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靜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學校高中生物老師)
近年來,關于青少年性教育的問題都頗受重視。因當下性教育工作還不夠成熟,導致高中生對于與性相關的事物皆充滿好奇、困惑。在課堂上,孩子以“別樣的眼光”看待胚胎工程中采集哺乳動物生殖細胞的過程,甚至有的學生認為這是“羞于啟齒”的課文。對此,我進行分析,以期能夠帶領學生們認清背后的社會現象,幫助他們正視性教育,拆掉性壁壘,從中獲取生物知識,真正地成長起來。
我任教的高二9班是個男生居多的理科班,進入《現代生物科技專題》(人教版高中生物選修3)的教學后,在專題1導入環節,我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回憶之前所學的DNA相關知識,有學生在快速翻閱課本,有同學在小聲討論……然而,小江同學看課本的眼神卻異常興奮,卻不像是查找到問題答案的喜悅。
我發現小江同學正在翻看后續課文,他正津津有味地看著專題3胚胎工程的第二節“體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培養”中“精子的采集和獲能”一節的插圖“家畜采精用假臺畜”(圖1),該圖拍攝的是荷斯坦公牛正在爬假臺畜的景象。

圖1 家畜采精用假臺畜
我不動聲色地走到小江同學的身邊,輕輕敲了敲他的桌面,眼神示意他回到課堂的問題情境中。小江同學的思緒也因此短暫回到了課堂。但當我走上講臺板書本課標題時,小江同學的神情又再次呈現出異常的興奮,并且指著課本對前排小王同學小聲但激動地說:“看,生物課本中居然有這樣的章節,這樣的圖片真是開了眼!”
周圍同學或多或少聽到了小江和小王兩位同學的對話,開始小聲詢問到底哪一頁的內容如此“精彩”。看到他們遮遮掩掩又抑制不住好奇與興奮的樣子,我感到又好氣又好笑——課本上描述的內容是雄性牛的精子采集過程,顯然這讓他們聯想到了男性的射精過程。七年級下學期的生物課就已經學習過人體的生殖系統和胚胎發育過程,小學和初中階段學生們也應該接受過一定課時的性教育,然而他們的反應卻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但又覺得不好意思在課堂中堂堂正正地翻閱課本,并公開說出自己的想法。
鑒于這種情況,我請小江和小王兩位同學上臺,要求他們為大家“解惑”——朗讀剛才他們“感興趣”的課文。
“讀——?”小江同學用不可思議的眼神望著我,原本白凈的臉瞬間變成了粉紅色,像一顆超大號的、飽滿的水蜜桃。
“對,請你們一起朗讀課文。”我再次重申了要求,堅定地直視著小江和小王兩位同學的眼睛。
小江同學的臉色變得更加鮮紅,活像熟透的螃蟹,他盯著課本張了張嘴,卻愣是沒有憋出一個音節。猶豫再三仍然不能開口朗讀課文的他一直低著頭,恨不得找個地洞鉆進去,似乎想要“快進”跳過這一節課。
小王同學是個性格直爽的孩子,他見小江羞于啟齒的忸怩樣,明白“一齊朗讀”是不可能的了,但是看我堅決不肯輕易放過“課堂搗蛋分子”的眼神,知道必須按照我的要求朗讀才能平息我的“怒火”。他硬著頭皮開口,小聲地讀課文:“收集精子的方法有假陰道法、手握法和電刺激法等。假陰道法是采用仿生學的方法,模仿發情雌性動物陰道環境設計的裝置,它能夠滿足雄性動物交配時對壓力、溫度和潤滑度的要求,同時配有與采精動物相適應的活臺畜或假臺畜。使用假臺畜時,要訓練被采精動物爬跨臺畜,并將精液‘嗶’,以便收集。”當讀到他認為的敏感詞“射入”時立刻將其讀成“嗶”。
“哈哈哈,這是‘嘴’動打碼啊!”臺下的“戲精”小胡同學很快對小王同學的朗讀進行了“彈幕批注”,顯然他的語言借用了“手動打碼”的字面含義。“朗讀者”小王同學的臉色則是紅中透黑,滿臉的無奈。
