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奧體小學/ 代慧芳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以及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身居教育教學一線的小學教師們有不少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職業倦怠感。隨著小學生的自我意識不斷發展,一些學生對老師的教育教學管理可能會產生質疑,有的還會產生抵觸與逃避心理。如此一來,在師生雙方的不良交互作用下,師生關系可能會面臨一些挑戰。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如果教師關心學生,學生感受到愛的溫暖會積極回應,教師也會從學生那里獲得育人的喜悅與幸福感。師生雙方形成彼此關心的關系,既有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也有利于緩解教師的職業倦怠感。因此,構建“關心型”師生關系成為促進教師、學生和諧發展的一種有益探索。
師生關系是指教師和學生在特定的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以“教”和“學”為中介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能提高教學效果,還能激發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美國教育學家內爾·諾丁斯將“關心”引入到學校教育中,她提出構建一種“關心型”師生關系,教師作為關心者來關心學生,以學生的生命成長為需要,在關心關系中培養學生的關心品質,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教師也能從這種關心關系中獲得職業幸福感。
內爾·諾丁斯說:“關心是一切成功的教育基石。”她認為:“學校在教學過程中應把關心自己、關心他人、關心動物和植物、關心自然環境、關心人類創造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貫穿到整個教學活動中,從而營造充滿關心的新型人際關系,培養出學會關心的人。”學校作為學生教育的主陣地,運用教師的教育價值,通過建立“關心型”師生關系,教會學生關心身邊事、身邊人,這與當代教育的要求一致。
有研究表明,小學生最喜歡的就是對他們好、關心他們的老師。65%的小學生希望老師更多地關心自己,學生對老師的關心非常期待,學生也喜歡跟關心自己的老師聊天,他們能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愛和重視。從教育實踐看,小學師生關系中有時也存在一些不夠和諧的現象,如:學生感受不到教師的關心、教師的關心方式不對……教師覺得自己的言語和行為已經很關心學生了,而學生卻感受不到。因此,這種關心是一種無效的關心,師生關系存在單向性。
雖然目前小學生不面臨升學壓力,但這也只是暫時的,未來的中考、高考的競爭非常激烈,因此有部分小學教師可能會把關注點放在如何提高學生的分數上面,在一些老師的眼里,只要學習成績好就是“好學生”,對“好學生”就會采取積極主動的關心方式;學習成績差就是“壞學生”,對“壞學生”就是消極打壓的關心方式。用這種片面的標準來決定關心學生的方式非常不合理,因為學生是發展中的人,也是潛能無限的,學生的能力不僅僅只體現在學習成績上。如果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存在功利性,長此以往,只會讓師生關系變得緊張,師生矛盾激化。
結合筆者多年的小學教學經歷,筆者發現缺乏關心品質可能會損害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其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也可能會爆發親子矛盾,有的孩子甚至不懂得去關心世界中的其他美好事物。通過建立“關心型”師生關系,培養學生的關心品質,讓學生意識到既要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但不能自私自利,也要關心別人的感受,與人為善,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幫助自己的同學、家人……故而,“關心型”師生關系的建立會助力學生的心理健康,促使其形成健全人格,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內爾·諾丁斯提出的“關心型”師生關系,是指師生雙方以對方生命成長為內在需求而形成的一種充滿關心與信任的人際關系。教師發自內心地關心學生,學生也能感受到教師的真誠、溫暖、充滿愛的關注與關心,這既會激發他們對學習的自覺性和自信心,也能激發他們關心愛護他人的潛能。學生內心充滿愛,愛滿自溢,便會很自然地站在教師的角度考慮問題,去關心、理解教師。在這種充滿關心與信任的關系中,會增強教師的教育熱情,進而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鑒于當前小學生對教師的關心期望以及目前小學生師生關系中存在的一些關心方式、方法不恰當的情況,建立與維持“關心型”師生關系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下面從教師、學生、家校方面對小學生“關心型”師生關系的建立與維持提供相應策略。
教師是影響構建關心型師生關系的關鍵因素,教師的關心方式、關心行為直接決定著關心關系能否建立。教師要加深對關心的認識,有學者說:“交給學生一滴水的知識,教師就要擁有一片海洋”。教師可以通過仔細研讀《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關心:倫理和道德教育的女性路徑》等相關著作來儲備關心型師生關系建立的理論知識。“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教師更需要在平時的教育教學、班級管理中踐行對學生的關心,以此并提升自己的關心能力。
