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太原師范學院
澄泥硯由于制作的原料、燒制時長各不相同,最終呈現鱔魚黃、蟹殼青、綠豆沙、玫瑰紫等多種色澤,顏色愈深,價值愈發珍貴。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的澄泥硯,制作工序繁復多樣,大體需要經過七十多道工序,尊享“貢硯”之稱。其在黃河沿岸的山東、河南以及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等地均有發源。因地理位置優良,將汾河泥沙進行采集、澄清、陳腐、陰干、雕刻、打磨等,制作出光滑如嬰兒皮膚般的質感,且具貯水不涸、歷寒不冰、發墨快而質地細膩的特點。其中,最繁雜且歷時較長的工序便是澄泥硯的雕刻環節,技法嫻熟的雕刻師將設計稿中平面的紋飾雕刻在澄泥硯四周,以增強其裝飾性。澄泥硯注重圖案的寓意性,對于造型也有較高要求。
澄泥硯的發展歷史悠久,源于秦漢,興起于唐朝,于宋朝盛行,至清代技藝失傳。在300年后的今天,由藺氏父子反復研究得以恢復生產。但由于長時間的斷檔,致使現存澄泥硯的技藝并不是傳承而來,而是蘊含時代內涵的創新與摸索。而且,通過藺氏三代人的努力探索,雕刻紋飾由傳統的簡約質樸發展為現如今的復雜多樣,發掘出更多的可能性。
澄泥硯的紋飾變化多樣,主要紋飾有兩種:幾何紋飾和動植物紋飾。
幾何紋飾主要有連珠紋、弦紋、直條紋、條紋、云雷紋、水紋、如意紋、萬字紋、回紋等,也有曲線、直線與簡單的幾何形狀相結合的紋飾。傳統的幾何紋飾是對陶器、青銅器或者石窟佛像上的紋飾進行提取、演變而來。這種紋飾主要裝飾在澄泥硯的四邊或者主體物的周圍。
常見的動物紋樣有龍紋、虎紋、螭紋、蝠紋、麒麟紋、饕餮紋等,或以生肖為主的簡單動物輪廓紋飾,主要是表達神話故事中的美好寓意,增強裝飾性;植物紋樣有蓮花紋、梅花紋、牡丹紋、纏枝紋、菊花紋等。這種紋飾提取于瓦當、石雕、磚雕上的圖案,有吉祥、長壽等寓意。
幾何紋飾可以組成二方連續、四方連續兩種形式,二方連續是由一個單位紋樣向上下或左右反復連續而形成的紋樣。四方連續是由一個紋樣或幾個紋樣組成一個單位,向四周重復地連續和延伸擴展而成的圖案形式,這種紋飾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動植物紋飾通常使用單獨紋飾或組合紋飾。在澄泥硯的裝飾上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根據硯臺的形狀進行調整。
海天浴日硯(如圖1)運用四方連續,將水紋環繞在硯體四周,中間圓形作為硯堂,周邊余留的四角作為硯池,外方內圓,體現出天地合一、天圓地方,水紋在四周作為搭配,寓意萬物之源。

圖1 海天浴日硯
紋樣裝飾從新石器時代開始流傳,由幾何紋、花瓣紋、人面魚紋、舞蹈紋等陶器中的紋飾,發展到青銅器中的青銅紋飾,再到之后瓷器中的紋飾,這些傳統紋飾逐漸從使用器具發展到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中。這些傳統紋飾對澄泥硯的裝飾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達到了實際應用和工藝美術的完美融合。澄泥硯發展至今,出現了不同的文化理念與審美意識,紋飾也由簡向繁轉化。
