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珍 (西安外事學院,陜西 西安 710077)
到2035 年,國際陸港經濟將成為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的重要支撐,全面提升西安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西安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際交通服務、產能合作、政治協商、貿易互惠、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的重要功能區,成為國家中西部地區服務“一帶一路”開放合作的國際綜合樞紐、國家交往門戶、國際商貿物流中心城市。國際陸港物流人才的培養正是西安發展國際陸港經濟抓住這次機遇的助力劑。
西安公路、鐵路、航空、信息、自貿試驗區、口岸等現代樞紐設施體系高度發達,國際開放通道更加暢通,西安咸陽國際機場通航國家數量高達120 個,國際客貨運航線數量超過130 條,“長安號”中歐班列開行線路20 條以上,覆蓋亞歐大部分國家,西安國際港務區與國內眾多口岸城市、物流中心和產業園區建立起高度發達的多式聯運體系。大西安對外開放合作基礎設施完善,滿足年航空旅客吞吐量1 億人次、航空貨郵吞吐量100 萬噸、鐵路集裝箱發運量100 萬標箱的運量要求,空港旅客年吞吐量達到10 000 萬人次,貨郵年吞吐量不低于100 萬噸,陸港集裝箱年發運量不少于60 萬標箱,國際物流、人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運行效率大幅提高,基本形成以“兩港”和高新區為引領的國際開放經濟體系,產業布局更加合理,國際影響力、國際分工更加明確,服務“一帶一路”交通、產業、物流、金融、信息等經濟活動效率明顯提升。
西安的國家多項創新改革試驗的綜合效應充分顯現,國家試驗、示范區的引領帶動作用突出,自由貿易試驗區、海關特殊監管區等國際合作平臺的門戶服務能力強大,大西安的境內外合作園不少于30 個,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轉型發展。大西安在“一帶一路”沿線經貿合作、商貿服務、文化交流中的國際服務功能進一步鞏固,年舉辦國際會展次數超過180 次,每年會議會展綜合經濟效益超過1 000 億元,以高新區、灃東新城、經開區等為主的開發區吸引世界五百強跨國公司入駐數超過300家,每年進出口總值超過1 000 億美元,入駐西安的各國簽證中心數不低于50 個,加速我國與“一帶一路”開放合作的步伐。
以“兩港五園十一中心”為主的物流骨干體系全面建成,以“長安號+空港貨運”為主的國際運輸和陸空多式聯運網絡全面建成,物流設施承載能力顯著增強,物流業增加值1 500 億元,年接待海外游客1 100 萬人次,旅游業年均總收入達4 000億元。以“綜合保稅+周轉服務+貿易加工+商貿展銷”為主的商貿物流高效流動,國際商貿展銷、物流市場高度發達,提升大西安信息新經濟的市場引導力,以旅游、科技和商貿物流等為主的信息服務業年均收入超過1 萬億元,市場資金流動量巨大,金融業對GDP 的貢獻率超過20%,金融服務對絲路國際合作的調節能力明顯提升,成為推動“一帶一路”產業轉型升級、區域協調發展、提升區域競爭力的重要力量。
目前,物流教育存在兩個問題:物流教育不能滿足行業要求;物流人才不能滿足物流經理人的要求??梢姡倪M當前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一套完整、高效的教學管理體系,提升教育有效性,實現教學做一體式教育迫在眉睫。因此,西安外事學院物流管理系也在積極努力地探索適應我國國情、適應陜西省經濟發展的物流理論和人才教育問題,尤其是在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管理體系探索上,給予大力投入。
發展現代物流是省委省政府重點支持的外向型產業之一,結合陜西省科教資源優勢,省委省政府文件中明確指出“支持物流產學研和國際物流科研合作基地建設,大力引進和培養海內外高層次物流人才”。因此培養國際陸港物流人才,完全符合省委省政府文件和相關政策要求,直接助力陜西外向性經濟發展,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
