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基于漢語方言調查記錄的傳統知識研究*

2022-01-27 02:31:40黃高超嚴修鴻吳文治
文化遺產 2022年1期

黃高超 嚴修鴻 吳文治

引 言

傳統知識是一個社會群體長期實踐經驗和智慧的積淀,它隨著民族或族群個體及群體適應自然環境挑戰而不斷變化、發展和豐富,具有持久的活力和生命力。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都明確將傳統知識列入保護內容。圍繞傳統知識進行漢語方言調查既可獲得鮮活語料,又能挖掘方言蘊含的世代累積的生活經驗和實踐智慧。

當代漢語方言調查記錄,一般是以傳統的字、詞、句對譯式或詢問式方式進行調查記錄,此方法確實省時省力效率極高,但漢語方言的調查不應局限于此,而應在目標、內容和方法上體現多元化,有不同視角和實踐。傳統知識多數無文字記載,一般依靠口頭傳播和傳承,多以詞匯、俗語、諺語、口傳話語、口頭文學等方式留存于世。目前漢語方言的調查確實也有一些與動物、植物、地名等跟傳統知識相關的詞匯調查,比如近幾年已經出版的《中國方言民俗圖典》及《中國語言文化典藏》兩套系列叢書對此便有所涉獵,但其范圍相對狹窄,內容和形式較為單一,所關注的不是語言族群的傳統知識系統。此外,其敘述都是以普通話方式進行釋解,方言的內容僅見于詞條及其注音,未能在保留源訪談語料上做出更精細的處理與語音存檔。

本研究選取粵語藤縣方言,通過深度訪談本地能人、技藝人和非遺傳承人等方式,了解藤縣鄉間代代相傳的農業、生態學、醫療、傳統手工技藝等傳統知識,制定“藤縣粵方言傳統知識調查大綱”,以大綱為中心設計約200個“話題”,以“話題”為導入進行專題訪談,錄制成高清晰度的方言口述語料,語料以方言自敘語篇為主,以對話語篇為輔,并對100個話題的語料進行“方言-國際音標-普通話”三層轉化,加工為熟語料,再從精細化的熟語料中挖掘其承載的傳統知識細節。為了獲取高質量的可適用于語言本體研究的語料,語音錄制規范和講述人的遴選標準嚴格遵循《中國語言資源調查手冊·漢語方言》的原則和要求,以期更好記錄和保存藤縣方言及其承載的傳統知識文化。

一、傳統知識的概念、定義和特性

(一)傳統知識的概念和定義

傳統知識的概念和定義一直是學界討論的熱點,但學術界至今尚未形成公認的定義。自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最先提出傳統知識的保護以來(Siebenhuner et al.,2005),據不完全統計,相關術語有“indigenous technical knowledge(本土技術知識)”“local knowledge”(地方性知識/本土知識)、“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傳統生態知識)簡寫為TEK)、“indigenous ecological/environmental knowledge(本土生態/環境知識)”“地方性生態知識”“民間知識”“傳統知識”“傳統環境知識”和“鄉土知識”等十余種。不同的機構和學者因為研究旨趣、理念和利益的不同,對傳統知識的認識是有差別的,理解傳統知識的內涵和外延不盡相同,定義各有千秋。詳見楊庭碩、薛達元、郭濼、楊庭碩、田紅、李技文、薛達元、伊侖等學者的介紹和梳理,在此不再贅述。概括來說,學界對傳統知識所下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傳統知識指的是與生物多樣性密切相關的傳統知識;廣義的傳統知識則指經過長期的積累和發展,代代相傳的具有現實性或潛在價值的知識、經驗、創新或實踐等,包含但不局限于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領域。

基于本文研究的語境,本文采用廣泛的傳統知識定義,其具體內涵和外延體現在下文“傳統知識的特性”論述中。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文不強調“傳統知識”“傳統生態知識”“地方性知識”“本土性知識”和“鄉土知識”等術語的嚴格區別,行文中亦可交替使用。

