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殿臺
(作者畢業于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系)
“套路”一詞,原本指編成套的武術動作,現在泛指成套的技巧、程式和方法等。武術套路是武術家們長期研究揣摩的心血,是在實戰中不斷改進的成果。武術套路是為了讓練習者有章可循,可以參照演練,從而不斷提高武術技能。
其實,各項活動都不乏套路,如體操運動、棋類活動、樂器彈奏等等。在各門科目的學習當中,自然也存在套路,如教材設計中有套路,每章每節的編排既連貫又有著內在的嚴謹邏輯;試卷的命題有套路,各科目的考試基本形成了有規律的、較為固定的題型;有關學習的技巧、程式和方法,更是套路的題中之義。
研究、摸索學習套路,就是為了發現學習的規律,找到、掌握學習的技巧和方法,讓學習變得可以操控,得心應手,進而形成規范的學習行為和能長期堅持的學習習慣,推動取得學習的理想效果。
人們總結積累的學習套路可謂多矣,如科目交叉學習法、重復學習法、過電影知識重現學習法、思維導圖學習法、口訣或諧音記憶法等等,恰如眾多的武術流派有著數不勝數、難以窮盡的套路一樣。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掌握所有套路。武林高手往往僅是專攻自己所偏愛和擅長的流派,即便博采眾長,也是略有涉及,不可能每個門派都深入研究。我們研究、掌握學習套路,特別是技巧類的方法,更要注重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去選擇,選擇一兩種適合自己的具體方法,反復實踐,決不動搖,持之以恒,力求用得純熟。熟能生巧,這樣方法便能成為助你奔向理想彼岸的渡船。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于人們總結的各類學習套路,我們可以借鑒、試用,但決不能生搬硬套,必須要強化日常的訓練,做到訓練有素、熟能生巧,在一次次的訓練實踐中去感悟、去揣摩,形成自己的心得,升華為自己的切身體驗、心領神會的套路,才有可能取得實效。這需要我們學會善于總結學習心得和方法。
比如,我們可以通過熟記教材目錄,梳理各章、各節、各個知識點,形成枝干分明、有枝有葉的形象簡潔的知識樹,來把握教材編排的套路,從而強化對所學知識的系統把握。這是一種“把書念薄”的學習方法,掌握了這種方法,我們就仿佛手握利器、知識盡在掌握的武林高手,擁有駕馭知識、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能力與氣派,將所學知識條理有序地了然于胸,而不是零零散散、無從把握。
再如,有的同學受口訣記憶法和諧音記憶法的啟發,創造了“關鍵字眼記憶法”,從需要記憶的內容中將關鍵字眼挑出來,發揮提綱挈領作用,將需要記憶的內容串聯在一起,既簡便又記得牢固。
只要我們在學習中時時存心、處處留意,勤于動腦、善于總結,自然就會發現、總結出各種適合我們的學習方法,從而幫助我們強化記憶,提高學習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方法和技巧只是輔助性的手段,無論武術套路還是學習套路,再多再有用,都離不開基本功和基本套路,都必須打好基礎、抓好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練武者如果對力量訓練、踢腿壓腿、蹲馬步等基本功練不好,即便對套路掌握得再熟練,也只能是花拳繡腿,不可能練就深厚功力。學習同樣如此,如果連語文基本的讀聽寫、數理化基本的公式和定理、英語的基本詞匯都掌握不好,那么再好的學習方法也不過是空中樓閣,看著花哨,實則虛弱。
常言道:“萬變不離其宗。”眾多武術流派的套路都是圍繞“踢、打、摔、拿”這些最基本的武術動作和套路演變而來。練好這些基本動作和套路,也就基本掌握武術的要領了。在學習方面,抓好“課前預習—課堂聽講—課后復習”三部曲、記好課堂筆記、按時獨立完成作業、建立錯題本和難題本等長期以來總結出的這些基本套路,是我們開展學習必須首先應落實好的措施。如果這些基本套路、基本措施都把握利用不好,學習效果自然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無論何種套路、何種技巧、何種方法,訓練有素也好,熟能生巧也罷,歸根結底都離不開勤奮刻苦。練武需要“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需要拳不離手、千錘百煉,才能由“臺下十年功”的刻苦訓練換來“臺上一分鐘”的精彩展示。任何一位武林高手都不會是好逸惡勞、貪圖享受、偷懶耍滑的人。在學習上,如果沒有勤奮刻苦做支撐,再好的學習套路、技巧和方法也都是枉然。“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勤奮刻苦才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和套路,是其他所有套路能夠發揮作用、收到功效的基石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