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文
作者單位:浙江湖州師范學院
細節的存在是普遍的,人們對待細節的態度卻差別很大。如同人們對望遠鏡的興趣遠大于顯微鏡一樣,人們對大格局的興趣也遠大于小細節,這或許跟人們長期接受的思維訓練有關: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抓大”是必須的,“放小”那可未必,因為細節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它跟整體構成一種相得益彰的關系。由廣大轉向深至,由粗放轉向精微,由故常轉向奇妙,對細節的關注是一種微觀美學的轉向。本文對書法細節問題作一專題考察,重點在結構層面。
細節是構筑藝術整體的微觀基礎,是煥發作品活力的生命細胞。細節雖依附于整體而存在,卻帶有“微而不弱”的個性特征。細節細節,細枝末節,相對于整體,它僅是局部,微乎其微,但它的能量不可小覷,其表現力不可低估,忽視它,作品會顯得空洞,會流于蒼白。細節殊乏高大之貌,極易被忽略,真正用心的學藝者,應學會觀察,學會捕捉,學會表現,學會讓細節開口說話,學會用細節煥發生機。作家張之路別具會心,他說:“歷史是石頭,細節是石頭的紋理;歷史是河流,細節是河流的浪花;歷史是天空,細節是天空飛翔的老鷹;歷史是老人,細節是老人的胡須?!盵1]就書法而言,其細節含括用筆細節、結構細節、章法細節等類型。對用筆細節,孫過庭明察秋毫,其《書譜》云:“一畫之間,變起伏于峰杪;一點之內,殊衄挫于毫芒?!盵2]他的眼光,猶如顯微鏡,洞察筆鋒在極短時間極小空間精微入妙的靈動與生機。遠觀大略,近察細節,對細節的重視表明人們認知的深入和細化。
細節能豐富作品,增加作品的耐看性,支撐作品的生命感,細節精彩與否成為衡量作品成敗得失的重要標準。
管理學有條“細節不等式”:100-1 ≠99,100-1=0,它表明1%的錯誤會導致100%的失敗。行隔理不隔,藝術作品的細節塑造也須臾不離此道。五代巨然的《秋山問道圖》,大山堂堂,叢樹蒼蒼,峽谷幽幽,但如果少了對茅舍內如豆般小人物的刻畫,作品就無法點景點題,靜謐的自然就少了生氣,中國山水畫獨特的人文意境就難以呈現??梢?,中國山水畫的點景人物,形體極小,份量極重,細節不“細”。“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魯迅的《祝?!啡魺o對眼睛這一心靈窗戶的細節刻畫,祥林嫂從肉體到精神備受摧殘的悲苦命運,就缺乏直擊人心的力量。作家常說,故事好編,細節難求。對此,前蘇聯作家馬卡連柯有其訣竅,他的記事簿,只記小不記大,目的是養成發現和捕捉微妙細節的習慣和能力。
書法中的細節何嘗不是如此?“纖微向背,毫發死生”[3],王僧虔的眼光很犀利,他對用筆細節及其效果的直覺異常敏銳。精微入妙的筆鋒跳趯,既展現形式層面的靈動多變,更展現精神層面的無限生機。北宋李昉《太平廣記》記載一個故事:“率更嘗出行,見古碑索靖所書,駐馬觀之,良久而去。數步,復下馬佇立。疲則布毯坐觀,因宿其傍,三日而后去?!盵4]索靖書法耐看,才能使歐陽詢流連忘返;索靖書法耐看,離不開精妙入神的細節支撐。上述歐陽詢所觀古碑,我們已無處可覓,但索靖的字,今天我們仍可睹其風采。索靖是西晉書法名家,章草《月儀帖》是其傳世名作,此帖不時流露索靖在細節處理上的高超能力。如“好”字左旁巧妙搭接形成的“留白”,饒有別趣;“看”字字底內部兩橫的俯仰處理,顧盼含情;“物”字筆畫長短、輕重、走向的變化,精窮微妙,自堪咀嚼;“度”字極盡變化之能事:兩撇收筆一回鋒一放鋒,兩豎一正一斜、一長一短,兩豎跟下面筆畫的搭接一實一虛,以及整個結字的反向取勢相映成趣……工綺巧態,盈盈滿目(圖1)。細節把品鑒導向深入,大凡藝術經典,都具有這個特點,文學經典《紅樓夢》如此,國畫經典《清明上河圖》如此,書法經典《蘭亭序》也如此。

圖1
人的心靈有多豐富,細節表現就有多豐富。細節的繽紛涌現,易使人迷失其中,不明就里。按思維經濟原則,用奧卡姆剃刀,刪繁就簡,探究細節表現之道,尤顯必要。以下所述,不求其全,但取其要,則益或甚焉。
美在關系,即美主要不在于關系項本身,而在于關系項之間的相互關系。從微觀到中觀到宏觀,關系有不同的進階,細節表現就有不同的層面。
著眼于筆畫,以起收、轉折等關系為表現細節。如顏真卿《勤禮碑》“一”字起收筆的處理,方起圓收,令人有先方后圓、規矩不廢之放想;王羲之《姨母帖》“日”字轉折的處理,狀若銅錢,內方外圓,潛隱一種動靜相得、從容中道的哲學智慧(圖2)。

