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揚
[摘要]智媒時代媒介技術的發展,深刻改變了體育新聞的傳播內容、方式和策略,體育新聞的傳播正向具身化、分眾化、大眾化和娛樂化方向演變。合理應用現代媒介技術,轉變新聞敘事結構,既可以順應體育新聞傳播的發展趨勢,創新傳播理念,又可以實現體育新聞的多層次傳播,助力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本文分析《冬奧零距離》節目沉浸式傳播的創新思路,進一步探索新時代我國體育新聞的傳播新途徑。
[關鍵詞]智媒時代;體育新聞;沉浸式傳播;《冬奧零距離》
媒介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的發展,使人類快速過渡到了智媒時代,體育新聞的傳播途徑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由以往的單向傳播、單線傳播形式演變成具身傳播、互動傳播的形式?!抖瑠W零距離》節目創新地運用沉浸式傳播方法,在眾多體育新聞中脫穎而出,為智媒時代體育新聞的沉浸式傳播做出了優秀示范。
一、智媒時代體育新聞的特點
在智媒時代,隨著VR、AR等媒介技術的發展,身體活動與傳播的界限正在逐漸模糊。根據梅勒·龐蒂的觀點: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并非世界的“鏡像”,而是身體構造和身體感覺運動系統塑造出來的。以移動場景為主要產品的現代媒介技術,正不斷與人類的身體融合,形成具身化的“第三持存”[1]。如果說媒介是人的延伸[2],那么媒介也是以身體活動為質性的體育延伸。換句話說,體育本身也是傳播的一種形式,正是源于這種關聯性,體育新聞與具身傳播才有了原生的耦合性,智能媒介技術可將體育新聞的真實感無限放大,讓受眾以第一人稱視角沉浸在“現場”中。這種模式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歐洲杯等體育賽事的新聞傳播中受到了廣泛認可,已成為體育新聞傳播的新風口。
隨著受眾對個性化內容的要求不斷提高,體育新聞的聚焦點不再局限于競技場,圍繞賽事、運動員等信息的新聞“第二落點”逐漸浮現,受眾的多樣化需求催生了更細分的傳播領域,同時智能設備的普及為更多的受眾提供了新聞接口,體育新聞的互動性變得更強。體育新聞的每一條評論都可以成為傳播的新節點,由此裂變出新的傳播鏈條,推動體育新聞不斷“破圈”。但隨著體育新聞傳播的大眾化,體育新聞娛樂化的現象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體育的起源是人類,其本質是人類進行社交、教育、娛樂等的社會實踐活動[3]。體育新聞的傳播也應該以此為框架,在與不同領域資本結合的同時,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永恒主題,正確的價值導向才能回歸體育新聞的本質,解決體育新聞泛娛樂化的問題。在智媒時代,媒介技術的更新賦予了體育新聞傳播具身化、分眾化、大眾化、娛樂化的特點。
二、體育新聞沉浸式傳播的優勢
沉浸這一概念來源于美國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對一種特殊感官體驗的定義,即用戶被引入了固定的意識框架,其部分意識和感知覺被屏蔽,只保留了與此意識框架匹配的反應,用戶以此構建身體與環境的聯系[4]。沉浸的概念被引入國內后,我國部分學者對其進行了批判性繼承,孔少華將沉浸劃分為基于經驗主義的“心流體驗”和基于技術主義的新媒介技術[5];李沁將沉浸定義為人與環境融合的傳播,人是媒介的延伸[6]。無論是心理學派,還是技術學派,對沉浸都有共同的解釋,即沉浸是人體感官外化和環境內化互動的過程,身體與技術互相制約又互相彌補。作為以運動為主要內容的體育新聞,其與沉浸式傳播方式的結合將被賦予更多優勢。
(一)完善受眾的感知
一方面,從存在主義角度分析,沉浸式傳播與體育運動存在同源性,即二者都是從身體運動的內核出發,通過不斷裹挾社會因素、政治因素、倫理因素等逐漸膨脹、分化發展而來。因此,沉浸式傳播和體育都離不開身體這一本源。沉浸式傳播擔任感覺觸角的角色,通過延伸受眾的感覺,使其在擬態環境中“真實”地體驗體育新聞的內容,完善受眾對體育運動的感知圖譜。如在《冬奧零距離》節目中,節目組使用VR技術結合同屏直播的方式,全方位模擬2022北京冬奧會雪車項目的運動圖景,引導受眾形成關于該項目的操作定向認知。
另一方面,從經驗主義角度分析,實際上在體育新聞的沉浸式傳播中,受眾身體和環境進行互動、互認和互補的運動。受眾在沉浸式傳播中的狀態已經突破時空局限,處在“此時”和“此地”中,受眾在“真實”體驗運動操作后,會更容易促成定向認知,促使受眾將該肢體運動信息進一步壓縮,形成抽象的思維定式,并觸發更高級的分類和推理思維,不斷完善對體育的認知框架,從而提高對體育新聞的理解深度。從以上兩個角度分析,體育新聞的沉浸式傳播既能提升受眾的運動體驗感,加深受眾對運動的感知記憶,又能引發受眾對體育運動的深度理解,完善受眾對體育新聞內容的認知。
