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舜 方 海
城市的高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歷史街區的原貌,造成了社區居民對歷史街區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喪失。歷史街區發展不僅要有完善的硬設施件,還表現為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播等。
目前恩寧路歷史街區內存在街道狹窄、空間密集、設施缺乏、活動不足等問題,造成街區內非遺傳播力度不足、街區發展緩慢的現象。所以,加強嶺南非遺的傳播,促進非遺與街區環境、地域交通、信息技術融合發展,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廣府文化即廣府民系的文化,以廣州方言為標準音,涵蓋整個粵中、粵西和粵北部分地區,是珠江三角洲及粵語地區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秦朝時期中原人民大規模遷至南粵,在長期生活中將中原文化不斷融合創新,逐漸形成獨特的海陸合一的廣府文化,包括嶺南畫派、嶺南園林、廣東音樂、粵劇、粵曲、粵菜、廣繡、廣彩、醒獅等文化形態。廣府文化具有開放性、多元性和兼容性,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街區”一詞在1933年通過的《雅典憲章》中首次提出。1986年我國正式提出“歷史街區”的概念,指文物古跡比較集中,或能較完整地體現出某一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區。特殊的文化背景和悠遠厚重的歷史,使廣州在時代的進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個個延綿至合的歷史街區。無論從時間因素上還是空間形態中,歷史遺留下的文物古跡成街成區的界定出城市空間和街道文化。廣州歷史街區主要是近代商用或住宅建筑,2016年廣東省開始執行的《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劃定了26片歷史文化街區,代表著廣府文化的印記和縮影。自1963年至今,廣州市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9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42處,其中大多分布在歷史街區范圍內。
恩寧路是廣州26片歷史文化街區之一,是廣府文化的發源地。西洋文化與廣府文化的交融形成獨具特色的騎樓建筑形式,位于恩寧路街區上的騎樓與第十甫路、上下九路的騎樓連接成片,是廣州保存最完整的騎樓建筑群,代表著傳統嶺南建筑的精髓。恩寧路街區內的騎樓樓體大多以2-3層為主,上層用來生活居住底層則做為店面商鋪,多為醫藥武館、印章雕刻、服裝鞋帽、餐館茶樓等傳統店鋪,是近代典型的商住建筑。時至今日恩寧路上還分布著李小龍祖居、粵劇鑾輿堂、八和會館、西關大屋、詹天佑紀念館等十多處物質文化遺產,和粵劇、廣彩、琺瑯、打銅、簫笛、古琴、醒獅、餅印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詳見表1),是西關轄域內最具代表性的歷史街區。

遺產體系遺產類型遺產要素價值與特色物質文化遺產要素傳統街巷恩寧路騎樓街、永慶一巷、永慶二巷等最完整最長的騎樓街不可移動文物八和會館、李小龍祖居、吉祥坊1號民居等歷史建筑恩寧路46號騎樓、恩寧西街16號民居等傳統風貌建筑鑾輿堂、永慶一巷11號等傳統格局與街區風貌歷史環境要素麻石街巷、街巷門、古樹木等傳統肌理與景觀特征非物質性要素非物質文化遺產粵劇、詠春拳、西關打銅工藝、西關正骨等粵劇、武術手工藝的傳承地優秀傳統文化老字號打銅,李小龍、詹天佑名人事跡地方活體博物街區
