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娜
山西省汾陽醫院,山西 032200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表明,目前我國高達3.3 億人患有心血管疾病,其中約1 139.6 萬例為冠心病病人[1],冠心病嚴重威脅人類健康[2]。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目前治療冠心病的主要手段[3],同時也負性影響PCI 術后病人社會功能[4]。然而,我國患冠心病病人逐年年輕化[5],術后長期服用調脂藥物、定期復查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等諸多因素嚴重阻礙病人回歸社會。重返工作被認為是疾病全面康復的標志之一[6]。Braathen等[7]在挪威進行的一項前瞻性研究顯示,重返工作準備度的水平可以預測病人返崗后的工作參與狀態。朱吉基等[8]研究顯示,在崗的心肌梗死病人更關注疾病自我監測與管理,生活質量得到提升,同時遠期社會功能也有所改善。因此,病人能否順利回歸家庭與社會,從而體現病人自身價值,成為醫護人員關注的焦點。本研究旨在評估中青年冠心病PCI 術后病人的重返工作準備度、社會功能現狀,剖析其相關性,為臨床制訂相關干預措施提供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 于2020 年3 月—2020 年11 月在我院篩選行PCI 術且未重返工作的103 例中青年冠心病病人。納入標準:符合《中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指南》制定的PCI 適應證,且自愿行PCI 術[9];年齡18~59 歲;具有正常語言交流能力及理解能力;病人同意配合參加此項研究。排除標準:病人合并惡性腫瘤、呼吸衰竭、重度肝腎功能不全等其他重大疾病;認知障礙、精神疾病者。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資料調查表 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家庭月收入等。
1.2.2 社會功能缺陷量表(Social Dysfunction Screening Scale,SDSS) 該量表由世界衛生組織(WHO)擬定,適用于各類慢性病病人,共包括10 個條目,分別為職業和工作、婚姻職能、父母職能、社會性退縮、家庭外的社會活動、家庭內活動過少、家庭職能、個人生活自理、對外界的興趣和關心、責任心和計劃性。每個條目分3 個等級,0 分表示正常,1 分表示部分缺陷,2 分表示嚴重缺陷。總分<2 分表示社會功能正常,總分≥2 分表示社會功能缺陷。該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為0.91[10]。
1.2.3 重返工作準備度量表(ReadinessforReturn-To-Work Scale,RRTW) 由加拿大Franch 等[11]研究團隊開發,依據重返工作準備度模型研制,曹慧麗[12]漢化,量表共有22 個條目,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法,其中,條目7、條目21 為反向計分。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量表包含6 個維度,其中,針對尚未重返工作人群的為4 個維度:前意向維度(precontemplation)、意向維度(contemplation)、行動準備-自我評估維度(prepared for action-self-evaluative)、行動準備-行動維度(prepared for action-behavioral);針對已重返工作人群的為2 個維度:不確定維持(uncertain maintenance)和主動維持(proactive maintenance)。每個維度總分等于該維度各條目得分之和,維度總分與病人在此維度的信心水平呈正相關,病人重返工作準備度即為得分最高維度相應階段。各維度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65~0.82。
1.3 資料收集方法 病人出院后1 個月來醫院門診復診時,研究者向未重返工作病人發放調查問卷并說明情況,病人在知情同意后匿名填寫問卷,回收問卷103 份,剔除回答項目不全或有明顯錯誤的問卷,最終獲得有效問卷97 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 軟件對數據進行整理分析。經過方差齊性檢驗和正態性分布檢驗后,定性資料采用頻數、構成比描述,定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病人同一時間社會功能、重返工作準備度的相關性使用Pearson相關分析法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中青年PCI 術后病人RRTW 各維度得分 本研究所有病人均未重返工作。 RRTW 量表總分(44.70±5.21)分,各維度評分見表1。
表1 中青年PCI 術后病人RRTW 各維度得分情況(±s)單位:分

表1 中青年PCI 術后病人RRTW 各維度得分情況(±s)單位:分
項目意向維度前意向維度行動準備-自我評估行動準備-行動得分11.28±1.49 9.71±2.54 9.68±2.52 9.60±2.13
2.2 中青年PCI 術后病人一般資料及社會功能缺陷得分情況 中青年PCI 術后病人SDSS 總分為(3.16±2.13)分。具體見表2。

表2 97 例中青年PCI 術后病人一般資料及社會功能缺陷得分單位:分
2.3 中青年PCI 術后病人SDSS 總分及各維度與RRTW 總分相關性分析(見表3)