秦漢時期,陶器被大量使用,其與澄泥硯原料相近,受其影響,澄泥硯出現“陶瓷化”傾向,追求簡約、流暢的線條,此舉雖然豐富了硯臺造型,但卻阻礙了硯雕紋飾的發展,以至于唐代的澄泥硯多為古樸質感,在造型和雕刻紋飾上都遠不及后世。宋代以來的硯臺素來簡約收斂,既追求美觀的視覺效果,同時還暗含文人精神,在紋樣處理上講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宋硯以形著名,文人喜好將優美的書法作為紋飾刻在硯上,用簡單的幾何紋飾作為修飾,如瘦金體一般柔美中帶有堅韌,有“宋形”之稱。明代一改元朝粗獷之風,雕刻手法和紋飾都趨于精細,但由于時局動蕩,燒制工藝受到限制,直到乾隆時期才重新啟用,以至于清代很難產出質地較好的澄泥硯。一方硯臺上的雕刻紋飾直接影響它的價值,紋樣搭配和諧的硯臺在同等品相的硯臺中屬于上品。
澄泥硯的發展中斷了300多年,藺永茂老師將畢生心血都投入絳州澄泥硯的復興事業中,但由于模具的局限性,只能大體雕刻出硯的雛形。雕刻師們必須熟練地掌握刻制的刀法、技法,體現出紋飾特點,當出現題材性紋樣時,還要表現其虛實、疏密、遠近關系,以達到硯臺紋飾精確的程度。硯雕的手法也要避免雷同、面面俱到,此時紋飾能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從而烘托主體。燒制硯臺會使得硯中的水分蒸發,質地愈發堅硬,修整和雕刻的難度都會加大。
澄泥硯的設計需要在硯臺上完成,這對于設計者和雕刻師來說都需要很強的繪畫功底,裝飾紋樣同時要符合硯臺造型和時代的審美需求。為此,藺濤老師帶領雕刻師們踏上了求學之路,前往全國各地學習交流,使得原本是新絳縣光村的普通婦人,一步步獲得“三晉巧姐”的榮譽稱號,澄泥硯紋飾的雕刻手法也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經驗豐富的雕刻師們一般一周就能雕刻出一方紋飾十分復雜的硯臺。
絳州澄泥硯的注冊商標如圖1左上角所示,意為取之于水,承之于火。澄泥硯以黃河漬泥為原料,經過多道工序再入窯用火燒制,形成歷寒不冰、呵氣可硯、質地堅硬而且發墨快的硯臺。正是水與火的交融才形成澄泥硯獨特的特性。
世界上沒有兩方一模一樣的澄泥硯,原因在于每一方澄泥硯都是雕刻師純手工刻制,紋飾也會有相應的變化,而且在窯變的過程中,溫度變化會使得硯臺產生獨一無二的泥紋,這種泥紋自然形成,增添了澄泥硯的裝飾感,還使得每方硯都有自身的獨特性。
絳州澄泥硯在汲取傳統紋飾優點的同時,還將符合時代特征的主題與之相結合,生產出一系列紅色文化的澄泥硯,此類型硯的紋飾多采用動植物紋飾,蘊含革命精神與歷史文化。藺氏第三代傳人將云紋、水紋與澄泥硯相結合,制作出云水系列澄泥硯:云水相依硯、上善若水硯、滴水藏海硯、星辰大海硯等,將云紋與水紋組合排列,留出硯堂、硯池,將整個硯體包裹,圍繞方形硯、圓形硯以及異形硯進行裝飾,象征著相互包含、相互轉化。其思想是“云變成水,是相思,翻涌著落入江河湖海;水變成云,是相依,升騰跳躍到悠悠藍天”。此外還有小清新系列的碧潭硯、傲雪硯、如意把玩硯、生機盎然硯、荷色清風硯等,這些硯臺的特點是小巧、便于攜帶,用單一的主體形象配合簡單的幾何紋飾,簡約美觀又有新意。
澄泥硯集雕刻、繪畫、書法、燒制工藝、文學內涵于一身,多方面闡釋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匠人們將傳統的手工技法融入每道工序中,環環相扣,力求每個環節都嚴謹、無差錯,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虔誠的匠心與堅守,這正是我們每個人應該認真學習的態度。
除了實用性,人們更多的是追求澄泥硯的收藏價值和審美價值。為了迎合大眾審美,絳州澄泥硯工作者一直在探究怎樣既能符合時代特征,又能保留傳統紋飾圖案優雅、簡約而精美的特征,同時,這也需要我們美術工作者繼續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