這些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嶺南文化傳承的基本要素,其中蘊含著土生土長的廣府氣息和沉淀數千年的遺產技藝,記錄著該地區人們的生活與生產方式,在歷史街區和城市發展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和尊崇。恩寧路歷史街區的持續發展應關注其中大量“非物質”范疇的內容,如街區居民的生活方式,特有的社區文化和歷史的演變過程。既要立足本土文明也應放眼世界、博采眾長,將粵劇、粵曲、粵菜等傳統文化中的智慧延續繼承,保持文化的多樣性和持續性。
在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城市一再被重塑,形成高度拼貼和多層重疊的形態,既有向外的拉伸也有不斷的內卷。近四十年來廣州拆城墻、修馬路、重建騎樓、開辟中軸線、建立水陸交通體系,過快的城市發展易造成傳統建筑損毀、地域文化流失等危機,使恩寧路歷史街區面臨以下困境。
1.重視外部環境,忽視內部空間
由于該街區位于廣州早期的中心地帶,區位條件優越,周邊環境宜人,街區外圍車輛通行流暢,公共交通便利,但街道內部狹窄,車輛無法通行。僅供行人步行通過的街巷交錯分布,十字路口標識指向不明顯,游客不能第一時間辨識方向與目的地。目前街區內僅有12戶居民駐留,由于房屋內部沒有廁所及浴室,居民的日常衣物晾曬、洗菜做飯等行為不可避免的要占用公共空間,使原本狹小的街道更顯擁擠。門窗外安裝的防盜網、遮陽棚等設施參差不齊,街巷中堆積的雜物也導致周邊環境臟亂蟲鼠出沒,影響街區的整體風貌。
2.原有文化活力正在衰退
恩寧路街區內的建筑因缺乏保護與修繕致使樓體破損,部分建筑瀕臨倒塌被列為危樓。2006年恩寧路永慶坊片區被納入危房改造試點,改造方案提出拆除規劃區內老舊危房,居民遷出安置。原本街道上鋪設的麻石板被破壞,金聲電影院等傳統風貌建筑被拆除。該方案并未意識到歷史街區的文化價值,從而導致物質文化遺產建筑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要素的流失。在此生活多年的居民說:“街坊大多搬走了,不再有以前那種聚集聊天、飲茶、食小吃的景象了”,居民陸續遷出使充滿活力的街巷驟然冷清。種種現象使歷史街區物質文化遺產要素流失,生活中的煙火氣逐漸減少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引起當地民間組織和居民的強烈不滿。
3.改造方案有待完善
危房改造這一方案并未充分考慮到街區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居民的意愿,經過多番爭議與探索,2014年11月《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得到廣東省政府批復,將永慶坊片區所屬的恩寧路列入廣州市“歷史文化街區”,該規劃方案由“大拆大建”到“微改活化”的演變過程可以看出,歷史街區的文化資源不僅作為多元主體爭議的焦點,還以各種形態參與到空間生產的過程中。該街區的首期改造工程于2016年9月完成,這期間規劃方案的修改和完善,與街區居民、機構組織等不同社會主體的共同參與討論有著緊密關系。改造后的街區占地面積約8000平方米,由原來的住居空間轉變為文化消費空間,本地居民與外來商戶將原生基因與外來文化多元融合,賦予街區全新的文化建構形式。
經濟與城市的快速發展必然帶來多方面的好處,但也要考慮傳統文化和歷史街區的保護問題。魯道夫斯基從原生聚落和自然萬物中找回城市的肌理和文脈,他時常參照千百年留存至今的建筑中衍生出來的智慧和設計科學改善并解決上述問題。這種文化和內涵早已超越了人類傳統界定的經濟和美學方面的思考,在廣義和狹義層面上彰顯出人類與自然共處的經驗與方法,即歷史街區的文化和自然景觀終將展現它們的原生基因和文脈肌理。
