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繁昌區繁陽鎮城關一小/ 陳沐陽 王文華
悅納課堂像一個不斷生長的有機體,包容學生的不同特點,增加更多沉浸式學習空間,建立更為活躍的學習場景,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在校園里與學習建立連接,快樂地學習,全面地發展。
世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正如學校里來自不同家庭、性格各不相同的學生,他們也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是具有獨特個性和鮮明特征的主體。學校教育是普遍的教育,是培養人的教育,但這種教育不是為了把學生塑造成一模一樣的人。恰恰相反,是要保護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尊重他們的差異性,真正做到以生為本。“悅納課堂”,首先要悅納學生的獨特自我。
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課堂不是老師一個人的課堂,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一節課不應該只是老師完成教學進度的容器。在實際課堂中,學生的接受能力決定了一節課的內容,學生的理解程度決定了一節課的重難點。教師課前的準備只是一種預設,針對不同的學生應當有所調整、有所側重。對于一節課沒有完成計劃的課時內容,不必懊惱,你的慢和等待最終能待到花開。一味地拽著學生向前奔,只會讓學生疲于奔命,喪失學習興趣。語文課堂上不必強行過度地去理解每一段落,帶著學生慢慢理解語言文字中的魅力,一字一句細細咀嚼,讓文字的理解更具趣味性;數學課堂上不必急著將知識點通通拋出再加以大量訓練,而是抽絲剝繭般層層引入,一個小的知識點花上一節課又何妨;英語課堂上不必太過糾結教學課時的完整,課堂上學生充分的表達才能讓英語課堂綻放光彩。道法課堂上關注學生活動;科學課堂關注學生的疑問和好奇;音樂課上關注學生的互動;體育課上關注學生的體驗……讓課堂成為學生學習和成長的主陣地,給學生留有充分的課堂時間。
每個學生的思維方式不同。課堂上,當老師拋出一個問題時,不同學生的反應不同。有的孩子會腦洞大開,會發散到課堂之外,甚至引出新的疑問。面對這樣的“非正確”答案,老師不能采取直接打斷的方式,如此以往,會打消孩子上課舉手發言的積極性。課堂上,尊重孩子的每一個奇思妙想,肯定有創造性的想法,認可勤思好問的學習態度。追求課堂效率也即關注學生,只有學生有好的課堂體驗才會愛上課堂,學生愿意去學、去聽,課堂才有意思,也才能真正體現效率。
與此同時,還要認識到,不僅學生是“獨特自我”,教師也是課堂的“特殊主體”。因而,“悅納課堂”也要尊重教師的個性特征,“悅納”教師的獨特自我。教師承擔著學校教育,也關乎對學生教育的方方面面。常言道“親其師,信其道;尊其師,奉其教;敬其師,效其行”,教師獨特的人格魅力和行事作風也能讓學生心悅誠服。
同樣,在課堂教學上,教師也會將自己的個性體現在教學設計上。無論哪一門學科,課堂不強求老師的設計千篇一律,每個人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應當鼓勵老師結合自身的特點,努力探尋專屬自身的教學個性,建構特色化教學。教師在關注學生、尊重學生個性的同時,也要“悅納”自己,找到自我,不要拘泥于模仿大師的課堂,不要拘泥于教學參考上的設計。課堂多融合自己的理解和自身特色,傳授自己想教的,每一節課都應該是無可取代的。與其做知識的搬運工,不如做“傳道授業解惑”的自己。
課堂給學生的印象是什么?不知道老師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自學生上學以來,就被家長和老師告知,課堂上要遵守紀律,認真聽講,積極舉手發言。課堂也的確變成了老師的說、學生的聽,以及收到老師提問信號后的發言。這似乎沒有什么問題,很多年以來也一直是這么做的,然而隨著時代的遷移、知識的更新、學生接觸面的拓寬,這樣的課堂很明顯不能滿足當下學生的需求。
課堂給學生的印象是循規蹈矩,是按部就班,是一套熟悉的流程,是沒有任何驚喜和高潮,只有知識和教學重難點的灌輸。這樣的課堂,且不提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上有怎樣的阻礙,學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聽講尚且難說。如何打破傳統課堂的固有流程,讓課堂內容更加包容、更加豐富,讓學生活動更加有利于推動課堂教學質量的飛躍,是我們需要探索和追求的。這也是“悅納課堂”的提出所帶來的新視角,悅納非常規性的活動,進而實現深度教學。