(二)傳統知識的特性

本文語境下的傳統知識具有如下特性:

1.本土性:必為藤縣當地知識,與藤縣本土居民的生存、發展環境及歷史密不可分。

2.傳統性:從長期的經驗發展而來,與當地文化和環境相適應,反映了當地實踐與創新等世代保存的知識。

3.資源性:作為一種資源所產生的惠益性有利于藤縣地區乃至整個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的知識。

4.共有性:長期居住于藤縣這一片熱土的粵客族群所持有的知識,屬于集體所有。

5.口傳性:以口頭語言為主要載體而傳承傳播的傳統知識,個別或見于書面記載。一般由經驗豐富、能力強的人總結并傳授。

6.人文性:傳統知識也反映文學生動性,展現文化內涵,反映當地的獨特認知。

7.豐富性:不僅僅局限于與生物、生態環境相關的知識,也包含“體系化知識”,即鄉土社會的制度化、規則化和規范化的知識,包括以宗教、神話傳說、藝術等形式內涵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二、傳統知識的調查、采錄和轉寫

(一) 調查大綱

我國學者肖自輝把傳統知識分為兩種類型,即“概念性知識”和“技能性知識”。“概念性知識”是關于“是什么”的知識,主要以與本土生態相關的事物及其關系的知識為中心,涉及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各類知識。包括動植物知識、體系化知識等;“技能性知識”是指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通過反復實踐而形成的生存技能和知識內容,包括農林牧畜漁知識、傳統醫藥知識等。本文參考此二分框架,并咨詢發音人和藤縣本土生態專家,共同協商設計突顯藤縣本土特色的傳統知識調查話題,制定“藤縣粵方言傳統知識調查大綱”。具體內容詳見表1。

表1 藤縣粵方言傳統知識調查大綱

本調查是基于但不限于此調查大綱,調查過程將會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調整和發散。

(二)語料采集

語料的采集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針對主要講述人熟悉的領域,進行充分“詢問及啟發”后,隨即進行講述并錄音。詢問和啟發是獲取新知識和信息的關鍵,詢問和引導盡量往縱深延展,深度啟發。例如:對于本地某個事物,當地人是如何認識它的,有什么價值判斷,該事物與日常生活如何關聯,有什么相關的俗語與比喻修辭等等。二是通過深度接觸和訪談藤縣本土能人、技藝人、非遺傳承人以及一些富有經驗的專業人員等,深入了解藤縣的本土性知識,并邀請表達清晰健談者,與主要講述人進行“兩人談”或“多人談”。兩種語料采集方式相輔相成,其目的都是力圖使某個傳統知識“話題”的介紹和講述承載更豐富的本土知識和文化信息。

基于充分準備打腹稿式口述方言語料收集法可避免過多沉冗無趣的片段,確保方言語篇的條理性、完整性和趣味性,因為高清晰有條理性的口述錄音利于三層語料的轉寫。在轉寫和分析的過程中,課題組認識到此法是高效與可行的。不可否認,講述人通常在敘述初始用字詞都相對“文縐縐”,但很快便可進入“方言境界”,地道的方言表達不難實現。

(三)語料轉寫

意譯層:獵狗以頭小者為佳。

三、藤縣粵語方言承載的傳統知識

本節分五個子項舉例介紹藤縣粵語方言承載的傳統知識。囿于篇幅,僅呈現普通話意譯。

(一) 傳統動物知識——“狗”(16) 根據筆者訪談錄音轉寫整理。訪談對象:藤縣藤州鎮村民胡在榮,63歲;訪談時間:2021年3月6日;訪談地點:賀州八步鎮。

藤縣本地人把家養的狗稱為“狗”或“土狗”,晚近引進的品種,如哈巴狗,雖然也是狗,卻并不直呼為“狗”。當地有一種生活在河溪邊、見人就跑避的體型細長專覓魚蝦等,形體像狗的野獸,也不稱做作“狗”,而稱之為“水狗”。水狗的膽比土狗的膽更有價值,對熱病昏倒者或跌傷不省人事者有奇效。狗有好壞之分,好狗護守門庭,不亂咬人,見主人則搖頭擺尾熱情示好,遇陌生人便吠聲提醒警惕,并有分寸地咬住來客的褲腳。