西安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國際陸港是指設在內陸經濟中心城市鐵路、公路交匯處,便于貨物裝卸、暫存的車站,是依照有關國際運輸法規、條約和慣例設立對外開放的國際商港;陸港也是沿海港口在內陸經濟中心城市的支線港口和現代物流的操作平臺,為內陸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方便快捷的國際港口服務。陸港物流主要指內陸地區在對外開發開放的進程中,依托國際陸港而形成的國際貿易物流、易貨物流、國際物流投資、國際物流合作、國際物流交流等領域。陸港物流是伴隨著“一帶一路”國際貿易的發展而產生的,其發展有效完善了國際貿易環境,為內陸地區國際貿易的發展提供多種便利,在推動國際貿易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經濟全球化,帶動區域外向型經濟發展,進而形成以國際陸港物流發展為特征,進一步促進國際貿易商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融合發展。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全球經濟更加深度融合,區域一體化的特征更加明顯,中國廣大內陸地區都面臨如何發展外向型開放經濟的重大戰略現實問題。陜西作為古絲綢之路起點和“一帶一路”核心區,是中國地理版圖的幾何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樞紐、商貿中心、對外窗口,在歐亞合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從古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陜西一直是重要的樞紐,是中國西北地區對外開放的門戶,是生產要素流動的站點,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
2018 年,陜西省委省政府提出進一步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和流動經濟,打造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和“一帶一路”交通商貿物流中心、國際產能合作中心、科技教育中心、國際文化旅游中心和絲綢之路金融中心五大中心,為陜西陸港物流的發展和國際合作研究指明了方向。
西安陸港片區作為大西安連接“一帶一路”、實現陸?;ヂ摰闹匾煌屑~,充分發揮該片區在國內外物流組織和國際開放合作中的便利性,加快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多式聯運中心、西安公路港、“三中心”工程、歐亞經濟合作園區等外向性經濟承載體系建設,著力推進國際集裝箱運輸、國際合作園區、國際商貿物流、國際會議會展服務、國際體育賽事等臨港產業發展,不斷提高對國際、國內資源的服務效率和物流樞紐集聚能力,推進陸港片區建設大西安國際商貿物流中轉樞紐和商貿服務聚集區。
西安國際港務區重點圍繞西安國際港務區“雙代碼”港、西安綜合保稅區、自由貿易試驗區、跨境電子商務綜合實驗區、現代物流創新發展試點的創新優勢,加快“長安號”國際班列物流通道體系建設,促進鐵路貨運專線與國家“八縱八橫”鐵路干線之間的銜接,完善西安國際港務區公路港與大西安主要開發區之間的干支線網絡、國際港務區與大西安“五園十一中心”骨干物流節點之間的城市快速交通網絡,加強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的集散功能和“長安號”的國際化流動載體功能,提升國內外物流組織與區域分撥服務能力。加大國際物流合作機制創新,大力發展“物流服務+自由貿易+多式聯運+開放口岸+倉儲加工+商貿服務+商業金融+跨境電商”等物流樞紐偏好型產業體系,增強商貿物流服務功能,打造西安國際港務區為國際物流樞紐和國際商貿服務門戶。
西安空港作為大西安國際化開放發展的前沿陣地,充分發揮國際航空樞紐和國家戰略賦予的優勢條件,加快外向性經濟承載體系建設,著力推進國際航空運輸、國際航空物流、國際航空制造、國際航空服務等臨空產業發展,不斷提高要素配置質量和經濟發展效益,推進大西安深度融入全球經濟合作。
空港新城重點圍繞機場三期建設,加快改造和提升機場基礎設施,加強國際航線開發和空中通道建設,完善機場外圍接駁大西安公路網的快速環線,鏈接西安和咸陽城區的城市快線,直通西安國際港務區的物流專線,提升鐵空、公空等聯運服務能力和機場的通達性。加大門戶功能創新,大力發展“國際運輸+周轉服務+保稅物流+口岸商貿+臨空產業+總部經濟+貿易加工”等航空關聯性產業和臨空服務業,增強全球資源要素的聚集輻射能力,打造大西安國際化開放發展的航空綜合樞紐和門戶服務區。