歷史街區在長期的保護發展中,不僅受經濟建設影響,更重要的是文化產業建設的可持續性。文化資源已成為促進街區發展、存量煥新的核心動力之一,在歷史街區的更新提升中發揮重要作用。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要克服現代城市化的諸多弊病,街區的精神價值和歷史文脈變得越來越不可缺少。一方面要避免破壞與城市一脈相承的建筑遺產,另一方面,在完善修復過程中也要講究建筑與周圍環境的和諧與時代氣質的和諧。按照科學實施、系統管理、整體規劃的發展方向,充分發揮該地區的優勢與特點,恩寧路街區表現出來強烈的人文追求和完善的設施建設就是最好的證明。
1.完善的基礎設施與開放的人文空間
恩寧路歷史街區與上下九步行街相連,附近有荔灣湖公園、沙面公園、粵劇藝術博物館、十三行博物館等文化設施。交通方面有地鐵1號線、6號線,設有長壽路、如意坊和黃沙3個地鐵站,暢達的交通網絡有利于恩寧路街區與周邊區域的互通互聯。在購物餐飲方面緊鄰恒寶廣場、西城都薈等商業中心,有陶陶居、蓮香樓、東海酒樓等老字號美食,其他教育醫療設施也相對完善(參見表2)。

基礎設施文化設施教育設施交通設施休閑設施商業設施醫療設施數量61442103詳情博物館文玩城小學中學地鐵碼頭公園商場、大型餐飲醫院聚集情況分散密集適中分散密集分散
廣州獨一無二的地理環境和區位優勢兩千年來未曾中斷,是世界城市史中保持千年美譽的因素之一。恩寧路所在的街區是著名外貿商阜十三行舊址,商業氛圍濃厚,在明清時期是中國唯一一個對外通商與文化交流的主體空間;街區南面靠近沙面的區域曾建有英、法、美、德、日、意等12個國家的領事館。開放的區域文化和包容的人文空間使恩寧路街區形成了中西交融的獨特風貌。這是全國其他地方不具備的優勢,也是提升空間建設的資源積累。
2.獨特的嶺南非遺與歷史建筑
廣東作為非遺大省擁有147項國家級非遺項目,位列全國第五,特殊的民族環境和多方位的文化碰撞造就了嶺南今天多樣的非遺形態。匯聚于恩寧路街區的非遺項目有粵劇、醒獅、嶺南古琴藝術、象牙雕刻等國家級非遺項目,和廣彩燒制、西關打銅工藝、西關正骨等省級非遺項目。目前永慶坊內已開設12家非遺工作室和7間體驗中心(參見表3),開設廣繡、牙雕、剪紙、泥塑等多個非遺項目課程,為不同年齡層的游客提供參與體驗互動,游客不僅能夠了解嶺南非遺的前世今生,還可親自感受并觸摸到非遺。眾多非遺工作室的入駐,為街區提供了良好的宣傳和發展方式,在研學、體驗中共同推動文化傳承,形成活態保護。

店鋪類型老字號餐飲輕食文創零售體驗中心非遺工作室民宿數量1439227123游客年齡層各年齡層中年群體青年群體青年群體少年群體青年群體少年群體青年群體少年群體中年群體青年群體規模適中較大適中適中較小適中分布情況分散集中適中分散集中分散
此外,恩寧路街區內有大量建于民國時期中西結合式的歷史建筑和傳統風貌建筑,這些建筑結構完整具有可利用的空間價值。經過外部與內部的微改造修復,傳統的騎樓建筑將搭配新興的藝術形式,作為承擔文化創意產業的空間條件。通過李小龍祖居、詹天佑紀念館等名人生活印跡還原歷史記憶,最終呈現文化、歷史、環境于一體的街區景象。同時不完全排斥商業經營模式,通過對部分區域和建筑進行功能置換等方式,形成以“街、坊、約、里”為格局的,具有活力和生氣的嶺南文化地帶。
文脈是每座城市的歷史積淀和獨特氣質,而城市的精神文化和歷史文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后現代城市規劃學家舒瑪什1971年在《文脈主義:都市的理想和解體》一文中提出文脈主義的概念,他認為城市中的文脈不能破壞,盡量使其能融入城市整體中,使之成為這個城市的有機內涵之一,他強調對居住區域的文化形態進行聯系與整合,進而延續歷史肌理與文脈。
恩寧路的歷史肌理與文脈主要來自街區范圍內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嵌入式發展。然而傳統民居、歷史建筑等物質文化遺產經過積年累月的使用或擱置難免發生物業退化的現象(物理退化、功能退化、經濟退化),諸如廣彩、廣繡、粵劇、打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亦面臨斷代或失傳。解決歷史街區發展緩慢與非遺文化傳播力度不足的問題應遵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路徑。