課堂中的40 分鐘,雖無法做到每一環節都能吸引學生,讓學生樂于聽講、樂于參與。但深度挖掘教材、思考教學設計時,我們不妨將“非常規性活動”融入課堂,實現寓教于樂、學習遷移。
例如,在語文課堂中,教學《寫話:我想要一個小動物》時,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進行課內外的有機融合,用繪本故事《我要一個大蜥蜴》來引入。比起先教學生口頭說一說想要一個小動物的理由,再言明寫話格式寫一寫的教學流程,聽讀繪本故事的小活動更能讓學生感興趣。而這個小活動也不是毫無根據的,所讀的繪本故事中正講述著一個小男孩勸自己媽媽允許自己養大蜥蜴的過程。學生聽讀完故事后,可以根據故事總結出小男孩用哪幾點理由說服了媽媽,從而讓課本的寫話有抓手。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的聽、說能力都得到鍛煉,在動筆寫之前也給學生降低了難度。同樣在語文課堂《竹節人》的教學中,也可以進行一個小小的“竹節人大戰”的活動,與其帶著學生通過讀的方式感受童年游戲的趣味,不如讓學生親身體驗一下“大戰”的激烈和熱鬧,再回歸到課文中來。不用老師多說,學生自然有很多感受想要分享,也更能領悟到文中作者的遣詞造句。
無獨有偶,道法課堂教學中,在教學“生活處處有規則”一課時,也可以設計游戲,讓學生接力跳繩,每人須跳滿20 個。游戲要求學生分四組來進行,第一組五名女生,第二組兩名男生,第三組男女生各兩名,第四組四名男生。這種相對不公平的分組,讓學生吵翻了天。面對這樣的場景,老師順勢問一句:那么,怎么樣比賽才能算是公平競賽呢?一語激起千層浪,在剛才活動環節的刺激下,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起來。接著,一條又一條游戲的規則便自然地制定出來了。學生們還總結出“沒有規則,大家都會覺得不公平,即使是玩游戲也沒有快樂”的觀點來。此時此刻,教師再因勢利導地問他們,除了比賽、游戲需要規則,還有哪些事情同樣也需要規則呢?如此一來,學生們又從游戲規則的制定與學習拓展到社會生活規則的制定與學習中來,如學校有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交通有規則、國家有法律法規等。他們經過討論交流總結出——生活處處有規則,規則就在我們身邊。這樣非常規性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主動參與課堂,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比老師照本宣科要好得多。
同樣地,在科學課堂上,比如教授低年級科學,對于觀察樹葉、認識昆蟲這樣的課程,教師完全可以將學生帶出教室,在校園里觀察樹葉、認識樹葉、畫樹葉,這樣的非常規活動比多媒體出示圖片更加生動、更加直觀。教授高年級科學,涉及實驗部分,更是能放手讓學生去進行實踐操作,甚至能帶著學生一起研究如何改善實驗教具,進行深層學習和探索。不管何種學科,只要肯苦心研究,都能設計出合適的非常規活動,打破傳統課堂,為課堂注入活力。因此教師必須敏銳地察覺這種變化、快速地捕捉有效信息,憑借自身教學機智應對課堂生成資源。
最后說到數學課堂,如何讓數學課煥發出特有的魅力、讓每一位學生展現出應有的風采,實驗不是科學課的專利,我們數學課也有很多地方需要實驗,它能很好地調動同學們合作探究能力讓每位同學的思維得到綻放。比方說,在學習“反比例”時,筆者把全班分成了四組,為每組學生準備了8 個底面積不同的量杯,每個量杯中倒入200 毫升的水,操作時先讓學生猜測,再觀察、記錄量杯的底面積和水的高度的數據變化,分析比較得出:量杯的底面積越大,水的高度越小,但它們的乘積一定,因此量杯的底面積與水的高度成反比例。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興趣很大,一下子明白了反比例的意義,這比教師直接告訴他們要有效得多。再比如,學習“求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時,我們知道使用排水法比較有效,但是不進行演示,學生始終覺得很抽象,特別是“部分浸入水中”和“完全浸入水中”體積概念的區別。