(二)普及全民體育理念
隨著智能設備、可穿戴設備、5G網絡、物聯網等技術的普及,大眾接觸體育運動的方式更加多樣化,即體育新聞傳播的受眾面越來越廣,作為集多種媒介技術于一體的沉浸式傳播技術,已可輕易嵌合多種終端設備,成為受眾了解事物的窗口,并形成移動化的主流趨勢。國務院于2021年7月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其中明確了壯大全民健身人才隊伍,提供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務的要求。
借助沉浸式技術廣泛化、移動化、易獲得的優勢,一方面,體育新聞傳播會更高效地跨時空傳播,推動更多受眾全方位地參與體育活動和賽事,激發全民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進一步貫徹全民體育的理念;另一方面,在經過感知覺的不斷強化后,受眾對某一特定體育的理解和記憶更加深刻,更傾向于向新的體育知識遷移,一些小眾體育運動也因此能夠重獲新生。同時,結合沉浸式技術易獲得的特性,受眾獲取新的體育知識的門檻和成本更低,全民體育理念得以可持續踐行。
(三)促進體育新聞傳播異質化發展
在泛娛樂化現象泛濫的背景下,體育新聞也出現了大規模的花邊化、緋聞化趨勢,新聞內容的重復程度越來越高,主流媒體的話語地位面臨挑戰。從媒介技術角度分析,當代沉浸式體育新聞的實現方法主要包括無人機拍攝、全景拍攝、全息影像、全景直播技術,高昂的技術成本讓許多新聞制作者望而卻步,而主流媒體則可憑借技術優勢重新開拓話語空間,結合優勢內容和深度解讀,為新聞增添色彩。從新聞內容角度分析,沉浸式傳播技術主要調動受眾的視覺和聽覺兩種感覺通道,受眾可根據主觀認識,自由支配對新聞的想象,而不受解說員、主持人的干預。因此,不同受眾對新聞的理解和反饋不同,從而產生的評論和二級傳播也就不同,由此形成的傳播網絡和內容獨具特色。
三、體育新聞沉浸式傳播的途徑
作為深度解讀冬奧賽事運動的主流內容媒體,《冬奧零距離》憑借先進的制作技術、專業的分析評述和創新的敘事結構,力求為受眾模擬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實況”,受到了大量關注。以下是《冬奧零距離》體育新聞沉浸式傳播的主要途徑。
(一)新聞敘事方式的融合創新
如果說新聞敘事是新聞采編的基礎,那么沉浸式敘事方式就是沉浸式新聞的必要前提。傳統的新聞敘事方式多為:通過呈現文本、圖片和視頻等信息,讓受眾“旁觀”“旁聽”新聞內容?,F階段沉浸式新聞的主流敘事方式為:受眾透過第一人稱視角,“在場”體驗新聞內容。在神經現象學中,應用第一人稱視角,可以獲得與第三人稱視角不同的意識體驗,即獲取不可取消的第一人稱數據[7]。因此,我們運用第一人稱視角拍攝新聞,可以更有效地幫助受眾“保鮮”新聞,并且結合無人機拍攝技術,復原新聞全景畫面,既可以降低大場面拍攝成本[8],又可以形成全景新聞的腳本,輔助沉浸式技術的應用。第一人稱視角的新聞敘事如果不結合全景技術,依舊保持傳統的單線敘事原則,就無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沉浸,反之,新聞敘事結合全景技術則可以還原新聞內容的多角度細節,實現多線敘事,且順應體育新聞的分眾化趨勢。全景化的圖片信息能夠為受眾構建三維立體的新聞場景,特別是在體育新聞中,全景拍攝能夠最大限度地還原比賽的場景、情感信息,多種敘事方式的精妙組合,配合新聞的時效性,可以激活受眾的多種生理接收器,有效增加信息流量,也可以形成功能嵌合、優勢互補的多維傳播通道,最終促成受眾與所處環境認知和情感的共振[9]。
在《冬奧零距離》中,節目組在多場景運用以上所述技術的巧妙組合進行拍攝。例如,在拍攝首鋼滑雪大跳臺時,節目組采用無人機全景拍攝的方式,直觀地展示了跳臺滑雪比賽場景的全貌,突出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創新亮點,側面再現了北京冬奧會申辦、籌備的不易,引導受眾關注賽事活動以外的多角度、多層次信息。再如,節目組以第一人稱視角通過無人機拍攝“冰絲帶”場館,既高度還原了比賽場館的真實觀感,又通過主觀感受,引發受眾對新聞內容的深度思考,避免了體育新聞同質化、淺層化、娛樂化的傾向。這些敘事方式的組合運用,不僅打通了受眾與場景的感知通道,帶領受眾沉浸式體驗豐富的體育內容,而且作為傳播體育精神、中華體育文化、全民健身等理念的思政載體,其充分突出新聞的層次感,豐富我國體育新聞的內涵,助力我國體育新聞的特色化發展。
(二)媒介技術的應用革新
人機交互的歷史深刻影響了媒介技術的發展史,人類一直在通過模仿自然的方式學習和改變自然,早期人們只能通過文本信息進行一維的人機交互,而現今人們可借助虛擬技術實現具身傳播,全身心地投入仿真自然,重新回歸人際傳播的狀態。正如庫利所說,在交流中,人體和地域并不重要,那些由形形色色的符號構成的“表情的幽靈”才是關鍵,正是這些符號,使得遠距離、有中介的交流重新成為面對面、自然的交流。
