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新
隨著我國金融體系改革的不斷深化,數字金融改革是我國金融體系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金融信息的不對稱性不僅會提高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還能夠擴大中小企業融資的風險敞口,進而影響中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數字金融科技的推動下,普惠金融工作中能夠利用系統化的大數據處理技術對提出貸款需求的個體或小微企業進行全面、客觀的信用評估,從而減低普惠金融的信用風險。并且基于數字金融平臺的搭建,社會各界能夠自主獲取更加多元化的真實交易信息,從而減低信息的不對稱性,提高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金融機構應該積極在普惠金融工作中融入金融科技,并將數字金融與傳統金融的融資方式有機結合,從而提高普惠金融的工作效益,促進中小微企業實現規?;l展。本文首先分析了數字金融的基本內容以及政策背景,并探究了數字金融對于普惠金融以及中小微企業的積極影響,最后提出若干策略建議以期推進我國普惠金融的數字化轉型。
近年來,在數字金融科技不斷創新發展的背景下,數字普惠金融是我國金融體系改革的重點對象。隨著我國新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不斷加快并且在國家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政策呼吁下,中小微企業的金融借貸融資需求不斷上升。這進一步使得普惠金融工作的重要性不斷凸顯,也加快了金融服務普惠工作內容的改革進程。數字金融不僅能夠降低金融信息的不對稱性,還能夠降低金融機構的服務成本,從而實現金融服務的普惠性。傳統的金融普惠工作不僅缺乏一個系統性的金融服務平臺,還難以對社會個體戶以及小微企業大量的信貸融資需求作出全面的評估,從而使得普惠金融工作的普惠性大大不足。因此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動數字金融科技的發展,以期能夠加快普惠金融的改革進程,使得個體戶以及小微企業能夠獲取恰當的金融服務。根據人民銀行發布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19—2021年)》,數字金融科技的發展不斷被強調,并且人民銀行指出金融機構應該加快數字金融科技在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的信貸融資需求評估工作中的運用,從而降低金融服務的邊際成本,提高金融服務的普惠性和便捷性,最終緩解民營小微企業的融資瓶頸問題。根據全國工商聯等多方發布《2019—2020年小微融資狀況報告》,我國小微企業的盈利能力較強,總利潤與融資成本的比例平均是200%。因此,我國小微企業往往只要能夠獲得合理的融資支持便可取得高質量的經濟成果。但是由于中小微企業往往無法向金融機構提供高價值的抵押資產,從而無法從金融機構獲得長期的融資支持。并且在傳統的金融模式下,我國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渠道僅限于商業銀行貸款以及私人股權融資,因此,中小微企業整體的融資效率較低。并且對于數字金融相對傳統線下的金融模式而言具有普惠性,能夠有效覆蓋我國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數字金融的融資門檻也相對較低,對于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的審核流程也較為便捷,因此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我國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普惠金融數字化是目前我國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普惠金融數字化轉型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金融機構從戰略、業務流程以及技術支持三個方面全面落實。
一、數字金融的基本內容
2019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強調了當下金融科技發展的重要性,并且針對金融科技的數據安全、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助貸”機構準入條件等問題制定了若干標準。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金融科技生態白皮書(2020年)》提到,當下我國數字化金融的轉型發展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并且金融科技生態的革新是未來我國金融體系改革的重點內容。數字金融以現代化的信息技術為依托為金融行業的發展提供高效率的業務模式,從而提升金融行業的服務能力,最終推進實體經濟的發展。數字金融以金融行業的需求為導向,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以及區塊鏈等信息化技術對傳統的金融模式進行創新升級,從而使得金融行業的金融產品能夠與實體經濟的金融需求有機結合。數字金融涵蓋金融行業的各個方面,包括第三方支付、投融資咨詢、存貸款管理、保險營銷以及金融監管等。因此數字金融不僅僅局限于金融服務的數字化,還涵蓋各種金融活動的轉型升級。
二、我國中小微企業融資的政策環境