狗的分類和名稱因觀察角度不同而異。藤縣本地人主要是依據狗毛色澤進行命名,一般分為四種類型:毛全黑的為黑狗,毛全黃的為黃狗,毛全白的為白狗,毛夾雜各色的為花斑。依據狗的本領大小又可分為三類:獵狗、睇屋狗看門狗和菜狗性懶惰慣偷食或亂咬雞鴨人的狗。若依據狗的形體分類,名稱則更復雜,比如:頭部酷似獅子的便喚作“獅子狗”;頭尖身長嘴尖的稱其為“騷鼠狗”;尾短的稱之為“掘尾狗短尾狗”,尾卷的又叫“卷尾狗”等。

另外,狗肉因其肉質不肥不膩,也是本地人愛吃的肉品。狗肉品質講究“一黑二斑三黃白”,即黑狗最佳,斑狗次之,黃狗白狗最次。另一方面,本地人認為狗肉上火,夏天是不吃狗肉的,待到冬至時節才食用,進補養氣,有“夏至魚生冬至狗”的說法。夏至品魚生,冬至吃狗肉,這與相鄰不遠的玉林地區夏吃狗肉荔枝的認知大異其趣。兒童卻不宜多吃狗肉,吃多熱氣上火;孕婦亦忌食,對胎兒不利,甚至有極端者認為吃狗肉會破相,拒吃狗肉。

人和狗之間和諧相處,也延伸出不少俗詞諺語。例如:“好狗冇壽老好狗不壽”,感慨好狗的早逝和表達思念之情,也常用來比喻好人過早離世的一種傷感情懷。這種具有文學色彩的俗語,承載了豐富的情感認知,是人人相惜、人物依戀的一個精準表達。

(二)傳統林業知識——“摘八角” (18)根據筆者訪談錄音轉寫整理。訪談對象:藤縣古龍鎮村民盧賽珍,72歲,藤州鎮村民胡在榮,63歲;訪談時間:2021年11月5日;訪談地點:藤縣藤州鎮。

八角,藤縣人一般稱為“八角子”或“八角果子”。果實以八個角的為多見,因此得名,但六角七角的也有,九角、十角的也偶見。藤縣古龍鎮盛產八角,所產的“大紅八角”名揚海內外,每年各地經銷商、種植戶云集小鎮,大量搶購八角生果、干果和苗木等。

八角一般種植在海拔300到500米左右的山坡地,它的種植距離是相隔三四米一株。八角一年兩收,八九月份是正式采收季,為“大季”,三四月份是“細季小季”。八角采摘危險性高,偶有跌落致殘致死者,小季的八角質差價低,采摘的家庭不多。

矮化嫁接技術推廣之前,八角樹都較高大,有甚者可高至3-4層樓的樓高,均靠人工攀爬上樹采摘,既辛苦也危險。技術純熟的用雙手勾搭著枝干,腳用力往上蹬,像敏捷的猴子一樣幾下就爬至頂部,然后徒手一顆一顆摘落,層層往下采摘,直至摘到底部止。手夠不著的枝干,需用“八角鉤”輔助,一勾一拉,拉至手可觸的距離。勾拉的力度也講究,以不折斷樹枝為要。成年的八角木豐年棵產達200公斤左右,采取樹上直接摘取入袋效率極低。因此,八角采摘一般是家庭人員分工合作,不擅長爬樹者負責在樹下撿八角,放進“蛇皮袋”。八角多種植在山坡地,坡陡八角跌落便會濺落四處,若是濺落到低處荒叢坡底,不易收聚入袋。本地人總結出一些妙招,可提高撿拾效率。傳統的作法是將八角木附近的草鋤干凈,環樹做成一層一層的“草階梯”,草上淺淺覆蓋一些泥土,當高處的八角掉落,便有一個緩沖,不會濺落太遠,通常還會集中濺落在凹窩處,雙手一捧,十幾顆八角便可一次性裝袋。八角樹根淺,覆蓋其上的泥土只能淺刨,不可深挖,深挖會傷到樹根。家境比較殷實的,待采摘的人爬上樹后,環樹鋪一層塑料薄膜,將斜坡方向的薄膜兩個角綁到鄰近的樹上,形成一個“半碗”狀,防止八角掉落四濺,效率更高。