圖2
著眼于偏旁,以筆畫搭配關系為表現細節。如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中提手旁的橫與提的關系處理,“抑”字作相向狀,“控”字作相背狀,這種關系處理異常微妙和生動,它鮮活地呈現為一種特殊關系而非一般關系、具體關系而非抽象關系(圖3)。

圖3
著眼于結構,以構件搭配關系為表現細節。如柳公權《玄秘塔》的“就”字,左旁末點緊靠豎鉤(跟左點的疏離形成對比),右旁撇畫的縮短及陡斜走勢,均為促進結構和諧所做的細節調整;虞世南《孔子廟堂碑》的“奠”字,字頭兩點的拉開與字底的向上穿插,形成一種避就對比,字頭兩點的傾側取勢與整個字底的穩重端莊,形成一種欹正對比,這種細節打造與結構關系的優化已合二為一(圖4)。
著眼于章法,以全局與亮點的關系為表現細節。如黃庭堅《花氣詩帖》“中”字豎畫的伸展,驕舒妙麗,燦若明眸,它劃破空寂,形成一片虛實兼得的布白,與作品其它留白自相呼應,和而不同;豎畫本身的遒直體態,與其周邊字勢的欹側多姿相映成趣,令人玩味。宋徽宗趙佶《草書團扇》,其亮點在于牽絲連線的運用。它在作品中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錦上添花:它給本已矯捷的線條生添了細節,玄微靈逸,妙不可言;它使本具閨閣氣息的團扇更有女人味,嫻雅文靜,情韻纏綿(圖5)。

圖5
這種細節表現推行復雜性戰略,具有構成因素多、技術含量大、規模效應強的特點,它可以把書法諸多表現技巧凝聚于細節之中,使集成式的細節獲得極大的包孕性和耐看性。然而,“復雜”乃其表,若以簡化思維究之,它又是至簡至約的,其變易不離陰陽。陰陽者,變化之父母,陰陽具體樣式之繁多(如空間上的穿插避讓、時間上的輕重緩急等),陰陽具體組合之靈活(如強對比、中對比、弱對比等),可以使細節表現變化多端,應接不暇。細節可表現為集多層關系于一身的關系群。如王羲之《平安帖》的“當”字,整個結構上開下合、上欹下正的對比變化,構成宏觀層面的一級關系;字底“口”與“田”一斜一直的體勢調整,以及“田”本身左密右疏的對比,構成中觀層面的二級關系;字頭寶蓋方折與圓轉的微妙變化,構成微觀層面的三級關系。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的“翳”字,整個結構上展下蹙的對比變化,構成宏觀層面的一級關系;字頭的伸縮、疏密變化,構成中觀層面的二級關系;字底兩個“習”的末筆一提一橫的微妙調整,構成微觀層面的三級關系(圖6)。

圖6
細節對比的類型可因“度”的靈活把握而豐富多樣。如王羲之《圣教序》的“墨”字,字中駘蕩的展拓,字底出奇的傾仄,字頭短橫在方向上的刻意求變,均呈強對比勢態。何紹基《論詩帖》的“亦”字,字頭點截分橫所致的左長右短之比例,字底一撇一豎略呈相背的筆勢變化,以及字底兩點微作相向、左高右低、左垂右傾的處理,均為弱對比。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揚”字,其左旁的上緊下松,左旁橫與提的一縮一伸,右旁上部及下部之疏密變化,則為適度性對比,從質性看它“允執厥中”,從量化看它接近黃金率,禇字有唯美主義之譽,由此可見一斑。王羲之《圣教序》的“品”字,三個“口”的大小變化,以及每個“口”末兩筆的造型變化,均呈漸變式,它有中間過渡,細節變化自然而然(圖7)。

圖7
把細節玩出個性,讓細節獨放異彩,乃眾多書家所求。打破老框框,挑戰不可能,在多元探索中徑然前行,是個性塑造的必由之路。
改良式。原字大關系大格局不變,僅于細微處獨運匠心,巧加改良,即可化腐朽為神奇,使細節熠熠生輝。如王羲之《圣教序》的“蠢”字,字心“日”中間的短橫變短豎,兀然聳突,其因地制宜又恰到好處,令人叫絕。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暑”字,中間長橫有如高空走鋼絲者手中的平衡桿,對高岌字形有維穩之效,這種處理司空見慣,不足為奇。暗藏玄機的是字中間那根短豎,它不取正位取奇位,悄然左移,仿佛四兩撥千斤,使整個結構隱含一種穩中帶險、平中寓奇的妙趣(圖8)。

