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燕 王 寧
(1.合肥工業大學圖書館,安徽 合肥230009;2.安徽行政學院圖書館,安徽 合肥230059)
美國學者保羅·迪克森(Paul Dickson)于1971年在《思想庫》(Think Tanks)一書中提出“智庫”的概念,智庫是指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對廣泛的政策問題進行跨學科的研究,智庫的作用是提供咨詢[1]。2013年11月,《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2]”,“智庫”概念首次在中共中央文件中提出。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提出“重點建設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和國際知名度的高端智庫[3]”。201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智庫建設已經成為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戰略舉措。
大學智庫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一種。清華大學智庫中心、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4]等一批新型大學智庫紛紛涌現。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文獻資源中心,應積極發揮顯著的學科特色、資源優勢、服務職能,助力大學智庫的建設和發展。
選用檢索條件為:題名=(‘高校圖書館’OR題名=‘大學圖書館’)AND(題名=‘智庫’),選擇“精確”檢索,時間跨度為2010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檢索日期為2021年6月30日,來源類別為全部期刊,其他保持默認選項,本次檢索到文獻總數為279篇。
2010年以來,各年度發文數量分布情況如圖1所示。2010年發文數量為1篇,2015年緩慢增長為6篇;2015年至2018年期間,發文數量呈現快速增長趨勢,2018年發文量達到70篇;之后,依然保持穩定增長的態勢。

圖1 高校圖書館智庫服務研究的發文趨勢
高校圖書館智庫服務研究的發文數量總體上呈波浪式上升趨勢,表明該領域的研究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關注。
高校圖書館智庫服務研究的主要主題分布如圖2所示。主要涉及“高校圖書館”“智庫建設”“智庫服務”“高校圖書館服務”“新型智庫”“智庫理念”“智庫館員”“地方高校圖書館智庫”“‘雙一流’建設”“智庫型服務”等方面,其中以“高校圖書館”為主要主題研究的文獻數量為203篇,“智庫建設”的文獻數量為58篇,“智庫服務”的文獻數量為43篇,均為高校圖書館智庫服務研究領域的熱點。

圖2 高校圖書館智庫服務研究的主要主題分布
王瑞芳[5]、趙雪巖[6]、陸雪梅[7]、王熙涵[8]、郇楠[9]等從智庫建設方面展開了研究,提出了“推動高校智庫發展完善”的建設思路。高校圖書館作為大學的文獻信息中心、科研服務的重要支撐機構,應在參與大學智庫服務的同時,借鑒國內外智庫的成功經驗,逐漸具備建設智庫的能力。
呂亞娟[10]、榮宏偉[11]、王鳳滿[12]、劉芳[3]、趙雪巖[13]等從智庫服務方面展開研究,闡述高校圖書館智庫服務機制、價值體現、服務體系等智庫服務,以期建設支撐高校智庫發展的資源庫,推動高校智庫的建設與發展。
張旭[14]、鄧支青[15]、孫瑞英[16]等從智庫評價方面展開研究,構建高校圖書館智庫服務評價體系,以評促建,為有針對性地改進、優化智庫服務提供借鑒。
目前,智庫研究領域較多集中在智庫建設、智庫服務、智庫評價等方面,研究視角有云計算[17]、大數據[18]、信息生態[19]、協同服務[20]、“雙一流”建設[21]、知識服務[22]等。
大學智庫逐漸成為我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圖書館亦不斷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大學智庫建設,并已取得明顯成效。如,北京大學圖書館作為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的管理中心和全國文理中心(1998年起)、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CASHL)的管理中心和全國中心(2004年起),為大學智庫建設提供了豐富的文獻資源,成為智庫建設發展的重要樞紐;清華大學圖書館在數據融合方面積極探索,建成清華大學學者庫系統,可精細化管理學者的學術產出,為智庫建設聚合更多的人才;合肥工業大學圖書館利用文獻計量理論與方法等,對學科發展態勢進行客觀評估,出具ESI學科分析簡報,推出學校SCI-E/CPCI-S最新收錄專欄,建立學科服務及機構知識庫平臺,提供科技查新服務等,為大學智庫建設提供知識服務。
大學智庫是面向社會發展,從事政策研究和決策咨詢的科研機構,在聚焦戰略研究、特色資政建言、啟迪民智方面還處于不斷探索之中。在專設的文獻資源保障、互聯互通的信息共享平臺、功能完備的信息采集分析系統、多層次的學術交流平臺、成果傳播渠道等方面還比較薄弱。現有的研究視角通常作用于智庫研究的局部,統籌性的戰略發展思維較少。
智庫的建設發展離不開新興的信息技術。圖書館作為信息技術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最主要的社會應用領域,應將新技術更好地應用到大學智庫建設的實踐中,提升圖書館智能化服務水平。鑒于此,筆者擬從新基建視角出發,針對大學智庫建設的薄弱環節,提出高校圖書館應以新基建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23]服務于大學智庫建設的策略,以期為積極推進大學智庫建設提供新思路。
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定義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4];2020年6月,國家發改委提出新基建的目標[2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25]中指出了新基建的發展方向。新基建逐漸成為行業關注的熱點(如圖3所示)。