在理論層面上,首先要以政府支持為基礎,以文化融合為價值導向,提升歷史街區的傳播主體、規劃主體和居民主體對街區與非遺共生的信心和愿景,同時留住部分原住居民。第二,通過區域政策扶持、科學規劃、經濟鼓勵和藝術融入,盡可能的保留傳統建筑的原始風貌,將永慶坊片區的歷史建筑與文化產業融合,如以民宿、書吧、餐飲等新業態引領歷史街區的多元化發展,增加經濟收益形成良好的循環模式。第三,以廣府文化為積淀衍生的歷史街區,能充分發揮嶺南非遺的優勢,弘揚獨特的人文積累,將非遺體驗項目作為基點,結合AR、VR等新興技術,最大程度的還原街區的歷史風貌和生活氛圍,從而達到宣傳及引流的作用。雖說嶺南文化是一種地域文化,但其精神內核在于它的開放性和包容性,長久以來廣泛地接受異質體的進入,促使本地居民大膽地做出改變,也使歷史街區在現代化進程中健康持續的發展。
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構建人文灣區精神,發展利用好灣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合作舉辦各類文化遺產展覽、展演活動,支持弘揚以粵劇、龍舟、武術、醒獅等為代表的嶺南非遺。恩寧路歷史街區不僅要大力宣傳本地非遺項目,還積極引入廣彩、牙雕、古琴等其他嶺南特色非遺,通過活化發展實踐帶動自身發展與復興。
1.藝術類非遺參與街區自身微改造
藝術能推動高質量的生活,提供更加豐富的社會活動,營造具有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城市人文空間。在廣州歷史街區的發展規劃中,多方面的文化傳承和藝術參與拉近了非遺與現代生活之間的距離。近年來恩寧路街區舉辦了“粵韻悠揚”廣東音樂曲藝欣賞會、“粵韻同聲”粵港澳粵曲展演、青少年醒獅表演等以非遺文化為主的新型文藝活動。廣大曲藝愛好者和青少年踴躍參加,形成自下而上的文化微循環。組織文化交流活動有助于增強市民的身份認同感,以藝術活動促進經濟文化的協同發展。當文化遺產回歸生活本身,其街區的生存空間才得以延續。這種公眾參與、藝術實踐的方式能有效促進非遺文化和內在精神的傳播,既增加了街區文化的多樣性,又彰顯出媒介與創意、非遺與街區的共融。
歷史街區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不只是個體文物古跡與歷史建筑的修復,還需要保持街區整體的商業形態和文化肌理。《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規劃》第二十六條第一點提出“保護街區現存的麻石板街巷鋪裝,保留麻石板的原有格局、肌理和風貌,”維護好街區的整體形態。2016年首期改造成功的恩寧路由永慶大街、永慶一巷、永慶二巷和粵劇藝術博物館組成。原來古舊的青磚墻、趟櫳門和瓦頂不僅被保留下來,還將街巷兩側的建筑改造成時下新潮的手工店鋪、文創商店、咖啡廳和小餐吧。年輕群體來此打卡拍照、直播交流,這種參與方式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打破了拘謹嚴肅的傳播方式,給街區發展帶來新的途徑與模式。目前,恩寧路微改造將在不破壞街區風貌的前提下,對地下管道、電線、排水等陳舊設施進行修繕,對街區居住環境、周邊店面商鋪進行規劃翻新,從而實現全方位、多角度地改善和提升街區歷史風貌。
2.粵劇藝術博物館帶動街區復興
