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澄澄 陳雄 顧皆怡 李俊凱
[摘要]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各類新媒體平臺憑借其大容量、交互性和實時性強等優勢,成為人們尤其是大學生日常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共青團中央推出的“青年大學習”網上主題團課,結合H5等新形式,展現了獨特優勢,掀起了廣大青年團員的學習熱潮。本文對“青年大學習”的學習內容與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數據統計,分析了其在當前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影響和作用,并提出了如何更好地促進思政教育的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平臺;“青年大學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國勢之強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學。”國家、民族的持續發展離不開對優秀人才的培養,而新時代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快構建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實施時代新人培育工程,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齊抓共管機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18年3月5日,共青團中央發布了關于印發《關于在全團實施“青年大學習”行動的方案》的通知,決定在全團實施“青年大學習”行動,旨在組織、引導廣大青年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2019年3月16日,《求是》雜志刊發《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一文,文章指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1]。因此,高校必須切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結合當今新媒體的優勢,開啟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的新征程,從而為實現中國夢增添強大的青春能量[2]。
一、當前大學生團員的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一)愛國熱情穩居主流,但仍存在異化趨勢
目前,各大主流社交平臺數據顯示,當下以青年群體為代表的大眾愛國熱情高漲,以“愛國”“愛黨”等為主題的新聞事件、文藝作品都贏得了大量關注。不論是2020年東京奧運會期間微博全網高達15.33億的互動量,還是電影《長津湖》取得了57億票房的傲然成績,都彰顯了青年們的愛國熱情。同時,諸如電視、電影、短視頻等中的大量娛樂性內容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了不利影響,也對當今高校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價值觀念總體正向,但仍須良性引導
相關數據顯示,當下大多數青年團員都擁有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能夠做到以社會效益為價值尺度,以民族復興為偉大目標,積極貢獻自身力量,但是面對赴西北等艱苦地區干事創業等號召,部分大學生仍然存在不解與抵觸情緒。同時,“佛系青年”“躺平”“內卷”等新名詞不斷涌現。對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需要在價值觀引導上加大力度,促進青年學生樹立遠大目標,養成優良習慣,實現全面發展。
(三)學習效能總體較高,但仍須加以督促
大部分學生從高中步入大學后,目標明確,能迅速適應大學生活,能夠以提升自我為主要任務,保持優良的學習和生活習慣,自主地充實自己的學習生活。但是部分學生仍然無法適應大學生活,沉溺于網絡游戲,或者未能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出現跟不上課程進度等一系列問題。此外,少量大學生存在“空心病”問題,找不到努力學習和前進的意義和方向,在學習生活上存在一定的問題與障礙。
針對上述現象,高校要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線上線下等多樣的教育方法,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共青團中央推出的“青年大學習”網上主題團課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和大學生的成長規律,其用新方法、新形式、新手段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使大學生團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常態化、深入化。
