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涓涓
(山西工程職業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9)
“雙高計劃”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決策,在“雙高計劃”引領下,高等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對于推動職業教育改革、破解職業教育發展難題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教材作為承載知識技能的載體,需要順應形勢進行改革,加強活頁式教材開發,建設配套資源豐富、形式多樣、互動性強的活頁式教材;開展線上線下教育相融合教法改革,必將成為我國教育教學新常態。這也是“雙高計劃”建設中“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的首要任務。
2019年,學院對標國家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新要求,結合山西資源經濟轉型與新技術融合新需求,黑色冶金技術(不銹鋼智能化生產)獲批為“雙高”建設第一批高水平建設專業群(A檔)。根據產業鏈-生產單元技術鏈-人才鏈-崗位群-專業群的邏輯關系,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主要對接冶金生產設備運維生產單元和運維崗位群,本方案根據教育部專業教學標準,主要圍繞冶金產業鏈和現代裝備制造業,統籌規劃,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培養機電一體化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目標,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重構課程體系,改革和建設專業核心課程,大力推進“三教”改革,將產、學、研、培、創,1+X證書、社會服務功能等元素融入專業建設,充分發揮本專業知識點和技能點在專業群內的支撐作用,為冶金智能化生產及現代裝備制造業提供人才保障[1-2]。
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對接“雙高”黑色冶金技術(不銹鋼智能化生產)專業群中設備運維生產單元,將不銹鋼智能化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引入課程,聯合太鋼、不銹鋼產業園區等多家企業合作,以崗位能力需求為宗旨,依托不銹鋼智能制造產業鏈為主線,整合優化專業課程,開發底層專業平臺共享模塊、中層專業核心融合模塊、高層專業拓展互選模塊,建立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制度,搭建職業能力提升訓練平臺,實現學生職業基礎能力、專項能力、綜合能力的遞進培養與崗位對接,以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為主線,形成“校企共建、素技并重、專創融合”的模塊化專業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
根據工作崗位和人才需求調研結果,準確定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根據新的課程體系和職業能力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按照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的要求,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是職業教育的根本。為此,課程組緊緊圍繞“兩性一度”標準,貫徹工學結合教學理念,以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術能力和職業素養為中心,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創建校企共同體,改革核心課程《機電設備安裝與調試》等4門課程的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制定融合思政元素、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根據課程的培養目標,對核心課程進行改革:
1)從“能力本位”出發,積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了重構和設計;構建課程教學平臺,建設優質教學資源庫;
2)通過完成源于職業崗位的典型的工作任務,獲得工作過程中的知識,促進學生關鍵能力和職業素質的提高,發展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3)1+X證書制度,考慮把職業資格證應會內容培訓與考核納入教學計劃的實踐體系中,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職業技能和素養,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探索了適合課程特色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優勢,依托智慧職教等信息化平臺,采用“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等新模式,進行教學改革。
以課程改革與建設為統領,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平臺為依托,推進“三教”改革:
1)柔性引進專業領軍人物,結合國家推進的“1+X”證書制度,對專業骨干教師增加勝任“培訓師”的能力要求,培養真正的高素質“雙師”,構建專業理論水平高、實踐教學能力強,結構合理,專兼結合、德技雙馨的高素質“雙師型”結構化教學團隊;
2)校企合作開發活頁式手冊式教材建設,反映專業最新知識以及行業企業新工藝、新方法、新規范與新標準,促進教材開發融入對學生創新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內容,使學生能夠把所學知識靈活地應用于實踐,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3)改革教學手段,實施“三個課堂”教學模式,根據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特點,需創新推行校內課堂、網上課堂和企業課堂“三個課堂”教學模式,實時連接、資源共享、相互促進,建立師生互動、企業深度參與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職業教育課堂教學模式,不斷創新教法。大力推進“三教”改革,提升教育教學質量[3-5]。
在“雙高計劃”建設中,“三教”改革是個非常重要的內容,是打造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的必由之路。“教師”的改革,應以“雙向融通”為主要途徑,校企合作、師資互兼互聘;“教材”的改革,應按更新后的教學內容、完善后的教學大綱、編寫或開發教材的順序進行,完善教材形態;“教法”的改革,要以“行動導向教學法”為主,在真實或仿真的環境中進行教學,實現“學中做、做中學、邊學邊做、邊做邊學”。實施“三教”改革最終以人才培養為目標,傳授給學生最新的、最能滿足企業需要的知識、能力和素養,進而助推學生從“就業導向”邁向“產業需求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