八角樹木脆弱易斷,采摘八角難免會對八角木造成損傷,主人家不會輕易使勁敲打拍落八角果,避免傷到八角木,這樣八角木才能自行“療養”,保證來年豐產,不然傷及八角木,導致其減產甚至枯死,就得不償失了。因為主人家有“護樹”的理念,無法采摘的就任由其自由掉落,于是便滋生了另一個群體,即專門到樹底下撿拾八角者。待主人家正式采摘之后,便三五成群去巡山撿拾,通常也有大小不等的收獲,因為八角價高。

八角的價格根據市面行情波動,年年不同。八角收購分為生果和干果收購兩類。生果曬干后成為“干果”,收購價格遠比生果貴,一般不低于六十元一公斤,因此曬制生果至干再出售是大多數家庭的選擇。曬制干果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水煮。家家戶戶都備有一個大“鑊頭鍋頭”,專用來煮八角或豬潲。先將水煮沸,倒入八角,大火蒸煮幾分鐘待青色褪去變黃即可出鍋,再放置在陽光底下,用犁耙疏散,晾曬至干。二是漚制,將生果直接鋪放在“曬坪”上,用大塊薄膜附蓋其上,周圍再用小石子密密圍一圈,一能更好“密封”漚制,二可防大風吹翻薄膜,待陽光慢慢將其暴曬至干即可。漚制法周期長,也更受制于天氣狀況,十天半月也難出成品。而水煮法,陽光曝曬一周,通常即可裝袋出售,但漚制法制作出來的八角香氣濃郁色澤紅艷,是上上佳品。

八角果子越老越濃香。嫩八角,色不夠黃亮,個小不飽滿,遠不如老八角個大氣香色紅。本地流行一種說法:“八角好,八角香,八角原來老嗰香八角還是老的香”。尤其是婚姻嫁娶之時,老人常常用這個比喻開導“女妹仔”:年紀長一些的好,見過世面,為人踏實,成熟穩重,互敬互讓,日子越過越甜香。這和北方提倡的“女大三抱金磚”的理念頗為不同。

(三)傳統農業知識——“積肥”(19)根據筆者訪談錄音轉寫整理。訪談對象:藤縣藤州鎮村民胡在榮,63歲;訪談時間:2021年11月6日;訪談地點:藤縣藤州鎮。

藤縣鄉間最常見的是人畜肥,即人或動物的糞便,如人糞、牛屎,豬屎、鴨屎、雞屎、羊屎、兔子屎等。牛屎糞,于牛圈中收攏堆聚,漚一段時間,再曬干,再堆漚,肥效更佳。豬屎糞,或于豬圈中堆積,或在鄉路田邊撿拾收集,然后堆漚。“豬屎佬,臭砰砰”,就是形容當地撿拾豬屎糞者,豬糞的肥力稍高于牛糞,拾撿的人也多些。雞屎糞和鴨屎糞的做法類同豬牛糞便,漚制發酵后方可有肥效。尋常人家,屋內角落處,一般都擺放有尿桶和尿缸,專門收集人尿,澆菜淋瓜。若是屎坑里的人糞,已經靜置發酵,可直接使用,肥力更好。