圖3 新基建的概述
“新技術始終伴隨著圖書館的發展”。新基建變革和創新了高校圖書館的服務模式,突破了傳統圖書館的物理空間、服務方式的限制,為智庫用戶提供新型服務模式,將進一步提升高校圖書館服務于大學智庫的能力和水平。
圖書館新基建的主要內容包括圖書館信息基礎設施、圖書館融合基礎設施、圖書館創新基礎設施。信息基礎設施主要包括通信基礎設施(如5G、互聯網、物聯網等)、新技術基礎設施(如圖書館智能化設備、云計算、區塊鏈等)、算力基礎設施(如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等)[26],如圖4所示。

圖4 圖書館新基建
圖書館新基建保留底層基礎技術,根據大學智庫建設的需求進行資源配置。將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領域深度融合,形成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的核心技術。5G具有超高速、超低時延、泛在網絡和低能耗的特點和優勢,用戶可以隨時獲取信息資源。RFID智能化管理系統通過射頻識別技術將資源與互聯網相連接,可以提高用戶獲取資源的效率。海量數據是高校圖書館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數據資源進行有效采集、智能化儲存、統一處理、實時分析,為大學智庫提供智能決策。云計算是智庫服務的重要基礎資源,具有按需取用、靈活、可拓展的特點,不斷提高圖書館智庫服務的質量。
新基建是將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應用于大學智庫建設服務場景,推進新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政府、高校、圖書館、用戶等多元主體參與大學智庫建設,政府不斷完善相關政策支持,高校進一步推進智庫建設的落實,圖書館積極發揮智庫服務的功能,用戶參與智庫決策咨詢。隨著高校圖書館新基建日益成熟,高校圖書館的智庫服務場景逐漸豐富,信息采集、信息揭示、綜合研判、形成方案等智庫服務日臻完善。
以新基建賦能高校圖書館有助于引領大學智庫建設。高校圖書館智庫服務的核心價值在于對海量數據資源的獲取,為用戶提供收集數據、傳輸數據、處理數據、分析數據等服務。基于新基建的智庫服務場景,有助于智庫服務構建強大的個性化數字平臺,有助于圖書館員不斷提高文獻信息服務的質效,有助于推進現代圖書館服務的轉型,為大學智庫建設發展提供保障。
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作為一種知識資源和智力資源,是智庫研究的基礎,高校圖書館應利用互聯網、5G、知識組織與挖掘等信息技術,緊密跟蹤學術前沿熱點,對重大課題做好專題文獻的組織與整理,對熱點問題進行采集、分析、揭示,為智庫研究提供優質的文獻服務。同時,建設一批專題數據庫和特色數據庫,為大學智庫提供資源保障。以合肥工業大學圖書館為例,根據地方與學校智庫研究特點,運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建設了徽商特色數據庫、徽州建筑文化特色數據等彰顯地方人文特色及學校學科特點的文獻資源體系。
《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指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應當重視技術手段創新,搭建互聯互通的信息共享平臺[27]。隨著新基建的發展,高校圖書館不斷增強信息服務手段,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將數字資源、紙本資源及各種載體形態的信息資源,通過數據挖掘、數據分析、數據序化等進行數據處理,為智庫研究提供多元化的數據資源。通過信息的共建共享模式,搭建館藏數字資源共建共享平臺。高校圖書館利用云計算技術和多元智能終端,推出移動客戶端、新媒體等方式,為大學智庫建設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資源訪問平臺,為大學智庫的綜合研判、戰略謀劃、決策參考提供有力的信息技術支撐。
為適應新技術的發展,高校圖書館不斷加強自動化、現代化管理研究,運用數據管理系統、數據倉儲加工技術、聯機分析與處理技術、多元分析信息技術,以智庫研究項目為導向,為用戶采集各種類型、各種載體形態的數據資源。同時,高校圖書館應加強對科研數據的管理,這是高校圖書館優化資源建設、深化智庫服務的重要途徑。高校圖書館通過整合高校原生數字信息資源,構建有效的機構知識庫服務平臺,以智慧圖書館元數據加工與倉儲的標準構建學科及機構學術資源的管理系統和展示、服務平臺,實現高校學者、機構研究成果的統一展示、統計和分析,為知識流通與共享提供綜合平臺,為智庫研究所需要的信息架設橋梁,為大學智庫建設提供全方位的數字化資源服務。
伴隨互聯網、物聯網、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智庫運行開始平臺化、網絡化、多媒體化。高校圖書館應充分利用網絡功能,發揮云存儲、云計算技術的優勢,加強建設智庫學術交流平臺。平臺設計有中英文網頁,內容豐富并及時更新,組織協調高校智庫研究領域的全國性、地區性學術交流活動,發揮學術交流的窗口作用,建成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學術交流平臺。高校圖書館通過智庫平臺聚集大學智庫思想、傳播智庫成果,推動適宜公開的智庫成果向社會發布,使智庫成果在空間和時間維度上的傳播更加快捷,用戶可以隨時隨地獲取智庫信息,發揮智庫成果引領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通常而言,智庫是從事戰略和政策研究的公益機構,是治國理政的高端智力研究機構[28]。大學智庫依托高校的科研環境、學術資源、人才隊伍等優勢,為開展政策研究提供參考、咨詢服務。新基建的發展和引入,為高校圖書館服務大學智庫建設帶來新模式。為促進大學智庫的穩健發展,高校圖書館智庫服務要從四維向度著力,如圖5所示。