圖8
逆反式。跟習慣背道而馳,風險很大,因為習慣的勢力是壓倒性的,逆之尤需獨立之思想、無畏之勇氣。果若美成,其徑行自遂之性,便光燦難掩,令人嘆賞。如東晉庾翼《故吏帖》的“孟”字,新姿異態,不同尋常。在“形”上,它伸展字頭橫畫,顛覆伸展字底橫畫之慣例;在“勢”上,它頭重腳輕呈峻險,顛覆上緊下松求穩重之俗套。王羲之《普覺國師碑》的“堂”字,字頭兩點不似常態收攏,而是反向拉開,以自身的微調來加強整個字頭的堂皇氣度;字底末筆不似常態伸展,而是反向收縮,以自身的退遜來彰顯整個結構大山壓頂般的威重與崇險(圖9)。

圖9
添加式。原初本無,而后加之,“加”之目的在“佳”:新奇、有趣、耐看,藝術效果更佳。所加者,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粗。如王羲之《樂毅論》的“賴”字,右旁左上角的細節處理,所添極少,卻引人注目,其陌生感對一覽無余構成一種奇妙的阻遏。王羲之《此月帖》的“居”字,字頭的細節處理,其堪賞處主要不在于它反襯倔楞方折的那份可愛,而在于那種無可無不可的自由自在,以及那種我之為我、自有我在的個性標呈(圖10)。

圖10
減省式。這種細節處理的特點是刪繁就簡、舍得放下,亮點是形簡意豐、“無中生有”,難點是不落俗套、自出新意。如碑名待考的某隋唐墓志有一“辱”字,字頭省掉提畫,字心“留白”,遂成字眼,妙不可言。趙孟頫《仇鍔墓碑》的“循”字,右旁省掉豎撇,造就與背景貫通一氣的帶狀空白,這種開放式空白,迥然有別于構件“目”內部的封閉式空白,二者無言抗對,卻相安于一體之中(圖11)。

圖11
融匯式。中國書法字體多樣,資源豐富,如何大膽拿來,為我所用,正是這種細節打造的關注焦點。它猶如烹飪,會遇到食材選擇、搭配比例、火候掌握、風味特色、自然無違等類似問題。楷書與隸書交融,鐘繇是最成功的實踐者。他是楷書鼻祖,寫的當然是備盡法度的楷書,但難能可貴的是,其流露出來的是一派無上太古的氣息!這得益于他融匯貫通的高明之舉。如《薦季直表》“報”字左旁末筆一豎,“廉”字左旁的長撇,明顯保留隸書筆畫的形態特征,純篤質樸,其貌若愚。把篆書融入楷書,顏真卿堪稱一等一的高手,他的融匯可謂“得意不忘形”,除了用筆汲取篆書線條的沉凝、渾厚、圓融,他還不時把篆法巧妙嫁接于楷書結構,使略帶陌生感的結構多了一份古穆氣息,避免純用楷法容易帶來的單調乏味。如《竹山堂連句》的“山”字和《麻姑仙壇記》的“殿”字,結構細節融入篆法,個性突出,又無作態(圖12)。

圖12
含藏式。這種細節表現內斂、低調,不事張揚,甘于寂寞,但它強化對比、反襯主體之功不可小覷,拿個“最佳配角獎”,它當之無愧。有人說寫擘窠大字,重在把握大勢,不必在意細節,其實不然。以摩崖為例,其巍然巨制,磅礴如海,以大氣勝,但它也重視含藏式細節的表現。如《泰山經石峪刻經》的“尚”字,字頭三點即落即收,意到即可,異常短促,相比之下字底的體量感愈顯重大;《鐵山刻經》的“離”字,左上兩豎反向外挪,與橫作平頭搭接,遂致方頭方腦,傻得可愛但有特色有份量;《泰山經石峪刻經》的“老”字,字底收斂,它“忙處人爭我不爭”,成為排奡縱橫的長畫之絕配;《尖山刻經》的“壹”字,字頭蹙縮,其“小不點”角色,反襯字底之龐然闊蕩,雖對比失調,卻幽默自具,令人忍俊不禁(圖13)。

圖13
人們對細節的關注勢在必然,因為對至精至微之好奇,本身即為人類探索世界的基本趨向(另一趨向是對至廣至大的好奇)。書如水火,勢多不定,書法細節問題紛繁復雜,任何提煉概括均難免掛一漏萬,然以有限應無窮,不失為睿智之舉。萬變不離其宗,細節的千變萬化,發自人心,歸乎人心。深于書者,若妙達于心,縱無細節,亦為最好之細節。此中真意,為細節而細節者,終難解也。
注釋
[1]張之路,寫作中的細節與角度.語文學習[J].2017(8).P55.
[2][3]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P125;P62.
[4]轉引自朱關田,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M].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7.P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