土雜肥也是常用的肥料,可分為灰肥、泥肥和雜肥。灰肥常用的有三種:一是草木灰,把稻草、雜木燒成灰,草木灰有堿性,富含鉀。屋頭灶子爐膛底下燒成的灰,也是草木灰的一種,功效同。二是草皮泥,將山坡上的草根及表面的泥土鏟下來,陽光曬干,堆疊成堆,草放中間,地表泥壓在外層,中間點火,慢慢熬燒。次日未燃燒完的,再燒,直至全部燒好。燒過的草皮泥,對秧苗等莊稼極好。燒制過的草皮泥晾涼,混以糞土,進行堆肥,效力更佳。三是豬牛骨灰,即將豬骨和牛骨燒成灰,也是一種極好的肥料。泥肥常用的是塘泥,有山塘泥和魚塘泥之分,魚塘泥更肥沃,肥力遠比山塘泥要好。冬天排干魚塘水,撈起塘泥,曬干,用木棍子敲碎,讓牛踐踏,去除碎石、玻璃等雜質,用于種田種地種花生等,極好。有一種 “糞粕”,是糞坑底下的渣土,挖起曬干后也可做肥。雜肥分兩種,一類是豬、狗、牛、羊及雞鴨的“尸體”,動物屠宰后余下的部分廢棄的內臟,放在水果樹的根部,泥土壅覆,栽培果樹,果樹便長得好,果大汁多味甜。另一種是雞毛、豬毛、鴨毛等廢棄看似無用的雜毛,堆在樹的根部,埋進土里,使泥土松軟,也可增加土壤肥力。

其次是綠肥和餅肥。綠肥,常用的是稻草,尤其是早稻的稻草,切碎后再撒回水田里,靜置在爛泥田里面,任其慢慢腐爛變化。但晚稻的稻草一般不做綠肥,因要留起給牲畜過冬食用或保暖。另外,鴨帖木和牡荊樹的葉子也可撒到田內,讓牛踐踏入泥,便成良肥。餅肥常用的只有“花生枯”,即花生榨完油以后剩下的渣滓,加上人糞尿發酵漚制過以后,肥效特別好。種煙的土地如果加花生枯做肥料,種出來的煙味道很好,點火也快,且不會燒出嗆人的黑煙絲。

在藤縣,挑屎挑尿,與屎尿沾邊的不雅的工作,舊社會一般由女性負責。封建社會強調男尊女卑,男人多不做如此臟活累活,恐旁人笑話,戲稱為“老婆奴”。

(四)傳統醫藥知識——“止血法”(20)根據筆者訪談錄音轉寫整理。訪談對象:藤縣藤州鎮村民胡在榮,63歲;訪談時間:2021年11月6日;訪談地點:藤縣藤州鎮。

藤縣鄉間,缺醫少藥,常見的小刀劃傷或者局部出血,可以采取生活中常見的小物件,急救處理傷口。第一種是松筆頭,即松樹的嫩枝頭部,比較苦澀。將其捶爛后,敷貼到傷口以止血消炎,對鐵器造成的傷口尤其適用。第二種是生煙絲,村民自家種植切割的生煙,煙絲搓碎以后放到傷口上,壓緊,微澀微辣,但止血極快。第三種是苦楝木,苦楝木味澀苦,摘取苦楝木的葉子,用嘴巴咬爛以后,把它敷到傷口上。第四種是“鑊底黑”,即鍋底的鍋煙子混一點茶油后敷到傷口上,可消炎止血。第五種是火柴盒貼,即火柴盒黑色的小貼紙可劃燃火柴,上面含有硫磺和硝藥,將紙取下來貼上去傷口即可。第六種是“煙屎”,即煙斗上的煙油渣,藤縣人常用水煙筒,煙斗上的煙屎也無不可,煙漬雖苦澀,但可以用來粘上傷口以止血。第七種是“蟢子窩”,指小蜘蛛在墻壁上創作的棉花狀“蜘蛛窩”,實則是貼在墻壁上的蜘蛛網,厚疊了若干層,顯示為“窩”狀罷了。用手撕下來粘在傷口上,也有止血奇效。

