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春玲
山西省眼科醫院,山西 030001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臨床常見的糖尿病微血管并發癥,可導致病人視力降低甚至致盲,對病人的健康、生活質量均存在嚴重威脅,故需要積極進行防治,改善病人預后[1-2]。目前,臨床治療本病以手術為主,常用術式包括玻璃體切割注氣、注硅油填充聯合眼內光凝術等,療效可靠且具有微創的優勢[3]。但圍術期病人對疾病的認知、飲食習慣、血糖水平、遵醫行為等均對疾病的治療效果產生影響,故強化對病人的護理干預很有必要[4-5]。基于此,本研究制定了針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病人的強化護理干預方案,并以我院2020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90 例病人為研究對象,探討其應用效果。
1.1 研究對象 選擇我院2020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病人90 例。納入標準:符合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診斷標準;采用手術治療;認知功能正常能夠順利溝通;對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有手術禁忌證者;血糖控制不佳需轉科控制血糖者;不同意參與研究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病人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各45 例。對照組:男25 例,女20 例;年齡42~78(61.40±6.74)歲;糖尿病病程4~21(13.15±2.36)年。試驗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44~79(61.24±6.68)歲;糖尿病病程5~22(13.30±2.41)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圍術期護理,術前了解病人病史、病情等,監測體征,術中密切做好配合,術后指導病人用藥并開展出院后隨訪。試驗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強化護理干預。①心理護理:糖尿病病人由于長期用藥常伴明顯的負性情緒,再加上視力受損,生活質量降低,故負性情緒更為嚴重,容易造成血壓、血糖異常,加重病情。對此,需耐心進行心理疏導,積極主動與病人溝通,解答病人所存在的疑惑,講解治療后視力恢復良好的案例,促使病人能夠樹立積極治療的信心。②健康教育:提高病人自我保健意識,強調改善生活習慣對控制病情的價值。健康教育方式包括口頭健康教育、播放宣傳視頻、集體健康教育等,重點強調控制飲食的必要性,并糾正病人過度節食的錯誤行為,確保其能夠嚴格按照飲食計劃攝取營養,減少低血糖風險。③飲食控制:講解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與血壓、血糖、血脂等水平的關系,指導病人嚴格控制飲食,根據病人年齡、體重、活動量、血糖水平等制定飲食計劃,控制每日攝取熱量,并合理分布于3 餐,或可按照3 正餐、3 輔餐的模式少食多餐。飲食原則為低糖、低脂、高蛋白、高纖維素,不可進辛辣、油膩、高糖等食物,減少血糖、血脂波動。④專科護理:根據病人的眼科檢查結果進行血糖控制,密切做好病人癥狀的觀察,如發生視網膜出血,叮囑病人臥床休息,減少眼部、頭部活動,并遵醫囑處理,告知病人術后避免用力,防止眼壓上升,嚴格遵醫囑用藥,重點預防眼內感染。圍術期每日監測病人血糖,在出現血糖異常時及時處理,血糖遠高于正常值時邀請內分泌科醫師會診制定控制血糖方案。
1.2.2 觀察指標 ①依從率:采用自制調查問卷分別從遵醫用藥、合理飲食、遵守計劃、血糖監測4 個方面進行評價,每個方面評分0~100 分,80 分以上則可判定為依從,以依從率進行比較。評價時間節點為出院前1 d。②生活質量:采用視功能生存質量量表(VF-QOL)評價,分值22~88 分,分值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差,評價時間為入院時(干預前)與出院前1 d(干預后)。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 處理數據,定性資料以例數、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定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病人依從率比較 試驗組在遵醫用藥、合理飲食、遵守計劃、血糖監測4 個方面的依從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依從率比較 單位:例(%)
2.2 兩組病人生活質量比較 干預前兩組VF-QOL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VF-QOL 評分均較干預前明顯降低,試驗組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生活質量比較(±s) 單位:分

表2 兩組病人生活質量比較(±s) 單位:分
組別對照組試驗組t 值P例數45 45干預前62.54±9.04 61.85±8.25 0.378 0.706干預后51.37±9.35 44.25±7.60 3.964<0.001 t 值5.761 10.525 P<0.001<0.001
近年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升,飲食習慣不斷變化,導致糖尿病的發生率呈現逐年上升的發展趨勢。糖尿病是由于環境因素或遺傳因素引起的胰島素分泌不充分,以及胰島素敏感性下降,造成水、脂肪、糖、電解質以及蛋白質等代謝發生紊亂的綜合性疾病。被確診的糖尿病病人需要終生接受治療,屬于慢性疾病,嚴重損害了病人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屬于糖尿病的一種常見并發癥,病人就醫時視功能受損,需要手術的病人多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Ⅵ期,視力下降明顯,導致病人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明顯降低,心理承受能力亦隨之降低。因此,不僅需要積極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更需要積極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遵醫行為即病人與家屬在用藥、飲食、生活習慣等方面與醫囑的符合程度,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病人的遵醫行為對臨床治療效果以及病人的預后均有顯著影響,故在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病人的護理中應該改善其遵醫行為,以保障治療與護理措施的順利落實,促進病人的康復[5-6]。
常規護理模式下,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者的護理仍然以疾病為中心,未做到以人為本,難以引導病人正確認知疾病,容易發生血糖控制不良、生活習慣不佳等問題[7]。而就本研究所制定的強化護理干預方案來看,通過對病人心理疏導以及健康教育,能夠提高病人對疾病的認知,改善護患關系,減輕病人的負性情緒,可為手術的順利進行以及病人遵醫行為的改善奠定良好的基礎[8]。針對病人病情強化飲食干預工作,則可通過控制攝入糖分、脂肪等,避免血糖、血壓等指標異常,而通過控制每日攝入量,也可避免病人由于擔心血糖控制不佳過分節食的問題。做好專科護理工作,一方面能夠降低病人的并發癥風險,另一方面則能夠通過監測病人血糖及時給予其良好的反饋,可為后期治療與護理措施的開展提供可靠依據,進一步提高了護理工作的針對性。
本研究結果中,試驗組在進行護理干預后,遵醫用藥、合理飲食、遵守計劃、血糖監測4 個方面的遵醫行為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強化護理干預工作有利于改善病人的遵醫行為。安媛等[9]研究中,給予觀察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者強化舒適護理干預后,遵醫率為90.7%,高于對照組(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本次研究一致,佐證了強化護理干預對改善病人治療與護理依從性的作用。干預后兩組VF-QOL 評分均較干預前明顯降低,試驗組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護理干預能夠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原因在于強化護理工作可通過改善病人遵醫行為提高治療效果,有利于病人視力的恢復,促使病人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進一步提高其生活質量,這與梁博等[10-17]研究也有一致性。深入分析護理干預發揮良好作用的原因在于,護理干預分別從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健康教育以及專科護理等方面入手,切實有效促進了病人病情的康復,其中心理護理干預的實施有效糾正了病人的負面情緒,幫助病人建立起治愈疾病的信心,提升了病人的治療依從性。飲食護理則糾正了病人的不良飲食習慣,維持病人處于營養健康狀態,促進了病人病情的康復。健康教育和專科護理可有效提升病人對疾病本身以及相關治療措施的認識程度,促使病人能夠正確認識疾病和治療方法,最終體現為遵醫行為的提升[18-22]。
綜上所述,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者給予強化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病人的遵醫行為,可有效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促進病人的病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