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
近年來,銀行步入4.0時代,各商業銀行也紛紛將數字化轉型納入核心戰略范疇,并以此為切入點結合重點業務領域、渠道載體以及應用場景大力推進金融科技賦能模式創新,積極探索“第二發展曲線”。經研究,金融科技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困境,有效助力各商業銀行適應時代變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金融科技助力“零接觸”服務,有效降低物理場所經營風險;助力貸款審核、發放模式創新,有效提高普惠業務精準滴灌;助力預警信息分析精細化,有效增強內外部風險管控水平等多個方面。后疫情時代,各商業銀行應該繼續積極推動金融科技變革,借力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培養與支撐,不斷夯實技術中臺、數據中臺和業務中臺適配能力,持續豐富金融產品與服務矩陣,構建起連接C端、B端、G端的全生命周期智慧生態,才能進一步促進數字化轉型。
一、疫情危機與銀行數字化的內在邏輯
(一)疫情吹響了銀行加速數字化轉型的號角
金融機構的傳統服務模式主要通過客戶經理或柜臺人員借助實體網點的營銷來開展。新冠疫情困境下,最有效的應對策略就是在物理空間內相互隔離,從根本上降低疫情傳播的機會,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銀行與客戶之間的服務模式。傳統的“面對面”服務渠道已經無法滿足客戶的金融業務需求,遠程辦公、線上預約等多種線上化金融服務由原來的錦上添花,變成了現在的迫在眉睫,成為這一特殊時期的金融“剛需”。銀行通過數字化轉型加速推進運營模式、成本管理、風險控制等多方改革,線下業務線上化,既能防范新冠疫情擴散,又能為客戶提供“零接觸”金融服務,有效突破了傳統固定物理網點的空間、時間局限性。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眾對科技、數字技術的認同感得以提高,同時也使得各商業銀行對數字化轉型的緊迫感得以產生。在新冠疫情“加速劑”的催化下,數字化經濟形勢倒逼銀行不斷增強金融科技力量,進而開展各項線上服務的能力,吹響了銀行加速數字化轉型的號角。
(二)銀行數字化轉型是有效應對疫情危機的有力武器
近年來,金融科技進入3.0①時代,已經成為推動銀行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新引擎。中國人民銀行于2019年9月發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內容涵蓋金融科技部署、應用、監管、基礎支撐、風險技防能力,同時強調金融科技應賦能金融服務、提質增效。各商業銀行也緊跟轉型浪潮,將數字化轉型納入核心戰略范疇,充分借力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新技術賦能業務發展和創新改革,這不僅有利于各商業銀行積極探索“第二發展曲線”,也成為有效應對疫情危機的有力武器。各商業銀行以數字技術為基礎,賦能數字化金融服務,有效緩沖了本次疫情帶來的沖擊。
二、金融科技在助力銀行業應對疫情中的積極作用
(一)金融科技助力“零接觸”服務,有效降低物理場所經營風險
為應對疫情期間的“零接觸”要求,各商業銀行一是快速升級企業手機銀行、網上銀行、微信銀行、客戶端應用APP和銀企直聯平臺等數字化工具,加快產品開發,滿足人們支付結算、投資理財等日常金融需求及生活繳費、社保余額、公積金明細等多項便民服務。比如,疫情期間推出的“建行云工作室”“建行線上菜籃子”等多項基于微信公眾號、微信小程序的服務功能,客戶足不出戶即可通過線上工作室與專屬客戶經理進行線上溝通交流,咨詢理財、基金等多項金融產品和金融業務,獲取定制金融服務;二是圍繞與疫情緊密相關的醫療、社區、民生、政務等重點領域,輸出金融科技方案,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例如農行、浦發針對城鄉社區疫情綜合治理需求,打造涵蓋體溫在線登記、電子出入證在線申請、疫情信息上報、微信掃碼出行等諸多功能的社區防疫平臺,助力疫情防控。
(二)金融科技助力貸款審核、發放模式創新,有效提高普惠業務精準滴灌
疫情期間,中、小、微實體企業面臨較大的現金流壓力,農民工工資無法得到保障,為了助力復工復產,紓解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各商業銀行借力金融科技創新,優化運營流程,提供多樣化線上融資服務。主要體現在:以線上信貸業務為抓手,通過線上化、智能化、自動化手段,將信貸資料審查、貸款發放等環節從線下遷移至線上,著力為醫藥制品、醫療衛生等重點抗疫企業發放線上貸款,助力中小微企業恢復經營;同時,通過信貸流程優化、審批手續簡化、優惠利率實施等方式,給予信貸政策傾斜。以建行“惠懂你”APP為例,該應用以金融科技為支撐,在線測額、自助申請,為客戶提供7*24小時全線上化“小微快貸”“裕農快貸”“個體工商戶經營快貸”“交易快貸”等多種信貸融資,短短幾分鐘即可放款,最高貸款額達300萬元,提高了普惠金融業務的精準滴灌成效,有效紓解、支持疫情防控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資金周轉壓力,促復工保生產。
