated Jeff’s burned hand in no time and spoke highly of the twins’ plan.
例(3)為筆者根據2021年全國新I卷讀后續寫試題材料進行的續寫,其通過動作描寫表明父親對Jeff的疼愛以及對雙胞胎做早餐計劃的贊揚,進而引出父親指導雙胞胎做早餐的情節。
語言描寫是對人物對話、獨白及語氣的描寫。語言描寫可以深刻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幫助讀者了解說話者的意圖,進而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試看:
(4)Thank you for your love and consideration! Come here and give me a hug.
例(4)為筆者根據2021年全國新I卷讀后續寫試題材料進行的續寫,其通過語言描寫展示了一個溫馨的親子畫面,使主題得以升華。
情感描寫是人們對敘事情節中事件的情感表達。情感描寫最能體現人物的真情實感、面對困境時的精神狀態和對事件的態度。適時的情感描寫能給讀者帶來情感上的共鳴。正是由于情感的投入,人們才能領悟到平凡事件中的微妙之處,以及人生中細微的感情變化。需要指出的是,情感描寫要真實可信,符合實際情況,不可夸張造作。試看:
(5) The children were grateful, their eyes shining with excitement. Looking at the inviting breakfast, the kids said nothing, their hearts thumping with excitement and anticipation.
例(5)為筆者根據2021年全國新I卷讀后續寫試題材料進行的續寫,其通過情感描寫將雙胞胎做好早餐后的激動與期待之情描述得淋漓盡致。
(四)適時評議,厘清因果
美國語言學家拉波夫在其敘事分析模式中指出,評議是指敘事者停止敘事,開始向讀者分析或評析故事中的人物或情景,也可以是對人物心理活動的描述,或是對人物性格和態度的刻畫,可以體現敘事者對所述事件的看法、態度或情感偏向[9]。評議增強了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讀者與敘事中的人物產生共鳴,從而起到烘托主題的作用。同時,讀者可以借助作者的看法、態度或情感偏向,進一步厘清情節脈絡,發現事件的因果關系。因此,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就敘事中的人物、時間、原因、目的、情感等進行評議,以使學生的敘事更加自然連貫、情節因果關系清晰明了,進一步突出主題。例如2018年6月浙江卷讀后續寫試題的回應文“Never had I seen such a lovely creature in my life so I followed its track without thinking twice.”(摘自《高考英語寫作:讀后續寫技巧與素材大全》),為接下來父子的迷路提供了解釋。
(五)截取時空節點,聚焦事件發生始末
在日常的教學中,筆者發現學生的續文存在時間跨度過大,空間轉換過于頻繁、突兀等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學生將情節設置在不同的時空中,使得續文情節過于松散,有拼湊之感。其實,敘事文本就是敘述人物活動、事件發生經過、作者抒發情感的語篇,其結構一般遵循以下三種順序:
1. 時間順序
敘事主要用來敘述過去發生的事件,這個事件既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構的。敘事的特點是,敘事中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就是事件實際發生的時間順序[10]。如果敘述的時間發生改變,那么敘述的事件也會發生相應改變。例如:
事件一:On the way home full of excitement, I thought about how to make use of the “huge” sum of money. “I need a new football in the future.” I whispered to myself. Approaching my house, I noticed my dad and mom standing beside the old truck of my family, looking sad.
事件二:On the way home full of excitement, I thought about how to make use of the “huge” sum of money. Approaching my house, I noticed my dad and mom standing beside the old truck of my family, looking sad. “I need a new football in the future.”
事件一來源于學科網,是基于2021年6月浙江卷讀后續寫試題材料進行的續寫,其傳遞的是作者可能會改變錢的用途,將錢用于解決家里的困難。而事件二則恰恰相反,其傳遞出作者即便知道了家里的困難,仍然想買新足球的想法。事件一、二傳達的意義之所以大相徑庭,原因就在于改變了敘述的時間。
2.空間順序
敘事文本尤其是關于景物的敘事文本,常常會出現空間位移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景物都是以一定的空間為背景的。空間位移一般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以作者的位置為中心,推向其他人或物的位置,如例(6);另一種是作者在行動中,按行動路線所涉及的空間逐個敘事狀物,即人們常說的“移步換形”[11]。例(6)是學科網基于2018年6月浙江卷讀后續寫試題材料進行的續寫,例(7)是學科網基于2021年6月浙江卷讀后續寫試題材料進行的續寫。
(6)I knew we had gotten hopelessly lost. After seemingly ages, there came a loud cry of my dad. As a quick response, I shouted in a loud voice. “Dad, I’m here!” Tracing my voice, Dad finally found me and we got reunited.
