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固鎮縣第五小學谷陽路校區/ 陶興麗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告訴我們“數學源于對現實世界的抽象”。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兩點:第一,我們在課堂上所教授的數學學科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第二,這些數學知識又具有高度抽象性。“通過對數量和數量關系、圖形和圖形關系的抽象,得到數學的研究對象及其關系;基于抽象結構,通過對研究對象的符號運算、形式推理、模型構建等,形成數學的結論和方法,幫助人們認識、理解和表達現實世界的本質、關系和規律。”所以生活化教學是數學課堂教學中所采用的重要教學方法,是開展高效教學以及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其重要影響就在于能夠加強學生的知識現實化理解,加強知識吸收以及應用。教師通過實踐活動或者教學中所構建的體系將理論化的書本知識轉化為實際性的生活能力,對于學生形成和發展核心素養,增強社會責任感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對學生認識世界等都能夠產生深遠的影響,是名副其實的從學生核心素養方面開展教學的教學方法。
數學知識并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無數數學家通過不斷探索形成的,是人們在認識世界、探索世界過程中的重要智慧結晶。如我國古代著名的《九章算術》匯集了246 個數學問題,幾乎涵蓋了當時全部的數學知識。比如第一章方田講述了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有長方形(直田)、正方形(方田)、三角形(圭田)、梯形(邪田)、圓(圓田)、環形(環田)等,這充分說明了幾何知識是從直接測量田地的實踐中產生的。又因為測量的數據并非都是整數,所以這一章還涉及分數的約分、通分以及加、減、乘、除的計算方法,這也說明了分數和四則運算的產生與生產生活實際有著密切聯系。所以小學生要學好數學知識就需要回歸生活,深入生活,從生活中發現、探索、研究,從而獲得數學知識,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學習,學生才會有興趣,樂此不疲,全身心地投入。
前面已經指出了數學學科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育特點,相關資料已經證實:小學生的大腦結構與機能已經得到了突出的發展,神經系統也進一步完善,這一時期是兒童學習知識的重要階段,小學生的聽覺、知覺雖然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無意記憶仍占主導地位,他們擅長具體形象記憶,有意記憶逐年增強,高年級時抽象記憶得到逐步發展。所以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小學生學習形象記憶性就產生了矛盾。一些數學概念、運算法則、公式、定律等,是理論性比較強的知識,學生理解起來會有很大的困難。比如“數與代數”中的質數、合數、分解質因數,小數、分數的基本性質,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圖形與幾何” 中的三角形、梯形和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的體積等,這些知識抽象性強,又與學生平時的生活關聯不大,通俗地說就是“不接地氣”,不利于學生學習理解掌握,對此就需要教師創設適當的生活情境,將這些抽象的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通過轉化讓學生能夠熟悉這些數學知識的基本內容,體會這些數學知識的實質和內核。
數學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指出應使“學生通過數學的學習,形成和發展面向未來社會和個人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素養。”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就包括應用所學習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即實踐能力。只有用生活化教學之水,耐心澆灌實踐應用之花,才能結成核心素養之果。小學生通過解決實際問題活動,再次回到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加強對數學知識的認同感,從而也就更容易、更充分地投入到研究和探索過程中,提升數學核心素養。
數學學科是一門與生活實際有著廣泛而緊密聯系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將其教學內容生活化,從而激發學生的無意注意,吸引他們主動進行思考、探究。教師要在尊重數學學科教學內容的基礎上,以教科書所規劃的方案為主,結合生活中的例子,使抽象化的知識能夠具體化、形象化,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生活經驗以及已有知識對新知識有更好的了解和掌握。
例如,二年級上冊“厘米和米”這一單元中的“我們身上的‘尺’”。筆者在教學時就拋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學校的足球場有多寬、多長嗎?”因為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厘米和米的知識,也學會了用尺子去測量常見物體的長度,所以很多同學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有的同學說:“我們可以用尺子去量一量。”我含笑不語,大家繼續思考。馬上有同學說:“尺子太短,量得太慢了。”這時又有同學提出找一把足夠長的尺子,比如我們之前學習中認識的卷尺和測繩等。我肯定了這一想法,但同時設置了難題:假如我們現在手邊沒有卷尺或測繩怎么辦?這個時候同學們又陷入了思考。到這里我才拋出話題,我們今天的知識就可以幫助大家解決這個問題,你們想知道么?然后在這個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們始終保持著極大的興趣,積極主動地探究知識,使得這節課的教學效果極好。