(三)金融科技助力預警信息分析精細化,有效增強內外部風險管控水平
商業銀行在日常經營過程中,以內控合規原則作為經營底線。而商業銀行的內控合規,一般是指銀行為實現經營目標,通過建立和實施一系列自我約束制度和控制方法,對各個部門、人員及其金融、非金融業務活動進行督查和管控,以減少潛在風險的管理制度。非疫情情況下,內控合規標準的執行,可以借助人員實地走訪、調查、檢查等動作予以實現,疫情的暴發使得商業銀行內控合規的現場監管出現“錯位”和“缺失”。為積極應對以上問題,各商業銀行借助金融科技新技術,依托遠程監控系統及后臺數據收集、分析,進一步提升了內部風險管控水平。同時,各商業銀行在疫情期間積極推進跨行業、跨部門協同合作,充分發揮銀行業金融科技力量有效增強外部風險管控水平。例如建行為當地監管部門建設的“重點企業流動性風險監測系統”,借力大數據分析功能,實現了對重點企業流動性、可持續經營和履約風險的實時監測及前瞻性研判,預警信息準確率達95%,提高了外部風險管控水平。
三、后疫情時代銀行業數字化轉型建議
后疫情時代,各商業銀行正面臨更加激烈的入口“流量”和“留量”競爭,唯有繼續積極推動金融科技變革,借力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培養與支撐,不斷夯實技術中臺、數據中臺和業務中臺適配能力,持續豐富金融產品與服務矩陣,構建起連接C端、B端、G端的全生命周期智慧生態,才能進一步促進數字化轉型。
(一)不斷夯實技術中臺、數據中臺和業務中臺適配能力
面對數字化時代下的作業模式,互聯網公司率先提出中臺概念,阿里巴巴將中臺定義為:由一系列標準規范、運營服務團隊、流程機制、需求分析方法以及系統平臺組成的支撐體系,具備提供各業務方能夠快速且低成本創新能力。麥肯錫將中臺定義為:組合多種可復用能力的集成化解決方案,也是一種組織管理形式,解決的是多領域的復雜協同問題。后疫情時代,面對資源要素變遷、客戶關系重構、全面跨界競爭所帶來的挑戰,各商業銀行應持續推進涵蓋技術、數據、業務的數字化中臺建設,夯實大中臺適配能力。
1.技術中臺。如果將金融比作水,一系列重量級數字技術的聚合演進和合力布局,能夠重構新金融“水利工程”,夯實技術中臺底層基礎能力。其中,5G通信技術助力客戶與商業銀行之間搭建更迅速、更直接的互聯互通,類似于構筑一張密密實實的水網;借力大數據分析技術,我們能夠掌控各個用水節點的實時用水情況和真實需求;通過云計算,可以實現水資源的跨區域調用,并且靈活高效;人工智能能夠在供水能力方面實現自動判斷和智能調節;區塊鏈能夠通過優化改造水網的分布模式,確保供水鏈條上所有節點和終端信息的對稱和一致。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構建標準化技術組件,實現敏捷響應和技術共享才能打造技術中臺,重構數字化轉型新基礎。
2.數據中臺。后疫情時代,銀行數字化轉型需要能夠為客戶和員工提供更加敏捷的金融與非金融服務,需要提高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更需要強大的“數據與分析”能力。而數據中臺就是由一系列數據治理規范、工作方法和機制、數據資產經營與服務團隊以及特定系統平臺組成的通用數據能力載體,是可信安全、隨處可用、即時賦能的全域數據供應網核心部件,是企業級“數據與分析”的智能中樞。
3.業務中臺。業務中臺由統一且有前瞻性的通用業務邏輯、聚合系統解決方案以及支撐前兩者持續迭代的組織和機制保障組成的閉環體系,具備提供各業務方能夠快速、低成本創新和拓展業務的企業級共享能力。在技術聚合和數據打通的前提下,業務中臺能夠對外提供整合的能力和資源。
(二)持續豐富金融產品和服務矩陣
長久以來,各商業銀行對包括農村企業、農村農戶、中小微企業、個體商戶等在內的長尾客戶服務明顯不足,傳統金融服務模式下的“二八定律”已經失效。后疫情時代,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需要重構金融邏輯、轉變服務方式和服務流程。具體來說,一是借力金融科技,研發更多可供選擇的金融、非金融產品和服務,以期符合新居民新時代新消費特質,不斷滿足客戶個性化、差異化的新需求;二是通過金融直播、“賬戶出海”,業務場景化及開放銀行②布局,不斷拓寬服務矩陣,推動金融服務創新在于信息化社會的每個角落,借力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學習為客戶提供“千人千面”服務,不斷提升客戶黏性、客戶忠誠度和滿意度;三是利用新技術進一步縮短農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的服務半徑,持續推動數字化金融產品和服務“下鄉”,用數字化方式下沉金融中心,以金融科技手段能夠觸達的供銷社、小賣部、醫務室等場所為支點,撬動農村金融市場。
(三)構建連接C端、B端、G端的全生命周期智慧生態
隨著數字化經濟的持續推進,商業銀行在金融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逐漸重回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本源,進一步下沉金融屬性,進一步凸顯社會屬性,而搶抓社會痛點、難點也成了各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的新機遇。后疫情時代,數字化銀行建設依然是銀行業蓬勃發展的核心戰略方針,這也意味著線上化、數字化、智能化將繼續影響銀行現有業務模式、服務模式和管理模式,構建連接C端、B端、G端的全生命周期智慧生態,消除斷點、打造閉環迫在眉睫。