2020年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我國中小微企業面臨著較大的經營危機以及流動性風險。鑒于此,中國人民銀行和財政部門從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以及經營發展需求為基礎出臺了定向降準、提供再貼現再貸款等普惠金融政策以期助力中小微企業渡過瓶頸期,促進中小微企業的健康發展。我國金融監管部門還督促商業銀行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貸款支持,降低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2020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下調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并促使中小商業銀行以5.5%的優惠利率將獲得的政策資金向中小微企業精準投放。2020年中國人民銀行共兩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釋放的可投放于中小微企業的資金金額高達9,500億元,有效緩解了中小微企業的融資壓力,提高了中小微企業的經營績效。2020年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一致通過提高金融機構分行績效考核指標的權重比例至10%以上,從而激勵金融機構分行投入普惠金融工作,實現普惠性資金的全面覆蓋。會議還鼓勵發展訂單、倉單、應收賬款融資等供應鏈金融產品,促進中小微企業全年應收賬款融資8000億元。國家稅務總局和財政部發布了《關于延續實施普惠金融有關稅收優惠政策的公告》,進一步加大了對中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并對金融機構向中小微企業發放信用貸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稅。同時國家稅務總局還將中小微企業融資稅收優惠政策實施期限延長四年,至2023年12月31日。2020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聯合中國銀保監會以及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了中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以緩解中小微企業的短中期還本付息壓力。截至2020年9月末,我國中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金額共計3.7萬億元,該政策有效穩定了實體經濟形勢。2020年,我國銀行業發放的普惠性中小微企業貸款利率為5.93%,同比下降0.77%。此外,截至2020年末,我國中小微企業普惠性貸款余額為15.3萬億元,相較于2019年增長了30.9%。綜合來看,目前我國中小微企業融資的政策環境較為樂觀,中小微企業的融資壓力得到了一定緩解。
三、數字金融對于中小微企業融資的積極作用
(一)降低金融信息的不對稱性
智能化的數據處理系統是數字金融主要的革新內容之一。在傳統的金融體系內,金融信息的主導權往往被專業的金融機構所掌握,中小企業在融資過程中并不能夠獲取更為全面的金融信息開展融資工作,進而導致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方式并不能夠為其帶來最大化的經濟效益。并且中小微企業在線下的金融模式中一般處于被動的地位,并不能夠便捷地獲得全面的融資信息。金融信息的不對稱性直接降低了中小微企業融資方式的科學性、拉長了融資周期,進而影響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效率。而大數據、云計算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使得數字金融能夠有效解決金融信息不對稱性的問題。在數字金融模式下,中小微企業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合理分析自身的融資需求,并且能夠獲取更為全面的金融信息進行融資決策。并且在金融科技不斷迭代發展的背景下,數字金融能夠有效拓展金融服務的邊界,并且能夠確保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與金融市場精準對接。此外,隨著數字金融普惠工作的落實,中小微企業能夠轉變在傳統金融體系中被動的融資地位,主動地獲取符合自身發展規劃的融資渠道以及金融信息,進而提高融資的靈活性以及融資的效率?;ヂ摼W金融平臺的搭建還使得金融機構的獲客成本降低,并且使得金融服務的普惠性大大增加。
(二)減小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
傳統的金融服務模式中,中小微企業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成本以及經濟成本進行頻繁的線下咨詢以及價格比對。因此,中小微企業不僅需要支出高昂的借貸成本,還需要在獲取融資過程中支付必要的信息獲取成本。然而較高的融資成本支出并不能夠保障中小微企業獲得高質量的融資支持。由于線下咨詢信息獲取方式的局限性,盡管中小企業需要付出較高的信息獲取成本,中小微企業還是無法獲得更為全面的金融市場信息,因此中小企業無法合理降低借貸成本。而數字金融模式下,市場上的金融信息更加公開透明,并且中小微企業能夠通過高效率的數據檢索平臺尋找符合自身融資需求的金融產品。因此數字金融通過線上的交易方式不僅能夠有效降低中小微企業的信息獲取成本,還可以促進中小企業獲得高質量的金融產品,進而降低中小企業的借貸成本。此外,數字金融弱化了實物抵押的融資要求,轉而以信用抵押的方式對中小微企業進行融資審批,從而能夠縮短中小微企業的融資周期,最終減小中小微企業的時間成本。
(三)縮小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風險敞口