前文已經論述過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時時思考如何將數學知識生活化。特別是對于課堂教學重點、教學難點,要多多列舉生活中的實例,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尋找生活中的例子,這樣繁雜抽象的數學概念就不再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而是變成學生身邊的“小伙伴”,從而深化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學生才能夠真正掌握這些知識。比如說黑板的長度是5 米,寬度是1.5 米,那么黑板長與寬的比就是5∶1.5。同樣還可以以學生的身體為例子,如讓學生測量自己的手臂、腳長和身高,就會發現人在伸開手臂的時候,雙臂平伸與身高的比大約是1∶1,腳底長與身高的比大約是1∶7。再比如學生對于體積單位“1 立方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大小關系搞不清楚。教師引導學生尋找身邊體積接近“1 立方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的物品,于是學生發現了“老師的講臺體積大約是1 立方米”“1 個粉筆盒大約1 立方分米”“大拇指指頭體積大約是1 立方厘米”,這樣他們在解答“汽車油箱的體積是60()”“電飯煲的容積是5()”“一塊巧克力糖果的體積是4()”這類問題時就很得心應手不會出錯。通過這樣與學生本身密切相關的舉例,能夠更好地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以及學生本身結合起來,使其更好地對數學知識內容進行學習與理解。
當我們在課堂上把數學知識演變成學生喜歡的“魔術”時,學生就體會到了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神奇應用,這樣就很容易激起學生的好奇心,也能使學生保持一種主動的積極的學習態度。一次教學二年級下冊“有余數的除法”這一單元,經過前幾個課時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有余數除法的知識,以及余數和除數的關系,而在這一課時筆者決定教學一些關于余數的常見的應用知識。在一上課筆者就展示了一些按一定規律排列的彩旗和各種顏色的花,然后說:“大家請看這些彩旗和花,我能猜出任意一面旗子或者盆花的顏色,你們信不信?”學生們搖頭表示不相信。然后我就進行了展示,學生檢驗結論完全正確。“老師,你是怎么做到的?”這時大家的興趣已經完全被調動了起來,在后面的教學中一直持續著,使得整個課堂的教學效果都非常好。
把課堂還給學生,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教育理念在課堂中的具體轉化。在課堂上把數學知識游戲化,讓學生們進行角色扮演,在樂與玩中,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自我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答案,培養學生生活實踐能力。一年級下冊“元、角、分”這一單元有一節數學活動課“小小商店”。在這節課開始之前,筆者和同學們共同準備了大量的道具:鉛筆、橡皮、轉筆刀、直尺等作為“商品”,并讓大家準備了教學用的人民幣(從教材附錄里剪下來的)。在上課一開始我就告訴大家:“今天小小商店開張了,歡迎大家來購物。”因為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都愛表現自己,所以一下子學生的情緒都被點燃了。在活動之前我明確地說出了整個活動的要求,學生們也都是按照要求自由發揮的,而我則是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巡視學生的情況,及時糾正一些問題。這一節課的活動總體的效果很好,學生對于人民幣的認識更加明確,同時對于商品和購物也有了深刻的體驗,購物中遇到的一些常見問題,如如何找零和組合人民幣付錢等都有了全面的認識,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并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很大的提升。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除了要讓學生理解基本的知識之外,還需要培育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能夠將書本上、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才算是真正地學到了知識、提升了能力,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將其與教學實踐相結合,根據書本教學內容去設計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完成,這樣將有助于加強學生的知識學習,使教學內容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提高。
例如在學習統計的知識時,就可以讓學生去市場中調研,從一條街上一個小的攤位開始,統計一段時間內的營業額,當學生獲取數據之后再將其轉化為統計圖,這樣更容易進行觀察分析,由此來判斷在哪個方位經營生意會更好。或者可以接連幾次進行觀察,工作日和節假日營業收入規律有沒有變化,一年四季隨著溫度的變化各個攤位有沒有增減等。這樣的調研活動不會占用學生太多的時間,但是所帶來的成效卻是巨大的。首先它能夠幫助學生在該領域進行知識學習,其次學生在實踐中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綜合來看,數學知識的實踐活動有助于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
數學不僅僅是關于幾個數字或者幾個運算符號的學科,其實質在于通過所探索的數學規律將整個世界變得可視、可探。為了能夠有效加強數學學科的教學,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開展生活化的教學實踐,由此來提升教學的效率與質量,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以及理解,最終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其核心素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