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師范大學附屬麗澤中學/ 江明科
群文閱讀這一概念由臺灣趙鏡中先生于2006 年首次提出,隨著研究的深入,于澤元、王雁玲等學者認為,群文閱讀是群文閱讀教學實踐的簡稱,是圍繞著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后教師和學生圍繞議題展開閱讀和集體構建,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這樣的界定在強調群文閱讀是由“群文”組成的這一外顯特征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其“過程”的性質,更為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實踐時應如何組構群文、如何運用群文進行閱讀教學指明了方向。在古詩文群文閱讀實施過程中,引導學生根據問題,對群文進行梳理、關聯、比較、整合、建構,能夠極大程度地提升學生的閱讀品質,這就使得包括了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項要義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能夠更好地得以落實。
在群文閱讀教學中,議題指可供師生展開多邊對話的開放性話題。統領群文的議題,可從作者、題材、體裁、語言等角度進行選取,無論從何種角度擬定議題,都必須保證其具有研究的空間和價值。擬定議題時,須盡可能地觸發學生多層次、多角度的思考,打破單篇教學中常見的“唯一理解”霸權,形成多元理解,從而獲得研究的空間。與此同時,議題的價值指通過思考這一議題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首要價值是培養學生語言理解與運用能力,繼而指向思維、審美、文化層面,可以側重其中某一個方面,也可兼顧三個方面。
筆者以“‘說話’的藝術——試析先秦史傳文學中的勸諫藝術”這一議題的擬定為例加以分析說明。這個議題中的“說話”是指勸諫,是舊時臣子對君主進言規勸,后泛指規勸上級或長輩。歷史上勸諫案例不勝枚舉,有的勸諫者因直諫被君主疏遠,有的勸諫者因強諫招來殺身之禍,但也有勸諫者憑借卓越的辯才成功勸服高高在上的國君,改寫了歷史,也讓他們自己在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令后人不斷玩味他們“說話”的藝術。為了使議題更聚焦,更符合高中學生的學情,筆者將范圍確定為探究“先秦史傳文學中的勸諫藝術”,選擇《燭之武退秦師》《觸龍說趙太后》《鄒忌諷齊王納諫》《諫逐客書》四篇文本構成群文。
上述這些成功的勸諫案例到底體現了怎樣的“說話”藝術呢?學生可從勸說的切入點、邏輯性、勸說策略等角度進行探究,也可從其他感興趣的角度進行思考,任何層次的學生都有話想說、有話可說,只要“跳一跳”就能“夠得著”,學生在思考與對話中產生“新的反響”,形成對議題的多元理解。
群文閱讀的文本必須具有關聯性,首先要緊扣議題,確保群文具有關聯性,而后從增強文本間的互文性和擴大文本間差異性兩個方面入手進一步加強群文的關聯性?;ノ男砸布次谋鹃g性(intertextuality),這一理論認為文本的意義存在于文本的關聯之中,強調關注文本間的交互關系。差異性則是指群文雖都受同一議題統領,但可能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反映議題,甚至可能呈現出矛盾對立的兩面。相比單篇閱讀,閱讀具有強關聯性的群文時,學生必須采用多種閱讀策略,如“整合”“聯結”“比對”“構建”等實現異中求同、同中尋異,進行深層次思考,繼而形成強烈的思維張力,發展與提升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而語文的根本屬性正是言語和思維的辯證統一。
筆者圍繞“‘東坡突圍’——蘇軾被貶黃州的情志探微”這一議題的選文進行說明。首先談談議題背景,北宋元豐二年,蘇軾因“烏臺詩案”獲罪被貶黃州,在黃州謫居長達五年時間,政治生活的重大挫折險些使蘇軾葬送性命,卻促使他在文學創作上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更實現了精神上的突圍,形成了超然曠達的精神品格。但這種突圍并非一蹴而就的,面對殘酷的現實,偉大如蘇軾,其內心也經歷了巨大的跌宕起伏。為探究“東坡突圍”的歷程,筆者選取《初到黃州》(作于元豐二年)、《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作于元豐三年)、《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作于元豐五年三月七日)、《念奴嬌·赤壁懷古》(作于元豐五年七月)、《前赤壁賦》(作于元豐五年七月十六)構成群文,能較為充分地展現蘇軾被貶黃州的情志變化過程,其相互關聯性是圍繞議題選擇文本最核心、最關鍵的因素。
其次,課外文本與課內文本具有較強的互文性。這五篇詩文都是由同一位作者在同一地點所作,均表達了自己的情志,本身就具有很強的互文性,能夠相互補充。此外,從情志表達的方式來看,所選文本均借助意象寄寓情感,而“月”“酒”等意象的運用則更為頻繁,借助同樣的意象抒情形成課內外文本間的交互關系。在交互性強的群文中,學生能迅速體驗不同類型的美,有利于培養其品味語言藝術的能力,有效提高其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此外,課外文本的選擇還在于嘗試擴大群文間的差異性。《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三篇文本雖也能看到同一作者在同一年、同一地點所傳達的不同情感,也存在悲喜交織的復雜性,但情感基調呈現出相對積極豁達的一面。而《初到黃州》中死里逃生的自我解嘲與苦中作樂的自我安慰、《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情感走向悲苦壓抑,與前三者截然不同,文本間情志的差異性得以擴大。這種差異性能點燃學生閱讀探究的熱情,觸發學生深入思考:不斷比照多個文本,分析、歸納東坡情志的異同,繪制東坡面對逆境由悲苦到曠達的“突圍”軌跡,重塑更復雜、更真實、更豐滿的東坡形象,感知其卓絕的才華、坦蕩的胸襟、不屈的韌性與高貴的靈魂,從中透視中國文人的寶貴品格。