數字金融模式能夠有效降低中小微企業的融資約束,提高金融服務的覆蓋率,進而使得中小微企業能夠獲得必需的流動性資金開展經營活動。傳統的金融服務模式下,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渠道的合理性以及融資方法的科學性都有所不足。鑒于信息化的數據處理系統的缺失,中小微企業并不能夠結合全面的歷史經營數據以及發展規劃進行前景分析,從而導致中小企業的融資方案并不能夠促進中小微企業實現規模化的發展,最終增加了潛在的融資風險。融資風險事件是我國多數中小微企業財務危機的導火索,嚴重影響了中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數字金融模式下,中小微企業能夠利用高效率的數據處理系統對自身的融資需求進行合理評估,從而保障融資方案的科學性。此外,在數字金融模式下,中小微企業能夠獲得更加便捷的信貸資金并減少了其他高杠桿融資方式的應用,從而實現融資的去杠桿化,最終縮小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風險敞口。
四、數字金融背景下中小微企業融資服務的轉型途徑
(一)將數字金融與傳統金融的融資方式有機結合
數字金融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以及人工智能技術能夠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門檻,提高中小企業的融資效益。并且數字金融還使中小企業能夠基于更加全面的金融信息進行融資決策,進而降低融資成本。數字金融是目前我國金融體系改革的重點內容,并且也是未來金融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數字金融的發展無法脫離傳統的金融行業而進行,數字金融僅僅是傳統金融行業的延伸,其本質與傳統的金融行業一樣都是服務我國的實體經濟。因此我國金融機構應該將數字金融與傳統金融的融資方式有機結合,從而使得我國中小微企業能夠享受到金融服務的紅利。我國金融機構應該加快引進高效率的信息處理技術,開通金融結算業務、信貸業務的線上辦理渠道,從而提高金融業務的辦理效率。同時我國金融機構還應該將線上線下的業務經營模式相融合,推進信用評級、授信用信、風險控制等智能化管理,進而拓寬金融業務的深度和廣度,有效促進我國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二)建立系統性的中小微企業征信平臺
中小微企業和個體戶在申請金融機構貸款服務的過程中,往往缺乏完整真實的信用數據信息,并且小微企業通常無法滿足金融機構資產抵押的硬性要求,從而使得小微企業難以獲取所需的借貸資金支持。并且小微企業的資產規模較小以及現金流可持續性不強,從而使得小微企業難以獲得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長期的信貸融資支持,這便使得普惠金融難以實現。然而在數字金融為中小企業帶來融資便捷性的同時也對我國的征信體系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因此,我國金融機構應該大力支持我國征信平臺的建設,并且擴大征信平臺的覆蓋范圍。其次金融監管部門應該運用大數據處理技術將我國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數據進行一體化處理,從而保障征信報告的質量。進一步加強銀行體系的征信數據和工商稅務等部門信息數據的有機結合,進而實現中小微企業信貸數據的共享。金融機構應該利用數字金融科技建立更加系統化、全面性的信貸評估模型,從而在小微企業無法提供完整的信用數據信息時為小微企業的信貸違約率進行正確評估。金融機構應該在中小微企業的征信過程中避免過度采集以及盲目采集,而是應該嚴格對中小微企業線上平臺提交的信用數據的真實性作出全面評估,從而使得信用信息客觀反映中小微企業的信用違約風險。此外,金融機構還應該利用高效的數字金融科技對中小微企業的貸款請求作出評估,在降低不良貸款率的同時助力中小微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創新優化金融監管體系
隨著數字金融的創新變革,傳統的金融監管體系已經無法有效管控數字金融的經營風險,因此我國金融監管體系亟需進行轉型升級。只有金融監管體系的變革與數字金融的發展相匹配,數字金融才能夠實現規?;钠栈菪б?,并且促進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目前我國數字金融的發展尚不成熟,金融監管的制度規范還不夠健全,從而使得數字普惠金融的風險得不到有效管控。因此建議監管部門要明確數字金融的準入條件,同時對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信用數據的真實性作全面把控。監管部門還應該加快數字普惠金融監管制度的建設,盡快出臺更全面的數字金融規范要求。我國金融監管機構應該基于審慎監管的原則對數字金融的發展進行全過程的監控。其次我國金融監管機構應該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對數字金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問題進行事前的干預,從而降低數字金融運行過程中的系統性風險。第三,我國金融監管機構應該試實施監管沙盒機制,劃定重點監管的范圍,對范圍內的金融機構進行包容審慎監管,進而有效控制數字金融風險的蔓延、降低數字金融風險的損害。
五、結語
數字金融科技的運用不僅能夠降低金融信息的不對稱性,還能夠大大提高金融機構的信用評估能力,從而使得普惠金融工作真正為小微企業解決貸款融資問題。數字金融科技極大地提高了小微企業獲取信貸融資的便捷性,并且也提高了金融機構識別風險的能力,從而使得金融機構和小微企業能夠實現雙贏。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銀行德州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