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可
語用學習是語文教學的重點,語用與思維是相互依存的統一體,鍛煉學生的語用能力必然要提升學生的思維。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需要認真設計指向思維提升的學習活動,督促學生認真學習,使語言符號在學生的大腦中處于一種積極運轉狀態,助推學生思維能力發展。
思考一定有具體的對象,否則就是空想。小學生學習語文,最合適的思考對象就是問題。在傳統的課堂上,經常出現的是教師問學生答的形式,學生顯然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思維也不積極。在教學中,教師需要精心設計能夠促使學生主動提問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站在主體的位置上,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思維能力也會隨之獲得提升。
如教學《飛向藍天的恐龍》一課,教學伊始,教師就以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恐龍是遠古時期的一種走獸,怎么會飛向藍天呢?大家初讀課文,在不懂的地方做個記號。”接著,教師讓學生繼續讀初讀時沒有讀懂的內容,深入思考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選擇合適的形式提出具體的問題,并做好批注;接下來,教師讓學生把多個問題以問題清單的形式加以整理,在小組中交流、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各小組將組員都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交給全班同學討論。教師肯定學生發現和提出的多個問題,最后選擇教學主問題組織學生進一步學習。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設計的學習活動,學生是整個學習活動的核心,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課堂上,經常出現教師提問的話音剛落,學生就紛紛舉起小手要求回答的情形,但學生的回答往往很零碎,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這是因為學生沒有認真思考教師的問題,更沒有形成有條理地回答問題的習慣。對此,教師在設計具有一定難度的學習活動時,需要提醒學生先思考怎樣回答,并用筆把思考的結果記錄下來。
如教學《琥珀》一課,教師設計的學習活動是:梳理課文前8個自然段的內容,找出形成琥珀的特殊松脂球需要滿足哪些條件。教師解釋說:“條件很好找,但‘滿足’一詞怎樣才能體現,大家不要隨便想一想就回答,要將相關條件有條理地寫出來。”在這樣的要求下,學生在課文中找出條件方面的內容后,還得先思考按照怎樣的順序把這些條件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再用語言記錄下來。在學生交流思考的結果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表述有沒有包含特殊松脂球形成的全部條件,如課文中松脂滴下來出現在后面,有些學生直接寫蒼蠅和蜘蛛出現在松樹上,就把課文開始交代的時間(夏日炎熱)和地點(松樹林)忽略了;經過討論,學生的思維也變得清晰,學生明白這種時間、地點方面的隱性條件,在回答問題時要變成明顯的條件,還要出現在開始的表達中,才能使自己的表達顯得條理清楚。
在教學中,教師過多地要求學生模仿文本進行寫作,這對學生的思維發展影響很大。對此,教師在設計學習活動時,需要引導學生發現文本中與眾不同的內容、表達,領略作者的語言風格及主題意蘊,形成自己的有創意的表達。
如教學《我變成了一棵樹》一課,課文中“我”變成一棵樹后,集中表達的是樹上長出了各種形狀的鳥窩,滿足了“我”自由自在地玩還不被打擾的愿望。一位教師設計的學習活動是:如果你變成一棵樹后,希望樹上長出哪些東西來滿足你與別人不一樣的愿望?這一學習活動,看上去雖然也是想象,但強調的是學生走出習慣的想法,追求“不一樣”。有的學生喜歡魔法,希望樹上長出具有不同功用的魔法棒;有的學生喜歡太空旅行,希望樹上長出的果實是能夠送自己上各種星球的火箭……在這個學習活動中,學生追求求異思維,就是創意表達的體現。
總之,在教學中,為了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教師在設計多種學習活動時,要重視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用筆思考、有創意的表達等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