二、“青年大學習”網上主題團課文本分析
(一)樣本選擇
本次研究以“青年大學習”網上主題團課第一季第一期到第十一季第二十期為研究對象,對每一期的學習內容主題、時長、拍攝地點、主持人、學習參與情況等進行統計,并分析其中體現的趨勢以及出現這些趨勢的原因。
(二)數據分析
1.內容與時長
從內容來看,“青年大學習”網上主題團課主要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核心,同時結合社會熱點及重大時間節點推出相關網絡主題團課,保持每周一期的更新頻率。其中,“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等重大時間節點,分別推出了系列展、特輯等。大部分網上主題團課由主持人前往一些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紀念館和歷史遺址,結合館內展覽品和歷史遺跡對相關歷史事件、政策進行講解。
從時長來看,初期“青年大學習”網上主題團課的時長大多較短,大部分主題團課時長為2—3分鐘,少數主題團課時長接近5分鐘。在前八季只有一期主題團課時長超過了5分鐘,即第二季第一期,時長為6分40秒,主題為“新時代”,其中介紹了中華民族的奮斗歷史以及在新時代取得的成就。從這一期開始,關于新時代的方針、政策重要思想的一系列網上主題團課不斷推出,包括“四個自信”、“四個意識”和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等內容。從主題團課第九季開始,課程時長增加為10分鐘左右,這一改變一直延續到第十一季,目前主題團課時長大部分介于8—11分鐘。主題團課時長的改變往往意味內容的增加和闡釋的深入。起初“青年大學習”網上主題團課以較短的時長和深入淺出的講解方式激發了廣大青年團員的學習熱情,方便其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學習。隨著“青年大學習”網上主題團課逐步成為青年團員的學習習慣,其則增加了團課時長,更加注重內容的豐富性和思想深度。
2.主持人情況
每一期“青年大學習”網上主題團課都會邀請一位與本期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主持人。除了專家學者,更多的主持人是高校青年團員,他們更加貼近青年團員的學習生活。近幾年涌現的熱點人物如理塘的丁真、B站的up主何同學、央視記者王冰冰等也都出現在“青年大學習”網上主題團課中,在這些熱點人物的知名度和話題感的帶動下,主題團課往往更能吸引大學生的注意。
3.學習參與情況
自“青年大學習”網上主題團課推出以來,整體的參與度逐步提高并漸趨于穩定,單期團課凈學習人數超過1000萬。這表明大家對主題團課學習的自主性在不斷增強,現在各級團組織參與率超過90%,有的地區和高校甚至超過95%,這說明越來越多的青年團員愿意參與團課學習。但也有部分地區以及高校的團組織參與率為50%—60%,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些地區和高校對青年團員思想政治學習的重視和宣傳力度還不夠。
三、“青年大學習”網上主題團課的作用與影響
(一)新媒體技術的優越性
1.覆蓋面更廣
“青年大學習”網上主題團課依托互聯網平臺,由各大高校和共青團官方公眾號向全社會青年推送優質內容,宣傳紅色思想。相比傳統媒介以及線下傳播模式,“青年大學習”網上主題團課的傳播更精確、更廣泛,使受眾能夠迅速接收到推送內容并進行學習。
2.傳播速度提高,學習效率增強
從傳播速度來看,“青年大學習”網上主題團課借助先進的互聯網技術,憑借其超時空的特性,能夠快速傳播信息,同時能夠實現更高頻次的內容更新,及時推送相關熱點內容。互聯網平臺不僅使青年團員能夠更快、更方便地接觸學習內容,同時讓其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從而讓青年團員更好地學理論、強信念。此外,網絡平臺的強大算法可以實現用戶數據的回收與統計,便于學校獲取有效的反饋信息。
3.便捷的存儲和檢索功能
與傳統媒體相比,“青年大學習”網上主題團課的每期內容都能夠保存,并可以通過目錄高效定位與檢索往期內容,不但便于大學生查閱和重溫往期內容,而且有利于制作方對往期內容的質量進行評估與反思。
(二)媒介融合的優越性
首先,“青年大學習”網上主題團課采用新媒體形式,全方位地實現了畫面、聲音和文字的融合,每期學習內容均采用視頻并配以旁白和文字,實現了聽覺、視覺的多重浸染,使大學生獲得立體化、全景化的學習體驗。同時,在學習過程中互動答題的新型模式促使傳受雙方獲得即時的互動體驗,打破了傳播中的互動性壁壘。
其次,數據化的傳播模式契合了當今網絡學習的新風潮。根植于社交平臺的“青年大學習”網上主題團課建立了青年團員學習的新渠道,有利于當代青年形成互聯網學習思維。
最后,當代青年團員對社會熱點具有較強的敏感性,但是其政治敏感度及網絡信息辨別能力相對薄弱。“青年大學習”網上主題團課精準的受眾定位,實現了有效的圈層傳播,并且其對熱點的追蹤和符合年輕人的傳播方式有效地避免了大學生對抗式解讀的行為。
四、“青年大學習”網上主題團課的完善建議
(一)建立深度學習的監督與激勵機制
