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冰潔 路雪婧
麻痹性斜視是非共同性斜視中的一類,是由眼運動神經核、神經、眼外肌本身或眼眶病變引起眼位偏斜及眼球運動障礙的一組疾病,可分為第Ⅲ腦神經(動眼神經)麻痹、第Ⅳ腦神經(滑車神經)麻痹和第Ⅵ腦神經(外展神經)麻痹[1-2],3條神經共同支配人體6條眼外肌,故臨床上又稱“眼(外)肌麻痹”。典型癥狀為復視、混淆視、上瞼下垂、眼球運動異常、眼位偏斜、對光反射遲鈍或消失、代償頭位等[3]。在中醫學中,麻痹性斜視屬于“風牽偏視”、“目偏視”、“墜睛”、“墜睛眼”等范疇,如若合并上瞼下垂,則屬于“上胞下垂”或“瞼廢”范疇。目前,西醫治療多采用對癥治療和支持療法,針對癥狀較重患者,經保守治療半年后仍不恢復可考慮手術治療[3],但手術治療對于操作的精確度要求較高且術后風險大。近年來,大量臨床研究[4]表明,在現代醫學的治療基礎上,配合中醫針刺療法在麻痹性斜視的治療上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因此,本研究整理了近5年針刺治療麻痹性斜視的臨床研究文獻,運用數據挖掘技術分析其選穴規律,以期為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檢索2016年7月1日至2021年7月1日收錄于PubMed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萬方數據庫、維普數據庫(VIP)、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SinoMed)中關于針刺治療麻痹性斜視的臨床研究文獻。PubMed數據庫以(“paralytic strabismus”OR“Ophthalmoplegia”OR“oculomotor nerve injury”OR“oculomotor nerveparalysis”)AND(“acupuncture”OR“electroacupuncture”)為檢索式進行檢索;中文數據庫以 (“針刺”或 “針灸”或 “電針”) 和 (“麻痹性斜視”或“眼肌麻痹”或“動眼神經麻痹”或“滑車神經麻痹”或“外展神經麻痹”或“風牽偏視”) 為檢索式進行檢索。
(1)研究對象明確診斷為麻痹性斜視/眼肌麻痹/動眼神經麻痹/滑車神經麻痹/外展神經麻痹的文獻;(2)以針刺/電針/針灸為主要干預措施;(3)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研究。
(1)無明確診斷標準和療效標準的文獻;(2)取穴為自創穴位、頭針、眼針、耳針等或穴位描述不清的文獻;(3)無顯效或無效的文獻;(4)重復發表的文獻。
1.4.1篩選文獻 將各數據庫檢索到的文獻基本信息導入NoteExpress文獻管理軟件,去除重復文獻;通過閱讀文獻摘要對文獻進行初步篩選;通過閱讀全文進行文獻的二次篩選。
1.4.2數據標準化 穴位的名稱和歸經等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12346-2006《腧穴名稱與定位》[5]進行規范化處理。
1.4.3提取數據 使用Excel 2016軟件建立針刺治療麻痹性斜視的穴位處方數據庫。考慮到數據錄入過程中可能出現偏倚,數據的錄入由兩名研究人員完成,并進行交叉檢驗,以確保錄入數據準確無誤。
初次檢索篩選出84篇臨床研究類文獻,根據文獻的納入和排除標準,最終納入文獻31篇。以針刺為主要干預措施的麻痹性斜視患者總數為1103例,涉及有效穴位47個,針刺有效率在80%~100%,平均為92.69%,暫無不良事件報道。針刺(包括電針)使用頻次位居前12的穴位依次為:攢竹、太陽、睛明、合谷、陽白、魚腰、絲竹空、足三里、瞳子髎、承泣、球后、四白;使用頻次位居前3的經絡依次為: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交會穴為使用頻次最多的特定穴;而穴位體表分布則以頭面部、下肢部為主。
納入文獻中針刺治療麻痹性斜視所涉及的腧穴共47個,總頻次為308次。根據頻次由高到低排序,使用頻次≥12次的腧穴共14個,分別為攢竹、太陽、睛明、合谷、陽白、魚腰、絲竹空、足三里、瞳子髎、承泣、球后、四白、百會、風池。在這些有效腧穴中,特定穴有36個,約占總量的76.60%,起到了主導作用,其中又以交會穴為主。穴位使用頻次≥3次的頻次情況和與特定穴關聯性結果見圖1和表1。

圖1 針刺治療麻痹性斜視穴位使用頻次≥3次的穴位

表1 腧穴-特定穴關聯性分析
納入文獻的針刺穴位處方在十四經脈中除手少陰心經外均有涉及,且分布于除胸背部以外的全身各部。統計結果顯示,針刺治療麻痹性斜視選用頻次最多的腧穴位于足少陽膽經,其次為經外奇穴,選用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陽膀胱經的腧穴頻次次之(見表2);而穴位的分部集中在頭面部和下肢部(見表3)。