鼻子出血是平日里常會遇到的又一糟心事。鼻子出血時,切忌拿它物塞鼻孔。若用煙絲等物塞鼻孔,表面現象看似是血固而止,實則血仍不停地從鼻孔壁里的毛細血管流出來,細血積多了也會再次滴流出鼻。即使暫時血液遇冷積于鼻孔內,身體輕微震動或者打個噴嚏又會導致再次流鼻血。正確的救急的方法是:出鼻血時,手沾冷水,往前額、后頸椎輕拍,重復若干次即可暫時止血。整個過程中不能過度低頭或仰頭,頭過低鼻血容易流量加多,而仰頭,血又恐會倒流入鼻。但此法治標不治本,屬應急處理法。在藤縣鄉間,治本的方法可用“黑墨草”搭配本地土雞,熬湯常飲。湯中需放些許鹽,治療出鼻血有奇效,因為本土郎中有“以黑制紅”之說。藤縣本地郎中也和傳統中醫一樣,講究識透病因對癥下藥。藤縣郎中認為鼻屬脾土心屬火,火盛則土燥,猶如太陽暴曬泥地一般,火炎炎熾烤大地,泥土便干硬,大地也隨之開裂。人與大地類同,燥熱導致鼻血流,這病因便是心火熱灼脾土所至。識透病因,就可對癥下藥。用藥就要用涼心火的且有止血功效的藥,如梔子、黃岑、茅根、小薊、側柏炭等。亦可加些生津涼血的藥,如麥冬、元參、生地等。以水制心火,火不炎,脾土則不燥,鼻血則止。

(五) 傳統捕撈知識——“捉黃鱔”(21)根據筆者訪談錄音轉寫整理。訪談對象同上,訪談時間:2021年3月7日;訪談地點:賀州八步。

藤縣人喜食黃鱔。黃鱔要在清水里養上幾天,待其沙土吐凈,糞便排清方可宰殺烹飪。常見的烹飪方法有兩種,煮黃鱔粥是當地最常見的一種食用黃鱔法。首先將黃鱔清洗干凈,斬頭去尾,放置在溫水里待其血出盡;煮熟后去骨,然后切段,放回原排盡黃鱔血的鍋里繼續熬煮,食用前再添加些許姜蔥、紫蘇和油鹽等調料。黃鱔的另一種吃法是“炒”,炒黃鱔一般配以藠頭或花生碎,大火爆炒,下酒助興。

暮春時節,泥鰍和黃鱔開始頻繁活動,一到夜晚便頻頻出洞覓食、游逛,正是抓捕它們的好時機。如何捕捉黃鱔,在藤縣鄉間,抓捕方法有三。

第一種方法稱“照”。照黃鱔是在夜間進行的。夜間抓捕,“松籃”是必不可少的傳統照明工具。“松籃”用鐵絲編織,籃內放置劈削成大小適中的松明子,用細竹一手挑著點燃的松籃燈,一手持“黃鱔夾”,看到水田的黃鱔就敏銳地夾起來放入魚簍。黃鱔夾是捕捉器械,用兩片竹子做成,每片夾的部分帶有鋸齒,手抓部分整一個扣手,然后用一個鐵釘連接活結。捕捉過程務必輕手輕腳,以免驚動鄰近的其他黃鱔,“黃鱔受了嚇,硬泥鉆三尺”,便難覓蹤影了。

第二種方法是“通”。通黃鱔是在日間,到田間地頭去觀察黃鱔出沒的小洞口,發現黃鱔的蹤跡便用手沿洞探入去尋。抓的時候講究動作迅速,緊緊卡住,并快速放入簍內。若遇到大黃鱔還得防咬,使用長長的黃鱔夾是可以有效防咬的。有技術的一次能抓幾斤,而一般鄉民,缺乏技術和經驗,往往一天也僅能抓幾條罷了。