粵劇是恩寧路歷史街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作為嶺南文化的代表,粵劇藝術承載著千年古都的記憶,是廣府文化的鮮活載體、廣東人民的精神內核, 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位于恩寧路永慶坊內的粵劇藝術博物館(以下簡稱粵博館),是一個代表廣州歷史街區持續發展的典型案例。在這一區域內有晚清粵劇行會八和會館,有數十位粵劇名伶的舊居,還有深厚的粵劇群眾基礎。2011年廣州市政府決定在其發源地興建粵劇藝術博物館,希望以此為契機使粵劇文化得到復興。根據《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中“核心保護范圍內,新建或擴建的必要公共服務設施控制高度在12米以下,其體量、色彩、材質等方面與街區歷史風貌相協調,不得破壞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的規定,粵博館以嶺南園林式布局為營造基點,與周邊居民街巷和諧相容,形成一座以展示粵劇藝術和嶺南文化為中心的開放式博物館。
2016年粵劇藝術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這樣的選址與布局既增加了博物館的開放性又能提升社區居民的參與度。館內的大戲臺每周定期免費開放,供票友們相互交流、切磋討論。周邊荔灣湖、上下九街區內居民密集、游客眾多,粵劇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傳播涉及數百萬市民,具有較強的穩定性。2018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粵劇藝術博物館考察調研,鼓勵廣大粵劇愛好者和社區居民,共同把粵劇藝術傳承好發揚好。
粵劇藝術博物館以開展實踐活動為路徑帶動街區發展,集中表現為以下三點:(1)開展了“藝術名家走進生活”的系列活動,通過專業人士的示范和展演激發群眾的創作活力與激情,近距離為市民呈上精彩的傳統藝術,使粵劇場景浸入社區、貼近民眾。(2)鼓勵老、中、青粵劇愛好者積極參加民間戲臺、曲藝展演、少兒傳承等項目,以直觀生動的方式調動群眾的熱情和興趣,將傳承、教育、服務、推廣等功能通過多種文娛活動展現出來。(3)陳列展廳中以場景復原、體感互動、VR醒獅等多種新媒介、新方式系統全面地向公眾展示粵劇的歷史沿革和文化面貌,打破了時間空間的界限,形成新的文化形態與和社會價值。粵劇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粵博館與街區群眾的互動下,以藝術與地域為核心理念,強調粵劇與傳統樂器、民間戲臺等多種文化設施互動,用融入街區的方式促進非遺的展示與傳播,這種方式有效推動街區發展和非遺文化持續共生。
隨著信息化媒介的不斷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方式也逐步提升,不僅有非遺展示、非遺體驗、非遺教學,更有線上線下的經營方式、創意活動。綜合上述分析,筆者對嶺南非遺與恩寧路歷史街區的持續發展有以下幾點建議:(1)合理規劃空間布局。增強街區內標識的指向性和明確度,良好的設計統籌有利于游客辨別方向及目的地;在不破壞保護街道的基礎上拆除私裝鐵絲網,統一設置與街區風貌相協調的廣告牌、防盜窗、遮陽棚、垃圾桶等設施。(2)加強非遺宣傳力度。充分發揮粵劇、醒獅、廣彩等有巨大社會影響力的嶺南非遺,在街區建設中合理安排非遺展示空間并逐漸加大非遺文化產業的比重,與街區居民形成共生關系。(3)鼓勵開展非遺實踐。在街區內結合粵劇藝術博物館、八和會館等非遺傳承地開展節慶民俗、非遺展示等活動,并與時尚元素密切融合推陳出新,喚起年輕群體對非遺的興趣,有利于增強非遺文化傳播創建發展平臺。
歷史街區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要看其改建成果,更要注重搭建展演展示平臺,使非遺項目與人民群眾、文化團體之間的交流更加密切。嶺南非遺的價值是多層面、多角度、多學科的,它既包含物質價值、藝術價值、實用價值,也有技術價值和經濟價值,恩寧路歷史街區豐富的非遺項目、民俗民藝、文化活動和展示平臺是其發展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