因此我從實驗室里拿出一個大量杯和一個圓柱形的水槽,分別測量土豆塊和大土豆的體積。我讓學生先設計測量方案,再小組討論可行性。學生上臺演示選擇用量杯測量土豆塊的體積,先把土豆塊放入量杯中,倒入水淹沒它,再取出,讓其他同學明白物體完全浸入水的體積才算是物體的體積,而兩次水體積之差正是物體的體積。通過實踐,大土豆放入量杯中是不行的,需要換成水槽,這就需要學生小組合作,先測量水槽的底面積和水的高度等相關數據,再計算兩次操作水的體積之差從而求出大土豆的體積。孩子在動手操作、比較、分析中得出怎樣用排水法求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數學理論是抽象的,作為老師,我們有時就應該通過數學實驗,用眼睛看得到的現象把數學的抽象變得形象化,通過猜想、探究、觀察、驗證,幫助學生發現數學規律,從而理解得更深刻一些。
這樣的課堂,讓學生有源源不斷的驚喜感和期待,學生非常樂于參與;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真正實現寓教于樂。
我們的教育是培養人的教育,應該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從而使其在真實的經歷、感受和體驗過程中實現生命的成長。我們課堂上所教授的也應當能來源于生活,并運用于生活。基于此,“悅納課堂”當強調開放性,把學習空間從教室拓展到校外,學習時間則從課中延展到課后。
例如,我們在語文課堂上,教授“口語交際:用多大的聲音”時,可以拓展到日常生活中來,在生活中真實的課堂場景、辦公室場景、圖書館場景中進行教學延伸。在日常交際中,能明白在不同的場合中需要用多大的聲音說話。課堂回答問題時,要大聲說話,聲音響亮;而在課堂上借筆要小聲說話,以免影響其他同學。在圖書館、公交車和辦公室這樣的公共場合里,要小聲說話。這樣的課程,課堂上所學應當要讓學生在生活實際中親身實踐,貫穿課堂內外,讓學生體會所學皆可用,增加學習樂趣。
數學同樣是一門密切聯系生活的學科,所學也可以運用到生活實踐中。低年級學生在接觸到數字時覺得比較枯燥,對于加減法的訓練也通常靠計算題來達到鞏固,加之遇到元角分的認識和換算,就變得更加抽象。而現今人們出門購物已經很少能用到現金了,基本都是電子支付。面對這種情況需要給學生創造一個生活情境,比如在班級開展一次課外的跳蚤市場。讓學生將自己閑置的文具或者玩具帶到學校,事先標好價格,再帶若干現金。讓學生在學習完這一章節后,能將相關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來,用現金購買自己心儀的物品,同學們在一起付錢和找零。這樣的“生活經驗”相比題目而言,更為有趣,學生能在生活實踐中鞏固所學,何樂而不為呢!
我們在勞動教育中也可以更多地聯系生活。比如讓學生進行家務勞動,利用所學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給爸爸媽媽減輕負擔。這樣的活動可以長期開展,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能讓學生感受到勞動不易以及勞動帶來的快樂與收獲。他們對勞動也有了新的認識,知道了勞動是快樂的,勞動是艱辛的,勞動是需要尊重的。
在科學教學中,當學到種子發芽的條件、植物生長需要的條件這類章節時,可以組織學生在學校的科學試驗田里進行實地教學。由學生自行挑選種子、播撒種子、定期澆水、施肥、松土、除草,最后再親自摘菜、擇菜、洗菜、煮菜。學生們在認真觀察植物生長的同時,通過拍照、寫日記的形式記錄點點滴滴的收獲,編寫《植物成長日記》,圖文并茂,趣味橫生。活動過程中,為了讓植物長得更好,他們絞盡腦汁想辦法,有的請教老師,有的上網查詢,有的詢問爺爺奶奶……不少家長也積極參與,和孩子們一起動腦動手。當學生品嘗著自己的勞動成果時,臉上洋溢著的是無法言喻的自豪、驕傲和幸福。
“悅納教育” 是新時代下積極心理學教育體系的深化和升華,是新時代素質教育理念與教育實踐完美融合的產物。“悅納教育”其“悅己、悅人、悅世界”的海納百川之博大教育情懷,展現出“立德樹人,以人為本”的科學辦學治學理念。在“悅納課堂”的建構與探索中,我們能感受到教育的力量,好的教育真正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好的課堂尊重學生、引導學生、啟迪學生,讓每一朵花兒欣然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