圖5 高校圖書館智庫服務的四維向度
智庫用戶在圖書館查閱文獻、瀏覽信息、學科咨詢等環節產生的數據都是零散、無序的點狀數據。新基建背景下,對智庫用戶在圖書館檢索信息、瀏覽網頁、借閱資料等方面的信息采集技術越來越完善。大量數據為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提供重要的數據來源,基于對智庫用戶的行為數據、學習數據的分析,聚焦智庫用戶關注的文獻資源需求,可實現有針對性、個性化的智庫服務。
“以智庫用戶為中心”維度,改變高校圖書館傳統服務的目標與方法,對智庫用戶的需求與行為特征進行挖掘,對數字資源進行重組、聚合,針對智庫用戶的不同需求,開展智能推送,可有效提高智庫服務的精準度和滿意度。
高校圖書館的傳統文獻資源、數據資源庫、機構知識庫等是提供智庫服務的基礎,對大學智庫開展研究起著關鍵性作用。新基建環境下,圖書館館員參與智庫項目研究的過程中,能夠深度挖掘信息資源中具有啟發和借鑒意義的思想、觀點,為智庫項目成果提供增值服務,將圖書館的傳統服務提升為智庫服務。
大學智庫的有效運行和智庫成果的權威性、指導性,離不開全面而準確的信息資源以及對信息資源的有效挖掘、揭示。高校圖書館將信息資源按學科或特定主題加以組織,以最便捷的方式提供給相應的智庫用戶,在大學智庫建設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智庫服務將成為高校圖書館新的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向。
高校圖書館智庫服務以新基建為核心驅動力,由傳統服務的思維模式轉型為敏捷的思維模式。智庫服務是一項系統化的工作,依托于新基建,按照智庫用戶的需求構建服務平臺,共建共享數據資源,整合應用系統,高效、智能地幫助大學智庫機構精準地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資源。通過對數據資源分析,揭示研究領域的現狀、前沿動態、發展趨勢,同時結合相關學科領域專家的意見,形成科技發展政策、規劃、戰略等實施方案,通過智庫平臺進行宣傳推廣。
智庫服務需要圖書館轉變傳統的服務思維模式,構建自助式、場景化的知識服務體系,形成以智庫用戶為中心,以信息資源為支撐,快速更新迭代的“敏捷”思維模式。
協同創新是一種組織內部或相關機構相互之間形成的知識分享機制,依靠智能化技術構建資源平臺,進行多方位交流、多樣化協作。協同創新與發展是高校圖書館服務于大學智庫建設的一種維度,包括大學和高校圖書館之間的協同創新與發展、大學智庫內部協同創新與發展、高校圖書館內部協同創新與發展。高校圖書館服務于大學智庫的協同創新與發展,既要遵循整體性原則,又要與高校圖書館的功能定位和資源稟賦相契合。新基建能夠大力推動智庫服務的協同創新與發展。
“協同創新與發展”需要圖書館以知識服務為核心,通過創新服務理念、服務內容、服務方式等[29],形成大學、高校圖書館、用戶之間智庫建設的深度融合。
新基建為高校圖書館智庫服務提供了全新的外部技術環境,圖書館的服務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間,極大地延伸了圖書館的服務范圍。高校圖書館以豐富的館藏資源,嵌入式的智庫服務模式,為大學智庫建設提供科學準確的數據資源支持、情報分析、知識挖掘等多維度、深層次的智庫服務。新基建與高校圖書館相結合,追蹤、挖掘、組織碎片化的智庫用戶信息,為智庫用戶畫像,形成立體化的智庫服務,有利于更好地服務大學智庫的建設和發展。大學智庫依托優勢資源、學科特色專業[30],成為新時期服務國家戰略發展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