這樣的群文閱讀使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感知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更好地實現文化的傳承與理解。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導和維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動機。群文閱讀的任務設計應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更深更廣處。要達到這一目標,筆者認為任務的設計應包括兩個部分,其一聚焦群文中的單個文本,其二才是指向群文。沒有樹木便沒有森林,群文閱讀所強調的關聯、比較、整合,須建立在深入把握群文中單個文本的基礎之上。接下來,通過由一組問題鏈構成的指向群文的任務,學生對議題的看法生成便水到渠成。而這個由一組問題鏈構成的指向群文的任務設計,必須考慮問題鏈內部的邏輯關系——層進性。根據伽達默爾視域融合理論,對一個本文或藝術品真正意義的發現是沒有止境的,這實際上是一個無限的過程。一個完整性的理解是讀者原有視域和文本所提供視域的有機融合。放在群文閱讀中,我們可以理解為,學生每一次對文本的閱讀和理解都將構成下一次閱讀和理解文本的基礎,教師在設計問題鏈時把握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引導學生把在前一個問題驅動下閱讀文本形成的前見與在后一個問題驅動下關注到的文本視域形成融合,繼而產生新的前見。在問題鏈的層層指引下,學生的視域融合不斷產生,新的前見也隨之不斷發生,前見的格局與框架也不斷擴大、得以加深。
筆者以“百轉柔腸千縷愁——一探李清照詞作中的愁情”這個議題下群文閱讀的任務設計為例進行說明。據統計,李清照的傳世作品中有三分之二在言“愁”,愁情自始至終貫穿于她的生命之中,她本人似乎也成了愁的化身。李詞中的“愁”意蘊豐富,究其根源與其人生遭際密不可分,而她抒寫“愁”的方式多樣,更增添了其詞作的審美價值,值得反復玩味。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這一議題,筆者選擇了《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行香子·七夕》《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聲聲慢·尋尋覓覓》六篇文本組成群文,聚焦單個文本的任務設計,如表1 所示:
表1 群文閱讀單個文本任務設計
根據表格,聚焦于單個文本的任務設計涵蓋“愁”的內涵、“愁”的表現形式以及“愁”的緣由三個方面,既集中指向議題探究的愁情,又關注每篇詞作的不同特點、重點、難點。帶著問題閱讀、思考每一篇詞作,既能引導學生深刻體驗單篇之愁情,也便于學生多層次、多維度感知、理解群文議題,有效提高學生單篇閱讀的能力,在真實的語用環境中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指向群文的任務則由四個問題構成:(1)以上六首詞雖同寫一個“愁”,但“愁”的內涵卻不盡相同,請借助表格比較他們之間的異同。(2)李清照是抒情能手,六首詞不但“愁”的內涵不盡相同,就連抒發愁情的形式也不盡相同,可嘗試從意象使用、語言風格等方面進行深入賞析。(3)“知人論世”是鑒賞詩歌的重要方法,試結合詞人創作六首詞時的人生遭際與社會狀況,分析幾首詞作“愁” 的內涵不盡相同的原因。(4)閱讀以上六首詞后,請以“愁的化身——李清照”為題,充分發揮想象寫一段文字,為李清照“畫像”。
第一個問題的設計針對“愁”的內涵。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通過品味意象、以意逆志等方法解讀李詞中“愁”的不同意蘊。第二個問題的設計指向“愁”的表現形式。要回答第二個問題,根據提示,學生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意象,“酒”“黃花”“雁”“舟”等意象使用較多,學生可以任選一例進行分析;還可以從語言風格入手進行探究,李詞以婉約為主,有“婉約以易安為尊”之說,所選六首詞都體現這一風格,學生可任選其中一到兩首進行賞析,能力較強的同學可選擇更多。第三個問題的設計旨在探究“愁”的緣由。學生會發現詞人情感的變化與她個人遭遇及社會狀況有著緊密聯系,學會知人論世,能更好地幫我們理解李詞的“愁”。第四個問題考查學生寫作遷移的能力,更為開放。這種開放性不僅體現在學生需要將帶著以上三個問題閱讀文本時的不同收獲加以綜合,更體現在學生需要將閱讀時的不同收獲進行更為個性化的表達。
不難看出,以上四個問題均指向議題且具有層進性。前三個問題實際上是從內容理解、表達方式和鑒賞方法三個層次探究李清照詞作中的愁情,能有效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思考議題。當學生按照問題次序一次又一次進入文本時,能帶著前一次閱讀后形成的前見,實現新的視域融合,不斷加深對議題的思考和理解。與此同時,前三個問題側重于訓練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第四個問題,更考驗學生將對前三個問題的理解有機融合并加以運用、進行表達的能力。如此,由易到難,促使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積累語言經驗,把握李清照詞的特點,加深對傳統詩詞的理解和熱愛,培養學生運用所學進行表達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培養學生鑒賞古詩詞的能力和審美情趣,積累文化底蘊。
要真正實現這些目標,還有賴于在實施群文閱讀的過程中調動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在師生、生生合作學習中圍繞議題進行有意義的構建以達成多元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