作為一項嘗試模仿自然的媒介技術,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 Reality)已經模糊了人類與環境的界限,人機互動達到更高級的人機互融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杰倫·拉尼爾正式確定了虛擬現實的定義,即一個集合了數字圖像處理、計算機圖形學、多媒體技術、模式識別、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多種感覺為一體,生成逼真的三維虛擬環境的信息集成技術系統。虛擬現實技術是沉浸式新聞的一種實現途徑,用戶通過佩戴頭盔、手杖等設備進入虛擬世界,置身于仿真的新聞現場,以第一人稱視角參與新聞的全過程。虛擬現實技術在體育新聞中的應用,更能放大體育新聞內容的競技性和新聞場景的緊迫感?!抖瑠W零距離》節目在介紹小眾體育—雪車項目時,創新性地運用虛擬現實技術,模擬真實比賽場景,主持人佩戴VR頭盔,借助同屏直播技術分享模擬比賽的實況,構建運動員的比賽實景,以此來高度還原該項小眾體育運動。這不僅激發了受眾的共情力,模擬了受眾參與體育運動的真實體驗感,而且引起了受眾對該項運動的好奇心,引發其對我國場館建設、冰上運動政策的深度思考。
如果說虛擬現實技術更多地是發揮受眾的主觀感受,那么以現實為基礎進行渲染的現實增強技術(Augmented Reality)則更貼合環境的客觀性。因此,其也更符合新聞客觀性的本質屬性,更易與新聞傳播形成自然嵌合。作為將計算機渲染圖景投射到真實物體上的媒介技術,現實增強技術更接近客觀環境[10],根據羅納德·阿祖瑪的觀點,增強現實技術并非脫離現實,而是更加依賴現實,其是通過將計算機制作的三維立體模型嵌套在客觀物體之上,以強化現實場景[11]。顯然,與應用虛擬現實技術相比,應用現實增強技術傳播體育新聞更能緊貼真實的賽事、賽場、競技,避免受眾思維的過度延伸。在《冬奧零距離》節目中,節目組多次使用計算機制作圖片與賽場圖片進行樣式匹配的方式生成立體圖形,對賽場設施進行弱標記跟蹤。例如,在拍攝首都體育館滑冰賽場時,節目組采用建筑結構渲染圖加第一人稱視角的方式來展示“冰壇”場館的結構;在分區域講解場館時,節目組采用現實增強技術標注場館區域,并添加聲音信息,實現多感官“在場”。
四、結語
在當下的智媒時代,體育新聞的沉浸式傳播既能滿足體育新聞大眾化、分眾化的需求,又能突破體育新聞娛樂化、同質化的瓶頸,并傳播體育精神、人文精神的深刻內涵。本文以《冬奧零距離》為例,探索體育新聞傳播的新途徑,即合理使用新媒介技術可促進體育新聞的融合創新,推動我國體育新聞事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貝爾納·斯蒂格勒.技術與時間:1.愛比米修斯的過失[M].裴程,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9.
[2]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9.
[3]潘虹燕,劉貝麗.共探體育傳播研究新問題、互鑒體育新聞傳播教育經驗:2019年第五屆國際體育傳播會議綜述[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0(02):20-27.
[4]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發現心流:日常生活中的最優體驗[M].陳秀娟,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5]孔少華.從Immersion到Flow experience:“沉浸式傳播”的再認識[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4):74-83.
[6]李沁.沉浸媒介:重新定義媒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J].國際新聞界,2017(08):115-139.
[7]董達,陳巍.視角與統一性:神經現象學的范疇-理論替代進路[J].心理研究,2021(05):404-410.
[8]左慶.無人機新聞攝影的優勢與注意事項[J].青年記者,2015(26):39.
[9]喻發勝,張玥.沉浸式傳播:感官共振、形象還原與在場參與[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02):96-103.
[10]米爾格拉姆,基希諾.混合現實視覺顯示的分類學[J].信息系統學報,1994(12):1321-1329.
[11]羅納德·阿祖瑪.增強現實的跟蹤要求[J].ACM通訊,1993(07):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