(7)On the way home full of excitement, I thought about how to make use of the “huge” sum of money. Approaching my house, I noticed my dad and mom standing beside the old truck of my family, looking sad. That night, before I went to bed, I decided to continue my work if I could because I learned the true meaning of growing up.
3. 情感順序
情感順序指將客觀事物固有的邏輯關系巧妙地組合在思想情感發展的線索中,組成一個層次式的語篇,體現了人在認識事物過程中的情感變化與不斷成長的心路歷程,以及面對矛盾沖突時的思想轉變和情感變化。情感層次的不斷提升不僅有助于推動情節的發展、矛盾沖突的解決,更有助于突顯語篇的情感價值,進一步升華主題。例如:
(8) From age 14, my dad earned and used it to pay family expenses. I didn’t really understand his world either. At home, my dad said, “A job’s a big step to growing up. I’m glad you will be contributing to the household.” My dad’s words made me realize that my earnings might not be mine to do with as I wished. My labors lasted about two weeks, and the farmer said there might be more work, but I wasn’t interested. I decided it was not fair that I had to contribute my money.
I understood immediately what my parents were worried about. My parents had intended to buy a new truck but couldn’t get enough money to afford it. Suddenly, I realized what I should do my part in the family responsibilities. Holding the money, I said, “Dad, here is what I got for my work. I hope it would help.” That night, before I went to bed, I decided to continue my work if I could because I learned the true meaning of growing up.
例(8)是學科網基于2021年6月浙江卷讀后續寫試題材料進行的續寫,體現出作者情感層次的不斷遞進和升華。首先,語篇描寫了作者情感的第一層次——自私。作者不理解為何父親從小就賺錢養家,對父親暗示他要將打工賺來的錢用于補貼家用較為抵觸。兩周后,作者便萌生了不愿再工作的想法,并認為將自己辛苦賺來的錢用于補貼家用是不公平的。接著,語篇描寫了作者情感的第二層次——責任。當作者意識到父母因沒有足夠的錢購買全家賴以生存的卡車而擔憂時,他主動把賺來的錢交給父母。最后,語篇描寫了作者情感的第三層次——成長。作者決定繼續工作,主動承擔起一份家庭責任。上述語篇通過情感描寫的不斷遞進,既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又突顯了主題。
筆者梳理了歷次高考讀后續寫試題材料的時空節點(詳見表3)。由表3可知,歷次高考讀后續寫試題材料在時空上的跨度并不大。除2017年11月浙江卷讀后續寫試題材料采用移步換形外,其余語篇基本上都采用作者中心式。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準確截取事件發生的時空節點,聚焦事件發生的始末,以避免續寫事件脫離原文情節。
(六)引入新的角色,解決矛盾沖突
續寫內容中最主要的情節就是故事的高潮部分。所謂高潮就是矛盾沖突激化最激烈、涉事各方最終角力即將分出勝負的關鍵節點。一旦矛盾沖突得以解決,敘事就走向結局。
在有些情形下,主人公會碰到自己無法解決的矛盾沖突,此時就需要敘事材料中其他涉事人或物來幫助主人公走出困境。如果協助主人公走出困境的其他人或物已在試題材料中出現,我們稱之為介質。介質在高考讀后續寫試題中經常出現。介質就是作者安排的某個人物或事件為下一個人物或事件的出現埋下的伏筆[12]。如果協助主人公走出困境的人物或事件沒有出現在試題材料中,或試題材料只是暗示這一人物或事件即將出現,我們稱之為第三方角色。第三方角色引入的唯一目的就是幫助主人公脫離困境,使敘事朝著主人公所期待的結局發展。筆者梳理了歷次高考讀后續寫試題材料中的介質或第三方角色,結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歷次高考讀后續寫試題材料的介質 / 第三方角色通常顯性 / 隱性地出現在試題材料中。第三方角色引入的必要性在譯林版普通高中教科書《英語》必修三中就有所體現(詳見圖1)。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既不能一遇到矛盾沖突就引入第三方角色,也不能引入有悖邏輯常理的第三方角色。以2020年7月浙江卷讀后續寫試題為例,其最后解決人熊大戰這一矛盾沖突的第三方角色是護林員(rangers)。護林員這個角色雖然在所給材料中并未出現,但試題材料已對其進行了暗示“I radioed the camp manager for help. He told me a helicopter was on its way. ”。敘事情節中矛盾沖突的解決要遵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原則,即無論作者設計的情節多么驚險曲折,介質的回應或第三方角色的引入必須合乎情理,并能助力問題的解決。
