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爾普

18世紀,一個名叫曼德維爾的荷蘭醫生寫了一本名叫《蜜蜂的寓言》的書,實則是一首諷喻詩,敘述了一個蜜蜂王國的興衰史:
一開始,在這個昆蟲的國度里,蜜蜂們為了追求享受,一直過著大肆揮霍的豪華生活,結果這個蜂群很快就興旺起來,每個蜜蜂都過得非常舒適。后來,一位比較有見識的哲學家教育它們說:“蜜蜂們,你們這么揮霍,對資源是一種非常大的浪費,是非常不應該的。你們應該杜絕浪費,勤儉節約才是。”蜜蜂們聽了之后,認為哲學家言之有理,于是大家都貫徹這一觀念,放棄了奢侈的生活,每個蜜蜂都互相爭著節約資源,吃得也少了,用得也省了,開支立馬小了許多。但結果卻出乎意料,蜂群并沒有從此振興,反而衰落下來,一蹶不振。這是因為,大家都變得節約之后,就不必掙那么多,每天干活也沒有動力了。
這首詩的副標題是“私人的罪過,公眾的利益”,意思是說,浪費是一種“私人的罪過”,雖然是不好的行為,但可以刺激經濟,成為“公眾的利益”。這部作品被當時的法庭判為“有礙公眾視聽的敗類作品”,但是兩百多年后,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從中受到啟發,提出了“節儉悖論”這一經濟學思想。
眾所周知,節儉是一種傳統美德,既然是美德,為什么還會產生這個悖論呢?從理論上講,要想積累財富,不正應該節儉嗎?但是,凱恩斯卻認為節儉對于經濟增長并沒有什么好處。實際上,這里蘊含著一個矛盾:公眾節儉,降低消費,增加儲蓄,往往會導致社會流動資金的減少,降低市場的活躍性。
我們仔細想想,如果某個家庭勤儉持家,減少浪費,增加儲蓄,通常可以致富,但如果每個家庭都將收入儲蓄起來,不消費,那么貨幣流通就會減少,同樣投資就會減少,國民收入也會減少,經濟就會陷入蕭條甚至停滯的狀態。反過來,如果每一個家庭都將收入拿出來消費,減少儲蓄,就會增加消費的總需求,增加國民收入,促進經濟的繁榮。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蘊含邏輯矛盾的推論:節制消費增加儲蓄會增加個人財富,對個人是件好事,但由于會減少國民收入引起蕭條,對國民經濟卻是件壞事。反之亦然。
歷史上也曾有這樣的例子:
清乾隆三十三年,當時的兩淮鹽政尤拔世給乾隆遞折子奏報,揭發了當地鹽商揮霍成性,門客互相攀比,斥責他們引發了百姓的奢靡之風,希望乾隆皇帝能下旨,對他們加以懲處,并大力提倡百姓民生勤儉節約,鄉紳富豪更是應該起帶頭作用,請求皇帝下令以正風氣。
乾隆看完這個奏章后,不經思考便批示道:“此可不必,商人奢用,亦養無數游手好閑之人。皆令其敦儉,彼徒自封耳。此見甚鄙迂。”這幾句的意思是,這件事不需要你去管,富商們大魚大肉,消費奢侈,能夠供養更多的閑散無業之人,增加就業機會。如果下令敦促他們節儉,反倒封住了經濟,擋了百姓的就業門路,沒有什么好處,這并不是個好建議。
乾隆的一番說辭,讓大臣們茅塞頓開,原來富商們張揚浪費是好事,沒有理由去禁止啊,從此再不提禁奢之事。
站在今天經濟學的角度上看,乾隆皇帝的這一主張簡直是明智之舉。正是由于富人的積極消費,才極大地刺激了清朝的經濟發展,才促生了中外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康乾盛世”。
很多人對此表示不理解,為什么要鼓勵富人消費呢?歷史上,富人消費的結果,最后不都是傾家蕩產嗎?甚至史書上記載的很多鋪張浪費的皇帝都因此喪家敗國。比如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的夏桀,身為大禹的后代,夏桀就因殘暴奢靡而丟掉了國家。他曾傾空國庫,為自己建造了一座豪華的寢宮;曾大費人力在王宮內設計瑤臺、瓊室,宮門的材料是一整塊玉石,長廊的修飾是昂貴的象牙。還有一位“毫不遜色”的商紂王,窮奢極欲的程度相較夏桀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吃飯要吃旄象豹胎,穿衣要錦衣九重,住房要廣廈高臺,觀景要在摘星之閣。還有“千古一帝”秦始皇,在位期間建造的阿房宮“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其奢華程度簡直無可比擬,最終驕奢亡國。
當然這些都是個例,他們的行為已經不能用奢侈來形容了,而且最關鍵的是他們的地位屬于權力的最高層,他們的奢侈不需要付費,無法造成經濟的流通。
事實上,如果明令禁止富商們節約,很有可能會產生后來德國那樣的后果。2007年,德國的經濟增長停滯,不僅不增高,反而有下降的趨勢,而且失業率居高不下,財政赤字嚴重超標。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政府提出了向富人加征稅收的決議,向個人年收入達到25萬歐元的納稅人多征收3個百分點的個人所得稅。但是這一措施并沒有促進經濟的發展,反而抑制了富人的消費,嚴重地阻礙了商業的發展,導致更多的人因消費需求的減少而失業,由此引發了商界和民眾的百般不滿。
所以說“揮霍能夠導致繁榮,節約反而致使蕭條”這個結論看似很荒謬,但是一旦結合自身實際和日常生活仔細分析,就不難發現這個推理非常合理:
一是節儉的人看似積攢下不少財富,實則分流很多,靠精打細算、節衣縮食,只能達到個人的小富狀態。并且這種安逸有時候是以犧牲獲取更多財富的可能性為代價的,用控制欲望的方法來節儉,不僅降低了生活的品質,而且只能縮小收支缺口,而無法填平這一缺口。
二是節約的生活,有很大可能讓人安于現狀,故步自封,失去奮斗的動力。人們常說“心有多高,天就有多高”,勤儉的人容易滿足,當前的消費水平能夠滿足日常生活時,人們自然不會再費力去努力工作。
三是節約會導致重復地消費某些日常用品,好像每次節省了很多錢,但加在一起卻是驚人的浪費。勤儉節約的人都有一個習慣,就是很多必要的生活用品,他們都覺得能用就好,不需要買太好的。結果就是,這些低價買回來的產品經常出現問題,不是這兒壞了,就是那兒壞了,過段時間就得去維修或者買新的。時間久了,花在這些廉價產品上的錢要比買一件好一些貴一點的產品的錢還多,還得在很多時候忍受產品不好用的狀況。
所以,如果國民減少儲蓄,積極消費,市場上積壓的產品就會大大減少,促進經濟發展,使國民收入增加,國家繁榮;反之,如果國民儲蓄增加,消極消費,市場上的產品就會積壓,使經濟乏力,減少國民收入,國家陷入蕭條。
(夕夢若林摘自中國友誼出版公司《怪誕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