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建杰,潘思諭
(廣西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4)
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印發的《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強調,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引導產業工人愛崗敬業、甘于奉獻,培育健康文明、昂揚向上的職工文化。可見,新時代職工文化建設是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有力抓手。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需通過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從而更好地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時代目標。
職業素質是勞動者對社會職業了解與適應能力的一種綜合體現,其主要表現在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個性及職業情況等方面。不同的職業,職業素質是不同的,主要分為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思想素質、專業素質等內涵。提升職業素質,根本在于培養扎實的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
勞動精神是每一位勞動者為創造美好生活而在勞動過程秉持的勞動態度、勞動理念及其展現出的勞動精神風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和勞動精神的系列重要講話是我們正確理解勞動精神的重要依據,也是大力弘揚勞動精神的重要參考?!拔覀円谌鐣罅霌P勞動精神,提倡通過誠實勞動來實現人生的夢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發展中的各種難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輝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鑄就。
工匠精神是每一位不甘于平庸的勞動者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斷對自己提出的要求,并不斷自我超越、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始終追求做更好的自己時所表現出的工作態度、工作境界、工作習慣以及整體工作精神面貌。筆者認為工匠精神可以概括為:堅守執著、精益求精、專業專注、追求極致、一絲不茍、自律自省。從工匠精神的角度看,堅守執著是一個人的本分,精益求精是一個人的追求,專業專注是一個人的作風,追求極致是一個人的使命,一絲不茍是一個人的境界,自律自省是一個人的修為。
工科學生在職業教育階段,在培養專業技能的過程中,要堅持有效提升職業素質,培育優秀的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才能為企業輸送優質人才。本文中六面體應用的實踐,是很好的提升學生職業素質的案例,值得積極廣泛推廣應用。
六面體的設計是基于單項技能的訓練需要。單項技能實訓,是學員在進入工位之前,通過專業化的重復練習,掌握工具使用基本技巧,避免貴重的實訓產品與工具在學習過程中因使用不當或不熟練而遭到磨損。
單項實訓平臺集成了工科類學生日常作業所涉及的幾類典型操作技能,涵蓋了基礎手動工具、扭力操作、電動工具操作,梅花扳手與開口扳手配合操作、不同型號螺栓螺母適配操作、不同角度操作等技能。六面體產品如圖1所示。
圖1 六面體產品
以打螺母、螺栓為例,設計多種尺寸規格、不同角度的獨立模型,提供學生進行反復訓練,使其能全面而熟練地掌握該項基礎技能。實訓平臺操作單元如圖2所示。
圖2 操作工位單元
從系統課程訓練的角度設計為一個實訓平臺,該實訓平臺核心模塊設計包括三大塊:訓練工位、班組園地、倉庫。實訓過程中對三者組合使用,開設工作過程化課程應用,如圖3所示。各模塊功能見表1。
圖3 六面體實訓平臺規劃圖
表1 實訓平臺各模塊功能
上述實訓平臺課程的實施,只有引入更有效的行動導向教學方式,才能更好達到教學目標,經過實踐證明教練技術的引入成效顯著。
培養現代職業學校學生的勞動精神,需要用有效的方法改變其原有安于享樂、排斥吃苦的慣常心態,轉變成肯吃苦、能吃苦的作風,通過枯燥的不斷重復訓練,掌握扎實的操作技能。
教練技術是一種有效的挖掘潛能、崔人奮進的方法,教練通過一系列有方向性、有策略性的過程,洞察被教練者的心智模式,向內挖掘潛能,向外發現可能性,令被教練者有效達到目標[1]。
教練的四個基本能力:聆聽、區分、發問、回應。教練通過這四項能力的融匯應用,讓學生理清學習目標、自我心態、行動方法、執行意志,能以更飽滿的熱情和正確的方法,投入到技術訓練及心態磨礪中。
在教學組織中,采用行動導向教學;在貫穿于過程的互動中,采用教練技術,激發潛能,賦予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對應于六面體實訓平臺的應用課程開發,強調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以及在行動導向的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改進工位作業方法及管理方式。
基于理實一體化開展課程教學,方式靈活多樣[2]。詳見表2。
表2 課程開展形式
基于完整的課程過程體驗,在成熟的訓練實施后,課程單元教學設計詳見表3。
表3 教學設計與課時安排
圖4 標準工位管理要素
(1)課程準備。與工科其他實訓課程一樣,本課程的實施前期需要做好物料和設備的準備工作,同時本課程強調學生小組團隊學習及自主學習,在準備階段對學生人員情況做基本了解,為分組和訓練指導做好準備工作。
(2)課程實施步驟。課程實施整體按照表3的設計展開。在單點技能訓練階段,根據操作的熟練度情況,靈活安排重復訓練時間,并在過程中找到優秀典型進行激勵,帶動整體團隊的訓練,提升熟練度和操作技巧。
(3)課程評價。課程評價分過程評價和最終考核兩部分,權重各占50%。過程評價圍繞學生的精力投入度和團隊協作表現,由小組進行自我評價;最終考核分為內涵講解和拆裝熟練度打分,由評價小組公開考核。最終成績是兩個部分的組合。
強調過程的組織性,行動導向的課程對過程的組織性要求較高,良好的組織過程能引導學員積極參與,進入角色,從而領會到角色實踐過程的意義;注重企業基本作業管理的靈活應用。職業學生的職業特性應該在實訓過程中不斷得到訓練,企業如何管理,在作業實踐中工位如何管理,材料如何管理等,都是實踐的核心內容。
重復的技能訓練需要教練型教師的引導。教練型教師有善于觀察、找準學生存在問題的特質,并作出更能激發學生行動的回應,在貫穿整個工作任務實踐的過程中,賦予工作過程以各層面的意義,真正做到在實踐中幫助學生成長:技術熟練度提高及思想認識的提升,以及心性的磨礪[3]。
通過在六面體實訓平臺的實訓課程,培養學生崗位作業能力及工位管理能力,培育健康的勞動精神。
工位作業:科學管理的核心是科學分工,即工位化作業,即對生產過程做到細胞化的分工:工具熟練應用——進行螺栓、螺母及零部件裝配與拆分。
管理能力:學生在進入工位后,即時轉變角色,成為工位員工并對自己的工位管理全面把握:安全管理、標準化作業、設備自主保養、工位5S及目視化管理等。
勞動精神:在固定崗位上連續作業,不斷重復,將簡單的工作做到熟練、做到本能反應,做到極致的狀態。
在學校及企業中,技能的熟練度訓練得到非常廣泛應用,有效地保證了生產線節拍生產及產品質量,圖5是訓練場景。
圖5 學生及企業員工的訓練
職業教育工科類學生的培養,只有通過扎實的基本功訓練,賦予他們更強的動手實干能力,才能在畢業后進入企業中穩定投入崗位工作,做到兢兢業業工作,穩步提升自身技術和業務能力,在長遠的職業發展生涯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競爭力。
本文對六面體實訓平臺的研究,是職業教育重復訓練法的延伸應用。重復訓練法是職業教育技能培養的基本訓練方法,在技能培養過程中,使受訓者通過大量的重復練習,達到熟練掌握操作技能,提高操作水平的效果。
在現有實訓課程中,需要積極引入新的實訓載體,以及更具創新的課程組織形式,培養教練型師資,才能培養出更全面、優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