表3 中青年PCI 術后病人SDSS 總分及各維度與RRTW總分的相關性分析
3.1 中青年PCI 術后病人社會功能缺陷和重返工作準備度現狀 中青年PCI 術后病人社會功能現狀不容樂觀,SDSS 總分為(3.16±2.13)分,重返工作準備度水平有待提高。重返工作被認為是疾病全面康復的標志之一[6]。重返工作不僅可為病人提供經濟來源,還可減輕社會的疾病負擔,且有利于改善病人身體功能及社會關系,避免其焦慮、抑郁發生[13-14]。本研究結果顯示,中青年PCI 術后病人重返工作準備度居中低等水平,未工作人群意向維度得分(11.28±1.49)分、前意向維度得分(9.71±2.54)分、行動準備-自我評估得分(9.68±2.52)分、行動準備-行動得分(9.60±2.13)分,說明大部分病人尚無重返工作崗位的行動準備,只有少數病人試圖決定開始考慮重返工作且賦予行動。這與杜若飛等[15-17]的調查結果相似。通過意向維度、前意向維度得分較高的條目可知,意向維度的病人雖有重返崗位的意愿,但是缺少專業知識、自我護理措施;前意向維度的病人關注重點在于疾病本身,暫沒有重返崗位的意愿。分析其原因:其一,護理人員未關注這部分弱勢群體,致使病人缺乏相關疾病的自我護理知識,擔心重返崗位帶來不良癥狀[18],最終導致病人重返工作的意向沒有付諸行動,停留在意向階段;其二,中青年作為勞動力人群及家庭的經濟、精神支柱,但PCI 術后病人普遍存在病恥感,常常出現各種的自卑感及負性情緒,病人隨即出現逃避現實、退縮事實等情況[19]。因此,改變病人不良認知,降低病人病恥感,增強病人重返工作信心,為病人準確評估身體功能是否滿足工作需求等提供積極指導,盡快幫助處于意向階段的病人進入新的準備階段,使其盡快適應角色轉變,重返工作崗位。
3.2 中青年PCI 術后病人社會功能缺陷與重返工作準備度呈負相關 本研究發現,社會功能缺陷總分與重返工作準備度總分呈負相關,由此可見社會功能缺陷越嚴重,重返工作準備度的可能性越低。
3.2.1 社會性退縮、家庭外的社會活動和家庭內活動過少與病人重返工作準備度呈負相關 研究發現,由于病人自身及疾病的復雜程度[20]、家庭的支持度[21]等因素,導致病人不愿會見鄰居、熟人,怕受到社會各群體的各種歧視,從而對重返工作喪失信心,導致病人重返工作嚴重受阻,大部分病人常常產生消極情緒,不主動與人交流,嚴重者可產生焦慮、抑郁。Vestling 等[22]對腦卒中病人采用半結構訪談,發現來自家人、朋友的關心、理解和鼓勵,可使病人能積極努力重返工作。鑒于此情況,醫護人員可嘗試以個人需求為導向,采用正念認知療法讓病人感知當下,并給予失能管理訓練和文化干預等多模式的干預方法,提高病人重返工作準備水平。
3.2.2 家庭職能缺陷與病人重返工作準備度呈負相關 本研究發現,生活中能夠分擔部分家務事的中青年PCI 術后病人的重返工作準備度高。由此可見,重返工作準備度受病人是否具備主動發展個人技能的條件影響。鼓勵病人加強康復訓練,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為病人的重返工作準備度奠定基礎,改善社會功能缺陷。
3.2.3 對外界的興趣和關心缺陷與病人重返工作準備度呈負相關 社會交往是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方面,體現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和相互影響[4]。PCI 作為應激源,會使病人產生明顯的心理挫敗,不能有效地控制應激,導致易發生焦慮、抑郁、恐懼等負性情緒,進而選擇逃避周圍的環境和社會活動,缺乏對外界的興趣,退縮現象明顯[23-24]。因此,多帶病人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刺激病人主動關注各種消息來提高病人回歸社會的渴望,進而順利地回歸社會,從而提高病人重返工作準備度。
3.2.4 責任心和計劃性缺陷與病人重返工作準備度呈負相關 PCI 病人入院后存在不同程度的意志行為障礙,行為孤僻,活動量明顯減少,對未來不關心,不能適應社會。有專家指出,有責任心和計劃性的病人,可提早重返工作。提示引導病人關心自己及家庭其他成員的進步,盡力履行家庭職責,有計劃地完成各項任務,幫助其做好重返工作的準備,盡早恢復社會功能,回歸社會[25]。
PCI 術后病人重返工作準備度居于中低等水平,大部分病人考慮工作的利弊,尚未賦予行動。社會性退縮、家庭內外的社會活動少、家庭職能、對外界缺乏興趣和關心、缺乏責任心和計劃性等社會功能缺陷等嚴重影響病人重返工作。建議采取正視生活、正念認知療法、健康教育、心理教育等干預措施,提高病人重返工作準備度,幫助病人重返工作,進而改善病人社會功能,達到全面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