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開研




阿爾布雷特·丟勒
(1471—1528)
德國畫家、版畫家及木版畫設計家
同時還是建筑師和藝術理論家
精通數學、宗教和占星術
被譽為“德國的達·芬奇”
同學們,如果你們要畫自畫像,會怎么擺姿勢?眼睛看向哪里?手放在什么位置?會穿上自己最喜愛的衣服嗎?你們可能會有很多種選擇。本期《藝術視角》,初初帶領你們走進“自畫像之父”丟勒的世界,看看這位大師是如何進行自畫像創作的。
在丟勒13歲時,他就給自己畫了一幅自畫像。這比達·芬奇創作的自畫像還要早二十多年,被認為是西方繪畫史上現存最早的自畫像。在其一生中,丟勒一共創作了近十幅自畫像。在丟勒之前,當然也有人給自己畫像,但從沒有人像他那樣,把自畫像當作藝術品來塑造。可以說,他是當之無愧的“自畫像之父”。
這是丟勒13歲時的自畫像,也是現存最早的丟勒真跡。他在畫面右上方寫道:“1484年,當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照著鏡子畫了自己。”丟勒從小就展現出了繪畫方面的天賦。他用纖細流暢的線條勾勒出了少年的面部輪廓及上衣的褶皺,寫實而細膩。更厲害的是,據說他在畫這幅畫時居然一根線條都沒有修改過。你能想象這是一個13歲少年畫出來的自畫像嗎?
這是丟勒22歲時的自畫像,與13歲那幅相比,他的繪畫技藝明顯更加精湛。他將自己描繪成一位堅毅、成熟的男性。在這種嚴肅的表情下,卻又帶著一絲感性。畫中的他頭戴一頂小紅帽,身著緊身內衣,聽說這可是當時 “時尚型男”的裝扮。畫上題著:“我的命運早已注定。”其實,這幅畫是丟勒用來寄給他未婚妻的,相當于現在的“相親照”。
在這幅畫面的窗臺下題著幾行字:“1498年,我根據自己的外貌畫了這幅畫。”這個時期,丟勒已經通過《啟示錄》系列版畫揚名整個歐洲。畫中的他頭戴緞帽,身穿德國當時流行的斗篷,手戴質地絲滑的白色手套,使他看起來像一名莊重的騎士。卷曲的褐色長發披落在兩肩,濃密的胡須讓他流露出了一種超出實際年齡的成熟感。這可能是丟勒想讓人們通過畫面感受到他高雅的一面。我們再對比一下他22歲時的那幅自畫像,簡直上演了一出“白馬王子變形記”。
《28歲時的自畫像》是丟勒所有自畫像中藝術造詣最高的一幅。這幅半身肖像采用了三角式對稱構圖,與真人同等比例,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畫中的他穿著華貴的裘皮大衣,長長的鬈發一綹一綹地披散開,雙眼直視前方,右手放在胸前,手指指向自己,仿佛在說:“我就是繪畫之神。”
在文藝復興時期,很少有畫家在作品上簽名。丟勒卻幾乎在他的每幅作品上簽上了自己名字的簡稱“AD”。 “AD”既代表他的姓名,又象征基督紀元,這也充分體現了他的自信。
要知道在當時,唯一可以正面出現在畫面中的只能是神。丟勒在用畫神的方式畫自己。也許他是在向世人表明:藝術家神奇的創造力在某種意義上與上帝是等同的。這幅畫超越了當時已有肖像畫的觀念和深度。它為我們展開更多的是畫外的精神空間,展現了畫家對于細節的執著、對于自我的表達和對于心靈的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