涇河新城重點圍繞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北控電商產業園、菜鳥網絡智慧物流基地和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主動承接國家級臨空經濟區的輻射功能,加快布局大西安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生產制造基礎設施,加強生產性服務業規?;海晟粕藤Q流通、倉儲物流和信息服務體系,加大生產服務創新,大力發展“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商貿文旅+食品飲料+茯茶產業”等生產制造業,積極培育研發設計、技術服務和創意農業等生產性服務業,增強大西安國際產能合作基礎,打造大西安國際化生產服務聚集區,這些規劃必將需求大量的國際陸港物流人才。
“一帶一路”背景下國際陸港物流人才培養模式立足陜西、面向內陸地區,培養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陸港物流、自貿區物流運營管理及業務流程,熟練應用自動識別技術、物流系統仿真技術,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創新創業能力和實踐能力,能夠在各類國際陸港港區、自貿區物流企業、物流產業園、物流業務部門及相關行業從事物流業務管理、業務操作、基層管理、管理咨詢和物流系統仿真的應用型專業人才。國際陸港物流人才培養體系如圖1 所示。

圖1 國際陸港物流人才培養體系
3.1.1 培養的人才在滿足企業需求的同時,應達到:
(1) 以現代的價值觀念規范現代的行為方式、以現代的審美意識探尋現代的生活旨趣,成為有教養的現代人。
(2) 突出能力培養,特別是理論思維能力的培養。要堅持問題導向,著力培養學生捕捉和把握時代性問題的理論洞察力、分析和提煉時代性問題的理論概括力、闡述和論證時代性問題的理論思辨力、回答和解決時代性問題的理論思想力。
(3) 在提升能力和健全人格的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中立德樹人。
3.1.2 具體思路
(1) 企業對國際陸港物流人才需求能力要求調研。通過訪談、調查問卷、實地考察等方式調研陜西企業對國際陸港物流人才的能力需求維度,形成國際陸港物流人才需求調研報告。
(2) 國際陸港物流人才培養體系與職業發展耦合研究。主要研究國際化就業要求下的陸港物流人才能力培養體系和學生未來職業發展方向間的耦合關系。本研究結合外事學院四大辦學優勢(全國黨建示范院校、國際合作交流、創業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為特色的學生養成培養),研究探索國際陸港物流人才未來的職業發展規劃方向所需的基本職業能力與校內培養的基礎能力間的邏輯關系,進而探索國際陸港物流人才的培養體系。
(3) 國際陸港物流人才培養路徑實證研究。主要研究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國際陸港物流人才的培養路徑。具體包括國際陸港物流人才培養與國內物流人才培養的異同點,建立國際陸港物流人才培養實訓基地和國際化的實驗實訓條件等路徑構建的可能性和資源整合,形成符合陜西國際陸港物流發展的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
(1) 調研物流企業對物流人才的需求現狀,形成企業對國際陸港人才能力需求調研報告。
(2) 打破院系專業之間、學科之間、學科與社會之間的壁壘,結合企業對物流人才的能力需求指標,充分利用外事學院辦學優勢,制定校內國際陸港物流人才培養方案。
特色及創新之處:著力推進融合教育,把教書和育人有機融合在一起,把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有機融合在一起,把教學內容與學生對現實社會的認識有機融合在一起,努力培養具有批判精神、獨立思考能力、高度社會責任感、跨學科知識和國際化視野的高素質人才。在人才培養過程當中,既要考慮學生在校期間的培養,又要考慮學生的長遠發展,立足時代培養人才。
目前國內的高校需接受教育部制定的專業國家評估標準,但同時為了體現高校自身的辦學特色和優勢,又逐漸引進并開展國際標準認證。通過調研企業對國際陸港物流人才能力的需求,研究國標與國際認證體系間的異同點,進而根據差異在國際陸港物流人才培養中著力體現創新之處。有助于國際陸港物流人才培養水平的提升,助推國際化陸港物流人才培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