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悅,廖芝秀,陳夢琪,盧靜儀
(東莞市東城醫院消化神經內科 廣東 東莞 523000)
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是產生消化道疾病的重要因素,對患者身體健康產生嚴重影響[1]。大部分患者對Hp 感染的認知程度不足,再加之擔心預后恢復效果,易產生焦慮、緊張等負性情緒,降低患者依從性,對治療效果產生不良影響[2]。患者治療依從性對Hp 感染治療效果產生直接影響,所以在Hp 感染患者治療期間搭配有效的護理方式十分必要[3]。動機性訪談理論是以認知沖突、歸因等社會心理學為基礎而形成的理論,此種理論將患者行為劃分為不同階段,分別為前意向、意向、準備、行動以及維持等階段,護理人員依據這些階段展開護理工作,進而保障治療效果,利于患者預后[4]。本次研究對Hp 感染患者應用基于動機性訪談理論指導的護理干預措施的效果做對比分析,具體內容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2 月—2021 年6 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50 例,通過抽簽方式將患者均分為兩組,每組25 例。對照組男女分別為15 例、10 例,年齡31 ~64 歲,平均年齡(46.83±2.79)歲。觀察組男女分別為14 例、11 例,年齡32 ~63 歲,平均年齡(46.74±2.6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包含健康宣教、生活護理、飲食護理、叮囑患者嚴格遵從醫囑等。
1.2.2 觀察組 實施基于動機性訪談理論指導的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如下。(1)前期意向: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的文化層次針對性展開一對一訪談工作,鼓勵以及支持患者傾訴出自身的顧慮與想法,耐性傾聽患者訴說,耐心解答患者疑問。與此同時,護理人員要運用通俗語言為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發病機制、治療方式、治療流程、可能會引發的負性情緒),要告知患者治療依從性對治療效果的影響,叮囑患者必須要穩定自身心態,積極配合治療。除此之外,護理人員可邀請治療成功患者分享自身經驗,幫助患者構建治療自信心,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2)意向期:護理人員要加強對患者的監護力度,指導患者羅列出自身存在的問題,并與患者共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并依據分析結果針對性制定解決方案。當患者意識到治療期間自身不良行為時,護理人員要及時引導,幫助患者糾正不良行為。(3)準備階段:護理人員協同患者制定干預方案,培養患者健康的生活習慣,依據患者實際狀況定制飲食方案,并要告知患者治療期間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并告知具體應對方案,幫助患者做好心理建設,避免不必要的恐慌。(4)行動階段:護理人員要囑咐患者按時進食,要多餐少食;要注意個人衛生,定期對洗手間與便器進行消毒,要做到飯前便后洗手。(5)維持階段:護理人員要多給予患者肯定與表揚,維持患者治療信心,并針對性給予患者指導,對已建立的行為進行維持。
(1)通過本院自行設計的自我管理能力調查量表評估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包含食物選擇、營養監測、總體自護行為、規律鍛煉、進餐方式、用藥管理、戒煙戒酒,分值越高,自我管理能力越強[5]。(2)通過本院設計的滿意度調查量表統計兩組患者干預滿意度,問卷100 分滿分,95 分及以上(包含95 分)為非常滿意,80 ~94 分為一般滿意,80 分以下為不滿意[6]。(3)干預后,做14碳呼氣試驗檢測Hp 根除狀況,陰性為Hp 已清除[7]。
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兩組食物選擇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營養監測、總體自護行為、規律鍛煉、進餐方式、用藥管理、戒煙戒酒等項目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比較(± s,分)

表1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 食物選擇營養監測總體自護行為規律鍛煉觀察組 25 20.17±2.31 14.57±1.69 98.17±3.41 13.95±1.82對照組 25 18.36±2.28 10.94±1.53 76.94±4.62 9.84±2.04 t 1.8474.62311.8344.849 P 0.0920.0000.0000.000組別 例數進餐方式用藥管理戒煙戒酒觀察組 2518.63±2.1415.68±1.7115.04±1.42對照組 2513.95±1.7811.45±1.3812.07±1.73 t 5.5236.5394.057 P 0.0000.0000.001
護理后,觀察組滿意率96.00%,高于對照組7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滿意度比較[n(%)]
觀察組Hp 根除率92.00%,高于對照組的6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Hp 根除率比較
Hp 感染易反復,病程較長,多數患者易產生多種負性情緒,再加之經濟壓力、不良反應等因素影響,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欠缺,甚至會抵觸治療,進而對治療效果產生嚴重影響[8]。常規護理更為重視疾病,護理人員處于優勢地位,患者較為被動,患者無法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護理效果差[9]。基于動機性訪談理論指導的護理干預措施以患者為中心,可幫助患者展露內心矛盾,并協助患者解決矛盾,進而改變患者行為,提高治療依從性[10-11]。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營養監測、總體自護行為、規律鍛煉、進餐方式、用藥管理、戒煙戒酒等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說明對Hp 感染患者應用基于動機性訪談理論指導的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干預滿意度更高,差異顯著(P<0.05)。說明患者對于動機性訪談理論指導的護理干預措施認可度更高。觀察組Hp 根除率92.00%,對照組Hp 根除率68.00%,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說明對Hp 感染患者應用基于動機性訪談理論指導的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根除Hp。
綜上所述,在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治療過程中,實施基于動機性訪談理論指導的護理干預效果理想,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效根除Hp,提高干預滿意度,值得應用。但本次觀察例數偏少,還需加大樣本量繼續觀察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