表2 針刺治療麻痹性斜視常用腧穴及歸經

表3 針刺治療麻痹性斜視常用腧穴分部
麻痹性斜視屬中醫“風牽偏視”范疇?!鹅`樞·大惑論》謂:“邪中于項,乘虛入腦,引目系急,以致目眩睛斜,視歧而見一物為兩物?!笔状蚊枋鲈摬≈饕Y狀為復視。《諸病源候論·目病諸侯》:“人虛而風邪入于目,而瞳子被風邪所射,睛不正則偏視?!敝赋鲈摬〉闹饕∫驗檎龤馓澨摚怙L侵襲。正虛氣血不足,腠理不固,風邪乘虛入絡,使眼目筋脈弛緩;或脾失運化,聚濕成痰,復感風邪,風痰阻絡,致眼帶轉動不靈;或熱病傷陰,陰虛風動挾痰上擾;或因頭面外傷或腫瘤壓迫,致脈絡受損[3];以上病機均與經絡密切相關。另外中醫認為“肝開竅于目”,《審視瑤函》云:“此病謂目視一為二也……病在膽腎”指出本病涉及臟腑在肝、膽、腎。因此,中醫治療麻痹性斜視主要從調理臟腑及經絡功能著手?;诖耍P者將近5年來臨床研究中關于針刺治療麻痹性斜視的穴位使用頻次、特定穴、歸經及分部等規律總結如下。
本次統計分析結果顯示,針刺治療麻痹性斜視使用頻次位列前十二的腧穴依次為攢竹、太陽、睛明、合谷、陽白、魚腰、絲竹空、足三里、瞳子髎、承泣、球后、四白。本病病位在眼部筋肉,“在筋守筋”,針刺以局部選穴為主,故內直肌麻痹取睛明、攢竹;外直肌麻痹取瞳子髎、太陽;上直肌麻痹取魚腰、攢竹;下直肌麻痹取承泣、四白[6];上斜肌麻痹取球后、四白;下斜肌麻痹取絲竹空、魚腰[7-8]?!懊婵诤瞎仁铡?,合谷為治療頭面五官疾患的要穴,故使用頻次較高。足三里為強壯保健穴,通過針刺足三里可調理脾胃運化功能,從而祛濕通絡,促進恢復眼帶轉動[9]。
從穴位歸經分析,麻痹性斜視的針刺選穴以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陽膀胱經穴為主?!鹅`樞·經脈》記載:“膽足少陽之脈,起于目銳眥;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后?!薄白闵訇栔⒂谀?,系目系,合少陽于外眥也。”“胃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納(一本作約字)太陽之脈……”“膀胱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可見,足三陽經均起于眼部或眼周,經脈所過,目之所及,是以“腧穴所在,主治所能,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其中,攢竹、睛明、足三里和陽白為此三經最常用的四個穴位。攢竹為足太陽膀胱經穴,位于眉頭凹陷中,眶上切跡處,可通經活絡,調和氣血,升提眼瞼[10]。睛明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陽蹺脈五經之會,《靈樞經·脈度》有云:“蹺脈者,少陰之別……入鳩屬目內眥,合于太陽,陽蹺而上行,氣并相還則為濡目,氣不榮則目不合。”陰蹺脈為足少陰之別,陽蹺脈為足太陽之別,足少陰、太陽之經為陰陽血氣生化之源,故陰陽蹺脈經氣相并,濡養眼目,其陰陽之氣盛衰與眼瞼開合及眼球運動密切相關[11-12],因此針刺睛明即可激發陽經經氣,又可調整蹺脈陰陽之氣,為麻痹性斜視的治療要穴。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合穴,是強壯要穴,針刺足三里可通過補益后天之本以滋先天之本,目系得以濡養。陽白位于眼周,為手足少陽、手足陽明和陽維脈五脈之會,陽維脈維系一身表里之陰陽,且《針灸甲乙經》中有言:“頭目瞳子痛,不可以視,挾項強急不可以顧,陽白主之?!惫梳槾淘撗蛇_刺激局部眼肌并解表清熱之功[12-13]。諸穴并用,共奏健脾益氣,榮血養筋,化瘀通絡之效。
目前,臨床上多使用營養神經藥物[14]促進眼周神經及所支配的眼外肌的修復以及對癥支持治療[15],半年以上無效者則考慮手術治療[3]。然而手術治療通常往風險大、費用高,多數患者會選擇保守治療,大量臨床試驗結果[16-20]顯示單純使用西醫療法效果欠佳。而中醫在麻痹性斜視的臨床治療中,將針刺療法廣泛應用,取得了顯著療效[16-20],這可能是由于針刺能夠刺激受損神經,促進神經再生、修復;抑制炎性反應起到肌肉功能恢復的作用[21];提高麻痹肌張力,改善眼部血液循環[22],從而促進眼部功能恢復,達到治療效果。
本研究基于數據挖掘,分析了近5年針刺治療麻痹性斜視的選穴規律,所得結果對臨床應用具有一定指導意義,但尚存在一些問題:所納入的31篇文獻以國內文獻為主,研究結果對國內指導麻痹性斜視的臨床治療的參考價值更大;現有文獻缺乏統一的診斷標準和客觀療效評價指標,影響結果準確性;選穴處方多缺乏循證醫學的支持。因此,未來應研究制定麻痹性斜視的客觀療效評價指標,同時開展多中心、大樣本臨床試驗,進一步探索針刺治療麻痹性斜視的作用機制,從而為臨床應用提供更具說服力的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