“青年大學習”網上主題團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青年團員的學習效率,但是無法有效解決大學生“淺學習”的困境。同時,學習平臺應當完善每期學習內容的拓展閱讀,為青年團員的深入學習提供更加豐富且便捷的渠道。此外,學習平臺還應建立相關的監督與激勵機制,實現線上與線下的互助、融合。一方面,學習平臺應及時發布學習提醒及相關預告,而線下則可以借助實地特性,對積極性較低或自控能力較弱的青年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勸導;另一方面,學習平臺可以利用技術優勢打造多樣的激勵反饋體系。例如,“百問出真知”“黨史答題對戰”等形式都是對激勵機制的有效探索,其精準地把握了青年學生高分享性及自我展示的心理特點,通過青年團員內部的比拼與競爭,實現思政教育的良性發展,并兼顧學習的深度性與趣味性,進一步培養用戶黏性,從而在青年群體內部形成良性競爭。
(二)加強引流工作與拓寬反饋渠道
目前的學習情況顯示,“青年大學習”網上主題團課在與其他主流媒體平臺的交流上較為薄弱,引流工作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例如,其可以嘗試與“學習強國”平臺、《人民日報》等黨媒進行更為密切的交流與宣傳,通過其他黨媒對“青年大學習”網上主題團課學習情況的評價或是教育價值的剖析等報道,使當代青年對“青年大學習”網上主題團課這一學習形式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時,在多方報道以及部分節目主持人、嘉賓自身流量的帶動下,“青年大學習”網上主題團課的影響力還能進一步提升。因此,“青年大學習”網上主題團課與主流媒體合作,鞏固其自身的主流地位,進一步提升自身影響力,健全引流工作與平臺協作機制是必由之路。
目前,各大平臺與論壇的評論情況顯示,反饋渠道匱乏是“青年大學習”網上主題團課當下的主要痛點與癥結所在。由于“青年大學習”網上主題團課尚未建立內部特有的反饋渠道,使得受眾的反饋與討論只能轉移到豆瓣、微博、知乎等公共平臺上。一方面,這不利于收集受眾意見與反饋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問題的解決與內容的改進;另一方面,將用戶意見轉移至不同平臺,可能會導致相關學習平臺失去對相關輿論的引導權,在一定程度上會對“青年大學習”網上主題團課的宣傳產生不利影響。
針對上述情況,學習平臺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內部反饋機制,收集有效建議與意見,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這不僅需要一套完善的信息反饋機制,還需要有與之匹配的高效的后臺客服團隊,在信息反饋與問題處理上具備一流水準。同時,每期節目可以開設評論區,為學生建立更為迅速、有效的交互模式,使其能夠在評論區進行意見反饋,并且平臺也能夠對相關問題進行及時處理。這僅有利于“青年大學習”平臺的宣傳,還能夠為青年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探討提供充足的空間。
五、結語
共青團中央關于印發《關于在全團實施“青年大學習”行動的方案》的通知中明確要求各級團委要“結合實際,抓好貫徹落實”“緊密圍繞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團、教育青年,把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核心業務,在全團部署實施‘青年大學習行動,突出理論武裝和思想引導,通過構建‘導學、講學、研學、比學、踐學、督學六位一體的學習體系,著力提升學習的制度化和實效性,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引導廣大青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切實增強‘四個意識、樹立‘四個自信,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青年大學習”網上主題團課作為當前青年團員喜聞樂見的新型團課,高校利用好網上主題團課能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其重要性不應被忽視[3]。
新時代下,新媒體憑借自身優勢成為當今傳播的主流趨勢。“青年大學習”網上主題團課作為新興融媒體課程,借助先進的媒體技術,為培養青年團員“愛國家、學黨史”提供了助力。它不僅有利于青年團員提高學習主動性與學習質量,還有利于高校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改革,對加強青年團員“四個自信”和“四史”的學習,引導青年團員增強愛黨、愛國和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陳劍文.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奮力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J].新聞前哨,2019(07):4-7.
[2]張金偉,李沛莉,趙延安.新時代加強和改進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大學,2021(35):1-5.
[3]葉婷.基于“學習強國”APP的高校思政課教學創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4):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