B端賦能,即營造共生共榮生態,做企業全生命周期伙伴。現代金融有六大功能,分別是支付清算、融通資金、金融資源配置、防范和化解風險、改善資源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而后三項功能,并沒有完全提供給客戶。各商業銀行應著力搭建開放平臺,構建共生共榮生態,通過銀行“公有云”的開放建設、風險管理技術的共享等,幫助企業降本增效,提高生產和運管效率,有效管理風險;通過搭建滿足智能適配、智能撮合的綜合服務平臺,幫助供應鏈上下游各企業滿足金融業務需求,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成為供應鏈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的金融咨詢顧問。
C端突圍,即高效服務個人客戶,做百姓身邊有溫度的銀行。后疫情時代,各商業銀行唯有通過金融科技賦能,打造生態場景經營平臺、開放性數字支付平臺、互聯網化產品創新能力和數字化營銷體系,使得銀行服務直達,才能洞悉C端客戶的消費特征和真實訴求,不斷拓寬金融服務矩陣,敏銳觸達服務底層。
G端連接,即助力社會治理,成為國家信賴的金融重器。后疫情時代,各商業銀行可以借助金融科技力量,縱深推進與政府部門的合作,在提供公共產品、優化公共服務上發揮重要作用,通過構建智慧政務生態、醫療生態、農村農業生態等G端生態系統,加速銀行自身服務轉型和數字轉型。
(四)加速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培養與支撐
1.加強科技人才引入。銀行數字化轉型的急迫性與核心技術人才供養不足將會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的主要矛盾,各商業銀行一方面可以通過校園招聘,吸納科技相關專業的優秀人才,擴充行內科技人員隊伍,逐步提升科技崗位人才占比;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外包服務、高薪聘請、設立顧問等多種高效靈活的方式,吸引招用一批資深的金融科技專業人才和數字化轉型優勢人才,對行內數據和技術研究能力進行補充,助力數字化轉型。
2.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更“高階”的銀行數字化轉型不僅要求各商業銀行具備相當的技術人才,更要求建立既懂金融產品、金融業務,又懂數字技術、應用架構的復合型人才。因此,各商業銀行應該在全行范圍內加強數字化轉型培訓力度,著力提升全員數字化轉型意識,不斷豐富全員數字化知識結構體系;同時在行內持續優化崗位配置和人員組織架構,將技術分析環節予以前置,真正實現業務部門與技術部門的協同交互、數字人才與業務人才的高效融合,真正發揮金融科技與數字技術對業務發展的驅動賦能。
3.加強開發者聯盟建設。商業銀行可以加強與金融科技優質頭部公司合作,建設開發者聯盟,在協同合作中提高和帶動行內研發力量,同時有助于積極探索金融業務與前沿科技的結合點,充分利用開發者聯盟的技術優勢和創新項目實施經驗,將區塊鏈、5G應用、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引流至各業務場景,使前沿科技真正成為業務發展的助推動力。
新冠疫情終將過去,但后疫情時代銀行業的數字化轉型路徑仍在繼續。因此,我們研究新冠疫情困境與商業銀行的內在邏輯,探尋金融科技在應對疫情中的積極作用,并提出轉型建議,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為后疫情時代商業銀行如何繼續推進數字化轉型提供借鑒和思路。
注釋:
①金融科技3.0:參見IOSCO(國際證監會組織)于2017年2月發布的《金融科技研究報告》,金融科技3.0的標志是IT新技術,例如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與金融緊密結合,在信息采集、投資決策、風控等方面帶來傳統金融的變革。
②開放銀行是通過 API 技術,在銀行與第三方服務提供商之間實現數據共享,將銀行的金融服務全面融入到各種第三方服務場景中,從而提升客戶體驗的平臺合作金融業態。
參考文獻:
[1]肖宇,李詩林,梁博.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的銀行業金融科技應用:理論邏輯、實踐特征與變革路徑[J].金融經濟學研究,2020(3),90-103.
[2]曾剛,李重陽.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的難點與路徑[J].銀行家雜志,2020(1).
[3]戴立強.商業銀行經營學(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田國立.以數字技術重修金融“水利工程”[Z].建行大學數字金融系列大講堂,2020(1).
[5]曉慧.疫情之下 銀行應加速數字化轉型[J].中國城鄉金融報,2020(2).
[6]陳薇賀.從疫情應對看銀行數字化轉型路徑[J].中國城鄉金融報,2020(3).
作者單位: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山東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