教師要樹立關心的榜樣。小學生的意志、情感、性格等尚處于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可塑性非常強,他們非常喜歡模仿教師的行為,經常聽家長對筆者說,我家孩子在家經常模仿老師的語氣上課,有模有樣的,儼然就是一位“小老師”。因此,教師樹立關心的榜樣,尊重信任學生并關注學生的真實需求,對學生進行精準的關心,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采用相同的方式對待他人。
以筆者自己的教育實際為例:筆者曾經帶過的班上的數學課代表是一位內向靦腆的男生,話不多,成績也不是拔尖的,但是學習態度特別認真,做事情也有條不紊,幫助布置作業,收發作業本……有時候看他吃力地抱著一摞摞作業本,我有點心疼,就會建議他找個人幫幫忙。他總是笑呵呵地回答:“一點也不重。”當他把班里學生的作業本抱到我的辦公室時,我偶爾會給他一些小零食。當他因收不齊作業本感到為難時,我會溫柔地對他說:“交給我,你去玩吧!”當他因媽媽身體不好住院而擔心地哭泣時,我會很耐心地聽他哭訴、安慰他。有一次臨近期末考試,這個孩子送給我一份特殊的禮物,那是插著一面自制的一帆風順旗子的泡沫箱小船,他真誠地祝福我笑口常開、一帆風順。那一瞬間,我覺得整個人都被治愈了。那一刻,我為自己是一名教師感到驕傲。
從眾多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能發現,“關心型”師生關系的成功建立與維持,首先教師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做事方式并保護學生的尊嚴;其次是相信學生,要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要相信學生有能力做好教師的小幫手;最后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真實需求,要認真思考學生行為背后可能的真實原因,給出合理的建議,提供適時的幫助。如果有需要,當學生傷心難過時,教師也可以像朋友一樣認真傾聽,耐心安慰。教師給予學生發自肺腑的真誠關心,學生很容易就可以感受到這種關心,同時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去對待身邊人。
內爾·諾丁斯說,“關心型” 師生關系是起于關心者(教師),止于被關心者(學生),具有關系性。如果只有教師的單方面努力,“關心型” 師生關系很難建立,更談不上維持,也就失去了意義。因此,在“關心型”師生關系中,需要學生積極回應才能更好地維持關心型師生關系,達到培養學生關心品質的目的。
提升小學生感受關心的能力。關心具有情境性,學生在多重情境中感悟教師、家長和同伴對自己的關心。教師的表揚、贊美是關心,為了培養學生好的書寫、聽課和做作業習慣等進行適當的懲罰也是一種關心;家長對孩子的關愛是關心,為了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合理的消費觀等進行的延遲滿足或者不滿足也是一種關心;朋友的幫助和陪伴是關心,如果朋友拒絕你的不合理要求或者幫助你明確朋友之間應有的界限也是一種關心。當學生體驗到各種情境中關心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才能更敏銳地感受并捕捉到他人對自己的關心。
在現實生活中踐行關心行為。如果僅僅提高感受關心的能力,只是能單向地感受到來自他人的關心,對關心的認識還只是停留在基礎層面,想要達到培養關心品質的目的,需要用關心的態度指導行為,在實際生活情境中踐行關心行為,感受到助己助人的快樂,獲得生活幸福感。只有這樣,小學生才有能力把這份關心傳遞給更多人。
結合筆者的教學實際,筆者認為小學生首先要學會關心自己,關心自己的身心健康,關注自己的真實需求,只有全方位地認識自己,才能更清楚地踐行對自己的關心行為。在大家的教學生涯中可能會遇到類似的事情,同桌兩個學生因上課不認真聽講被教師批評。有的學生可能會直接打斷教師的話進行辯解:“是同桌向我借橡皮。”言外之意不是我的錯。這類學生遇到事情只關心自己,不分場合地為自己辯解,他們身上踐行的并不是正確的關心。有的同學可能會不反駁接受批評,但是心里卻覺得委屈,這類學生不會關心自己,遇到事情可能會委曲求全。真正懂得關心自己又關心他人感受的孩子可能就會采取下課再跟教師解釋清楚的方式,既不影響教師的正常課堂教學,也能讓教師知道自己是在樂于助人。
只有用正確的方法先學會關心自己,才有能力去關心更多人。在生活中踐行關心他人的行為并不是一件難事。用真誠之心與同學相處,用尊重之心與教師相處,用感恩之心與家人相處,用仁愛之心與陌生人相處,用博愛之心關心大自然……在生活的點滴小事中自然地踐行關心行為,通過實際行動培養小學生關心的態度和對他人的責任感,有助于學生關心品質的形成,促進其健康成長。
學校和家庭是教育學生的主陣地,只有兩者的大力支持,才能為構建“關心型”師生關系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著名教育學家梅貽琦曾說:“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儒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學校之“水”,就是校園文化。營造生動活潑的“關心型”校園文化既能調動教師的教學熱情,又為培養小學生的關心品質提供更多的探索路徑,助力“關心型”師生關系的建立與維持。合肥市奧體小學將每年的5 月25 日定為“關心日”,分年級開展“悅納自己”“我愛我媽媽”“朋友相處有妙招”等主題為“關心”的相關活動,也利用班會課開設“一片葉子的春夏秋冬”“尼爾森老師不見了”等主題為“關心”的相關課程。小隊活動中也組織開展“捐書、捐衣”活動、“去敬老院慰問老人”“開啟養蠶之旅”等與“關心”主題有關的社會實踐活動。
家長是小學生的第一監護責任人,對培養小學生關心品質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家長對孩子的關心教育理念要與學校的保持一致,家長要多與教師交流,配合教師的工作。要以身作則,對孩子的關心要具體化,不能僅僅是說教,要采用切身實際的關心方式。平日里家長要多創造除物質以外的快樂源泉,如陪孩子做手工、玩親子游戲、一起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如果家長給了孩子足夠的情感支持,孩子就可以用心靈去認識世界和接受教師的關心,去關心接納這個世界中的一切。
綜上所述,“關心型” 師生關系的建立與維持,需要師生雙方的共同努力以及家校的大力支持,三方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感受關心、踐行關心的能力。