小胡同學的話像一滴冷水落進了沸騰的油鍋,班里的氣氛立刻炸開了。男生們興奮地相互討論剛才小王同學到底對哪個“敏感詞”進行了“修飾”,班里為數不多的女生們則指著課本竊竊私語,眼神中有一層又一層的小情緒在波動。
小王同學的“打碼”朗讀顯然沒有達到我的要求。于是,我讓他們倆再一次朗讀。
小江同學臉對著墻角,一臉生無可戀的表情,用行為展示自己真的非常不想朗讀課文;小王同學則無奈地看了一眼身邊的“隊友”,嘆了口氣,再次開口朗讀了課文,這一次他的語速和語氣都變得更加平緩,把每一個字都清清楚楚地朗讀了出來。
小王同學朗讀結束,同學們也沒有了上一次朗讀后的興奮,都靜靜地等我表態。
“好,朗讀得很好,你們倆都回座位吧。”我說道。
二人如獲大赦,趕緊溜回自己的座位。
我看了他們一眼,用平緩適中的語速把這一頁的課文再次朗讀了一遍,解釋道:“這一節的課文客觀描述了胚胎工程所涉及的科學知識,射精和吃飯、喝水一樣都是動物正常的生理過程,并沒有什么神秘的,所以各位同學閱讀、朗讀這些文字內容沒有必要覺得不好意思。雖然,我很理解同學們對于胚胎工程這部分知識有著強烈的求知欲,但是由于現代生物科技內容的知識學習要一步一步來,所以我們還是先繼續回到第一章進行今天的學習。”
于是,我接著進行基因工程的教學,同學們也都進入了正常上課的學習狀態,甚至比平時更加認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朗讀的小插曲讓他們對生命科學更加感興趣。
“老師,我可以問您一個問題嗎?”剛下課,內向的小江同學第一次課下向我提問。
“為什么您可以朗讀這篇課文呢?您難道不會感到不好意思嗎?”
“我為什么要不好意思呢,”我正視著小江同學的眼睛,“我講的是對生理過程科學、客觀的描述啊。你想想,如果一個正常的生理過程都不能從大家嘴里說出來,這個過程的生理意義、遺傳學意義能夠得到正確的描述嗎?”
“再看射精過程的生理學意義,如果沒有動物的這種生理學過程,個體無法產生后代,種群的延續、進化也就沒有辦法進行,多個種群都無法正常繁衍的話,生態系統必將隨之崩潰。所以,你認為這個生理過程是否非常重要呢?這個生理過程是否正常呢?”聽完我的話,小江同學的表情遲疑了一瞬間,隨后用力地點了點頭。
在學生們期待的胚胎工程單元教學中,除了講解課本的知識點外,我還準備了BBC的紀錄片《人體奧秘》的第一節。視頻不僅以動畫形式詳細展示了排卵與受精作用前后的生理變化,還描摹了一個畫面——5位年輕的橄欖球運動員在倫敦街道上的戶外大屏上看自己精子樣本的細胞形態與運動情況,運動員們面對自己的樣本態度落落大方。這一片段播放完,我問小王同學:“你認為自己的態度和影片中英國小伙子的態度為什么會截然不同?”
“那是因為我們兩國的傳統文化不同啊。”小王一語中的。比起生理知識,學生們更缺乏的是性心理知識和正確的性態度。
兩周后,在本班舉行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演講比賽中,溫文爾雅、謙虛恭謹的小寧同學介紹了1966年獲獎的研究——通過手術切除睪丸或者注射雌激素以治療前列腺癌的“去勢療法”。他不僅介紹了科學家的研究結果,還落落大方地從預防前列腺疾病、關注個人發展前途與國家發展的角度,呼吁男同學們要合理、正確看待生理需求。孩子們認真傾聽后,給予了小寧同學真誠而熱烈的掌聲,其中小江和小王兩位同學的掌聲尤為響亮。
我在想,性教育不僅是讓學生了解自己、了解生命的延續,更是讓學生認知世界的生態規律、人類的發展進程,以及為人類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做出的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