(七)交代人物結局,回應材料相關伏筆
結局是指一系列事件的結束,包括人或物的下場、目的的實現或失敗等[13]。筆者認為敘事的結局是指主要矛盾沖突解決后至故事結束的階段。在此階段,事件最終以符合主人公預期的結局收尾,即便結局不符合主人公預期,那也對主人公有著重要的意義或價值。結局是建立在開端、發展、高潮基礎上的對整個故事情節所做的最后完結和交待,其不是孤立存在的,具有不可替代性。結局若設置巧妙則對作品的內容、主旨都具有畫龍點睛之用;結局若草率結束則成狗尾續貂之憾[14]。結局的設置有虛實兩種情況。虛的結局是指作者不直截了當告知讀者事件的準確結局,而是留有空間讓讀者去想象;實的結局是指作者明確告知讀者事件的結局。例如,在2018年6月浙江卷讀后續寫試題中,對于“we”能否找到回農場的路,虛的結局可以設置為“And just when all hope seemed lost, anxious shouts were heard in the distance with torches coming into sight.”,實的結局則可以設置為“Finally, Uncle Paul found us and we were back, safe and sound.”。
總而言之,成功的結局只是敘事活動在時空上的暫時停止,其文本的現實價值與精神意義由讀者去想象和闡釋,從而賦予文本更長久的生命力。
(八)回歸現實世界,突顯敘事主題意義
敘事主要是用來敘述過去發生的事。當敘事情節終止后,為進一步明確和突出敘事的主題與價值,作者會把讀者從敘事情節中拉回到現實,點出事件對自己的后續影響或分享從中體驗到的人生哲理。例如:
(9)I have learned the true meaning of growing up since then — family responsibilities.
例(9)為筆者根據2021年6月浙江卷讀后續寫試題材料進行的續寫,是對敘事文本現實價值與情感意義的進一步提煉,使所敘事件具有影響人的功能。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前面結局部分足以讓讀者體會到作品的價值,那么這一部分可以含蓄留白,給讀者留有一些想象的空間。
三、結語
讀后續寫情節的設置是對學生英語寫作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全面考查。高考讀后續寫試題的設置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因此學生的續寫內容可以因人而異,但不可以隨意發揮。合理有效的情節設置不僅能突顯敘事主題,而且也能升華敘事的現實價值與情感意義。高考讀后續寫試題的情節設置可以從“研讀文本,確定主題”“尋找伏筆,發現問題”“豐富情節,解決問題”“適時評議,厘清因果”“截取時空節點,聚焦事件發生始末”“引入新的角色,解決矛盾沖突”“交代人物結局,回應材料相關伏筆”和“回歸現實世界,突顯敘事主題意義”八個方面著手,以促進學生有效的續寫輸出。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如能從上述八個方面的續寫基本策略展開,必能寫出聚焦主題、情節合理的高質量習作。當然,讀后續寫教學涉及的內容范圍廣,它的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師只有勤于實踐、加強積累、提升自身的讀寫能力,才能有效引導學生開展讀后續寫,使學生寫出合理的續寫情節。
參考文獻:
[1][5][8]張靜.敘事性文本的解讀內容、解讀立場及解讀策略[J].小學語文教學,2019(11):48-49.
[2]胡曙中.語篇語言學導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2:20.
[3][4][11]周志培,趙蔚.語篇理論與教學應用[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20:134,135,111-112.
[6]徐樂榮,孫霞.伏筆引路照應回望[J]. 語文教學與研究,2015(6):18-19.
[7]徐慶莉.伏筆、鋪墊和懸念在《最危險的獵物》中的應用[J].海外英語,2020(6):219-220.
[9]沈奧.拉波夫敘事分析模式在高考記敘文閱讀理解中的應用[J].教學考試,2020(9):52-54.
[10]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148.
[12]龐好農.伏筆中的懸念與懸念中的伏筆:評莫里森《柏油娃娃》[J].外國語文,2013(10):22-26.
[13]張娟.從拉波夫的語篇分析模式看Cat in the Rain的敘事結構[J].雞西大學學報,2010(10):134-135.
[14]王曉均.明清長篇小說的結局藝術[D]. 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