第三種方法是“裝”。裝黃鱔需借助一種本地竹編器皿——“黃鱔笱”。放入簡單過火燙過后帶有香氣的蚯蚓作為誘餌,在水田或者水溝里斜放,靜置一晚,次日再去收集。擺放這種器具的疏密情況可根據彼時周圍環境里的黃鱔數量而定,多則多放。一塊水田或水溝黃鱔的多少可通過觀察黃鱔洞數量來判定。黃鱔出入之地必生成一小洞口,小洞口通常會有小水泡冒出,極易判斷。“黃鱔笱”是一種只能進不能出的捕黃鱔神器,本地常常用“黃鱔笱”來比喻那些吝嗇自私的人,只進不出,極為生動形象。

藤縣人認為黃鱔補血,對老人孩子尤有滋補功效。藤縣鄉村在舊時自然生態條件下,有機農藥、化肥噴灑少,田垅里黃鱔多,逢年四五月黃鱔出沒的季節,家家戶戶都常去抓黃鱔改善伙食。可惜現如今,化肥農藥過度使用,導致生存環境惡化,野生黃鱔的數量也隨之驟減。現代人極少人有機會親自去捕捉“黃鱔”,黃鱔捕捉的技術也日漸遠去,淡出人們的視線。

余 論

當今社會,我國廣大鄉村傳統知識面臨流失和失傳危機。一方面,自然生態環境被改變或破壞而導致傳統物種和生境瀕危甚至消亡,新技術產品應用使原住民放棄許多傳統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漢語方言長期依附生存的封閉自足式穩態外部環境漸被打碎,漢語方言的生態系統被徹底改變,許多方言土話已經瀕危,這也導致傳統知識詞匯和表達的消失。因此,開展基于傳統知識的方言調查記錄,既是語言學科發展和創新的需要,也是中華民族知識積累、傳承和創新的需要。精細處理的熟語料不僅具有語言學價值,也對生態學、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及歷史學等都有研究和利用的價值。Conklin曾研究菲律賓Hanunoo人,發現當地人掌握了數量巨大的有關當地動植物及其生活史的知識,并能夠以當地的分類體系識別1600個左右的植物物種。這些動植物必然有本土獨特的稱謂,單從語言學本體研究來說,就極大豐富了該方言的詞匯和表達。

本文初嘗透過藤縣方言傳統知識專訪,對音檔進行規范化精細化整理、轉寫和保存,挖掘隱含其中的傳統知識和文化。此類在調查方式上既重語言形式、亦重內容知識的探索,目前方言學界做得還極少,在民族語言學界雖有肇始,但尚未形成規模,現今現代化城鎮化進程正加速推進,漢語方言及少數民族語言所承載的傳統知識面臨瀕危境況。傳統生態知識一旦丟棄就會永遠消失,這將是整個人類文明的重大損失。這種探索十分迫切,其經驗更要總結,希望越來越多學人投入到中華民族傳統知識和文化搶救的工作中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免费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www.精品国产|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入口|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3| 久久中文无码精品| 欧美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免费| 91在线日韩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绿巨人| 40岁成熟女人牲交片免费|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香蕉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亚洲中文字幕手机在线第一页| 中国精品自拍| 自拍偷拍一区|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欧美| a毛片基地免费大全| 欧美日韩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 欧美日韩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女人一级毛片|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 国产亚洲视频播放9000|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1024|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pp|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免费啪啪网址| 色香蕉影院|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无码AV在线| 精品国产自| 欧洲av毛片| 欧美色图久久|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 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 国产精品污视频| 三级国产在线观看| 999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a级毛片免费网站| 欧美日韩国产一级|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蜜臀|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香蕉久久| 国产黄色视频综合| 亚洲色图欧美一区|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免费全部高H视频无码无遮掩| 欧美激情伊人|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欧美性久久久久| 麻豆精品视频在线原创| 色成人综合|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五月丁香在线视频| 天堂成人av| 91九色视频网|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欧美激情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