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茜

2022年元旦檔開門紅,春節檔蓄勢待發,但此間一個現象值得關注:口碑黑馬影片的票房遠不及市場預期。例如,拿下豆瓣8.3分的《雄獅少年》和《愛情神話》,并列2021年豆瓣評分最高的國產片。二者皆是高口碑商業電影,卻在賀歲檔票房戰里鎩羽而歸。“靠高口碑逆襲高票房”策略失靈,是觀眾口味變了嗎?高口碑為何帶不動票房?
叫好不叫座
2021年,中國電影市場再次位居全球第一大票倉。國家電影局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電影總票房472.58億元,其中國產電影票房為399.27億元,占總票房的84.49%,全年票房前10名影片中有8部是國產影片。
中國電影市場快速復蘇。不過,頭部電影的集中化和檔期集中化讓票房黑馬相對變少,一些高評分、高口碑的影片接連遭遇票房“撲街”。2021年年末上映的《雄獅少年》和《愛情神話》就是典型案例。兩部電影映后口碑迅速走高,遺憾的是口碑好評對票房的加持作用極其微弱,截至目前,二者票房分別為2.22億元、2.21億元。
動畫電影《雄獅少年》走出了國產動畫改編神話故事IP的舒適圈,聚焦當代現實主義故事,影片從真實生活著眼,呈現平凡少年阿娟砥礪追夢、蛻變成“雄獅”的經歷。上映前,出品方選擇大規模超前點映,這一策略讓影片收獲了極高口碑,業內人士甚至給出了“票房10億元起步”的大膽預估,認為它將成為2021年度票房黑馬;但影片上映后,用時18天才突破票房2億元大關。
愛情電影《愛情神話》上映后,被影評人譽為“國產都市愛情電影的一個驚喜”。影片圍繞滬上的“兩男三女”展開,塑造了鮮活的人物,拍出了煙火氣與腔調感并存的上海故事。90后導演邵藝輝憑借獨特的女性視角,以新觀點、新創作、新解讀,讓國產愛情電影不再趨同化。可是,這樣一部被業界公認上乘的愛情片,也僅僅收獲2億余元票房。
反觀緊隨其后在2022年元旦檔上映的《穿過寒冬擁抱你》《反貪風暴5:最終章》《李茂扮太子》,雖然豆瓣評分均未超過6分,卻分別取得了7.5億元、5.03億元、3.42億元票房成績。
“強共情”成票房利器
“高口碑黑馬影片為什么賣不動?”“明明口碑很爛,觀眾消費意愿卻很強……”2022年賀歲檔的這一現象,讓不少業內人士感嘆。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秘書長胡建禮告訴《綜藝報》記者,票房與口碑不成正比的情況并不少見,而在2022賀歲檔尤為明顯。他分析,《雄獅少年》《愛情神話》票房失利與諸多因素相關。“比如,《雄獅少年》因為角色建模問題引發爭議,加之缺乏IP支撐,上映時間又臨近學生的期末考試,因此未能成為票房黑馬。如果選擇春節檔上映,相信票房數字會好很多。”在胡建禮看來,《愛情神話》也是一部優秀的賀歲喜劇,“但由于全程滬語對白,地域特色明顯,影片上映僅一周就碰上元旦檔的多部影片,對票房成績造成了一定影響。”他分析,眼下賀歲檔逐漸式微,元旦檔已成為繼春節檔、暑期檔、國慶檔之后的重要檔期。“若賀歲檔和元旦檔的幾部影片對調,今年元旦檔總票房 (10.22億元)有可能突破去年13.03億元的紀錄。”
哪些電影更容易獲得高票房?業內人士分析,回顧2021年國產片市場,“強共情”已勝于“高口碑”。比如,2021年年初的票房黑馬《你好,李煥英》,切準國產電影親情題材缺失,通過“笑中帶淚”的內容,引發觀眾情感共鳴;清明檔黑馬《我的姐姐》,圍繞姐弟親情展開,探討有關女性焦慮的社會議題,成功觸發廣大女性觀眾情感共振,一舉拿下8.6億元票房。此外,愛情題材也符合女性觀眾情感宣泄的訴求,如愛情片《你的婚禮》擊敗《懸崖之上》,成為去年五一檔票房冠軍,最終票房7.89億元。還有一些觸及女性話題的影片,盡管口碑不佳,卻也獲得相對不俗的票房,如愛情片《我要我們在一起》票房3.32億元(豆瓣6分),探究獨居女性生活的驚悚電影《門鎖》票房2.4億元(豆瓣4.7分)。
國內電影評分體系尚不完善
對于豆瓣評分與票房收益愈發割裂的現象,胡建禮分析,豆瓣是文藝青年和資深影迷的聚集地,他們對影片的打分相對專業。但文藝青年的評價并不能完全代表大眾口味,如今中國電影市場正不斷下沉,根據燈塔專業版數據,2021年三四線城市的票房已經超過一二線城市,觀眾的需求與口味自然也存在偏差。
胡建禮還提到,“目前,我國電影評分體系尚不完善,缺乏獨立的代表大眾口碑的第三方打分平臺。”他以美國為例,評分網站“爛番茄”在每部電影的評分界面,都區分普通觀眾評價(也稱爆米花指數)和專業影評人評價,這種分類更具有參考價值;IMDb則使用了一套復雜的算法,基本上杜絕了“刷分”現象,成為頗具權威和參考性的影視評分網站;Cinema Score網站主要通過調查觀眾看電影后的評分,將結果作為預測票房的依據,評分等級從A+到F,較為貼合市場,網站主頁面一眼望去就像一張成績單,可以直接獲取當前檔期影片的受歡迎程度。“普通觀眾和資深影迷應有各自的評分體系,過分依賴豆瓣評分,會造成對大眾喜好判斷的誤差。”
口碑固然是成為黑馬的一大因素,但如何將口碑轉化成真正的“想看”,還需要定檔策略、檔期空間、內容公關、營銷落地與執行、短視頻下沉等諸多方面配合,實現購票轉化。尤其是在腰部影片稀缺、檔期集中化愈發明顯的市場趨勢下,中國電影的票房黑馬們,依然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